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作為大家顯學,是百家爭鳴中絕對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產生對整個春秋戰國的學術活動有著非常重要推動作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術思想黃金期,儒家作為其中的大家,它的創造性思維和理念對整個中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是最重要的顯學之一,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學派,從思想體系到傳承關係都非常清楚,這就奠定了儒家第一顯學的地位。
除了儒家,百家爭鳴中的大宗學派還有道家和法家。道家的思想源自老子,在春秋時期,比孔子稍早,老子開創了道家學派,戰國時期,莊子把老子的道家學說發揚光大。那麼,道家思想又是什麼樣的呢?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老子晚年時,王室衰微,諸侯爭霸,老子認為天下已無望,最終棄官而去。
據傳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在出關前著得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道德經》實際上是戰國時期人們根據傳承下來的道家思想匯集而成的著作,並不是老子親手寫出來的,但它像《論語》反映的是孔子的思想一樣,《道德經》也反映的是老子的思想。《道德經》分為上下兩部,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第38章以下是《德經》。
什麼是「道」?老子說: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恍惚中有一個東西是相互混合而成的,比天地萬物都早,我不知道它具體叫什麼,就給它起個名字叫「道」。老子認為在萬物誕生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但是具體是什麼他也不知道,所以說,「道」自古至今都是一個非常玄妙的字,創始人都解釋不清楚。
「道」是做什麼用的呢?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能生萬物,道就是指導宇宙萬物的生存法則,這個「道」,就是老子的基本觀念。道相當於宇宙誕生前的奇點,是虛無的,而宇宙生存法則我們至今仍未研究透,還是虛無的。所以,我們會發現,當你不給一個概念以精準的定義,用它來解釋什麼都是可以的。「道」可以理解為老子關於宇宙的解釋。
老子又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先天地而生的宇宙第一推動力,天地人都由道而來,道由什麼而來呢?自然!我們雖然用語言不能給道精準定義,但是我們可以舉例子,比如春天發芽,夏天開花,秋天結果,冬天枯萎,這就是道。在老子看來,自然界的一切規律是不可以隨意違反的,一切要從自然中得來,那麼他就有可能會否定或者傾向於否定人為的努力。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不完全是,因為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改造自然,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標誌,人類是不同於自然界其它物質的。那麼,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人類通過努力改造自己的生存環境、居住環境、飲食環境等等,是不是違道呢?袁隆平院士改造水稻來解決佔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的吃飯問題,是不是違道呢?「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命題,是不是違道呢?
老子的政治理念——無為而治
老子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他認為自然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那麼所有的君主、臣民都應該自然的活著。所以他對君主有一個期望: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認為最好的君主應該為子民提供所有的一切,老百姓根本不必知道君主的存在。這樣的社會值得憧憬,但可能實現嗎?我們目前在人類的階級社會裡還沒有看到這樣的君主出現。如果做不到「太上」,做不到最好,君主應該怎樣呢?老子的回答是:無為而治。這也是後世對道家學說批判最厲害的觀點,因為「無為而治」被有些人理解為什麼都不幹,所以這些人就說老子很消極。但老子同時也說:無為而無不為。其實,老子的「無為」應該解釋為不要故意地去做什麼。因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君主欲望都很強,總想著稱霸提升自己的地位,或者兼併他國擴大自己的疆土,你方唱罷我登場,老百姓總是最倒黴的。所以老子為民請命,「無為而治」,就是對君主說,別太折騰了,自自然然就好了。
老子還有一段話: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人民所以遭受饑荒,就是由於統治者吞吃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飢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由於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不算什麼。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這些都是勸君主要「無為而治」。老子還做了一個很好的比喻: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就跟煎條小魚差不多。君主不要太「有為」,不要太折騰,不然「小魚」就爛了。
老子認為,國越大越有實力就越愛折騰,所以他提出了一個理想的國家狀態——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使國家變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種各樣的器具也不去使用;使人民重視死亡,而不向遠方遷徙;雖然有船隻車輛也不去乘坐;雖然有武器裝備也不去布陣打仗;使人民再回到遠古結繩記事的自然狀態之中。這樣的國家就治理得很好了,這樣人民就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適,過得快樂。國與國之間互相看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按照上面的論述,老子的這個理想國度,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為原始社會古村落了,每個村落都可以自給自足,並構成自己封閉的、獨有的經濟、文化和風俗。但是這樣的國家狀態和社會環境,沒有一點追求和欲望,人類還如何向前發展呢?全都自給自足不就是閉關鎖國嗎?當今的全球一體化還要不要去實現呢?所以,老子的治國理念含有濃厚的空想成分,不太容易為人所接受。
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中國走向大一統的前奏,從西周分封的一百多個諸侯國,到春秋五霸統帥的二三十個諸侯國,再到戰國七雄為首的十來個國家,再到後來秦帝國的統一,國家的數目越來越少,越到後來國家的疆域越大,這都是爭霸和兼併的結果,都是這些國家君主們折騰出來的結果。在那樣一個紛爭的年代,老子的理念有沒有可能成為主流?顯然是不可能!從一定的意義上,老子的理念已經站到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對立面。老子的學說不會有君主會欣賞,也不會有君主會請他治理國家。而且按照老子的理想,他也不屑於與任何國家為政,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老子也就只有「西出函谷關、一氣化三清」了。
那麼,有沒有適合老子學說生存的年代呢?有,最著名的就是西漢初期的文帝景帝時期,輕徭薄賦,和親匈奴,與民休息,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西漢統治者也明白,人民經歷了幾百年的爭霸兼併戰爭,實在折騰不動了,只有「無為而治」,國家、百姓才能得到恢復,再折騰,還會像秦帝國一樣迅速分崩離析。所以這個時期,老子的「無為而治」才有用武之地,才成為了社會的主流。這時距老子「西出函谷關、一氣化三清」 已經過去300年了。
老子對哲學的貢獻——辯證法
按照老子的理念,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恐怕沒有必要發展得多高,否則,有了剩餘產品就會慾念叢生,就又會開始折騰了。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子的學說好像沒有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什麼貢獻,但事情不是絕對的。老子在政治方面,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方面可能持有保守、謙退的理念,但他在哲學的層面上的貢獻卻是舉世矚目的,這就是辯證法。老子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辯證法大師之一。
辯證法研究的是矛盾的對立統一,凡事皆有矛盾,在達到某些特定條件時,矛盾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這些反義詞全是相對立的概念,但它們也是相輔相成的,這種對立又統一的狀態是永恆的。老子認為自然界的這種對立轉換就是天道。以柔克剛、水滴石穿都是這個道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應用到當今社會就是以時間換空間。以色列在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的表現,我國在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王偉撞機事件中的處理方式,都是這個道理,有緩衝才有發展,才能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開闊天空,這種戒急用忍、以柔克剛、後發制人的觀念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
以柔克剛,就是辯證法。辯證法是哲學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類別,與它相對的稱為形上學。哲學還存在另外一種分類,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以上四個概念兩兩相對,可以組合成幾個哲學概念:唯物主義辯證法、機械唯物論、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辯證法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又承認物質與意識都有其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就是秉承的唯物辯證法。機械唯物論承認世界是物質的,但物質是一成不變的,桌子永遠是桌子,椅子永遠是椅子,這是馬克思最反對的觀點,因為與他的觀點很像,很容易迷惑人。客觀唯心主義承認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意識決定物質,物質反作用意識,而這些意識和物質都有其對立面,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是老子的學說,道是規律性的,意識性的,不是客觀實體,所以道是唯心的,但道同時又是辯證的,老子的學說就是客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之一。
老子的著作和思想早已成為了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歐洲從十九世紀開始研究老子的思想,黑格爾、尼採、託爾斯泰等著名學者均對《道德經》有深入的研究,並有專著或相關論述問世。時至今日,老子的思想依然在影響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