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背嶺村 東莞時報記者 陳帆 攝
東莞時間網訊 說起東莞的客家人,腦海裡立即浮現了麒麟舞、碉樓、客家圍屋,以及客家釀豆腐和客家娘酒客家文化符號。與鳳崗的黃洞村等客僑特色古村相比,塘廈的龍背嶺,這座有著260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古民居中的數量更多更集中,被稱為「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
龍背嶺古村落囊括龍背嶺圍村、牛眠埔舊圍、牛眠埔新圍三個自然村,尤其是牛眠埔老圍,掩映在樹木之間,房屋若隱若現,宛如世外之地。在260年的歲月滄桑中,龍背嶺躲過了一次次戰火洗劫,經歷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至今依然完整地保存了原有風貌,刻下了「客韻、粵風、僑情」的烙印。不僅牛眠埔洪仁玕避難遺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的舞麒麟、客家山歌也入選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還有永培書室遺址、張彩廷紀念碑、福音堂、鼎和堂和張聲和夫婦墓等五個著名文物點。
諸多中西合璧的古建築,典型的「客韻、粵風、僑情」,龍背嶺先後被評廣東省古村落(2012年)、中國傳統名村(2014年)、珠三角最美鄉村(2015年)。2016年還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將獲得300萬元的古村保護資金。
古村圍屋客人居、海外華僑建故鄉
走進龍背嶺,你可以選擇兩個最佳「姿勢」來體驗這座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那迷人的味道。一種就是登高望遠,俯瞰全局。從高處鳥瞰,滿眼都是連綿的青磚灰瓦,它們被城市的高樓團團圍住,如同一個酣睡中的嬰兒,享受著歲月靜好。
與那些人跡稀少、破敗衰落的古村不同,龍背嶺古村至今仍然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風貌。村中的文物古蹟頗多,如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的牛眠埔老圍。龍背嶺布局完整,統一整齊,村中巷道七橫六縱,是典型的嶺南客家村落,這對嶺南客家村落的研究有一定價值。
另一種體驗「姿勢」則是行走在各種巷道裡面,深入古村三昧。龍背嶺是著名的客僑之鄉,這裡的客家人早期生活艱辛,很多人漂洋過海討生活,發達後則榮歸故裡建起華屋。因此這裡的建築有一個典型的特點:中西合璧。比如眼前的兩棟並排而建的古民居:灰沙夯土牆,花崗巖勒腳及門框,右側房屋大門上有彩繪壁畫,中間繪丹鳳來儀圖案,兩側繪山水花鳥圖案。兩棟房屋布局基本一致,前為單層平頂,中間開小天井,後部為兩層閣樓硬山瓦頂。
值得一提的是,行走在古村中,既能享受古雅與靜謐,也不會感覺單調和沉悶。因為這裡與其他破落衰敗的古村不同,它依舊人丁興旺,村中幾乎每處宅子都租住著一些外鄉人。和東莞其他古村一樣,改革開放後,本村人陸續喬遷到新建築內,古村則租給新莞人,成為新莞人的「客家」。這些來自天南地北、不同氣質和口音的外鄉人,給古村增添了一種斑駁陸離的魔幻況味。行走其間,既有上海弄堂的感覺,也有北京胡同的風味。
此外,古村中還有祠堂、教堂、民居、碉樓、書室等多種建築,但和很多客家古村落一樣,碉樓是古村的視覺中心。更難得的是龍背嶺保存了多座碉樓,其中最高的一座碉樓是上世紀初從英屬殖民地牙買加回來的葉三貴所建。
背靠觀音山主峰,像龍背一樣起伏
龍背嶺古村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57年,但和很多單姓或一姓獨大的古村不同,龍背嶺的包容性極強,張、葉兩個主要大姓和諧共處至今有近260年。據說,當年張文廣攜三個兒子從黃江流沿村搬遷,在此建舍立村。三年後葉氏家族也搬遷到此處,經過260年的共生共養、繁衍生息,如今龍背嶺戶籍人口1023人,外來人口11萬多人,海外華僑15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
值得一提的是,「龍背嶺」這個霸氣的名字相比古村歷史卻年輕得很,只有65年的使用時間。據《龍背嶺村志》記載,龍背嶺原名叫「黎背嶺」。龍背嶺是有名的華僑村,但尷尬的是同鎮的林村也有一個「黎背嶺」,因此從龍背嶺走出去的鄉胞寄信回家,常常因為寄到了林村,最後「查無此人」被退回。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封家書抵萬金」,不僅寄託著家人的牽掛,也承載著遊子的鄉愁,卻總是因故無法抵達,讓龍背嶺的村民和外地遊子,尤其是海外遊子犯愁。
在以前,地理上的名字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它需要一個足以讓人信服的理由或大事件作為導火索,而風水便是其中之一。就在黎背嶺村民和遊子猶豫要不要改村名,怎麼改的時候,1952年的某一天,一個廣西的風水先生來到此處,勘察一方,隨後便坐在村邊的大樹下和村裡人侃侃而談。風水先生說,該村背靠的觀音山主峰,像龍背一樣起伏,風水非常好,建議村民將村名改為「龍背嶺」。原本犯愁的村民一聽,大喜過望,欣然接受。風水的解讀,也讓村民增加了一份故土自信,相信自己和子孫都非池中之物。
「屋靠龍背夢亦香,人居福地英才出。」龍背嶺可謂人傑地靈。據說,從這裡走出去的人,有不少成為海內外各行各業的精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我國最早從事衛星設計人員以及許多知名華僑,其中英國華人首富葉煥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村以葉氏宗祠為中心
龍背嶺古村落坐西北朝向東南,以葉氏宗祠為中心,依坡而建,長210米,寬180米,佔地面積37800平方米。宗祠兩側及後面為客家民居,東南、西北、東北三面各有一座碉樓。從建築布局上看,和很多古村一樣,葉氏宗祠是古村精魂,不僅維繫著宗族情感,也是村中的政治文化中心。
和村中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一樣,大多是發達了的客家人後來出資建起的,葉氏宗祠就是其中代表。葉氏宗祠約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祠堂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四連廊院落式布局。據說,該宗祠由當時馬來西亞華僑葉俊青捐建,並從馬來西亞買了木材運回家鄉。
「觀燈景玩燈花萬盞燈明同日月;慶春宵酌春酒十分春色映山河」「崇千秋洇祀;本一派源流」…… 祠堂裡的楹聯頗有意思,把古村落的一些文化濃縮在了楹聯之中。如今,逢重大節日和婚喪嫁娶,村裡人依然會在這個祠堂裡大擺宴席。尤其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祭祖活動。
參加祭祖活動的人均來自全國各地(含港澳臺)及海外華僑。
說到習俗,除了舞麒麟,客家山歌也別具風味。作為客家人,龍背嶺人的生活離不開客家山歌,尤其是以前,人們來了興致就會唱上幾首或是與人對歌,村頭巷尾,田埂山間到處歌聲嫋嫋,達到家家傳唱的盛況。現如今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能有機會聽到龍背嶺的老年客家人唱山歌。
自從龍背嶺2014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市、鎮相關部門就為龍背嶺制定了名村改造規劃方案,並由市、鎮、社區三級共同斥資1500萬元推進名村的打造,除了保護開發古村落及古建築外,還有與之配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除了重點發掘、保護、發揚龍背嶺麒麟舞外,還會展開客家山歌的傳承活動,推基地運作計劃,挑選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四個層次的客家山歌傳承人,每星期組織一次客家山歌傳承人學習活動,並積極組織客家山歌比賽、整理搶救現有的客家山歌歌譜等珍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