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2020-12-04 鼠眼觀世界

儒家作為大家顯學,是百家爭鳴中絕對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產生對整個春秋戰國的學術活動有著非常重要推動作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術思想黃金期,儒家作為其中的大家,它的創造性思維和理念對整個中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顯學之一,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學派,從思想體系到傳承關係都非常清楚,這就奠定了儒家第一顯學的地位。

除了儒家,百家爭鳴中的大宗學派還有道家和法家。道家的思想源自老子,在春秋時期,比孔子稍早,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戰國時期,莊子把老子的道家學說發揚光大。那麼,道家思想又是什麼樣的呢?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老子晚年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老子認為天下已無望,最終棄官而去。

據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在出關前著得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道德經》實際上是戰國時期人們根據傳承下來的道家思想匯集而成的著作,並不是老子親手寫出來的,但它像《論語》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一樣,《道德經》也反映的是老子的思想。《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第38章以下是《德經》。

什麼是「道」?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恍惚中有一個東西是相互混合而成的,比天地萬物都早,我不知道它具體叫什麼,就給它起個名字叫「道」。老子認為在萬物誕生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具體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所以說,「道」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非常玄妙的字,創始人都解釋不清楚。

「道」是做什麼用的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能生萬物,道就是指導宇宙萬物的生存法則,這個「道」,就是老子的基本觀念。道相當於宇宙誕生前的奇點,是虛無的,而宇宙生存法則我們至今仍未研究透,還是虛無的。所以,我們會發現,當你不給一個概念以精準的定義,用它來解釋什麼都是可以的。「道」可以理解為老子關於宇宙的解釋。

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第一推動力,天地人都由道而來,道由什麼而來呢?自然!我們雖然用語言不能給道精準定義,但是我們可以舉例子,比如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冬天枯萎,這就是道。在老子看來,自然界的一切規律是不可以隨意違反的,一切要從自然中得來,那麼他就有可能會否定或者傾向於否定人為的努力。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是,因為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誌,人類是不同於自然界其它物質的。那麼,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人類通過努力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居住環境、飲食環境等等,是不是違道呢?袁隆平院士改造水稻來解決佔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的吃飯問題,是不是違道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命題,是不是違道呢?

老子的政治理念——無為而治

老子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他認為自然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那麼所有的君主、臣民都應該自然的活著。所以他對君主有一個期望: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認為最好的君主應該為子民提供所有的一切,老百姓根本不必知道君主的存在。這樣的社會值得憧憬,但可能實現嗎?我們目前在人類的階級社會裡還沒有看到這樣的君主出現。如果做不到「太上」,做不到最好,君主應該怎樣呢?老子的回答是:無為而。這也是後世對道家學說批判最厲害的觀點,因為「無為而治」被有些人理解為什麼都不幹,所以這些人就說老子很消極。但老子同時也說:無為而無不為。其實,老子的「無為」應該解釋為不要故意地去做什麼。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君主欲望都很強,總想著稱霸提升自己的地位,或者兼併他國擴大自己的疆土,你方唱罷我登場,老百姓總是最倒黴的。所以老子為民請命,「無為而治」,就是對君主說,別太折騰了,自自然然就好了。

老子還有一段話: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這些都是勸君主要「無為而治」。老子還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跟煎條小魚差不多。君主不要太「有為」,不要太折騰,不然「小魚」就爛了。

老子認為,國越大越有實力就越愛折騰,所以他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國家狀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去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也不去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也不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這樣的國家就治理得很好了,這樣人民就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按照上面的論述,老子的這個理想國度,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為原始社會古村落了,每個村落都可以自給自足,並構成自己封閉的、獨有的經濟、文化和風俗。但是這樣的國家狀態和社會環境,沒有一點追求和欲望,人類還如何向前發展呢?全都自給自足不就是閉關鎖國嗎?當今的全球一體化還要不要去實現呢?所以,老子的治國理念含有濃厚的空想成分,不太容易為人所接受。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前奏,從西周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春秋五霸統帥的二三十個諸侯國,再到戰國七雄為首的十來個國家,再到後來秦帝國的統一,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越到後來國家的疆域越大,這都是爭霸和兼併的結果,都是這些國家君主們折騰出來的結果。在那樣一個紛爭的年代,老子的理念有沒有可能成為主流?顯然是不可能!從一定的意義上,老子的理念已經站到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對立面。老子的學說不會有君主會欣賞,也不會有君主會請他治理國家。而且按照老子的理想,他也不屑於與任何國家為政,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老子也就只有「西出函谷關、一氣化三清」了。

那麼,有沒有適合老子學說生存的年代呢?有,最著名的就是西漢初期的文帝景帝時期,輕徭薄賦,和親匈奴,與民休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漢統治者也明白,人民經歷了幾百年的爭霸兼併戰爭,實在折騰不動了,只有「無為而治」,國家、百姓才能得到恢復,再折騰,還會像秦帝國一樣迅速分崩離析。所以這個時期,老子的「無為而治」才有用武之地,才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這時距老子「西出函谷關、一氣化三清」 已經過去300年了。

老子對哲學的貢獻——辯證法

按照老子的理念,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恐怕沒有必要發展得多高,否則,有了剩餘產品就會慾念叢生,就又會開始折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子的學說好像沒有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什麼貢獻,但事情不是絕對的。老子在政治方面,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面可能持有保守、謙退的理念,但他在哲學的層面上的貢獻卻是舉世矚目的,這就是辯證法。老子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辯證法大師之一。

辯證法研究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凡事皆有矛盾,在達到某些特定條件時,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些反義詞全是相對立的概念,但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這種對立又統一的狀態是永恆的。老子認為自然界的這種對立轉換就是天道。以柔克剛、水滴石穿都是這個道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應用到當今社會就是以時間換空間。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的表現,我國在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王偉撞機事件中的處理方式,都是這個道理,有緩衝才有發展,才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開闊天空,這種戒急用忍、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以柔克剛,就是辯證法。辯證法是哲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別,與它相對的稱為形上學。哲學還存在另外一種分類,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上四個概念兩兩相對,可以組合成幾個哲學概念:唯物主義辯證法、機械唯物論、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辯證法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又承認物質與意識都有其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就是秉承的唯物辯證法。機械唯物論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但物質是一成不變的,桌子永遠是桌子,椅子永遠是椅子,這是馬克思最反對的觀點,因為與他的觀點很像,很容易迷惑人。客觀唯心主義承認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反作用意識,而這些意識和物質都有其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是老子的學說,道是規律性的,意識性的,不是客觀實體,所以道是唯心的,但道同時又是辯證的,老子的學說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之一

老子的著作和思想早已成為了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開始研究老子的思想,黑格爾、尼採、託爾斯泰等著名學者均對《道德經》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或相關論述問世。時至今日,老子的思想依然在影響著我們。

相關焦點

  • 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尼採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我曾在一篇名為《偶像》的文章裡提到過,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千百年來偶像最為輝煌的時代。那時候百家爭鳴,人們都不拘束於禮樂,開始自己的思想發展。老子的思想,源於自然,結合時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老子看見的並非權與利,而是人之根本。人生於自然,歸於自然,人因貪婪而戰、而亡。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為什麼說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這四個字?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學的核心!道家是中國哲學中最具哲學味道的學派。如果說儒家主要注重於人類社會的倫理,並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之中尋求人類的未來的話,道家則將研究的領域投向那遙不可知的過去與未來。道家更多地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的終極價值的問題。
  • 從老子「無為而治」的哲學智慧 探討企業管理者「無為」駕馭之術
    老子是春秋末年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史學家以及文學家,更是道家學派創始人,其哲學思想對中國哲學智慧與思想文化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老子的思想蘊含豐富的哲學理念,對人類事務,包括企業管理在內都事務皆具有深刻的啟發意義。其中,無為而治思想最具影響力。
  • 老子在哲學歷史上的貢獻
    老子哲學的歷史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第一,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這就用哲學一元本體論代替了以往種種形式的多元本體論。由此,決定了中國古代兩種互相對立的哲學路線的發展方向。老子之後,一些哲學家把「道」理解為「無」或「無有」,建構起中國哲學史上精神本體論的哲學路線。
  • 回歸自然理性的老子政治學
    ,道法自然」的結論。作為老子政治思想的「無為」觀念,強調統治者治國理政不要走極端,不要好大喜功。這正是老子「自然」、「無為」的理性觀念。老子摒棄歷代政治的「下德」觀念,究問「玄德」、「上德」的自然理性價值理念,對於現代「道德政治」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政治哲學是關於政治權力來源、政治權力行使正當性以及理想社會等核心問題的一門學問。
  • 老子思想「無為而治」,孔子思想「克己復禮」,阻礙社會發展嗎?
    如果真的按照老子和孔子最初的政策設計走下去,不偏離,不走歪,是不會阻礙社會的發展到。最大的問題是,孔子的克己復禮,老子的無為而治,在後來的發展中,都走向了他們理想的反面,所以造成了對社會的或多或少的負面的作用。我們先說孔子的克己復禮。
  • 從黑格爾的角度看老子的「道法自然」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道德經》裡面,老子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只要弄懂其中一點,是不難判斷老子的真實意義的。各個版本之間因為文字不同的爭議,一般是不應該會影響判斷老子的真實意圖的。而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老子的「自然」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 | 無為而治,平常心態下的積極態度
    與朋友談論老子,總說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大多數人的理解往往趨同於字面意思,實在不可思議。在表層理解中,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消極態度,也就是平常所講的「出世之道」。其實,大眾的這個認識是片面的,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對老子思想的曲解。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講的「無為」,你會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有遠見的智慧。
  •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竇世學:看重老子的哲學思想「無為而治」
    「中國敞開大門擁抱世界和全球頂級人才。」他在這次會議上看到了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全球的科學家。這證明全球的人才都渴望與中國合作。 竇世學感嘆,中國不斷地將學生送出國門學習和交流,同時不斷敞開懷抱吸引國外人才。「這種『送出來和請進去』體現了中國的膽略、自信和魄力。」
  • 從道家思想,淺談它的發展演變,以及對於古代政治文化哲學的影響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道家思想起始於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是最早質疑宗教,反對迷信的人,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種思想流派,以老子﹑莊子為代表。古代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但是主張清靜無為,反對鬥爭。
  • 老子哲學思想帶給我們的啟示:順其自然做好當下
    老子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意義,對於我們的社會發展,個人成長具有深刻的影響,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分析一下老子的哲學思想給我們帶來的啟示。一、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老子具有小國寡民的政治思想,他提倡無為而治。即統治者在表面上應該少一些管理,少一些欲望順應人民的意思,自然而然的進行統治。這些思想對於我們進行統治為人民服務是具有很大的啟示的。
  •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2014年12月25日 14:26 來源:《宗教哲學季刊》第7卷第1期 作者:朱越利 字號 內容摘要:道教的教理、教義中包含著豐富的智慧。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法?什麼是自然?
    這樣去理解,就大致能理解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學說核心是「無為」,遵從「大道」。而這句話更清晰形象地講明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的難點在「自然」,這個「自然」,並非我們平時說的「大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道」又怎麼會去遵循大自然呢?這個「自然」,是指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大自然」這個我們現在用得很多的詞是從這裡衍生出來也不一定。
  • 老子: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與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論語》中提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能體會其人之準則。也更能明白為何他的思想與言論能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想主流。還有老子的道家學派,他與莊子並稱老莊。
  • 「無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無為而治」哲學智慧,在現代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百姓心為心」與人性化管理《老子》四十九章云:「聖人無常心(或「恆無心」),以百姓心為心」。所謂聖人無常心,是說聖人無私無我無恆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為其心,聖人心繫天下,以百姓利益為重,以百姓之憂為憂,以百姓之樂為樂。
  • 老子莊子都講「無為而治」,他們的「無為」是一回事嗎?
    2500年之嘆:老子政治哲學竟無全解 「莊子列子得其體,黃老得其治術,末流韓申得其用,道教用以養生,都未能得《老子》之全。」《老子》全書81章,共5000餘字,全部是由老子本人所寫,而非後人輯錄而來,這使得老子的思想精華得以保存和供後人研究。
  • 老子的「無為而治」
    老子雕塑。攝於國家博物館。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講的是從自然之道來領悟人生真諦。老子說「道法自然」,意思是道常無為,順自然以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清靜無為的,卻又是無所不為。「清靜無為」正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老子要我們無為而治,守靜貴柔。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老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家之一,憑藉一本《道德經》,奠定了他無人撼動的地位和影響力。老子是道教始祖,而中國的神仙體系都是出自道教,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老子的道德經卻表達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法自然」……無不在傳達這樣一個思想。關於老子的行為,還有一點讓人不能理解,那就是老子這樣一個胸懷天下、宇宙的哲學家,最理想的社會卻是「民老死不相往來」,也即小國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