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長期在基地務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固定收入,還能照顧家裡80多歲的老人和上小學的小孩。」近日,在彭水太原鎮花園村大棚蔬菜基地,當地村民正在基地裡為剛下種的羊肚菌種覆膜,村民王文翠說,政府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讓他們家擺脫了貧困。
花園村大棚蔬菜基地,村民為剛下種的羊肚菌種覆膜。(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太原鎮積極推進「三社」融合發展,推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布好產業發展局,以「村集體經濟+公司+農戶」的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聘用勞務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帶動貧困戶脫貧增收。
發展設施農業 挺起脫貧致富「主心骨」
「沒想到這麼大年紀在家門口還能掙錢,全靠村裡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加上土地流轉的租金,一年能收入8000多元。」 花園村60多歲的建卡貧困戶陳傳梅說。
航拍太原鎮花園村大棚蔬菜基地。(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了解,花園村大棚蔬菜基地,是花園村通過向當地村民流轉的土地80畝,每畝每年500元的租金,主要輪流種植南瓜、辣椒等蔬菜,同時租賃給企業種植羊肚菌。該基地由鎮政府主導,企業、合作社和農戶投資建設並統一經營管理,引導帶動農戶參與生產經營。
此外,農戶可通過自建、購買、租賃、務工等方式參與生產經營。該基地每年解決當地群眾直接或間接就業1000人次,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35戶增收,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成為挺起脫貧致富的「主心骨」。
太原鎮黨委委員馮萬奎介紹,太原鎮下一步將積極適應「網際網路+」的新趨勢,通過電商、微商等營銷新途徑,擴大特色農產品銷售規模,實現企業擴大規模、持續帶動貧困戶就業增收。
種植中草藥 脫貧致富的「千金方」
為進一步拓寬村增收渠道,太原鎮政府積極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力發展中草藥種植,既能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豐收」,又是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副「千金方」。
村民在太原鎮麒麟社區中藥材基地務工。(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截至目前,太原鎮流轉土地涉及麒麟社區1組34戶村民,其中貧困戶有9戶,解決周邊貧困戶22戶、非貧困戶40戶村民就業。麒麟社區1組建卡貧困戶曾凡相因為一次車禍造成腿部殘疾,幹不了重活,社區發展起中藥材基地,讓他不用出遠門就當起了「上班族」。村民在太原鎮麒麟社區中藥材基地務工。
「我在中藥材基地常年搞管理,一天80元,還把自家的12畝田土流轉給合作社,一年下來工資和租金加起來有兩萬多元。」曾凡相說起現在的兩份收入很是滿意。
養殖冷水魚 引領產業融合發展
近日,太原鎮泉水漁都被評為國家AAA級景區,區陽村被評定為重慶市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村。
2011年11月,彭水縣引進碧水清泉漁業有限公司,落戶太原鎮區陽村。太原鎮利用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發展冷水魚養殖基地農旅項目,發展休閒生態旅遊、冷水魚特色餐飲,打造泉水漁都冷水魚特色景觀區。
航拍太原鎮區陽村冷水魚養殖基地。(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據景區負責人劉正貴介紹,目前,泉水漁都景區正走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路子,已經有了魚苗育苗室、成魚養殖區、垂釣區等。
此外,景區也給當地百姓提供了一個長期穩定的就業平臺。「時間比較自由,賺錢、顧家兩不誤。」 每天負責景區衛生打掃的任春碧一說起如今的生活,臉上充滿了笑容。
據了解,從2011年到2019年,景區共帶動農戶有一百多戶增收,其中貧困戶二十多戶,平均每人每年純收入達到上萬元。同時,景區推動區陽村2600萬元冷水魚拓展項目,優先僱傭貧困人口參與建設,按照「基地+協會+股份合作社」模式,共帶動發展冷水魚養殖示範戶1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