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龍背嶺 有著濃濃的「客韻、粵風、僑情」

2020-12-08 東莞時間網

 

龍背嶺村 東莞時報記者 陳帆 攝

東莞時間網訊 說起東莞的客家人,腦海裡立即浮現了麒麟舞、碉樓、客家圍屋,以及客家釀豆腐和客家娘酒客家文化符號。與鳳崗的黃洞村等客僑特色古村相比,塘廈的龍背嶺,這座有著260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古民居中的數量更多更集中,被稱為「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

龍背嶺古村落囊括龍背嶺圍村、牛眠埔舊圍、牛眠埔新圍三個自然村,尤其是牛眠埔老圍,掩映在樹木之間,房屋若隱若現,宛如世外之地。在260年的歲月滄桑中,龍背嶺躲過了一次次戰火洗劫,經歷了改革開放大潮的洗禮,至今依然完整地保存了原有風貌,刻下了「客韻、粵風、僑情」的烙印。不僅牛眠埔洪仁玕避難遺蹟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村的舞麒麟、客家山歌也入選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還有永培書室遺址、張彩廷紀念碑、福音堂、鼎和堂和張聲和夫婦墓等五個著名文物點。

諸多中西合璧的古建築,典型的「客韻、粵風、僑情」,龍背嶺先後被評廣東省古村落(2012年)、中國傳統名村(2014年)、珠三角最美鄉村(2015年)。2016年還被列入中央財政支持範圍的中國傳統村落名單中,將獲得300萬元的古村保護資金。

古村圍屋客人居、海外華僑建故鄉

走進龍背嶺,你可以選擇兩個最佳「姿勢」來體驗這座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那迷人的味道。一種就是登高望遠,俯瞰全局。從高處鳥瞰,滿眼都是連綿的青磚灰瓦,它們被城市的高樓團團圍住,如同一個酣睡中的嬰兒,享受著歲月靜好。

與那些人跡稀少、破敗衰落的古村不同,龍背嶺古村至今仍然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原來的風貌。村中的文物古蹟頗多,如建於清朝乾隆二十二年的牛眠埔老圍。龍背嶺布局完整,統一整齊,村中巷道七橫六縱,是典型的嶺南客家村落,這對嶺南客家村落的研究有一定價值。

另一種體驗「姿勢」則是行走在各種巷道裡面,深入古村三昧。龍背嶺是著名的客僑之鄉,這裡的客家人早期生活艱辛,很多人漂洋過海討生活,發達後則榮歸故裡建起華屋。因此這裡的建築有一個典型的特點:中西合璧。比如眼前的兩棟並排而建的古民居:灰沙夯土牆,花崗巖勒腳及門框,右側房屋大門上有彩繪壁畫,中間繪丹鳳來儀圖案,兩側繪山水花鳥圖案。兩棟房屋布局基本一致,前為單層平頂,中間開小天井,後部為兩層閣樓硬山瓦頂。

值得一提的是,行走在古村中,既能享受古雅與靜謐,也不會感覺單調和沉悶。因為這裡與其他破落衰敗的古村不同,它依舊人丁興旺,村中幾乎每處宅子都租住著一些外鄉人。和東莞其他古村一樣,改革開放後,本村人陸續喬遷到新建築內,古村則租給新莞人,成為新莞人的「客家」。這些來自天南地北、不同氣質和口音的外鄉人,給古村增添了一種斑駁陸離的魔幻況味。行走其間,既有上海弄堂的感覺,也有北京胡同的風味。

此外,古村中還有祠堂、教堂、民居、碉樓、書室等多種建築,但和很多客家古村落一樣,碉樓是古村的視覺中心。更難得的是龍背嶺保存了多座碉樓,其中最高的一座碉樓是上世紀初從英屬殖民地牙買加回來的葉三貴所建。

背靠觀音山主峰,像龍背一樣起伏

龍背嶺古村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57年,但和很多單姓或一姓獨大的古村不同,龍背嶺的包容性極強,張、葉兩個主要大姓和諧共處至今有近260年。據說,當年張文廣攜三個兒子從黃江流沿村搬遷,在此建舍立村。三年後葉氏家族也搬遷到此處,經過260年的共生共養、繁衍生息,如今龍背嶺戶籍人口1023人,外來人口11萬多人,海外華僑15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

值得一提的是,「龍背嶺」這個霸氣的名字相比古村歷史卻年輕得很,只有65年的使用時間。據《龍背嶺村志》記載,龍背嶺原名叫「黎背嶺」。龍背嶺是有名的華僑村,但尷尬的是同鎮的林村也有一個「黎背嶺」,因此從龍背嶺走出去的鄉胞寄信回家,常常因為寄到了林村,最後「查無此人」被退回。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兵荒馬亂的年代,「一封家書抵萬金」,不僅寄託著家人的牽掛,也承載著遊子的鄉愁,卻總是因故無法抵達,讓龍背嶺的村民和外地遊子,尤其是海外遊子犯愁。

在以前,地理上的名字是不能輕易更改的,它需要一個足以讓人信服的理由或大事件作為導火索,而風水便是其中之一。就在黎背嶺村民和遊子猶豫要不要改村名,怎麼改的時候,1952年的某一天,一個廣西的風水先生來到此處,勘察一方,隨後便坐在村邊的大樹下和村裡人侃侃而談。風水先生說,該村背靠的觀音山主峰,像龍背一樣起伏,風水非常好,建議村民將村名改為「龍背嶺」。原本犯愁的村民一聽,大喜過望,欣然接受。風水的解讀,也讓村民增加了一份故土自信,相信自己和子孫都非池中之物。

「屋靠龍背夢亦香,人居福地英才出。」龍背嶺可謂人傑地靈。據說,從這裡走出去的人,有不少成為海內外各行各業的精英,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我國最早從事衛星設計人員以及許多知名華僑,其中英國華人首富葉煥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古村以葉氏宗祠為中心

龍背嶺古村落坐西北朝向東南,以葉氏宗祠為中心,依坡而建,長210米,寬180米,佔地面積37800平方米。宗祠兩側及後面為客家民居,東南、西北、東北三面各有一座碉樓。從建築布局上看,和很多古村一樣,葉氏宗祠是古村精魂,不僅維繫著宗族情感,也是村中的政治文化中心。

和村中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西合璧的建築一樣,大多是發達了的客家人後來出資建起的,葉氏宗祠就是其中代表。葉氏宗祠約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3年),祠堂坐西北向東南,三間三進四連廊院落式布局。據說,該宗祠由當時馬來西亞華僑葉俊青捐建,並從馬來西亞買了木材運回家鄉。

「觀燈景玩燈花萬盞燈明同日月;慶春宵酌春酒十分春色映山河」「崇千秋洇祀;本一派源流」…… 祠堂裡的楹聯頗有意思,把古村落的一些文化濃縮在了楹聯之中。如今,逢重大節日和婚喪嫁娶,村裡人依然會在這個祠堂裡大擺宴席。尤其是每年必不可少的祭祖活動。

參加祭祖活動的人均來自全國各地(含港澳臺)及海外華僑。

說到習俗,除了舞麒麟,客家山歌也別具風味。作為客家人,龍背嶺人的生活離不開客家山歌,尤其是以前,人們來了興致就會唱上幾首或是與人對歌,村頭巷尾,田埂山間到處歌聲嫋嫋,達到家家傳唱的盛況。現如今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能有機會聽到龍背嶺的老年客家人唱山歌。

自從龍背嶺2014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後,市、鎮相關部門就為龍背嶺制定了名村改造規劃方案,並由市、鎮、社區三級共同斥資1500萬元推進名村的打造,除了保護開發古村落及古建築外,還有與之配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除了重點發掘、保護、發揚龍背嶺麒麟舞外,還會展開客家山歌的傳承活動,推基地運作計劃,挑選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四個層次的客家山歌傳承人,每星期組織一次客家山歌傳承人學習活動,並積極組織客家山歌比賽、整理搶救現有的客家山歌歌譜等珍貴的資料。

相關焦點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讚美好生活∣塘廈龍背嶺:規劃...
    龍背嶺花海龍背嶺社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人文景觀資源,是塘廈鎮唯一的傳統客家文化社區,近現代有眾多華僑歸鄉進行建設,形成了「客韻-粵風-僑情」並存的文化特色,古村落街巷格局保留完好,歷史建築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
  • 行攝東莞:龍背嶺古村,廣東省古村落,多少塘廈人都不知道?
    大家好,我是圖攝中國的寶盛.我正在行攝東莞.現在帶大家去看看塘廈唯一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的龍背嶺古村.如今是怎樣的景觀?在地圖上可看到古村位於龍背嶺廣場附近.走進古村,先看到一塊大石上刻著:龍背嶺.讓人產生村子是建在"龍背"的念頭.
  • 《尋味東莞》中的「太公分豬肉」歡宴盛景來自東莞塘廈鎮龍背嶺社區
    挑逗食客味蕾的大熱紀錄片《尋味東莞》播出後,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社區的「太公分豬肉」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個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用一場歡宴,將特色美食與鄉情習俗融為一體,向外界傳遞家族親情和傳統美德的力量。
  • 塘廈龍背嶺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
    現場製作客家燜豬肉 記者 陳帆 攝連日來刷屏走紅的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裡,讓塘廈鎮龍背嶺社區「太公分豬肉」的鄉情習俗亮相了一把。為進一步傳承發揚客家傳統文化,7月16日,塘廈鎮龍背嶺社區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活動,讓這個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熱鬧起來,「太公分豬肉」的場景和故事再次在葉氏祠堂裡上演。
  • 東莞市資訊|東莞清溪清廈客家古村落南山曾公祠
    東莞清溪:清廈客家古村落南山曾公祠,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三年東莞清溪清廈客家古村落的南山曾公祠桂粵警方聯手抓獲命案逃犯 塵封24年命案終告破廣西一名命案嫌犯,殺人後更名換姓,先後在廣東省廣州、東莞及廣西防城港市等地偷偷務工。
  • 紀錄片《千年客韻——中華客家山歌》年初一起開播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周豫 通訊員/潘晨虹、胡晨)大型紀錄片《千年客韻——中華客家山歌》將於1月28日(大年初一)起將在廣東衛視首播,作為廣東省委宣傳部對口扶持文藝精品項目,它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技術師範學院聯合製作。紀錄片通過客家山歌的搜集、整理與傳播,弘揚客家文化與華夏文明。
  • 客家古韻品味龍川 看古村落繁衍生息中客家習俗
    客家古韻品味龍川 看古村落繁衍生息中客家習俗 原標題:   對於客家這麼一個以遷徙而聞名世界的族群來說,家園情懷在客家人心中尤為深厚,所到之處他們都悉心經營賴以生存的鄉村。在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的客家人心中,村落早已成為客家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地。
  • 廣東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面積6.9平方公裡,是東莞一大村莊
    旅行途中用相機刻錄時光、行攝鄉土、看古村鎮,平凡的生活風景無需華麗只需熟悉。黃楊軍與你共享生活中平凡又熟悉的景色。嶺南古村落既有中國古村落的共性,又有嶺南文化的鮮明特質。其中廣東古村落以廣府古村落,潮汕古村落,客家古村落為主體,輔之以粵北古村落,雷瓊古村落。村落文化在地域上表現出水鄉文化,山居文化,海洋文化的特點;經濟模式上表現以農耕文化為主,商業文化並重的特點;因為移民南遷及向海外拓展的緣故,又表現出移民文化和僑鄉文化等多樣性的特點。
  • 東莞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 收集廚餘及汙水變廢為寶
    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東莞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已構建成「汙水變灌溉水,廚餘變肥料,最終反饋到菜地種植」的低碳循環體系文/圖 金羊網記者 謝穎今年東莞兩會上,垃圾分類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 龍巖這座古村落,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瀰漫濃鬱客家人文氣息
    在福建西部山區,有一個創建800多年的古村落。它雖然沒有什麼知名度,少有遊客踏足,卻與宏村、周莊、烏鎮、婺源等並列為十大「中國最美的村鎮」,並且以其山環水繞、鍾靈毓秀的鄉村美景,以及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築群而聞名,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它就是培田古村。培田古村位於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宣和鄉,距縣城40公裡,總面積13.4平方公裡,有430多戶住戶。
  • 華僑城聯合東莞多方設基金,獲取優質項目資源!
    華僑城通過控股子公司深圳市華僑城華鑫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華友投資有限公司與合作方東莞市產業投資母基金有限公司、廣東省粵科松山湖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有限公司
  • 東莞市資訊|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
    去東莞塘尾古村落,被遊人忽略的一處重地,李氏宗祠東莞古村落中,位於石排鎮的塘尾古村落東莞貴族學校、創新科技職業學校、輕工學校、水濂山森林公園、東莞植物園、周邊豪宅成群、環境一級棒~。3、通報稱,事發在2020年3月27日中午11點35分左右,餘某駕駛粵SQXXX8牌小車行駛至該路段時,被陳某駕駛粵S8XXXT白色小轎車別車,隨後餘某駕駛車輛追逐陳某駕駛的白色小轎車,隨後,兩車發生碰撞,陳某的車失控後又和正常行駛的粵SQXXXW牌小客車和粵S7XXXV小客車再發生碰撞,造成粵SQXXXW牌小客車翻車,粵SQXXXW號牌小客車司機魏某和粵SQXXX8號牌小客車司機徐某受輕微傷,案件發生後
  • 尋找特區深圳的城市記憶——走進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甘坑客家小鎮!
    在中國,深圳絕對是「快」的代名詞,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城市生活節奏,但是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記憶,深圳我們一直稱之為原來的一座小漁村的地方,肯定有著屬於自己城市的記憶地。
  • 通訊:梅州橋溪客家古村打造廣東最美古村落
    中新網梅州7月8日電 題:梅州橋溪客家古村打造廣東最美古村落  作者:楊草原 周濤  站在坐落於依山傍水的獨特客家民居繼善樓的大型牌匾下,眺望著煙雨朦朧籠罩的五指峰峰頂,朱新果一臉幸福的笑容:「我們這裡正在加緊整體規劃建設,村裡越來越漂亮,空氣和景色都這麼好,路也修好了,相信會有更多的遊客喜歡這裡
  • 塘廈打造東莞首例循環生態系統 龍背嶺生態島回收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通訊員供圖□信息時報記者劉桂平通訊員可軍塘廈宣記者日前從塘廈獲悉,8月12日,東莞市委編辦主任祁達洪帶領黨支部30餘名黨員同志,到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祁達洪一行聽取了塘廈鎮龍背嶺循環生態島項目的建設情況介紹,並實地探訪了龍背嶺循環生態島有機生活館、有機種植區、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等。
  • 廣東梅州增3"中國古村落" 歷史悠久富有客家特色
    廣東梅州增3"中國古村落" 歷史悠久富有客家特色   中新網梅州2月18日電(楊草原 唐林珍 謝映)記者18日從廣東梅州市文化部門獲悉,梅州市豐順縣湯坑鎮新樓村種玊上圍、大埔縣百侯鎮侯南村、湖寮鎮古城村3個有數百年歷史、客家人文氣息濃鬱的村落,正式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別授予「中國古村落」稱號,至此,梅州擁有「中國古村落」5個。
  • 粵北最美客家古村落---廣東·韶關石塘村
    韶關地處粵北,與「湘」、「贛」、「桂」三省交界,是客家人主要聚集地,素有「客家第五州」之稱。這裡的客家人生活習性、民居民俗與閩西、贛南、粵東的客家人大同小異,都堅守著「硬頸精神、崇文尚武、耕讀傳家」的主流文化。石塘村是我今年6月去的,而10月和11月分別又去了廣東梅州大埔的百侯古鎮和福建連城的培田古村,三地都為客家古村落,民風民俗大致相同,傳統人文如出一轍。
  • 東莞樟木頭:官倉古村,保留著許多客家特色建築,村中正改造中
    東莞各鎮有許多古村落。下面和大家探訪東莞樟木頭鎮官倉古村。一條特色的客家古村,村裡還保留著許多客家特色建築。一起去看看。(東莞古村)蔡氏宗祠。現今用作老人活動中心。(東莞古村)正南門。特色的客家門樓。古時聚族而居。(東莞古村)門樓處保留著幾塊麻石。
  • 東莞唯一!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又獲一個省級榮譽!
    東莞唯一!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又獲一個省級榮譽!△右二為茶山鎮南社明清古村落領獎代表齋醮是最具中國民間特色的祭祀活動,始於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至今有一百多年歷史,是當地人敬天愛人的一種盛大儀式,是東莞最具本土特色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傳承了嶺南文化傳統的精髓。2019年成功申報為東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的甘坑客家小鎮,到底有什麼好玩的呢?
    深圳甘坑客家小鎮,是一個免費對外開放的古村落,也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之一。提到這個,可能蠻多朋友就會感到好奇,還有其它幾個地方是哪裡呢?它們分別是鶴湖新居、觀瀾版畫村、大萬世居、高嶺古村、西麗麻磡村、西鄉黃麻布古村、新橋世居、田豐世居、大鵬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