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之道不同於夫子之道,它是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的本性

2020-12-22 騰訊網

道雖然有許多特性,但它的一個基本特性是自然。「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天地人要遵循道,而道不遵循其他任何東西,而只是遵循自然。

何謂自然?自然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個意義。它的一個意義是自然界。它是礦物、植物和動物所構成的整體。作為一個特別的動物,人甚至也包括於其中。它的另一個意義就是自然而然。這就是說,一個事物就是自己,是自己所是的樣子。因此,自然就是自己的本性。在老子思想中,自然界的名字是天地萬物,而自然則意味著自然而然和本性所是的樣子。

於是,當他說道法自然的時候,不是認為道依據一個外在的自然界,而是強調道依據自身,遵循自身。為何如此?這是因為道沒有一個比它更高的本原,而是自己為自己設立根據。作為如此,道的存在便是道法自身,亦即道法自然。在這樣的意義上,道法自然就是道根據自身的本性去存在。

當道法自然的時候,它便表現為虛靜。虛與實相對。實是已實現的,而虛是未實現的。但正是在未實現中包括了能實現的動力和源泉。作為如此,虛是道的無的本性的一種形態。正是在虛中,道自身保持為自身,而不是自身之外的他物。道在成為虛的同時,也保持為靜。這在於虛無的道不可能是動的,而只能是靜的。寧靜意味著道居住於自身,自身與自身處於同一之中。相反,躁動則是道的遠離和失去。因此,老子強調靜為躁君,並認為清靜為天下正。

道也呈現為柔弱。柔弱是剛強的對立面。一般的觀念是肯定剛強,否定柔弱。但老子卻反對這種看法。它認為柔弱勝剛強。這是因為柔弱代表生命,而剛強代表死亡。在天地間,沒有什麼比水更具有柔弱的特性了。「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雖然是最柔弱的,不爭的,處於最地下的地位,但也是最剛強的,最富有韌性的。於是,沒有任何事物能夠勝過水。此外,它自身沒有生命,但卻是生命之源。這樣,它能成為道的一個喻象。

自然、虛靜和柔弱的道還顯現為無為。無為不是指無所作為,喪失了任何生命的活力,而是指沒有違反自然的行為。因為道只是依據自然而為,沒有反自然而為,所以它便是無為的。但道的無為正好順任了天地萬物的自然天性。無為是道的泰然任之,是讓萬物如其自身而存在。依照這種理解,無為比一般意義上的有為更有作為,是作為的最高形態。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老子說道無為而無不為。這常常被誤解為老子的陰謀術,亦即看起來什麼也不作,但事實上卻什麼都作。然而,老子的思想和陰謀術風馬牛不相及。陰謀術不僅是一種作為,而且是虛假的作為。但老子的思想的無為而有為揭示的不過是道本身自然的力量。

當然,道還有許多特性,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即相關於道自身存在即虛無的本性。如果我們強行將道的本性分為存在性和虛無性的話,那麼老子所強調的不是存在性,而是虛無性。這在於,老子所說的虛無性的意義超過了一般的存在性,而存在性的意義相反不如虛無性。所謂自然、虛靜、柔弱和無為都是源於道的虛無的本性。因此,老子的思想是以存在即虛無為本。

正是在對於道的本性如此理解的基礎上,老子展開了人們一般所說的辯證法的思想,亦即一種獨特的關於事物矛盾的對立及其相互轉化的思想。老子將任何事物分成了矛盾的兩個方面,如陽性和陰性、積極性和消極性、肯定性和否定性等。它們是相互對立的。這種矛盾現象遍及天地萬物,包括自然、社會、心靈等。事物矛盾的兩個方面雖然是對立的,但也是相互依存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如果矛盾的一方不復存在的話,那麼它的另一方也就隨同消失了。但如果矛盾的一方產生的話,那麼它的另一方也就一起出現了。因此,天地間沒有單獨的矛盾的一方或者是另一方,而始終是矛盾的雙方共同存在。

但更重要的是,矛盾的對立面不僅是共同存在的,而且也是相互轉化的。在種轉化之中,事物從自己變成為了其對立面。「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事物的發展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自身作為矛盾的展開表現為一個過程,也就是從開端到終結,又從終結到開端,如此循環不已。

老子非常重視事物的這種轉化,並認為它是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當一個事物最終走向否定性的時候,最先卻呈現為肯定性的。「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這裡的欲並不是人的意願,尤其不是人的欲望,而是事物的變化的趨向。

因此,這裡的肯定和否定的變化不是人的陰謀,而是事物的規律。在否定性之前的肯定性,老子認為是事物自身微妙的徵兆。這在於事物自身的肯定性包括了否定性,而否定性也包括了肯定性。但老子更強調事物發展中的陰性、消極性和否定性,而不是陽性、積極性和肯定性。這是因為前者是事物的開端,而後者則是事物的完成。

然而,老子認為道的存在即虛無的本性事實上並沒有一般矛盾的對立,因此,人們必須放棄固守矛盾的任何一端,而超出矛盾。「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聖人的言行是沒有矛盾的。他不是克服事物已經存在的矛盾,而是遠離任何矛盾,不會產生任何矛盾。

在這樣的意義上,老子關於事物矛盾對立及其轉化的思想不同於一般的辨證法。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矛盾在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最後能夠被揚棄,而老子認為事物發展的最初就應該達到沒有任何矛盾的道本身。

在闡明道與存在的關係的同時,老子還揭示了道與思想的關係。道在自身的生成中必然走向思想。這是因為只有當道被思考的時候的,它才能向人顯明自身。因此,道最終要在思想中發生。但思想和道的關係並非是簡明的,而是複雜的。老子意識到了思想和道的關係的特性。他一方面討論了道是否可以被思考,另一方面指明了道如何能夠被思考。

道顯然不是感覺的對象。所謂感覺的對象是那些存在於感性世界中的存在者,它們能訴諸人的感覺器官,而成為一般所謂的感性認識的材料。道是一,但既不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也不是一個整體自身。作為如此存在的道自身是虛無。它不存在於時空之中,不可能成為人感覺的事物,是不可見、不可聽和不可觸摸的。

老子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 這種對感覺的拒絕正是對於將道視為萬物的整體或者萬物之一的否定。反之,它要求將道理解為無自身。「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為惚恍」 。對於作為虛無存在的道,人們必須放棄感覺,超出感覺,尋找另外通達的道路。

同時,道也不是學識的對象。一般意義的學識、思想或者智慧都是背離道的,這在於它們是違反自然的、人為的,甚至是虛偽的。老子認為,智慧出有大偽。這裡的智慧不是道的智慧,而是一般人的智慧。它是人為的謀劃和策略。人們沉溺智謀,喪失了本性和本心。這種智慧只能誤導人們,使其走到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去。因此,聖人必須拋棄這種學識,使民絕聖棄智,無知無欲,從而讓大道自身呈現。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標題為編者所加。

相關焦點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復歸於樸:老子的「道法自然」(下)
    自然而然:老子的「道法自然」(下)自然無為。「自然」與「無為」既是兩個概念,又是聯繫最為密切的概念。「自然」是自然而然,順應自然而然之為,實質上就是「無為」,「自然」與「無為」就是這樣緊密聯繫在一起。車載先生甚至認為:「《老子》書提出『自然』一辭,在各方面加以運用,從來沒有把它看著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而是運用自然一語,說明莫知其然而然的不加人為任其自然的狀態,僅為《老子》全書中心思想『無為』一語的寫狀而已」。無論「自然」還是「無為」,都是「道」的本質規定,共同彰顯著道的深奧與玄妙。
  • 自然之道
    作者:胡立新(黃岡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  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道家推崇「自然之道」。老子最先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希望人們將「自然之道」作為人生的理想信念和實踐指導。莊子繼承老子的自然之道,把宇宙人生的本根交付給自然而然、素樸真率、天性自在的自然之道。
  • 諸子百家簡單講之老子篇:懂道法自然,做一個自由心正的人
    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到公元前500年這一百年的時間裡,在中國出現了老子、孔子、莊子等這樣的諸子百家,在古印度出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在古希臘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思想大家。其中孔子、老子被美國《時代雜誌》列入歷史上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列,哲學大師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說「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
  • 「道法自然」的人性論解讀
    作者:周耿(北京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學者們一般認為,「道法自然」的本義就是道效法它自己的樣子,如任繼愈《老子繹讀》、張松輝《老子譯註與解析》等。(《老子譯註與解析》)而《老子》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中的「自然」,意在強調「道」「德」對萬物有著「生之」「蓄之」的根源性意義,萬物如同「子」對「母」一般,自然而然地尊崇「道」「德」。從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為了強化「自然」的政治意義而套用一個模式(道、聖人「無為」——萬物、百姓「自然」)去解釋所有文獻,則有些勉強。
  • 從黑格爾的角度看老子的「道法自然」
    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道德經》裡面,老子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只要弄懂其中一點,是不難判斷老子的真實意義的。各個版本之間因為文字不同的爭議,一般是不應該會影響判斷老子的真實意圖的。而判斷正誤的標準,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是什麼意思?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老子的「自然」是什麼意思呢?
  • 道家精神:嚮往自然之美,順應自然之道
    道家的思想體系以「道」為核心,但其最基本的精神卻在「自然」二字。以「自然之道」一以貫之的道家思想,在人生觀和哲學層面無不主張「道法自然」,體現了鮮明的自然主義色彩。道家思想的種種基本特性和基本精神皆由自然之性生發而來,因此真正的道家人士一定都是熱愛自然之美的自然主義者。
  •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道」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老子: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各家族、學派,發展著自己的治國之道。其中道家創始人「李耳」,也就是我們後世常說的老子,自古便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儒家創始人孔子曾多次向老子請教禮教、道義。如果說孔子是我國倫常禮教的奠基人,那麼老子就是我國精神生活世界的創造者。說起老子,我們便不得不提與孔孟之道相提並論的黃老之學。
  • 老子是怎麼解釋「道」的?為什麼道家要人順應天道?
    「道」是無法正面說它的,但是老子總想說為什麼沒辦法正面說它,如果一定要說,那就玄之又玄了。比方說「有物混成」,說「道」是某種東西吧?那你說這個東西是什麼東西呢?「先天地生」,「道」肯定是天地的根,天地形成之前先要說這個"道」,所以「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寂就是沒有聲音,寥是沒有形狀,獨立而不改,顯然是沒有辦法去描述它的,既無聲又無形,但它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這種會通,從三個層次表現為自然與社會相互貫通:由天道推演人事,從宏觀出發在微觀中做多方面的展示,從形而上的思考落實到人生與政治的層面。中國古人的一切學問,都是為人生的,所謂「道不遠人」。比較典型的是老子的生態智慧。老子認為,「萬物得一(道)而生」(三十九章)。
  •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怎樣的治國安邦之道?常被人誤解
    老子於是,老子就倡導「道法自然」、「無為而為」的思想,希望萬物堅守自己的「道」。並指出,「道」是「德」的升華,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反過來,「德」又是「道」的基礎,若沒有「德」作為支撐,是修不好「道」的。在實際推行中,老子以樸素的辯證法作為闡述依據,遵循萬事萬物的本源,不主張用外力去改變自然萬物的屬性,萬物皆有自己的「道」,「道」是客觀規律,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人生的準則。
  •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0-10-10 12: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老子: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才能做到永續發展
    鍛鍊起來,練習無為功法、八段錦、六字呼吸法、太極拳、五禽戲等,任選其一,配合呼吸,做到無私無欲、專氣致柔,多讀讀《道德經》,皈依道法自然、尊道貴德的道德信仰,建立修德以真、證道合道的人生意義,與天地萬物同德,鬼神不驚,就怕人類自己執迷不悟,戕害自然卻不自知,讓我們反省自身、反思制度,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永續發展之道。
  • 《道德經》|聖人老子眼中的「道」: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所以要經常從「無」中去領悟「道」的玄妙。要經常從「有」中去領悟萬物產生的端倪。「無」和「有」本源相同,只是叫法不同,二者都體現了「道」的深遠玄妙。這不是一般的深遠和玄妙,而是非常深遠,非常玄妙,它是宇宙中天地萬物一切奧妙的總門。
  • 《悟學.第342篇》道法自然.帛書老子.25
    《悟學.第342篇》道法自然.帛書老子.25悟學.十八子 20200524《道經》 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譯文】「有一個東西天然形成,形成於天與地誕生之前。死寂啊!空虛啊!(形容這個東西(道)誕生時的狀況:空虛死寂。也可以說『道』來自於空虛死寂。)(它)獨自長存而且永恆不變,可以說是天與地的母體、本源。
  • 道法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
    順應自然方成道:順應自然規律,順應人的自然本性,就能得「道」。人生活中這個世界上,要 與自然,世界,宇宙 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 才能 成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對境無心就是禪嘛!何必再問禪呢!人們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景,都要靜心對待,心如止水。
  • 老子思想綜述: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指混沌未分之氣,「二」是指分化了的陰陽之氣,「三」是指陰陽二氣結合所成的和氣。「道」生出天地萬物,但它並不是在天地萬物之外獨立存在的實體,而是內附於天地萬物之中,以畜養它們,培育它們。即天地萬物皆以「道」為其本體,而「道」又體現在天地萬物之中,由天地萬物之生長,變化顯現其本體。
  • 當代道教對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思想的解釋
    這兩個命題就是「道法自然」和「清靜為正」。「道法自然」的命題出自《老子·第25章》。其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清靜為正」的命題出自《老子·第45章》。其曰:「清靜為天下正」[2]。我想首先介紹一下這兩個命題。  《老子》一書言簡意賅,思想博大精深,不同的人對其某些文句的訓讀、解釋和對其思想的理解,往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