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2021-01-19 林間散步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尼採

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我曾在一篇名為《偶像》的文章裡提到過,春秋戰國是我國古代千百年來偶像最為輝煌的時代。

那時候百家爭鳴,人們都不拘束於禮樂,開始自己的思想發展。

各家族、學派,發展著自己的治國之道。

其中道家創始人「李耳」,也就是我們後世常說的老子,自古便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儒家創始人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請教禮教、道義。

如果說孔子是我國倫常禮教的奠基人,那麼老子就是我國精神生活世界的創造者。

說起老子,我們便不得不提與孔孟之道相提並論的黃老之學。

若孔孟之道是相同學派之間跨越百年的交流,那麼黃老之學就是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融合。

老子的思想,源於自然,結合時代,在那個戰火紛飛的亂世,老子看見的並非權與利,而是人之根本。

人生於自然,歸於自然,人因貪婪而戰、而亡。

老子是仁者,不願百姓受到君主的束縛,所以他倡導無為,也因此他發現了道,萬事萬物,隨心即是道。

若君主是籠,百姓是鳥,那麼老子便是那把打開籠子的鑰匙,他是那個時代的智者、仁者,啟發著無數百姓的思想。

使百姓成為真正的人,而非君王之間奪權謀利的棋子。

「無為而治」,即讓君主不限制百姓,激發百姓的自我創造力,尊重天性,從而使百姓自我實現,國家富強。

其實這套理論搬到現在也是實用的,無為而治恰好對應了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的最高層次——自我實現需求。

而孔子其實也將此運用到了自己的儒家學說,那便是「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不同的是孔子認為只有年歲的沉澱,人們才可以做到真正跟隨自己的天性而不越出規矩。

道家的世界,沒有血與戰爭,人都是為了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而活著,也因此現代人大多都認為道家是飄渺虛無的學說。

其實道家思想在我國有著無可撼動的地位,在政治上,它倡導「無為而治」,開創了無數個盛世。

在哲學上,它認為道生萬物,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某個規律而不斷運動著,沒有事物是可以絕對靜止或者單一存在的。

道家學說就好像現如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結合一樣,追求的是內心世界,遵循的外界規律。

老子是將人和宇宙自然聯繫起來的一座橋,這個更像是老子將黃帝之道的發展。

在《黃帝內經》一書中,提出人與自然要相平衡,即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遵循自然,才能長壽而不受侵害。

老子將其擴展,認為每個人都是屬於自我的,在這萬千世界中都會有獨屬於自我的世界。

這個觀點與佛教經典《梵網經》中所提出的觀點「一花一世界」倒是相類似。

拿道家學派來說,那便是「道法自然」。

正是如此,道家在百家之中顯得是如此的灑脫放縱,卻又不觸犯外界的法律和自然的規律。

而《黃帝內經》中倡導的「治未病」的思想,即未得病,先養身的思想,與道家的養生之法也是了相呼應。

而道家唯一的詬病也是古代人們都有的一個通病,它的養生治病之法始終與長生不老脫離不開觀念,這也是道家在世俗世界的唯一貪念。

我國文人墨士多受道家影響,特別是隱居於世俗之外的學者。

在我國更是有「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的千古名言。

意思便是在不同的世界,卻都可以不與世俗同流合汙,保持自己心中的淨土,從而悠然自得,灑脫於世的道家理念。

這一觀念也很大程度影響了許多後世的詩詞賦文,可以說一開始的山水田園詩便是道家思想在文人墨士上最大的體現。

可以說,沒了道,沒了老子,不僅是我國哲學史的一大損失,更是我國文學史的近乎「滅頂之災」。

很多人都說道與現實社會沒有太大關聯,更多的是對精神世界的塑造,其實不然。

我們都說道法,實則是道生法。

在《黃帝內經》中便有「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的思想觀念。

而這也是道這個超脫世俗的宇宙自然觀念在社會領域最根本的體現。

這一理念更體現了法存在的合理性,即法是自然的一種規律,遵循法便是遵循自然。

若孔子的觀念,是對世俗世界的大俗之思想,而被眾人所推崇。

那麼老子的理念,便是對精神世界的大雅之啟發,被後世的思想者所崇拜。

若是沒了這一精神支柱,中國哲學史會塌了半壁江山。

而我們也可能渾渾噩噩的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千百年,而孔子的學說也只有了禮樂的外而沒有道義的內。

老子,重新定義了人在自然、在宇宙之間的地位,他的無為之治可以說就是因材施教的基礎。

若沒了老子,這片東方土地上的人們,不會如此的博學。

我們的國家正在改變,我們在努力不停的改革,就是為了將現如今的應試教育改變為當時的因材施教。

這無疑是最恰當的例子,老子的思想從未落後過,反而跨越了千年,改變著現在的我們。

蘇格拉底說:「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莊子也說:「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我們這個微小的個體,多麼需要從人類的思想中汲取營養,來打開蒙昧的心志。孟傑同學決心梳理一下中國古典哲學,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從老子讀起,正確地抓住了中國思想之源。老子匯集、發展了周朝之前的古老思想,為後來的儒、法、兵、墨等家開啟了新的天地。扣住「道」家之思,能一線牽千年,打通中國哲學的理路。堅持下來,必然非同一般。


相關焦點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春秋時期的楚國人,曾擔任周王室的柱下史,掌管中央的奏章、檔案、圖書以及地方上報的材料,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所以老子能夠接觸到所有的王室藏書。老子通過博覽群書,對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思考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 復歸於樸:老子的「道法自然」(下)
    自然而然:老子的「道法自然」(下)自然無為。「自然」與「無為」既是兩個概念,又是聯繫最為密切的概念。「自然」是自然而然,順應自然而然之為,實質上就是「無為」,「自然」與「無為」就是這樣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果說「道法自然」的「自然」更多地具有形而上意義,主要是針對天地的運行狀態而言的,那麼,「自然無為」的「自然」則具有明顯的政治意義,主要是對人的活動而言的。「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 老子的「無為而治」
    老子雕塑。攝於國家博物館。中國人崇尚「天人合一」,講的是從自然之道來領悟人生真諦。老子說「道法自然」,意思是道常無為,順自然以動。「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是清靜無為的,卻又是無所不為。「清靜無為」正是道家的核心思想,老子要我們無為而治,守靜貴柔。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老子智慧:道法自然的真實意義是什麼呢?
    自然(資料圖) 《道德經》十七章說,國君治國理政有四種方法,最好的方法是無為而治,百姓只知道統治者的存在,人民對他無愛憎;次一等的是國君有所作為,百姓親近稱讚他;
  • 老子的無為而治:希言自然——以無私無欲愛民
    大家好,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在其「希言自然」。今天我就來講一講。老子講「希言自然」。希言,字面意義是少言語,其深層含義則是不施加政令,「言」即指聲教法令。老子認為,「希言」是符合自然之理的。大道不言,但四時行而百物生。
  • 歷史從沒離開過~老子的「無為而治」!
    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楚國人。姓李名耳,字聃。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歷史進程,直到現在依然引得國內外學子思考和研究,老子所創的《道德經》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今天我們講講老子《道德經》的中心思想,「無為而治」!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法?什麼是自然?
    這樣去理解,就大致能理解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學說核心是「無為」,遵從「大道」。而這句話更清晰形象地講明了「天、地、人」與「自然」的關係。理解的難點在「自然」,這個「自然」,並非我們平時說的「大自然」,天大地大,「道」最大。「道」又怎麼會去遵循大自然呢?這個「自然」,是指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大自然」這個我們現在用得很多的詞是從這裡衍生出來也不一定。
  • 老子 | 無為而治,平常心態下的積極態度
    與朋友談論老子,總說到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大多數人的理解往往趨同於字面意思,實在不可思議。在表層理解中,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消極態度,也就是平常所講的「出世之道」。其實,大眾的這個認識是片面的,是在一定的時代背景下對老子思想的曲解。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講的「無為」,你會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有遠見的智慧。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因此,老子的整個道觀浸透著深厚的實踐品格和現實意蘊。
  • 從黑格爾的角度看老子的「道法自然」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道德經》裡面,老子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只要弄懂其中一點,是不難判斷老子的真實意義的。各個版本之間因為文字不同的爭議,一般是不應該會影響判斷老子的真實意圖的。而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老子的「自然」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怎樣的治國安邦之道?常被人誤解
    老子於是,老子就倡導「道法自然」、「無為而為」的思想,希望萬物堅守自己的「道」。在實際推行中,老子以樸素的辯證法作為闡述依據,遵循萬事萬物的本源,不主張用外力去改變自然萬物的屬性,萬物皆有自己的「道」,「道」是客觀規律,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人生的準則。
  • 回歸自然理性的老子政治學
    ,道法自然」的結論。 關鍵詞:老子;恩有為;政治哲學;天下;治國理政;道法;道德政治;觀念體系;順應自然;政治權力 作者簡介:   老子通過對大自然的洞察,得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結論。這種對自然的特別關注,構成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基石。
  •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不是指什麼也不做?
    所以"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的幹預、順其自然、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是針對當時「有為而治」的政治境況而言的。    春秋時期,欲求「有為」的統治者經常強迫百姓,肆意伸展自己的意欲。除了上面這些外在的幹涉和妄為外,還有內在的因素。
  •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
    「民老死不相往來」,提出「道法自然」的老子,為何生出最蠢理想?老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家之一,憑藉一本《道德經》,奠定了他無人撼動的地位和影響力。老子是道教始祖,而中國的神仙體系都是出自道教,但非常有意思的是,老子的道德經卻表達了徹底的唯物主義思想,「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法自然」……無不在傳達這樣一個思想。關於老子的行為,還有一點讓人不能理解,那就是老子這樣一個胸懷天下、宇宙的哲學家,最理想的社會卻是「民老死不相往來」,也即小國寡民。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0-10-10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道家老子的無為而治,是積極還是消極?無為是什麼都不做嗎?
    在說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到底是消極還是積極之前,我們不妨來重溫一下西漢建立之初時候文景之治和漢武帝以儒家有為治國窮兵黷武帶來的不同。西漢建立之初一直到漢景帝,國家一直執行老子的無為而治的策略,漢帝國終於擺脫了常年戰亂造成的經濟凋敝、人口銳減的態勢,經濟發展起來了,造就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這就是通過無為,而達到了無不為的目的。所謂的無為而治,就是國家不過多地幹預民間的經濟活動,讓民間經濟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運行。
  • 為什麼說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這四個字?
    按照道家的核心宗旨,如果我們用四個字來概括的話,那就是道法自然!道家學派的名字,來自於道。而道的原意是道路,這是最淺層的最原始的本意,在道路的基礎上,有了外延更加廣闊的引申義,就是方法、途徑,在往外延伸,就有了法則、規律、最高理念的意思。
  • 「道法自然」的人性論解讀
    作者:周耿(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學者們一般認為,「道法自然」的本義就是道效法它自己的樣子,如任繼愈《老子繹讀》、張松輝《老子譯註與解析》等。王中江先生則兩次在《光明日報·國學》版撰文(《「道」何以要「法」「自然」》《老子的「道法自然」》)指出:這一解釋沒有注意到老子所說的「自然」只是「萬物」和「百姓」的屬性與活動方式,並且缺乏更深的哲學意義。「道法自然」的本義應當是「道遵循萬物的自然」,聖人「無為」、遵循百姓的「自然」這一老子政治哲學的核心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 老子的「無為而治」,適合什麼領導使用?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治國方法,但它也同樣適用於管理企業等民間組織。>老子《道德經》是這樣講的,「治大國,若烹小鮮」。只有那些不重享樂生活樸素,而又對國事很少作為的做法,才能稱為「無為而治」。什麼樣人能做到老子的「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是這樣講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