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歷史銘記於心——北京市政協推動保護「七七事變」發生地記事

2020-12-18 中國政協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堅決維護民族獨立和尊嚴,發揮著「中流砥柱」的關鍵作用,領導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

  以史為鑑,可知興替。本報從今日起推出「勝利·75——民族記憶」系列專欄,通過各級政協組織發掘那些記憶深處的民族往事,保護抗戰歷史遺蹟故事,重溫那段動人心魄的家國情懷。

  盧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畔,因橫跨盧溝河而得名,因「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而聞名。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可這座見證了近代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抗爭史的古橋,1985年之前,包括重型卡車在內的車輛還一直在上往來,以致橋面一度損毀嚴重。彼時,在包括北京市政協、政協委員在內的各界人士奔走呼號之下,盧溝橋啟動封閉管理,並在其旁建設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成為全國唯一的抗戰綜合性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國家級的重要抗戰紀念地,在展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歷史,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情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現年93歲高齡的郭景興老人,是抗戰紀念館的創始人、也是曾經的豐臺區政協委員,他見證了侵華日軍的暴行,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戰的英勇,見證了全民族抗戰的重要見證地盧溝橋的變遷,也見證了北京市政協對抗戰紀念地保護的不懈推動。

  「盧溝橋自古是北京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但橋面很窄,只有7.5米寬,已不能滿足現代交通的需要。為此,1967年10月盧溝橋面加鋪了柏油路面,橋的南北兩側用鋼筋水泥做了懸空過梁,寬1.5米,作為人行道,將欄板及石望柱設置在懸空過梁兩邊。重型車輛駛過時,懸空過梁震動導致欄板和望柱很多被震毀,橋上的獅子、石頭開裂現象屢見不鮮,盧溝橋損毀非常嚴重。」1979年底來到盧溝橋地區負責籌建文物保管所的郭景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仍能清晰回憶當時盧溝橋的「窘迫」。

  找誰幫助反映問題?郭景興一下子就想到了人才濟濟的北京市政協。

  1985年4月下旬的一天,郭景興帶著起草好的報告來到了北京市政協。時任北京市政協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接待了他,並對其反映的問題十分重視,表示馬上呈報領導。

  的確,這份報告引起北京市政協領導的極大重視。要知道,盧溝橋的意義何其重大,且不說這座800餘年古橋的文物價值,就其在中國抗戰史上的重要標誌性地位,我們怎能對其當時的現狀無動於衷?保護盧溝橋,就是為了將歷史銘記於心。

  很快,以當時的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薩空了為組長的盧溝橋文物保護聯合調查組成立了。調査組成員有全國政協文化組侯仁之、單士元、邵宇委員,北京市政協文化組張開濟、方賢旭委員等,還有文物保護、環保、藝術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

  5月初,政協文物保護聯合調查組前往盧溝橋實地考察。看著毀損嚴重的古橋,調查組成員形成了強烈共識,保護盧溝橋刻不容緩。

  針對如何保護,政協調查組成員又進行了多次實地考察和座談。對於盧溝橋究竟該不該讓車輛行駛的問題,大家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時任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廖沫沙說:這座橋不僅是車輛行人通行的橋,更重要的是我們通向心靈的橋,有這座橋存在,我們才能跟古人進行對話,我們才能跟世界對話。

  沒多久,由北京市政協工作組委員會辦公室負責起草了關於盧溝橋文物古蹟保護的意見和建議。建議的主要內容是,應立即停止把這座重要的文物橋當成普通的公路橋使用,禁止一切載重車輛通過,用兩三年時間進行大修,以恢復古橋原貌並予以重點保護。

  最終,北京市政府接受了委員們的意見建議,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之際做出決定,從1985年8月24日起,盧溝橋正式宣布「退役」,禁止機動車和畜力車在橋上通行,作為珍貴文物保護起來。

  保護盧溝橋,這是北京市政協及政協委員乃至社會各界共同推動「抗戰紀念地保護」的一個「閃亮」片段。其實這些年來,北京市政協和各級政協委員,圍繞「盧溝橋」和「抗戰紀念」為關鍵詞的協商建言一直沒有間斷。

  僅記者從北京市政協提案委了解到的情況,根據可查的資料,幾十年間,《儘快落實市委領導關於把盧溝橋、宛平城地區建成全國最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批示》《關於騰退盧溝橋、宛平城國家級抗戰紀念地周邊工業區的提案》《關於建立七七抗戰殉國將士公墓及佟麟閣殉國處紀念標誌的建議》《關於毋忘國恥、「七七」鳴笛紀念抗戰的建議》《關於促進我市抗戰將領命名學校發揮社會特殊作用的提案》等近百件提案的提出與辦理,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發出了應有之「聲」。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發「聲」,北京市政協還與市體育局、豐臺區政府共同創建了「紀念抗戰」的經典實踐品牌——「盧溝橋醒獅越野跑活動」。

  自1987年第一屆醒獅跑活動啟動,已連續舉辦33屆,同樣從未間斷。賽事規模從創辦之初的248人增加到現在的每年3000至4000人,吸引了各階層、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長跑愛好者,以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外國友人踴躍參加。

  委員們以及參加長跑的老兵們都認為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每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際,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通過在盧溝橋畔這一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地點,以越野跑的形式,進一步重溫歷史,更能深切認識到,在新世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徵程中,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才是我們實現發展目標的可靠保障。

  今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的「盧溝橋醒獅越野跑活動」即將拉開帷幕,以史為鑑、繼往開來,這是人民政協堅守的「主旋律」。

相關焦點

  • 「七七事變」80周年!銘記歷史、警鐘長鳴!
    這是1937年的盧溝橋。今天我們為何要承揚抗戰精神   今天,「七七事變」80周年。  「盧溝橋也許將成為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發祥地」,「七七事變」發生後,著名戰地記者方大曾趕赴現場,第一時間向全國講述戰爭的進展。隨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中華兒女前僕後繼、浴血奮戰,取得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 銘記七七事變國恥日 《抗戰2》盧溝橋血戰鬼子
    歷史不容忘卻,苦難的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痛楚,還有一種堅定前行的力量。七七事變國恥日,日本蓄意發動了全民的侵華戰爭,此後八年是中國人血與淚的歷史。反攻日本愛國網遊《抗戰2》戰士們在盧溝橋血戰鬼子,為當年犧牲的先烈們報仇雪恨。
  • 銘記歷史「七七事變」
    銘記歷史「七七事變」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7.08 星期三     當日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 83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變」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盧溝橋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 新華社發義大利冰川變粉紅色    義大利國家科研委員會研究人員迪毛羅4日考察發現,普雷塞納冰川雪生藻類暴發引人注目。他說,阿爾卑斯山冰川春夏兩季較常出現粉紅色的「西瓜雪」,但今年情況較為顯著。他認為,這種現象應由當地出現極地雪藻導致。
  • 七七事變!銘記歷史!——銘記,自強!奮進,必勝!
    "七七事變"後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發出通電:"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為了中華民族的出路,他們無所畏懼、寧死不屈。一代名將張自忠,在宜棗會戰中身中數槍,仍臥地浴血督戰,在49歲的年紀,壯烈殉國。留下如此豪言壯語:"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有的人早已遠去,有的人漸入風燭殘年。
  • 紀念七七事變83周年:銘記歷史,以史為鑑
    侵華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由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亦稱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硝煙瀰漫中,中國軍民奮起反抗,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偉大的抗戰精神,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抗戰,宣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
  • 七七事變82周年: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
    gmw.cn/gmw/videoroot/2019-07-07/1562482169485.mp4 七七事變
  • 回顧七七事變:銘記歷史,戮力前行
    實力懸殊,列強旁觀回首往事,總是令人不禁唏噓,七七事變全面爆發的時間段,正是中國貧弱交加的時期。1937年,全國的鋼產量僅有55.6萬噸,且全國上下四分五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鮮活跳動的民族之心日本的軍閥永遠無法理解,貧弱的中國為何堅強如此。
  • 「七七事變」80周年 市民參觀抗日紀念館銘記歷史
    80年前的1937年7月7日夜,日本侵略者製造了「七七事變」,亦稱「盧溝橋事變」,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這也標誌著中國進入了全民族全面抗戰的階段。來自基層政法系統的工作人員在宛平城合影留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偌大的展廳內,前來參觀的人流摩肩接踵。在展廳內一面紀念牆前,一位父親正帶著他的孩子一起閱讀「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 北京市政協:中軸線申遺將與疏解非首都功能結合
    北京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中軸線申遺將與疏解非首都功能結合。他表示,近期將對全市、特別是核心區文物佔用情況進行摸底,並分步制定騰退計劃。  北京中軸線在北京城規劃中佔核心地位,是北京名城保護的主要內容,北京在2009年就提出過中軸線申遺,2010年,國家文物局將北京中軸線申遺列入備選名單。
  • 銘記「七七事變」 喚醒歷史責任
    80年前的炮聲,將一個沉睡的民族驚醒。盧溝橋畔氣壯山河的抗擊,開啟了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序幕。中國共產黨高舉團結抗戰旗幟,引領奪取勝利的正確方向。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戰,中國人民贏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80年後的今天,「七七事變」依舊讓我們記憶猶新。
  • 2016年北京市政協推動霧霾治理等35件重點提案落實
    人民網北京1月12日電 政協北京市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今天下午開幕,北京市政協主席吉林作政協工作報告。 吉林在報告中指出,2016年北京市政協著力推進提案辦理協商。把協商貫穿於提案工作的全過程,研究制定政協提案辦理協商實施意見。
  • 七七事變紀念日 抗戰老兵回憶盧溝橋七七事變
    讓我們勿忘國恥,牢記使命,七七事變銘記在心!7月7日,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屈辱與悲憤、血性與榮光的日子! 今天是紀念「七七」事變七十四周年紀念日,74年過去了,但盧溝橋畔響起的槍聲仍能使人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歷史時刻的沉重與悲壯。
  • 銘記七七事變 紅色遊戲領導者《抗戰》勿忘歷史
    八十年前的那個夜晚,隨著宛平城的一聲槍響,打破了夜空的寧靜,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爆發了,由此揭開了中華人民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序幕。無數的革命先烈浴血奮戰,負重前行,才換來了祖國今日的一片繁榮昌盛,歷史不容忘卻!
  • 「七七事變」83周年 黨史專家:這些事銘記史冊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王先進)歷史須銘記,吾輩當自強!今天是「七七事變」83周年紀念日,人民網強國論壇專訪了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傑。他表示,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巨大,銘記史冊。
  • 北京市全國政協委員在京視察
    北京市全國政協委員在京視察 吉林參加 12月10日下午,市政協、市委統戰部聯合組織部分北京市全國政協委員就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工作進行視察。市政協主席吉林參加。
  • 北京市進行世界文化遺產保護 留住歷史完整印跡
    從2006年2月起,北京市政協文史委會同北京市民革、民盟、民建、民進、農工、致公、九三、臺盟八個民主黨派,對北京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成果經市政協第三十三次主席會議討論通過後,形成了《政協北京市第十屆委員會主席會議關於北京地區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案》。
  • 遊覽 北京市 豐臺區 盧溝橋 盧溝橋事變發生地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位於北京市豐臺區永定河,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盧溝橋始建;1961年盧溝橋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85年盧溝橋正式退役;1991年盧溝橋實現封閉管理。
  •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以「五大」為抓手推動模範機關建設記事
    使命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以「五大」為抓手推動模範機關建設記事   自治區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開幕會後   「如何才能將『五大』大起來呢?一是在數量上要增加,二是在成效上有提升,三是在影響力上有擴大才行。」王西冀說。   2018年8月,自治區政協辦公廳印發《紮實開展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自治區政協機關建設實施方案》。
  • 北京市政協中山堂委員工作室成立並舉辦首場活動
    同年11月13日,協議委員會更名為協商委員會,即北京市政協的前身。中山公園中山堂也可稱作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市政協主席吉林,副主席陳軍,秘書長嚴力強與來自科研單位、高校、科技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圍繞「十四五」時期「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共同為編制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言獻策。這場活動也標誌著北京市政協設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北京市政協中山堂委員工作室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