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2014年12月25日 14:26 來源:《宗教哲學季刊》第7卷第1期 作者:朱越利

字號

內容摘要:道教的教理、教義中包含著豐富的智慧。其中一部分,取自先哲,堪稱精華。這些智慧,曾在歷史中放射過耀眼的光芒,令我們閱讀歷史時驚嘆不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要拋棄虛無主義的態度,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珍惜這份寶貴的遺產,學習它,運用它,我們就不會僅僅停留在驚嘆上,而可以多一個渠道獲取光芒,使自己在現實和未來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關鍵詞:

作者簡介:

  道教的教理、教義中包含著豐富的智慧。其中一部分,取自先哲,堪稱精華。這些智慧,曾在歷史中放射過耀眼的光芒,令我們閱讀歷史時驚嘆不已。「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只要拋棄虛無主義的態度,本著「古為今用」的原則,珍惜這份寶貴的遺產,學習它,運用它,我們就不會僅僅停留在驚嘆上,而可以多一個渠道獲取光芒,使自己在現實和未來生活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不少學者都曾揮鎬挖掘這份遺產,精闢之見,迭出不窮。挖掘遺產的工作是教內教外、國內國外大家共同的責任。本文想從道家哲學中選兩個命題,窺豹一斑,介紹一下當代道教是如何做這種工作的。

  這兩個命題就是「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道法自然」的命題出自《老子·第25章》。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清靜為正」的命題出自《老子·第45章》。其曰:「清靜為天下正」[2]。我想首先介紹一下這兩個命題。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思想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對其某些文句的訓讀、解釋和對其思想的理解,往往不同。對「道法自然」和「自然為正」兩個命題也是見仁見智,聚訟紛紜。比如說,對「道」的理解分歧很大,爭論不休,此乃人所共知。對「法」的解釋也不一致。《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解釋為道本性自然,曰:「道性自然,無所法也」[3]。《老子想爾注》說道和自然更相法,曰:「自然者,與道同號異體,令更相法,皆共法道也。天地廣大,常法道以生,況人可不敬道乎」[4]!此外對「道法自然」還有道效法自然、效法道清靜無為、自然生道等諸多解釋,不一而足。

  《老子》其它篇章對「道」的本性也做了解釋。一是說道沒有意志,從不主動去做什麼,常自然。《老子·第51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二是說道做了一切,生成萬物,但不居功,不主宰,不幹預,叫做玄德。該章緊繼其後曰:「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6]。三是說正因為不居功,所以有功。《老子·第2章》曰:「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7]。不主動去做什麼, 做了以後也不幹預,不居功卻有功,這就是自然,也就是無為。所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8],可以作為「道法自然」的註腳之一。

  《老子》還以水來具體說明什麼叫做「道法自然」。唐代道士李榮《道德真經注》卷2曰:「水性與道相近,故取以為譬焉」[9]。水的性能很好地體現了道的自然無為的本性,而且水普遍存在,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故而老子以水為喻。《老子·第43章》描述水的行為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10]。「天下之至柔」就是水。《老子·第78章》以水來說明柔能勝剛的道理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1]。柔弱正是無為的表現形式。《老子·第76章》以人和萬物的生死現象,說明柔弱勝於剛強,無為勝於有為之理。其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12]。水的比喻說明,「道法自然」就是無為,無為不可戰勝。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潘桂英)

相關焦點

  • 何為「道法九要」?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它以道為思想核心,修道之士皆以修得大道為目標,其實,就是修煉到長生久視的境界,回歸自然,找回真我。那麼,道士們要怎樣達到這種境界呢?師父和弟子都要慎終如一,不生嫌隙,才可得道。守分為第三要,所謂守分,就是戒除貪慾,生活中滿足衣食住行就足夠了,不要去追逐那些身外之物,富者自富,貧者自貧,不可強求。不得心生妒忌,求道為心之所向,溫飽足以。持戒為第四要,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恃以禁戒。白玉蟾認為,做到守戒持齋,神明自然護佑。
  • 「道法自然」的人性論解讀
    王中江先生則兩次在《光明日報·國學》版撰文(《「道」何以要「法」「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指出:這一解釋沒有注意到老子所說的「自然」只是「萬物」和「百姓」的屬性與活動方式,並且缺乏更深的哲學意義。「道法自然」的本義應當是「道遵循萬物的自然」,聖人「無為」、遵循百姓的「自然」這一老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道法自然」
    (兩會速遞)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張金濤:順應時代潮流才是「道法自然」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記者 劉佔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主持張金濤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面對時代趨勢,道教也不能固步自封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茶作為大自然的產物,深得自然的秉性,經過幾千年歷史,茶文化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沉澱下來了優良的茶德(即:茶道精神),具有美好的品性,被歷代人們所推崇。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中國茶道的理論和茶道精神(即:茶德)。
  • 道教經典《道德經》的三個要點是什麼?帶你走進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核心思想的宗教,「道」最早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提出來的,因此,老子在道教被稱為太上老君,為道教祖師之一。現在的大多數道教派系都源自於老子。老子最偉大的著作是《道德經》,他在《道德經》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提出了「道」的概念。
  • 國家宗教局局長:支持道教界開展玄門講經活動
    諸位道友結合自身體悟,圍繞「道法自然」、「清靜恬淡」、「和諧共生」等道教優秀思想,引經據典,把握要義,對道教教理教義作出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要求的詮釋,展現了當代道教徒良好的理論修養和精神風貌。講經間隙,還通過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表演,展示道教的豐富內涵和文化魅力。至此,中國道教協會已經舉辦了三屆玄門講經活動,一屆比一屆辦得好,講經水平不斷提升,組織工作日趨成熟,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創新。
  • 為什麼說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這四個字?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是中國哲學中最具哲學味道的學派。如果說儒家主要注重於人類社會的倫理,並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中尋求人類的未來的話,道家則將研究的領域投向那遙不可知的過去與未來。道家更多地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的終極價值的問題。
  • 「行道立德 正己化人」努力開創道教事業新局面
    這些問題,關係到道教事業的前途和命運,影響著道教的傳承和發展,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齊心協力,認真研究,著力解決。各位同道:我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時代,中國共產黨正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我們道教界要圍繞國家大局,發揮積極作用。
  • 道教的基礎知識概說
    現在一般都認為道家和道教有明顯區別。其實,在西方現代學術傳入我國之前,古人一直都認為道教、道家是一回事。現代人總會舉例說,「道法自然」,而道教追求長生不死,是「反自然」的,來說明兩者的區別。似乎兩者之間有天壤之別,道門中人可不是這麼看的。就好像學術研究總是說道家保守,可是道家是第一個用「道」來替代「上天」這個概念的,在春秋時應該算非常激進的觀點。
  • 道教思想:清淨寡慾,柔弱不爭
    清淨 道教認為道包含著清和濁,靜和動等對立的兩個方面,其中清靜是本,濁動是流。因為清是濁的根源,靜是動的基礎。所以,不論是治國治身都要清靜。學道者如能清靜,則與天地同壽。《道德經》第十六章稱「守靜篤」、「歸根說靜,靜說復命」,意思是要將致虛和守靜都做得非常精湛,返回本根叫作靜,靜了才是復命。第四十五章稱「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闡明了靜的作用,能夠克服擾動,制服暑熱。清靜可以成為天下人的模範。 第三十七章還稱「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 「道法自然」是誰提出來的?代表什麼意思?被人誤解幾千年
    「道法自然」是誰提出來的?代表什麼意思?被人誤解幾千年中國是一個包容了許多宗教思想的國家,其中的道教是我國本土產生的一種思想。談到道教,就必須要提到「道法自然」。老子將整個宇宙的規律總結為「道法自然」這四個字。我們的字面理解是通過「道」的方式是服從自然,但同時我們會想到這句話:我的人生只有我來掌握。隨著在線小說的泛濫,這種意思因其霸氣側漏的力量而被採用。有些讀者甚至認為這是由網絡大神創造的神句。它總是讓人覺得熱血,但事實上,這個思想是道教最早提出來的。
  • 道教作為本土教派,為何對外影響不大?因為這幾個原因
    作為中國五大教派之中唯一一個發源於本土的教派——道教,從古至今對我國的社會 、文化、經濟乃至民族精神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為何似乎如此興盛的道教文化,卻鮮有對外傳播呢?這主要是因為道教傳道不傳教的淵源。1、道教並不熱衷於對外傳教道教在我國的歷史久遠,根據考據,道教在繼承了先秦道教的思想,大概於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確定道教的形式。而從起初道教的思想就崇尚「道」的思想,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也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的思想。而重道的表現之一正是講究道法自然,認為一切自有緣法。對於道教本身的傳播也並不熱衷,鮮有如佛教、基督教一般的傳教者。
  • 道教的教義:天道、地道、人道、自然、無為
    道教繼承了道家學說,提出了自己的神靈系統和神學思想與祭天的傳統宗教相對抗。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來解釋與天有關的內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構成和居於天中的神等。 地道 地在上古已受到人們的奉祀。當然,道家思想家也看到了人的軟弱和脆弱的一面,對於人類社會的不公平也持批評的態度,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解決人和人類社會不公平的基本思想。 道教繼承道家的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人道觀」,即關於人的形成、人和自然的關係、人神關係等一是列具有我國宗教特色的教義。 鬼道 對於鬼的崇拜,早在三代時就已有之。
  • 破譯:道教基本教義中的中國符號
    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教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尊道貴德、清靜無為、齊同慈愛、抱樸守真等理念不僅對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有著深遠影響,對於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諸多問題也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從道教的基本教義中,我們看到最純正的中國符號。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 這才是老子要講的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我們傳頌至今的道家思想,而現在熱播的電影《唐人街探案2》中更是以此為線索,串聯了全劇的進展。但是電影裡面闡述的老子的道學思想是不對的!老子的三生萬物思想既不是神性也不是獸性的。那既然不是這種屬性,又究竟是什麼屬性呢?
  • 白玉蟾——道法九要
    道法名目繁多,而當時一些道士只注重法之術而不究道之源,忽略了道教義理的學習和道教戒律的修持,「近世學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參符咒」。針對當時南宋道教界的這些弊端,白玉蟾「茲不得已,略述九事,編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學道之士,證入玄妙之門,不墮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個個成真」。其主要內容為:立身第一學道之士,當先立身。
  • 道教是如何兼修出世與入世的?
    ,為國獻策。 歷代很有學者都對道教有一定的誤解,說道教的的思想消極避世如是等等。又有言,道家是出世之學,儒門是入世學問。抱有這樣的想法,只能說是你還不懂道教。 所謂出世,是指修道者隱居避塵,專注於自己的身心修煉;或者出離世間,使自己身心清靜自然。所謂入世,是指修道者入於世間以解除眾生痛苦、普度眾生。 其實,簡單來講,出世就是希望超脫俗世生活中爭名奪利,例如常說的山中隱士。入世是在俗世生活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儒家是入世之學,這沒有錯。
  • 道教的信仰以及教義
    道與德在道教中是最高的教理教義,圍繞道與德又衍生出了很多高深與基礎的教理教義。道教是以「德」為宗,以道(清淨)為體,以智慧為用。這才是正宗的道教。道包含先天之道和後天之道。先天之道是宇宙最初本來就存在的法性,後天之道是宇宙的環境和因素在演變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現象以及因現象而產生的現象背後的自然法則規律。
  • 外國人到底是怎麼看待道教的?很多道教書籍竟然是外國人寫的
    道教在西方其實真正在西方源遠流長的不是道教,而是道家,但是說到底其實都是一回事,本身道教遵守的就是道家思想,這一點主要體現在《道德經》上,在西方要說最暢銷的書肯定就是《聖經》了,這是毋庸置疑的,老子的《道德經》一直都是位列《聖經》之後,而且一直都是西方最暢銷的中國書籍,而《道德經》與《聖經》又不同,基督教的《聖經》是因為有著龐大的宗教作為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