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味東莞》中的「太公分豬肉」歡宴盛景來自東莞塘廈鎮龍背嶺社區

2020-12-08 廣州日報

挑逗食客味蕾的大熱紀錄片《尋味東莞》播出後,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社區的「太公分豬肉」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這個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用一場歡宴,將特色美食與鄉情習俗融為一體,向外界傳遞家族親情和傳統美德的力量。7月16日,塘廈鎮龍背嶺社區在葉氏宗祠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活動,再現「太公分豬肉」歡宴文化。

73歲老人掌勺宗祠家宴

在《尋味東莞》第三集《歡宴流轉》中,塘廈鎮龍背嶺社區的重陽節「太公分豬肉」亮相。昨天下午,伴隨著鑼鼓聲響,年輕小夥精神抖擻舞麒麟,塘廈龍背嶺葉氏宗祠的氣氛逐漸熱鬧起來。在祠堂內的廚房,73歲的葉偉池老先生和族人們忙得汗流浹背,精心炮製這場歡宴的道道美食。洗豬肉、切豬肉、燒柴火、蒸鵝、調醬料……

葉老先生是葉氏宗祠理事會副會長,同時也是歡宴的總指揮,不但負責統籌安排還親自下廚為每道菜把關。每次宗祠家宴,他都是主掌勺人之一。在塘廈龍背嶺,「太公分豬肉」不是簡單的豬肉分配,而是需要廚藝精湛的廚師將生豬肉做成大名鼎鼎的客家燜豬肉,再分給大家。豬肉先用白糖、醬油、米酒醃製十多二十分鐘,再在大鍋中炒至金黃,最後放入豆腐燜制40分鐘左右,一道肉色紅亮、質地柔軟、湯汁油潤的客家名菜——燜豬肉就炮製成功了。

歡宴的另一道重要菜餚是客家蒸鵝。客家蒸鵝的選材非常重要,需要挑選又肥又大的農家鵝,再用花生油炸到金黃。在這過程中,不停翻動油鍋裡的鵝使其均勻受熱也是一件技術活。調料的配製同樣非常講究。「蒜頭、紅腐乳、紅糖、蠔油、陳屁、生抽……」葉老先生一口氣列出了七八種配方。只見葉老先生快速將一大盆配好的調料灌入已炸到金黃的餓肚子裡,然後在鵝的身體表面再抹上一層,這道客家蒸鵝的香味很快就散發出來了。

燜豬肉、客家蒸鵝、客家香芋扣肉……經過大半天的精心準備,一碗碗色香味俱全的客家特色菜便做好了。晚飯時間,族人們圍坐在一起品嘗家宴,閒話家常。

特定的地理環境造就特定的文化傳承,而特定的文化造就了與之不可分割的飲食關係!「我們客家菜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之處,但是做法很講究,對每個細節和每道工序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吃起來跟外面的菜絕對不同。」葉老先生用他的廚藝將龍背嶺客家文化深深地注入了每道菜餚中。

地道美食融入濃濃傳統文化

葉偉池老先生說,要想見識「太公分豬肉」的大場面,需等到重陽節,那時海外的族人都會回到龍背嶺團聚、祭祖。據龍背嶺社區老人介紹,龍背嶺全部是客家子孫,每年的清明節和重陽節(即春秋二祭)都會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並且到始祖明煌公墓地拜祭。重陽拜祭儀式後,由村內德高望重的族人將燜好的豬肉分給每家每戶,分到手的豬肉好比「福肉」,以此來取吉獲福。此為「太公分豬肉」。(太公,就是曾祖的意思)

龍背嶺社區居民、東莞市女企業家協會會長葉小紅回憶,她第一次參加「太公分豬肉」是在20世紀60年代。當時,她還是十三四歲的小姑娘。那時物質生活條件比較艱苦,雖然年年舉行祭祖活動,但並不是每一次都會分豬肉。有時祭祖聚餐之後能剩一點肉可以帶回家,大家就已經很高興了。

回憶往昔,對比當下,葉小紅由衷感慨,變化太大。現在家家戶戶都不缺肉吃,「太公分豬肉」已經是意義大於實際。保留這項傳統風俗,有助於不忘過去、凝聚親情,傳承文化內涵更勝滿足口腹之慾。

塘廈龍背嶺社區原住民在重陽祭祖時,特意燜制客家燜豬肉,不僅體現鄉間粗獷的食風,在祠堂內蒸製,用以祭祖,更是表現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崇祖觀念,傳統民俗代代相傳,流傳至今。

悠悠的客家情洋溢在龍背嶺的街巷屋舍之間,喧鬧的麒麟舞和抒懷的客家山歌是這座古村最閒暇最地道的點綴。談到客家文化的傳承,葉偉池老先生滔滔不絕。在他看來,龍背嶺2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他們先輩身上有太多優秀的品質值得發揚光大。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李直建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石忠情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楊洪權

相關焦點

  • 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塘廈龍背嶺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
    現場製作客家燜豬肉 記者 陳帆 攝連日來刷屏走紅的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裡,讓塘廈鎮龍背嶺社區「太公分豬肉」的鄉情習俗亮相了一把。為進一步傳承發揚客家傳統文化,7月16日,塘廈鎮龍背嶺社區舉行「傳承客家文化 品嘗客家美食」活動,讓這個2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熱鬧起來,「太公分豬肉」的場景和故事再次在葉氏祠堂裡上演。
  • 《尋味東莞》探索城市美食 歡宴流轉風味長存
    火車頭湯粉網易娛樂7月6日報導 7月5日,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在廣東衛視播出第三集,本集主題為「歡宴流轉」,圍繞東莞幾十年的發展變遷展開,從中窺見東莞人餐桌上飲食文化的傳承與改變
  • 東莞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 收集廚餘及汙水變廢為寶
    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東莞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已構建成「汙水變灌溉水,廚餘變肥料,最終反饋到菜地種植」的低碳循環體系不少代表和委員為東莞垃圾分類支招。而在東莞市塘廈鎮龍背嶺有個循環生態島,這裡村民家中的廚餘垃圾和生活汙水分別通過生物發酵處理和汙水處理技術,將廚餘垃圾變為有機肥,生活汙水變為灌溉水,種植島上2000多平方米的菜園子,回贈給村民、老人、殘疾人等。
  • 塘廈打造東莞首例循環生態系統 龍背嶺生態島回收廚餘垃圾變廢為寶
    通訊員供圖□信息時報記者劉桂平通訊員可軍塘廈宣記者日前從塘廈獲悉,8月12日,東莞市委編辦主任祁達洪帶領黨支部30餘名黨員同志,到塘廈龍背嶺循環生態島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祁達洪一行聽取了塘廈鎮龍背嶺循環生態島項目的建設情況介紹,並實地探訪了龍背嶺循環生態島有機生活館、有機種植區、分散式汙水處理設施等。
  • 「十三五」品質東莞建設成就巡禮·讚美好生活∣塘廈龍背嶺:規劃...
    龍背嶺生態循環島航拍圖近日,記者從市自然資源局獲悉,塘廈鎮龍背嶺社區定位為「具有區域影響力的惠莞深都市圈三生融合發展示範區現狀已形成「三生」空間格局今年,我市3個試點村莊入選省村莊規劃優化提升第一批試點名單,塘廈龍背嶺社區就是其中之一。龍背嶺社區位於塘廈鎮中心區西部,北與黃江鎮接壤,南與大坪社區相鄰,東連田心社區,西靠大屏嶂森林公園。
  • 紀錄片《尋味東莞》開播,解鎖「製造名城」的美食密碼
    《尋味東莞》是一部為東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展現東莞美食風貌。適時而食是從古至今人們順季應時的體現,人們在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中找尋一種平衡的生活方式;而山地、丘陵、水鄉、海洋等多樣的地貌,為東莞美食帶來了更豐富的味道,山水相逢,碰撞出獨特的風味;近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人流交匯,也源源不斷地為東莞美食的流變注入活力。
  • 本土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定檔6月21日
    南都訊 記者黃曉雅 實習生蔡敏《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不久,又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無縫接檔。近日,《尋味東莞》正式發布定檔海報及預告片,宣布將於6月21日起,每周日21:40在廣東衛視播出。《尋味東莞》的定檔海報就將東莞的地理位置和飲食特色展露無疑。南海之濱的東莞,水系發達、海產豐饒,開闊的珠江海帶來交融的鹹淡,孕育出獨特的水產,海鮮是東莞人鍾情的美食;而錯落的工廠展示著城市風貌,也向人們訴說著現代化的發展節奏和人口遷徙帶來的風味融合。金銀潤、臘鴨喉蘿蔔煲、香蕉扣肉這些獨具東莞特色的美食,簡簡單單的幾張劇照已經讓人垂涎欲滴。
  • 紀錄片《尋味東莞》開播,解鎖「製造名城」美食密碼
    原來,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經三年醞釀後,正式火熱播出。從6月21日開始的連續三個周日晚,這場嶺南風味的「東莞之旅」,正等待大家的圍觀與探索。以更加柔性、國際化方式講述「東莞故事」該紀錄片分為《得天獨厚》《山水相逢》《歡宴流轉》三集,每集50分鐘,分別從順應天時、依山傍海和遷徙交融三個角度展現東莞美食風貌。其中,第一集《得天獨厚》記錄了四季變化,講述東莞人因循時節,用淳樸的民風把天時的賜予,凝聚在餐桌之上、美味之中。
  • 美食紀錄片螢屏接力《尋味東莞》定檔6月21日廣東衛視
    圖說:《尋味東莞》海報 官方圖《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餘味還在口舌之間縈繞,又一部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便接檔而來,即將再次挑逗食客味蕾。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的《尋味東莞》今日正式發布定檔海報及預告片,將於6月21日在廣東衛視首播、騰訊視頻和新浪微博聯合獨播。《尋味東莞》通過東莞的地道風味折射一方水土,管窺廣府美食文化,帶領觀眾探索風味流轉背後的歷史更迭與時空碰撞。
  • 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龍背嶺 有著濃濃的「客韻、粵風、僑情」
    與鳳崗的黃洞村等客僑特色古村相比,塘廈的龍背嶺,這座有著260年歷史的古村落在古民居中的數量更多更集中,被稱為「東莞最純的客家古村落」。龍背嶺古村落囊括龍背嶺圍村、牛眠埔舊圍、牛眠埔新圍三個自然村,尤其是牛眠埔老圍,掩映在樹木之間,房屋若隱若現,宛如世外之地。
  • 山海交融 莞味十足 《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昨晚播出
    昨日21:40,跟隨著綿綿入耳、暖人脾胃的生動解說,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正式播出,為廣大觀眾和食客帶來一番山海交融的曼妙滋味。魚包外皮勁道彈牙,豬肉內餡醇厚多汁,兩種食材交相輝映,回味悠長。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第二集講述東莞擁有非常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食材,碰撞出層疊不窮的曼妙滋味。地理物產形成的味覺基因早已深入血液,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慰藉美食。比如那由早稻磨成口感爽滑的米粉,仍是在北京工作的地道東莞人趙楓茵的最愛。
  • 《尋味東莞》6月21日登錄廣東衛視,解鎖「世界工廠」的美食地圖!
    《尋味東莞》通過東莞的地道風味折射一方水土,管窺廣府美食文化,帶領觀眾探索風味流轉背後的歷史更迭與時空碰撞。一場嶺南風味的探索之旅,即將拉開帷幕。《尋味東莞》海報驚豔饞人漁民在翻滾的海浪上張網捕撈,遠處是依稀可見的林立高樓。《尋味東莞》的定檔海報就將東莞的地理位置和飲食特色展露無遺。
  • 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獲豆瓣超高口碑
    從山川到海洋,從水網到峰巒,是古老的地質運動和常年的江河衝刷造就了今天東莞?9?0世居的土地。獨屬於東莞?9?0的物產和風味一路綿延,靠海吃海、靠山吃山,他們將味覺習慣深深根植於血液基因中,隨著漫長歲月不斷演變蛻化。  開闊的珠江入海口,交融的鹹淡水孕育出一批獨特的漁獲。
  • 行攝東莞:龍背嶺古村,廣東省古村落,多少塘廈人都不知道?
    大家好,我是圖攝中國的寶盛.我正在行攝東莞.現在帶大家去看看塘廈唯一被評為廣東省古村落的龍背嶺古村.如今是怎樣的景觀?在地圖上可看到古村位於龍背嶺廣場附近.走進古村,先看到一塊大石上刻著:龍背嶺.讓人產生村子是建在"龍背"的念頭.
  • 【視頻】明天下午《走村直播看小康》走進塘廈鎮林村社區
    【視頻】明天下午《走村直播看小康》走進塘廈鎮林村社區 2020年11月21日 18:37(全媒體記者 鄺聰)為記錄村容村貌的變化,挖掘鮮活的小康故事,展現東莞加快鄉村振興建設、奮力奔向高水平小康生活的生動歷程,東莞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小康》將於11月13日下午兩點半,走進塘廈鎮林村社區。
  • 「識惠東莞」
    記者鄧瑞璇攝  「世界工廠」東莞,有600多萬外來務工者。他們來自全國四面八方,從鄉村走進城市。  「世界工廠」東莞,機器轟鳴中,無數中國製造從這裡走向全球。  這裡有600多萬外來務工者。他們來自全國四面八方,從鄉村走進城市。工廠、生產線、食堂、上下鋪……組成了他們的生活。  然而,當他們捧起書本、拿起筆、走上舞臺,這個城市就被他們點亮。  他們是流水線上的工人,也是熱情生活的歌唱者。
  • 《尋味東莞》第三集吃了哪些餐廳?官方來揭秘
    原創 風味君 風味星球 來自專輯尋味東莞如果說,吃的是這座城市四季的味道;吃的是這座城市不同地貌 —— 海邊水鄉山區 —— 的味道;那麼昨天落下帷幕的第三集,我們想帶你去吃的,就是東莞這座城市靈魂的味道。
  • 東莞塘廈的林村廣場,附近工廠上班族最喜歡去的地方
    在東莞塘廈鎮生活的居民都會知道在林村有一個當地十分有名的社區廣場,這個廣場就是位於塘廈鎮的最北端的一個廣場。這個廣場在當地的很有名氣的,而且附近的工作比較多,許多來塘廈打工的朋友都非常了解這個林村廣場。
  • 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開播 平淡質樸為底色
    螃蟹  網易娛樂6月22日報導 6月21日,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稻來傳媒出品,稻來傳媒製作的城市美食紀錄片《尋味東莞》正式登陸廣東衛視首播。  東莞人因循時節,用淳樸的民風把天時的賜予凝聚在餐桌之上、美味之中。一道道莞式風味,刻畫出這個城市特有的菜譜和味覺記憶,片中的黃油蟹、桂味荔枝等美食也被網友馬上「鎖定住」,儼然又成為端午節的人氣之選。  《得天獨厚》記錄四季更迭  《尋味東莞》開篇的《得天獨厚》,首先就讓觀眾在紀錄片鏡頭中看到了「時間」兩個字。
  • ...拿塘廈800畝舊改|地塊|鳳崗鎮|天安數碼城|宏發集團|塘廈鎮|東莞
    昨天(11.18)十點,東莞市農村(社區)集體資產管理網公布塘廈鎮石潭埔社區科技產業新城(一期)產城融合類更新單元前期服務商中選公告。東莞市宏潤產城投資有限公司「打敗」另外兩家企業,成功中標。1 項目情況地塊屬於「產城融合類」城市更新項目,擬更新用途為傳統產業、新型產業、住宅及相關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