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導訊(黃一峰報導通訊員:吳金旺)馮文彥,系安徽省宿松縣洲頭鄉人,安徽省恩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前,在異鄉打拼的他,通過努力拼搏,掘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為了回報家鄉,2016年,他毅然決定回鄉創業,走進大別山腹地宿松縣陳漢鄉,投資興業,立志改變家鄉的面貌,讓貧困山區村民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荒山窮山變成金山銀山
陳漢鄉位於大別山區、宿松縣西北邊陲,北與太湖縣相鄰,西與湖北蘄春縣接壤,是有名的貧困鄉和深山區。這裡有近萬畝巴茅山,不但產生不了經濟效益,還要政府在森林防火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前,也有不少老總想來這裡投資興業,看到這裡自然條件惡劣,都望山興嘆,失望而歸。
馮文彥卻與眾不同,一心想著實現山區百姓的「脫貧致富夢」。2016年3月,通過陳漢鄉招商引資牽線搭橋,他到這裡考察市場。他獨具慧眼,一下子就看中了這裡的自然資源,更想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創造奇蹟,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有價值。他決定在山上大做「文章」,把陳漢鄉的山場資源開發利用起來,大力發展種植業,大幅度增加百姓收入。下定決心之後,他來到陳漢鄉九登山村,他註冊資金5000萬元,成立了安徽恩澤農林開發有限公司。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我不惜一切代價,投資100多萬元興建廠房;為解決上山交通的難題,投資近千萬元,修築砂石路,購買近百臺割草機,請人割巴茅草,挖巴茅根。」據馮文彥介紹,面對一片片荒山,他不惜投資300餘萬元,修建林區道路7580米,硬化沙石路面2650米,修建林區作業步道2300米,為公司員工進入山場作業帶來了很大的方便。為防止山洪,水土流失,汗澇保收,他修通水泥排水溝3460米,沉砂池27個,埋設涵管460多節,開挖池塘3口,每口能蓄水約1000立方米,並且在每個山頂都建有蓄水池,整個山場都鋪設有自來水管道,使乾旱期林區澆灌保苗得到了保障。
公司承包的荒山、耕地面積達4000餘畝。經過土地整理,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他已栽培油茶3000餘畝,普通茶葉400餘畝,丹桂、櫻花、紫薇等花卉300餘畝。楊梅、獼猴桃等300餘畝。如今,這裡有觀賞林、經果林,觀賞林佔地面積3000多畝,內有櫻花、紫薇、丹桂、楊林等等,品種繁多。基地內蜂舞蝶飛,花香四溢,呈現一派迷人的景象,猶如「世外桃源」。
目前,公司旗下的九登山經果林文化旅遊產業園,設有香榧區、油茶區、休閒區、中藥材生產基地、獼猴桃生產基地。香榧區總的目標是4000畝,香榧苗培育基地2019年底完成1700畝。油茶區總目標是3000畝,2018年底前種植2000畝。休閒區300畝,發展竹子文化,設有戀人橋、仙人屋、逍遙亭等農業路區100畝,圍繞三農展開具有特色的鄉村服務。中藥材生產基地總目標3000畝,已完成種植1000畝,2019年底種植1000畝。獼猴桃生產基地200畝,與飲料加工廠對接供應野果業務。一個現代化經果林示範基地已初具規模,荒山窮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真金白銀流進村民口袋
「通過土地流轉,按照每畝荒山30元、每畝田地100元的價格,一次付清村民三年的流轉資金,讓老百姓第一次獲得荒山帶來的較大收入。」馮文彥說,為了讓村民早日擺脫貧困,他積極打造「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基地務工」的富民模式,帶動當地貧困戶快速致富奔小康。公司成立後,村民可以通過入股分紅,獲得一筆可觀收入。公司還吸納附近農民工在這裡務工,優先使用貧困戶,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難題。目前,周邊三個村有80多個貧困戶在這裡務工。「務工收入不說,去年我分紅就有19000元。要知道,像我們這樣的貧困戶,大多因為沒有手藝。以前在外打工,十分艱難,收入低得不得了。現在,只要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能獲得一筆較高的勞務收入,那是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在這裡務工的貧困戶陳金龍喜笑顏開地說。
據了解,常年在這裡務工的人平均每天工資近100元,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去年臘月過年的時候,最多的一個人發工資達2萬多元。僅去年臘月22日發工資,馮文彥就花了100多萬元,其中貧困戶佔主體。貧困戶在基地裡除草、施肥、補苗,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不斷改善生活。「以前我失業在家,偶爾外出打點工,由於沒有一技之長,常常兩手空空的回家。」九登山村大灣組貧困戶洪澤元得意地說,他將近60歲,在基地裡除草,打零工,一年收入達2萬多元。
到基地來務工的人,大多是陳漢鄉羅漢宕村、朱灣村和九登山村三個村的貧困戶。據統計,馮文彥每年支付租金19萬餘元,其中惠及貧困戶56戶200餘人,每年支付給貧困戶租金5.18萬元;每天可安排民工80餘人來公司務工,每年支付工資110餘萬元,其中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務工就業36人,每年支付工資23萬餘元。截止2018年底,九登山村僅有一個人尚未脫貧,其餘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公司立足林業,放眼未來,以林區為依託,帶動觀光旅遊業,面向社會實行多元化經營模式。公司將生產加工高山綠茶、白茶和黃金芽、油茶油,出產優質的水果楊梅、獼猴桃等產品,努力打造宿松縣脫貧攻堅經果林示範基地。公司本著「誠實守信、互利雙贏」的原則,秉承「綠色發展、服務三農」的企業經營理念,將「村出列、戶脫貧」列入公司發展規劃,依託依靠科學的栽培技術,承包荒山後每年付給農戶租金近20萬元,每天可安排當地更多農民工來公司務工,為現代化農業發展譜寫了新的篇章。
愛心善舉溫暖貧困戶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為幫助鄉村幹部解決棘手的實際問題,對貧困戶、「難纏戶」、「上訪戶」,馮文彥總是耐心細緻地做他們的思想工作。他經常給他們宣傳扶貧政策,不僅從物質上扶貧,還從思想上進行大力扶貧。羅漢宕村的「難纏戶」、老上訪戶陳某某,以前對國家政策不太了解。為了尋找生活出路,他不去打工,還經常找政府的茬兒,四處上訪。馮總來了之後,讓陳某某有空就來基地務工,經常陪他促膝談心,在工資報酬方面總是以高標準對他予以關照,解決了他的生活出路,這讓他受寵若驚,感恩不盡。在馮文彥的幫助感染下,陳某某思想上有一個180度大轉彎。現在,他對政府工作非常滿意,再也不願上訪了。
掏出真金白銀,換來社會和諧,馮文彥願意這麼做。貧困戶洪國榮,是一個單身漢,有點智力障礙,身體殘疾,做體力活不行。馮文彥就安排他在廠裡看場,每年收入達萬元。馮文彥還經常給他剁肉買煙,解決他的基本生活問題。
80歲的洪澤保夫妻二人,女老人家有智障,說不清一句話,人家聽不懂他一句話。馮總每月給他送米送油,讓他們過上了「三不愁、兩保障」的安穩生活。貧困戶洪澤寶,夫妻二人是五保戶。儘管政府兜底扶貧,但是心地善良的馮總,仍然常年牽掛著他們,經常給他們送米、送油,保證他們有吃有喝。對貧困戶陳金應,馮總讓他每天幹著自己熟悉而又輕鬆的農活,每天工作時間短,工資收入高達100元。為方便老百姓出入,馮總還在每一座山上投資修建了砂石路。另外,在捐資助學等方面,馮總常常慷慨解囊,每年要捐獻4萬至5萬元。
三年時光,馮總對這裡的村民產生了特殊感情。凡是這個村的村民有什麼白喜事,他都要去燒香、磕頭、送禮,花上幾百塊錢。「馮總為山區百信付出的真多,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做真事的人!」宿松縣教育局下派村幹部、該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虞曉紅對他評價很高。
改革才有出路,改革才有發展。馮文彥發揚改革創新精神,堅持以習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宗旨,積極貫徹「基地+旅遊」的理念,正在努力發展觀光旅遊業。公司正以九登山村為中心,輻射到九登山村、羅漢宕村、朱灣村,甚至覆蓋全鄉,基地已發展成為萬畝產業園,是集「避暑、旅遊、觀光」三位一體的絕佳聖地,給貧困山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貧困山區很多村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為人低調的馮文彥,默默奉獻,從不張揚。他獨闢蹊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大別山腹地創造了人間奇蹟,他先後被評為「宿松好人」、「陳漢鄉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他不愧為脫貧攻堅戰線上的時代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