上天入地,馬斯克和貝佐斯,拼了

2020-12-19 騰訊網

銳公司(ID:shangjiezz)報導

作者/ 馬 冬

編輯/ 周春林

貝佐斯的太空啟蒙,始於1969年7月20日。

那天,人類首次登月成功,五歲的貝佐斯雖年幼,卻在全世界的興奮裡,意識到自己正在見證一些了不起的事情。可能他也沒有預料到自己將來會親手打造一個數字王國,封神稱王。

1971年埃隆·馬斯克出生在南非的普利托利亞。

其父親是英荷混血,在南非擔任機電工程師,在父親的影響下,馬斯克在科技的路上越走越遠。當漫威系列被世界影迷喜愛的時候,殊不知,現實中的「鋼鐵俠」其實就是埃隆·馬斯克。

人云,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王者亦是如此

當兩個不同世界的強人逐漸有了交集,除了思想上的博弈之外,可能還會有更強烈的碰撞,能量之巨,撼動寰宇。

壯志凌雲,藍色「奇緣」

貝佐斯童年在農場長大,年齡漸長,貝佐斯對太空的熱愛有增無減,高中時就曾寫了一篇與重力相關的文章,並且拿了獎項,畢業時,他的演講主題也和移民太空有關。

大學畢業後,隨著身家的上漲,他想創立一家太空公司的想法越加堅定、越發有底氣。2000年,貝佐斯創立私人天空公司「藍色起源」。

早期的藍色起源行事隱秘,在江湖裡鮮有蹤跡。貝佐斯每周都會抽一天時間,離開主業亞馬遜的業務,投入到自己的副業「藍色業務」裡。

另一面,馬斯克的太空夢也沒有停息。很早就創業成功的他,實現財務自由後,腦海裡有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

有一次,馬斯克登錄了NASA的網站,卻沒有發現任何與登陸火星相關的計劃。於是,2002年5月6日,他創建了私人太空公司SpaceX,並開始尋找便宜的火箭,然而結果不盡人意。在讀完他能找到的關於該領域所有書籍後,他認定,想要找到最好的火箭,只能靠自己建造,於是他就真的造了,僅用一年多,SpaceX的第一枚火箭就被組裝起來了。

馬斯克對公司的定位很明確,他堅定的認為SpaceX的出現能把航天領域的價格打下來,可以以600萬美元每次的價格,發射有效荷載超過1000磅的火箭到近地軌道,遠低於市面的費用。

同是太空探索愛好者,且都有自己一片天下的貝佐斯和馬斯克,兩人都在一手抓建設一手抓太空。

從表面上看,藍色起源和SpaceX很像,兩者之間的競爭也一直是媒體們津津樂道的焦點。但事後人們發現,貝佐斯和馬斯克會成為宿敵背後有更深的原因。

星際迷航

時間回到18年前。那一年,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要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舉辦活動,紀念萊特兄弟首次進行動力飛行100周年。

馬斯克得知這個消息後,立馬把火箭模型送到華盛頓,並將它放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正對面。

那天,馬斯克還與貝佐斯見了面,並深談了一下午。兩人交談甚歡,但貝佐斯沒有告訴馬斯克的是:自己也在造火箭,而且他的藍色起源,比馬斯克的 Space X 還早兩年,只不過外界並不知曉。直到2004 年,馬斯克得知了藍色起源的存在,便邀約貝佐斯一起吃飯。

事後,馬斯克談及那次的飯局時說,「我們談了火箭工程。在技術上,他明顯就搞錯了,我當時還想儘可能給他一些建議,但大部分都被無視了。」

這可能也是兩人友誼裡的最後一次友好飯局……

儘管兩人分屬不同的世界,都嚮往著天上的生活,但貝佐斯的目標是月球,而馬斯克的目的地是火星。火星與月球之間的碰撞,結果可想而知。

2013 ,肯迪尼航天中心某發射臺對私營企業開放,Space X 想申請獨自使用。但貝佐斯也想用,於是向美國政府表示抗議。最後以Space X獲勝告終,1年後,也就是2014年,馬斯克籤下發射臺20年租約。

在紐約的一個演講活動中,貝佐斯公開批評馬斯克,稱馬斯克將火星作為殖民地的目標,並直言,誰要想移民火星還不如去珠穆朗瑪峰上住一年,因為那裡跟火星比起來就是天堂。

隨後馬斯克反擊稱,藍色起源要發射幾千枚人造衛星的計劃是複製前人的做法,順便還嘲諷了一下藍色起源這個名字。

經過這次事件,兩人的分歧與矛盾也越來越嚴重。

往後的一場激烈「戰鬥」是圍繞無人船展開的。

這種智能船的甲板平坦,能夠作為大型火箭助推器的著陸平臺。而火箭部分可以重複使用,能為公司節省數百萬美元。

藍色起源於2010年為這一概念申請了專利,並在2014年獲得專利局批准。然而因為這是SpaceX推進器再利用計劃的關鍵,馬斯克對此並不滿意,SpaceX也不想付錢給貝佐斯。

「這充其量只是一頂『老帽子』」。SpaceX對藍色起源的專利提出了異議,稱這項技術早在專利申請之前就已經出現了,以上的概念甚至出現在1959年的蘇聯科幻電影《太空召喚》中。

最後法院的裁定基本上對SpaceX有利,藍色起源撤回了15項專利中的13項。

「專利戰」不久後,這兩位億萬富翁開始在公開場合互相冷嘲熱諷。

2015年11月,藍色起源的第一枚可重複使用火箭 New Shepard成功著陸。貝佐斯在推特上發布了一段視頻:「超稀有!用過的火箭。」

馬斯克忍不住插嘴,他在推特上回應說:「也不是很稀有,SpaceX的蚱蜢火箭三年前就已經進行了6次亞軌道飛行了。」並補充說,將某物發射到地球靜止軌道(SpaceX的獵鷹9號)比發射到亞軌道空間 (藍色起源的New Shepard)要多100倍的能量。

2015年12月,SpaceX利用無人船原理,成功回收其首個軌道級火箭助推器。貝佐斯在推特上表示讚揚,並提及了一個月前藍色起源New Shepard的成就,發文稱:「祝賀SpaceX在亞軌道助推器著陸階段取得的成就,歡迎加入我們的隊伍!」

大佬互掐,當然不會只「開嘴炮」——砸錢、挖人、搶單三件套一個都不會少。

馬斯克會搞營銷出風頭,貝佐斯乾脆每年拿出10億美元往裡砸;馬斯克前腳把不對自己口味的高管開了,貝佐斯後腳就用雙倍工資把人挖過來。

不如貝佐斯財大氣粗,馬斯克也很鬱悶,嘴上表示「這就是多此一舉,還顯得魯莽無知」,背地裡其實早就開始行動,在公司內部設置郵件過濾器,濾掉所有帶有 「藍色」和「起源」的郵件,以防止對方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挖人。

地表相爭

人在太空,狹路相逢 貝佐斯和馬斯克都認為人類最後的方向是走出地球,但是應該去哪、怎麼走,兩人持有不同意見。

馬斯克的願景是帶著人類移民火星,但是貝佐斯的注意力集中在月球,而近期的目標更多的集中在亞軌道領域。

此外,從爭奪NASA的訂單到挖人才牆角,馬斯克和貝佐斯幾乎針鋒相對。

2014年3月25日,馬斯克在一次晚宴上分享了SpaceX將在海上登陸的計劃。10天後,一個名為《海上登陸太空車相關系統和方法》的專利被美國專利局批准,申請者是藍色起源。這份基本上模擬了馬斯克發言的專利讓他氣急敗壞。最終SpaceX訴訟成功,而接下來,馬斯克和貝佐斯的戰場,挪到了社交網絡上。

能讓兩個有頭有臉的億萬富豪像小學生一樣拌嘴,或許真如馬斯克所說,「因為熱愛」。

根本上,這與兩位創始人的行事風格有關。一個如俠,性格灑脫,可以為了測試逃生系統炸毀一枚價值6000萬美元的火箭。一個像王,穩中求勝,每年花10億美金支持太空探索。但在商業火箭的發射次數上,藍色起源要遠遠落後於SpaceX的70多次發射。

現在,兩家公司在太空網際網路計劃、登月計劃上面展開競爭。不管結果如何,上天這事裡,馬斯克和貝佐斯的「仇怨」是越積越深。天上的事沒完,地上的戰火又起。

其實,早在2016年,亞馬遜就開始嘗試在英國用無人機投遞包裹,不過各國對飛行器的管理非常嚴格,發展自動駕駛車輛似乎是個更好的選擇。

2017年4月,《華爾街日報》報導稱,亞馬遜已經組建了一個12人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專門研究如何快速交付快遞包裹。其中,當時已經開始研發自動駕駛卡車、叉車、無人機。此外,交付客戶之前的「最後一英裡」也十分重要。

從這時起,亞馬遜已經明確將要入局自動駕駛。只不過亞馬遜僅研發送貨車輛,並不載人行駛,暫時沒有威脅到馬斯克的自動駕駛業務。

2018年1月,亞馬遜自動駕駛的首個成果在美國亮相。這款由豐田、Uber、亞馬遜、必勝客共同研發的裝備,主要用來配送必勝客披薩。亞馬遜只是作為參與者之一,並不是項目的主角。

據外媒報導,亞馬遜在收購Zoox之後,每年至少還要投入20億美元才能讓Zoox的自動駕駛技術從實驗室走進現實。當然,預期的回報也將非常豐厚。

另一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現在仍然是L2級別的輔助自動駕駛。儘管馬斯克已經多次承諾,2020年底前可以實現L3以上的完全自動駕駛,但目前來看並不樂觀。

而馬斯克推進的百萬自動駕駛計程車計劃也是困難重重,一方面,特斯拉並沒有拿到監管部門的批准,另一方面,特斯拉也還沒有證明這些車輛可以完全勝任更複雜的城市道路。

而亞馬遜所要布局的無人駕駛物流車和最後一公裡的配送車輛則沒有這一風險,這被視作亞馬遜反擊的最佳時機。

2019年,貝佐斯以超低打折價的12億美元就將Zoox這家自動駕駛領域的明星創業企業收購。貝佐斯在馬斯克主業領域的動作,又觸碰到了馬斯克的敏感點。馬斯克直言貝佐斯是「抄襲狗」。

2019年3月,特斯拉起訴ZOOX和其加入ZOOX的四名前員工,稱他們竊取特斯拉包含WARP(物流軟體平臺)系統在內的大量商業機密和技術。

特斯拉表示,ZOOX藉助這些技術得以直接跳過一些重要的研發步驟。

這事的結局是,雙方達成和解。

馬斯克一直放言,要在2020年中,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將達到徹底的全自動駕駛,不再需要人為操控,甚至司機都不需要再邊開車邊關注路況。

當時,ZOOX的高管就公開反對了馬斯克的「高談闊論」,表示特斯拉沒有任何可能在2020年完成全自動駕駛。

事實勝於雄辯,截至到目前,特斯拉不僅沒有實現全自動駕駛,反而深陷各種麻煩事中。

現在,亞馬遜收購ZOOX後,分析師表示,亞馬遜利用Zoox現有的技術開發「更高效的長期配送網絡」的潛力,每年可為公司節省200億美元。在自動駕駛這件事情,貝佐斯暫時領先。

最終這場俠者和王者之間的戰鬥,還在繼續。輸贏和勝負誰都沒法判定。不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貝佐斯還是馬斯克都意識到,他們的夢想在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與摩擦中漸漸靠近。而兩人,即便有天大的仇恨,也並不希望看到對方失敗。

馬斯克說:「如果有按鈕一按能讓藍色起源消失,我是不會按它的。我認為貝佐斯正在做的事情是件好事,是被太空中的商機、冒險和自我意識所驅使的。」

貝佐斯也說:「通常,把商業競爭想像成體育賽事是很自然的。有人以勝利者的姿態離開賽場,有人以失敗者的姿態離開賽場。但商業中有一點不同,在我看來,勝利者越多越好。我希望 Space X 能夠成功,也希望藍色起源能夠成功。」

最後,關於二人的上天入地之爭,我想引用二人的話作為結尾。

貝佐斯說:「我可能沒法活到這一切都成為現實的時刻。」

而馬斯克在提及火星殖民化時也提到:「我可能沒法活到一切都自給自足的時候。」

但「天空沒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一切夢想,總要有個開始……

部分素材來源:

腦極體《天上地下,馬斯克和貝佐斯終有一戰?》

直通矽谷劉老師《深扒馬斯克與貝佐斯在太空旅行問題上持續數年的史詩般戰鬥!》

雜誌購買

關於本文

綜合編輯:蓋 蓋

原創來源:銳公司(ID:shangjiezz)

版權說明:版權歸原作者及其原創平臺所有。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如有侵權請及時與我們取得聯繫。

BUSINESS

《商界》雜誌編輯部出品

記錄時代企業 傳播經營智慧 探究商業本質 透視商界人生

公司報導 | 品牌傳播 | 投稿合作

相關焦點

  • 馬斯克與貝佐斯太空計劃,誰能笑到最後?
    馬斯克成了宇宙網紅大家都知道啦,他首次實現私人公司載人航天,把兩名NASA太空人送到國際空間站↓↓川普最感謝的人就是老馬,這些天全美抗議和疫情,只能靠馬斯克打氣。他破天荒沒說:沒有人比我更懂火箭!性格不合拍,又覺得自己的火箭更酷,總之誰也看不上誰咯~貝佐斯發推還曾深情回憶:我和我最好的朋友約飯;馬斯克很火爆,啪啪打臉:刪掉(不要說我認識他)↓↓不再廢話,這倆在比誰更酷的路上越搞越大。
  • OneWeb 破產面臨收購命運,貝佐斯和馬斯克...
    同時,法國 Eutelsat Communications SA 和馬斯克 SpaceX 也在對 OneWeb 的資產做盡職調查。 對此,OneWeb、亞馬遜、Eutelsat、SpaceX 均不予置評。值得注意的是,據報導,參與競購方可選擇收購 OneWeb 或購買其部分資產。
  • 馬斯克超越貝佐斯成世界首富 身價一年飆升1500億美元
    憑藉電動汽車行業的東風,周四鋼鐵俠馬斯克一舉超越霸榜三年的貝佐斯,成為新的世界首富。據媒體統計,截至美東時間周四10點15分,馬斯克的資產淨值達1885億美元,比貝索斯高出15億美元。截至發稿,特斯拉股價大漲6%,股價突破800美元,而亞馬遜僅漲約2%。
  • 馬斯克會成世界首富嗎?身家直逼10000億,直追貝佐斯
    按照1500億美金的身家計算,馬斯克目前與身家1844億美金的世界首富貝佐斯相比,差距已經縮小到350億美金以內。ARK投資公司則預計,到2024年,特斯拉每股股價預期為1400美元,市值將再漲7000億美元,馬斯克身家也將上漲1400億美金。這也意味著,不久後馬斯克或將超過貝佐斯成為新的世界首富。
  • 馬斯克超越貝佐斯成世界首富?但卻回復回去工作,這麼佛係為啥?
    特斯拉周四股價上漲令馬斯克的身價超越了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後者自2017年以來一直是全球首富,目前身價約為1840億美元。比爾·蓋茨曾多年蟬聯全球首富,直到2017年被貝佐斯超越。馬斯克是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榜單上座次上升最快的一位。2020年初,他排在第35位。但隨著特斯拉股價不斷刷新歷史新高,馬斯克的身價也飆升。
  • 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
    彭博億萬富豪排行榜顯示,馬斯克超越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成為全球新首富,身家達近1950億美元,這距離馬斯克成為全球第二富豪,僅隔一個多月。彭博億萬富豪排行榜截圖對此,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回應稱:「真奇怪」,「好了,回去工作了......」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一年中,馬斯克的財富增加了1500億美元。
  • 馬斯克超越貝索斯成為世界首富 馬斯克回應成為世界首富
    1月7日,特斯拉股價大漲6.5%,截至1月7日早10點15分,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個人資產升至1885億美元,超越亞馬遜CEO貝佐斯,登頂全球富豪榜。
  • 恭喜特斯拉CEO馬斯克!「世界首富體驗卡」續費成功!
    1月13日,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得益於特斯拉股價反彈,億萬富翁特斯拉CEO馬斯克再次擊敗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重新成為地球上最富有的人,成功充值續費「世界首富體驗卡」。據福布斯顯示,北京時間1月8日,馬斯克以1950億美元的身家超越貝佐斯成為全球首富,但是他的世界首富初體驗只維持了短短4天時間。1月12日,特斯拉股價大跌近8%,馬斯克的身家一夜蒸發了135億美金,貝佐斯成功奪回了首富寶座。1月13日,特斯拉股價再度大幅反彈,馬斯克的身家也再度超度馬斯克,再次成為世界首富。
  • 馬斯克問鼎世界首富
    這兩天,扎克伯格怕是看傻了,庫克、納德拉、貝佐斯、皮查伊大概也慌了。2018年還窮困撩倒的馬斯克居然就成了世界首富;2018年瀕臨破產邊緣的特斯拉,今天其市值竟然超越了Facebook,跟到了蘋果、微軟、亞馬遜、Alphabet幾步腳的距離。要說這個驚天神劇,導演還是那個導演,也就是馬斯克本人,但中國提供了與眾不同、無與倫比的舞臺。
  • 世界新首富誕生 貝佐斯讓位 他成功登頂
    如果時代在發展,在進步,但是作為一個創業者,你卻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那估計你創業的概率不會很大。如今有很多已經坐擁了萬億財富的富豪,基本上都是因為抓住了一個「好時機」。如今,中國富豪的財富值在全球範圍內排名也是要比之前高了不少。就在最近這一段時間,農夫山泉的創始人鍾睒睒成為亞洲首富的消息更是登上了熱搜榜,引起了全民關注。
  • 貝佐斯前妻離婚後成女首富,為什麼賭王原配卻很慘?
    比如貝佐斯和麥肯齊,就是和平分手的典型。麥肯齊是亞馬遜創始元老之一,當初她陪貝佐斯辭職一起打拼,經歷了很長一段艱苦歲月,亞馬遜能到今天的位置,麥肯齊有著很大的功勞。兩人也曾經十分恩愛,貝佐斯言語間對妻子滿滿都是欣賞和愛慕,可惜這段婚姻只維持了25年。
  • 馬斯克以1850億美元身價登頂世界首富:一年財富增長超6倍 連超...
    央廣新聞 舉報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 於琦)以1850億美元的身價,特斯拉CEO馬斯克超越貝佐斯登頂世界首富
  • 馬斯克的天材都來自於她?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去做怎樣的人
    人稱「矽谷第一高富帥」、真人版「鋼鐵俠」,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馬斯克在全世界網友的共同見證中試飛了SN8!但是,在飛行6分多鐘後,SN8最終變成了一團火球,爆炸了......對於這次爆炸,馬斯克解釋稱是因為飛船著陸過程中,頭部燃料罐壓力較低,因此導致著陸速度較快。
  • 特斯拉(TSLA.US)CEO馬斯克確認已搬家至美國德克薩斯州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特斯拉(TSLA.US)CEO埃隆·馬斯克周二表示,雖然SpaceX和特斯拉如今在加州維持主要業務,他本人已經搬到了美國德克薩斯州。此前馬斯克曾數次表達了對加州監管環境的不滿。
  • 馬斯克登頂全球首富 致敬「瘋子天才」尼古拉·特斯拉
    北京時間1月7日晚間,新能源汽車公司特斯拉漲幅近7%,股價突破800美元,總市值超過7600億美元,彭博億萬富豪指數實時數據顯示,特斯拉CEO馬斯克身家超越亞馬遜CEO貝佐斯,
  • 特斯拉暴漲8%,馬斯克登頂世界首富!
    自從2017年成為世界首富之後,貝佐斯就一直穩坐「王位」,目前身家約為1840億美元。 要知道,在2020年初,馬斯克的身家約為270億美元,僅排在富豪榜前50名,與貝佐斯相距甚遠。 但隨著特斯拉股價的不斷飆升,馬斯克在去年7月超過了「股神」巴菲特,成為全球第七富豪。11月,馬斯克又超越比爾·蓋茨成為全球第二富豪。
  • 馬斯克身價超越LV CEO成全球第二大富豪
    馬斯克身價超越LV CEO成全球第二大富豪2020-12-09 21:58出處/作者:快科技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lishiye1>   繼彭博億萬富翁指數確認特斯拉CEO馬斯克為全球第二大富豪兩周後,福布斯也確認其這一地位了。
  • 登頂世界首富的馬斯克:把我埋葬在火星
    一年之前,特斯拉CEO馬斯克的財富不到300億美元。一年之後,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大賣,特斯拉股價一路飆升,馬斯克憑藉手中的股份,收穫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財富。上周五,美股開盤後,特斯拉持續上漲,馬斯克的身家也暴漲至2080億美元,徹底擊敗貝佐斯,登頂世界首富的寶座。
  • 2018新知人物(4)|埃隆·馬斯克:丟了特斯拉「王座」,「上天入地...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雖然是一個巨蟹男,但人們絲毫不懷疑埃隆馬斯克是一個表演型人格的人。他被認為是「最像賈伯斯的男人」。他和美國總統川普一樣,擁有一個巨大的愛好——「發推特」。如果說,川普是用推特治國,那麼馬斯克就是用推特治理他的公司。
  • 中國有馬雲,美國有馬斯克,二馬之間誰的格局和境界更高?
    有人說,中國和美國的差距,就好比馬雲和馬斯克的差距。此話一出,二馬之間就必須要爭一個勝負才行了,馬雲和馬斯克,究竟誰的格局和境界更高呢?就我個人觀點來說,顯然馬斯克是更勝一籌的,雖然二馬都是成功的商人,但馬斯克的想法明顯更脫離純粹商人性質一些,像是一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