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並成立了常設機構協議委員會。同年11月13日,協議委員會更名為協商委員會,即北京市政協的前身。中山公園中山堂也可稱作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
2020年9月15日,「委員群眾齊參與 同心獻計『十四五』」北京市政協科技界別共商「十四五」規劃編制座談會在中山堂召開。市政協主席吉林,副主席陳軍,秘書長嚴力強與來自科研單位、高校、科技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圍繞「十四五」時期「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共同為編制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言獻策。這場活動也標誌著北京市政協設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北京市政協中山堂委員工作室正式啟動。
「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展專題協商,是市政協今年的重要協商議題。」 市政協科技界別召集人房自正委員介紹,中山堂委員工作室作為市政協成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是委員聯繫群眾的公共平臺。各界別、各專委會、各區政協都可利用中山堂委員工作室開展聯繫群眾活動。當前,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主要任務就是承擔各專委會、各界別圍繞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舉辦「委員群眾齊參與,同心獻計『十四五』」系列活動。今天這場邀請科學家們參與的建言活動,也正是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首場活動。
「以園區、街區、校區、社區四位一體,推進H型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營造更優更好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吸引國際頂尖創新創業人才紮根北京,為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集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之後,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顏丹平委員率先發言。
「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激發現有人才創造力,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是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三個重要抓手。」丁洪委員建議對關鍵領域、關鍵人才給予長期支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打破論資排輩,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對科研水平的考核應更側重代表作制度,在「卡脖子」項目上可採用揭榜制和項目經理人制,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是推動我國同步輻射光源領域研究達到世界前沿的重要舉措,建成後,作為我國第一臺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將全面提升我國在科技和產業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成為我國重要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基礎科學研究平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董宇輝說,科學家都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面對國內國際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科技支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十四五」期間,他們會把大科學裝置應用於多方面、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力推動原始創新,在「卡脖子」技術上取得更多突破。
「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要明確科研主攻方向,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高溫氣體動力學和激波研究領域的專家,蔣宗林建議進一步打通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通道,切實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不能讓科研成果沉澱在實驗室的檔案裡。
「目前國內使用的高端科研儀器大多從國外進口,如果儀器研發硬實力上不去,我們自己無法發展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而且易受制於人。一旦出現問題,對中國科研,特別是原始創新的影響會很大。」同樣來自中科院的趙蘭香委員建議應高度關注高端科研儀器方面的供給,進一步加大在科研儀器開發上的投入。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詹虎對此也頗有同感,「儀器科學不是科學家給個指標參數,工程師就去實現那麼簡單,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儀器研製中。」 他希望進一步改革以論文和SCI影響因子為主的評價機制,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科研儀器研發領域。
「要重視空間科學研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量子力學、暗物質探測、宇宙起源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成為北京科技創新方面的名片。」
「『十四五』期間應在大科學裝置共享機制上加強統籌,充分發揮懷柔科學城創新成果『溢出』優勢。」
「為創新人才提供最優越的發展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首都人才數量優勢變為科技創新質量優勢。」 ……
一位位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創新發展問題,針對科技體制改革、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良好科研生態構建、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化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在中山堂這個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我們參與委員工作室活動,討論科技這個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尤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中科院院士周琪表示,在做科技規劃時,科學家既要有想像力,也要有科技鑑賞力,更要保持科研定力,要充分把握北京自身優勢,切實承擔起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的重大職責和使命,精心謀劃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大力推動創新進程加速,努力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也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北京的優勢所在。作為全國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要想充分發揮首都科技資源集聚化優勢,就要切實做到『主力出徵,地方支前』,進一步深化央地合作機制,服務好科技創新『國家隊』,產生一批原創技術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重大成果轉化。」吉林感謝各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為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所作出的貢獻,歡迎大家積極參加委員工作室活動。
他表示,市政協將依託委員工作室,不斷創新活動方式,用好首都智力資源優勢,廣泛吸收社會各界的真知灼見,使「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成為匯聚各方智慧、推動首都新發展的過程。
1949年8月9日至14日,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在中山公園中山堂召開,並成立了常設機構協議委員會。同年11月13日,協議委員會更名為協商委員會,即北京市政協的前身。中山公園中山堂也可稱作北京市政協的誕生地。
2020年9月15日,「委員群眾齊參與 同心獻計『十四五』」北京市政協科技界別共商「十四五」規劃編制座談會在中山堂召開。市政協主席吉林,副主席陳軍,秘書長嚴力強與來自科研單位、高校、科技企業的科技界政協委員、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圍繞「十四五」時期「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展開了一場「頭腦風暴」,共同為編制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建言獻策。這場活動也標誌著北京市政協設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北京市政協中山堂委員工作室正式啟動。
「圍繞『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展專題協商,是市政協今年的重要協商議題。」 市政協科技界別召集人房自正委員介紹,中山堂委員工作室作為市政協成立的跨界別委員工作室,是委員聯繫群眾的公共平臺。各界別、各專委會、各區政協都可利用中山堂委員工作室開展聯繫群眾活動。當前,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主要任務就是承擔各專委會、各界別圍繞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編制,舉辦「委員群眾齊參與,同心獻計『十四五』」系列活動。今天這場邀請科學家們參與的建言活動,也正是中山堂委員工作室的首場活動。
「以園區、街區、校區、社區四位一體,推進H型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營造更優更好的人才創新創業生態,吸引國際頂尖創新創業人才紮根北京,為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集體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之後,來自中國地質大學的顏丹平委員率先發言。
「創新的關鍵在於人才。激發現有人才創造力,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培養未來創新人才,是增強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三個重要抓手。」丁洪委員建議對關鍵領域、關鍵人才給予長期支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打破論資排輩,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對科研水平的考核應更側重代表作制度,在「卡脖子」項目上可採用揭榜制和項目經理人制,推動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
「『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這個『大科學裝置』的建設是推動我國同步輻射光源領域研究達到世界前沿的重要舉措,建成後,作為我國第一臺高能量同步輻射光源,將全面提升我國在科技和產業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成為我國重要的國際科技合作與基礎科學研究平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長董宇輝說,科學家都具有深沉的家國情懷,面對國內國際的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科技支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凸顯,「十四五」期間,他們會把大科學裝置應用於多方面、多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力推動原始創新,在「卡脖子」技術上取得更多突破。
「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要明確科研主攻方向,應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高溫氣體動力學和激波研究領域的專家,蔣宗林建議進一步打通新概念、新技術、新產品通道,切實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不能讓科研成果沉澱在實驗室的檔案裡。
「目前國內使用的高端科研儀器大多從國外進口,如果儀器研發硬實力上不去,我們自己無法發展高端科學儀器,不僅要花費大量的資金購買,而且易受制於人。一旦出現問題,對中國科研,特別是原始創新的影響會很大。」同樣來自中科院的趙蘭香委員建議應高度關注高端科研儀器方面的供給,進一步加大在科研儀器開發上的投入。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詹虎對此也頗有同感,「儀器科學不是科學家給個指標參數,工程師就去實現那麼簡單,需要更多的科學家投入到儀器研製中。」 他希望進一步改革以論文和SCI影響因子為主的評價機制,吸引更多人才進入科研儀器研發領域。
「要重視空間科學研究,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量子力學、暗物質探測、宇宙起源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成為北京科技創新方面的名片。」
「『十四五』期間應在大科學裝置共享機制上加強統籌,充分發揮懷柔科學城創新成果『溢出』優勢。」
「為創新人才提供最優越的發展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把首都人才數量優勢變為科技創新質量優勢。」 ……
一位位科技工作者聚焦科技創新發展問題,針對科技體制改革、重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良好科研生態構建、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深化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
「在中山堂這個非常有歷史意義的場所,我們參與委員工作室活動,討論科技這個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尤應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 中科院院士周琪表示,在做科技規劃時,科學家既要有想像力,也要有科技鑑賞力,更要保持科研定力,要充分把握北京自身優勢,切實承擔起服務國家創新戰略的重大職責和使命,精心謀劃科技創新戰略布局,聚焦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大力推動創新進程加速,努力將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匯聚磅礴力量。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也是北京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北京的優勢所在。作為全國科技人才資源最密集的地區,要想充分發揮首都科技資源集聚化優勢,就要切實做到『主力出徵,地方支前』,進一步深化央地合作機制,服務好科技創新『國家隊』,產生一批原創技術成果,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重大成果轉化。」吉林感謝各位科學家、科技工作者為推進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所作出的貢獻,歡迎大家積極參加委員工作室活動。
他表示,市政協將依託委員工作室,不斷創新活動方式,用好首都智力資源優勢,廣泛吸收社會各界的真知灼見,使「十四五」規劃編制過程成為匯聚各方智慧、推動首都新發展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