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我的快樂停不下來啦!」觀看完《山水相逢》的魏小姐激動得飛起,她喜歡的魚包、燒鵝、海蝦、蟹餅等美食在這一集中都出現了。
昨日21:40,跟隨著綿綿入耳、暖人脾胃的生動解說,由中共東莞市委宣傳部策劃、聯合稻來傳媒拍攝製作的《尋味東莞》第二集《山水相逢》正式播出,為廣大觀眾和食客帶來一番山海交融的曼妙滋味。
山海相迎碰撞出曼妙滋味
從高山到海洋,從水網密布到峰巒疊嶂,物產風味一路綿延,山高水長。
開闊的珠江入海口,淡水中和了海水鹽分。交融的鹹淡水孕育出獨特的海洋生物——蝦。虎門海鮮市場通宵不眠,美味的火焰醉麻蝦、白灼麻蝦等各種地道美食從這裡走向廚房餐桌。
大嶺山則屬於典型的丘陵地帶。溼熱的氣候、密布的河網為鵝提供了適宜的生活環境。這裡的大嶺山燒鵝外皮油潤筋道,肉質彈嫩多汁。料汁鹹鮮中微透清甜,由表及裡再次浸潤鵝肉,是屬於東莞本土的風味。
而在距大嶺山四十公裡外的麻湧,蕉蕾,即香蕉的雄蕊和花蕾,是麻湧人眼中的美味。去皮後的蕉蕾既擁有春筍的脆嫩,又含帶秋葵的黏滑,蕉蕾煎蛋、香蕉燜鵝、香蕉扣肉、香蕉鯽魚湯等美食同樣刺激食客的味蕾。
同樣在水鄉,東莞人做魚的智慧,集中體現在那一口香甜的魚包裡。魚包外皮勁道彈牙,豬肉內餡醇厚多汁,兩種食材交相輝映,回味悠長。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第二集講述東莞擁有非常複雜多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豐富多彩的食材,碰撞出層疊不窮的曼妙滋味。地理物產形成的味覺基因早已深入血液,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屬於自己的慰藉美食。比如那由早稻磨成口感爽滑的米粉,仍是在北京工作的地道東莞人趙楓茵的最愛。
正如紀錄片最後所言:一方風土孕育的獨特物產,山水相逢,美味中標定著我們一路走來的足跡,也指引著未來的方向。
呈現出各個鎮街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對於廣大觀眾和食客而言,美食的意義,除了背後厚重的人文故事之外,更直接地表現在口舌之快和內心歡愉上。
「來東莞六年多,我感覺快成為一個地道的東莞人了。」魏小姐直言,在東莞見到了各種各樣的美食,《尋味東莞》的前兩集都有新發現,「第三集還會有怎樣的美食和驚喜呢?」
多樣的地理環境孕育出東莞豐富而獨特的食材,不僅塑造了東莞人根深蒂固的飲食偏好,也在悄悄地改變更多像魏小姐這樣在東莞生活的外地人。而這也正體現了東莞飲食文化的包容性。
「第二集《山水相逢》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立體多維、多姿多彩的東莞美食文化。」東莞市餐飲行業協會會長王志良表示,東莞臨山靠海,沿海和水鄉片區口味偏甜,而山區片更注重香,呈現出東莞各個鎮街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王志良直言,如果說第一集《得天獨厚》讓東莞人、讓世界在「世界工廠」的認識之外,更了解東莞美食的話,那第二集則為觀眾和吃客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相關連結
《尋味東莞》第三集《歡宴流轉》預告
播出平臺:廣東衛視、騰訊視頻、新浪微博
播出時間:7月5日(周日)21:40
記者 劉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