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無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種物質不是單一或者某幾種的存在,而是普遍客觀的存在,先天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所以老子接下來用意識形態描述「道」,「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河上公註:「寂者,無音聲。廖者,空無形。獨立者,無雙匹。不改者,化有常」。
河上公註解說「寂」是無聲的意思,「廖」是無形的意思,「獨立」,指無雙,則是唯一的意思,「不改」指普遍的意思。
老子說,「道」既無聲音,也無形態,具有唯一性也是普遍的存在,循環往復從不失度,可以作為物質的本源。
如果把這句話放到現代哲學中,符合東方哲學,但不符合西方哲學。因為老子的表述沒有結果,但對於東方哲學來說,理論在於實踐,雖然沒有哲學上的結果,但是可以通過實踐得到結果。
曾經英國哲學家貝克萊說過這麼一句話:「這塊石頭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踢了它一腳」,這句話的哲學道理與老子表述道的意思是相似的,老子說道的存在是以被認識開始的,但沒有被認識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如果證明道的客觀存在可以用實踐的方法,理論注重實踐,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境界。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中的「字」與我們現代的理解有所差別,古時候兩個字稱之為「字」,所以老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種客觀的存在不知道怎樣定義,如果勉強定義的話,就叫「大道」。
老子為這個客觀存在的「物」命名叫「道」,「道」的性質無法命名可以勉強叫「大」。 那麼這裡的「大」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解釋為大的不得了,就是很大很大的意思,不過筆者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就是老子對「大」的解釋,很顯然這是對「道」規律的描述,所以筆者認為「大」是一種宇宙中的運動規律。「大」就是「逝」, 「逝」指過去,「遠」就是遙遠的意思,指將來,而遠到極點,就會物極必反。
這種規律就如白天和黑夜互相交替一樣,天逐漸的變暗,到了最黑暗的時候,物極必反,然後天逐漸的變得不那麼黑暗,繼而可以模模糊糊地看到物質,最後光明出現。由此可見,「大」是宇宙中的陰陽物質的五行變化規律,也就是運動,也就是變,古人叫易。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其中這裡的「王」指的是天地之間旺相的能量,物質能量的旺相狀態可以用事,在老子時代就是一種禮樂統治的能量,在現代就是統治的力量,老子說,道在變,天在變,地在變,旺相的能量也在變,宇宙中的四大,道、天、地、王中,掌控能量的人就在其中這四大之中。
所以才有了這句深入人心的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從大地中得到能量,遵循地道,大地從上天中得到能量,遵尋天道,上天從大道中得到能量,遵循大道,大道以其自身為能量,自由不受約束,大道遵循宇宙哲學。
由此可見,「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本源「道」的特性,說明了道、天、地、人之間的哲學關係和「大道」運行的規律。
不過其中「道法自然」的奧妙用意還需個人體會,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