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是充滿神奇色彩的,這個時期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是我國文化發展較為重要的階段,它為今後的文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決定了今後文化的發展方向與軌道,所以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無比精彩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萌芽發展時期,也是文化大爆炸的時期,不論是政治領域,軍事領域,還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都有各自的學說與流派,各個流派都堅持著自己的處世之道和治國理念。因此便掀起了一場文化大運動,其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崩潰,周王室衰微,士階層的興起。於是便產生了「諸子百家」。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這個時期有學識的人都在四處講學,希望能夠被委以重任,而此時時局動蕩,王室衰弱,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士階層興起為諸侯出謀劃策,使得當時學派之風興起,各個學者保持著不同的處事之風和治國之道。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吸引了數千名文人墨客子弟,其中有七十二賢資聰慧之人,孔子的言論使的他成了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與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論語》中提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能體會其人之準則。也更能明白為何他的思想與言論能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想主流。
還有老子的道家學派,他與莊子並稱老莊。這一時期老子的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而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道家是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除此之外在老子的書籍中還有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他認為凡事必有其兩面性,「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老子也注重民本思想,他希望人們能夠吃好喝好,過上無欲無求的生活。但亂世之中,若始終堅持無為而治,便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潮流,從會被淘汰出局的。
然而這個時期墨家思想逐漸漏出鋒芒。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有志之士的關注與參與。墨家思想在這個時期與儒家思想,有著「非儒即墨」之稱。那是因為他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主張尚賢,任用官員需要用賢人,凡事能夠為民考慮,打破了以往的等級觀念,使的官與官之間沒有高低,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之分。在一時間內,他的思想一直被其他學派廣泛徵用,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便逐步不再被重視。
法家也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觸犯國法者,不論親疏,不分貴賤,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領導者,戰國初期,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經過長時間的研究開創了法家學派。到了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變法、慎到的審時度勢和申不害的學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順應時代潮流,受到了統治者的賞識與重用,他提倡建立君主專制的國家,希望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手中,這迎合了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
兵家的孫武,傑出的軍事家,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書中有句世人常說的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到了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續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當時得形勢相適應。從而被君主重用,施展抱負,他主張:「軍備而後動」,意思就是打仗之前要有所準備,這樣能夠防範於未然,從而贏取戰爭的勝利,奪得更多讚譽和獎賞,更能使得先輩的兵法能夠為世人所銘記,所學習。他的才智與謀略在當時被稱為兵家,完成了先輩的遺志與期待。
歷史雖已過去,但我們依舊要銘記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孟子的以民為本;道家的哲學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的治國理念;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理念。這些逝去已久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顯得十分重要。小編覺得應該借鑑這些學家們的處世之道和求知若渴的心。用儒家的剛健有為,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借鑑儒家的公忠為過國精神,來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借鑑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樹立自己價值觀;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的高尚情操;學習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來提高自己的品性;學習道家的「少私寡慾」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回望歷史長河,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傲立於世界之林,同時也能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自覺,使中國能夠更快的實現中華復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