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

2020-12-21 楊倩文歷史說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春秋戰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是充滿神奇色彩的,這個時期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是我國文化發展較為重要的階段,它為今後的文化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決定了今後文化的發展方向與軌道,所以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無比精彩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開始萌芽發展時期,也是文化大爆炸的時期,不論是政治領域,軍事領域,還是思想領域,文化領域都有各自的學說與流派,各個流派都堅持著自己的處世之道和治國理念。因此便掀起了一場文化大運動,其原因是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崩潰,周王室衰微,士階層的興起。於是便產生了「諸子百家」。

正如《漢書·藝文志》中所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這個時期有學識的人都在四處講學,希望能夠被委以重任,而此時時局動蕩,王室衰弱,群雄並起,爭奪天下,士階層興起為諸侯出謀劃策,使得當時學派之風興起,各個學者保持著不同的處事之風和治國之道。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吸引了數千名文人墨客子弟,其中有七十二賢資聰慧之人,孔子的言論使的他成了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孔子之所以被稱為聖人不僅僅因為他的學識,更與他的思想有一定的關係。《論語》中提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矣。」「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都能體會其人之準則。也更能明白為何他的思想與言論能在百家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思想主流。

還有老子的道家學派,他與莊子並稱老莊。這一時期老子的哲學思想為我國做出來巨大的貢獻,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而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道家是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發道,道法自然」。除此之外在老子的書籍中還有大量的樸素辯證法觀點。他認為凡事必有其兩面性,「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此外,老子也注重民本思想,他希望人們能夠吃好喝好,過上無欲無求的生活。但亂世之中,若始終堅持無為而治,便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與潮流,從會被淘汰出局的。

然而這個時期墨家思想逐漸漏出鋒芒。墨子提倡兼愛、非攻、尚賢的思想引起了一些有志之士的關注與參與。墨家思想在這個時期與儒家思想,有著「非儒即墨」之稱。那是因為他和儒家是針鋒相對的,反對世卿世祿制,主張尚賢,任用官員需要用賢人,凡事能夠為民考慮,打破了以往的等級觀念,使的官與官之間沒有高低,人與人之間沒有貴賤之分。在一時間內,他的思想一直被其他學派廣泛徵用,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便逐步不再被重視。

法家也是戰國時期的重要學派之一,因主張以法治國,觸犯國法者,不論親疏,不分貴賤,君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故稱之為法家。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子產是法家的先驅領導者,戰國初期,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經過長時間的研究開創了法家學派。到了戰國末期,韓非綜合商鞅變法、慎到的審時度勢和申不害的學術,以集法家思想學說之大成。順應時代潮流,受到了統治者的賞識與重用,他提倡建立君主專制的國家,希望國家大權集中在君主手中,這迎合了大一統的歷史發展趨勢。

兵家的孫武,傑出的軍事家,當時著名的兵書有《孫子兵法》。書中有句世人常說的一句話「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到了戰國時期,孫武的後代孫臏繼續發揚了他的軍事思想。他反對空談仁義,提出「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這與當時得形勢相適應。從而被君主重用,施展抱負,他主張:「軍備而後動」,意思就是打仗之前要有所準備,這樣能夠防範於未然,從而贏取戰爭的勝利,奪得更多讚譽和獎賞,更能使得先輩的兵法能夠為世人所銘記,所學習。他的才智與謀略在當時被稱為兵家,完成了先輩的遺志與期待。

歷史雖已過去,但我們依舊要銘記諸子百家的思想啟蒙。如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孟子的以民為本;道家的哲學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的治國理念;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理念。這些逝去已久的思想在今天依然顯得十分重要。小編覺得應該借鑑這些學家們的處世之道和求知若渴的心。用儒家的剛健有為,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借鑑儒家的公忠為過國精神,來培養自己的愛國情懷;借鑑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樹立自己價值觀;學習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的高尚情操;學習墨家的「兼愛、非攻、尚賢」,來提高自己的品性;學習道家的「少私寡慾」來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

回望歷史長河,我們要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傲立於世界之林,同時也能提高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文化自信、自覺,使中國能夠更快的實現中華復興夢。

相關焦點

  • 淺談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以及老子思想對哲學的貢獻
    儒家作為大家顯學,是百家爭鳴中絕對的主流,儒家思想的產生對整個春秋戰國的學術活動有著非常重要推動作用。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學術思想黃金期,儒家作為其中的大家,它的創造性思維和理念對整個中國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思想大碰撞
    首先,他提出了「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要體貼人民的感情,珍惜人民的力量,避免對人民的過度壓迫和剝削,以緩和階級矛盾。第二,主張以德治國,反對暴政和專橫的懲罰。兩千多年來,他的理論逐漸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當時的封建奴隸社會時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接受教育的,這其中只有出身貴族的孩子才有資格接受教育,所以文化教育在當時是被朝廷所壟斷了。
  • 陳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有哪些貢獻,就老子與田氏代齊嗎?
    分封諸侯國地圖在整個春秋戰國這個過程中,陳國是早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諸侯國,到了春秋中後期開始微弱,最後被楚國吞併。陳國的歷史不長,但也為世人貢獻了很多,如著名的老子李耳,還有更加知名的「田氏代齊」。老子又叫李耳,是春秋時期的陳國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其道家思想對後世影響較大,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後世的唐朝君主將其視為李姓先祖,其所著書籍《道德經》被翻譯為多國文字,是世界範圍內發行量較多的書籍之一。
  • 中國歷史簡述——春秋戰國年間的優秀文化
    筆者今天將繼續沿著時間軸,簡述春秋戰國這段時間的優秀文化。先來普及一下歷史小常識,春秋戰國指的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這段年間,它是以周國國都東遷至洛邑(今河南洛陽),稱為東周時期。東周前半期諸侯爭霸持續大約200多年,這段時期稱為「春秋時期」;東周后半期,各國混戰不休,周天子地位逐漸消失,也持續約200餘年,稱為「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對今天的啟示,春秋戰國時期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歷史舞臺:不管是出身尊貴還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門還是販夫走卒,不管是白髮蒼蒼還是稚齡童子,只要有才幹,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華。蘇秦、張儀、管仲、範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裡奚,少有天才甘羅十二歲拜相。改革與爭霸戰爭並存,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顯著社會狀況。
  •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姓李,名耳,又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 「王者榮耀」春秋戰國時期的先賢(手機壁紙)
    而每一件工具的發明,都是魯班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啟發,經過反覆研究、試驗出來的。鬼谷子原型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道家、縱橫家創始人鬼谷子。鬼谷子,王氏,名詡,一作王禪, 戰國時代著名人物。著名謀略家、縱橫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相傳其額前四顆肉痣,成鬼宿之象。精通百家學問, 因隱居在雲夢山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常入山靜修,深諳自然之規律,天道之奧妙。
  • 春秋戰國時期的十大人物
    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姜姓齊國第十六位國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僖公第三子,母為衛姬。
  • 道家創始人,作品《老子》,是我國史上第一部較完整體系的哲學!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益日聘,楚國苦縣人。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他在我國哲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在我國思想發展史上,他的地位僅次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據史書記載,老子是個學識淵博的人,曾擔任過「周(東周)守藏室之史」,就是管理藏書的史官。
  •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和夏、商、周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徵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思想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代表作是《道德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我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仁」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他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相傳孔子晚年編訂和整理了《詩經》《尚書》,《禮》、《易》和《春秋》。百家爭鳴,戰國時期,各個學派由於政治主張和哲學看法的不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其中主要有儒、道,墨、法等諸家。
  • 中國古代思想家之--老子孔子等大盤點及其代表思想介紹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2.孔子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 春秋戰國時期十大著名人物
    孔子,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大成至聖先。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末期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文化有哪些
    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文化有哪些五經「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這五部書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獻,也是我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術流派儒家的主要經典。現存二十九篇,其中大部分是商、周的遺文;但有少部分為戰國時期的託古之作,舊時謂之偽作,如《堯典》、《皋陶(yao搖)漠》、《禹貢》、《洪範》等皆是。這幾篇作為戰國時的著作,其史料價值仍是很高的。如《禹貢》記述了戰國以前的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山脈、河流、土壤、物產等情況,是我國現存的一部最早的地理志。西漢時曾在民間收集到先秦本《尚書》,因用戰國文字書寫,被稱為《古文尚書》,今已失傳。
  • ...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原標題:【重難點釋疑】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古代中國政治史和經濟史已經分享完,從今天開始今天分享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第一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 正解:春秋戰國時期的 「百家爭鳴」是指哪些「百家」?
    三.12大學派概論(人物、著作等僅涉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不包括春秋之前和戰國之後)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道家思想乃是中國的科學和技術的根本,有中華文化基石之稱。
  • 老子在哲學歷史上的貢獻
    老子哲學的歷史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第一,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這就用哲學一元本體論代替了以往種種形式的多元本體論。由此,決定了中國古代兩種互相對立的哲學路線的發展方向。老子之後,一些哲學家把「道」理解為「無」或「無有」,建構起中國哲學史上精神本體論的哲學路線。
  • 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
    大家好,我是小編方冬香,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春秋戰國時期學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春秋時期(前770一前475年)是中國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時期。反映在哲學思想上,既與過去的思想保持著連結,對逝去的歲月懷著一種眷戀,同時又充滿新探索的激情,閃爍出真正意義的哲學睿智和人文精神。
  • 春秋時期孔子均平和老子平均的思想區別及後世影響
    導語: 春秋時期,文化發展極其繁榮,哲學思想匯聚一堂,出現了百花爭豔與百家爭鳴的現象。談及中國歷史上的平均思想,很多人會將其來源歸結於孔子的儒家思想,其實不然。筆者認為,無論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還是大同理想,這些實質上都屬於均平思想,與平均有異,是建立在等級制度上的相對平均。
  • 在春秋戰國時期,除了老子與孔子之外,還有哪些代表人物
    一、韓非子韓非子,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荀子的學生。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法治的鼻祖。用今天的話來說,韓非是法學博士後導師。韓非子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
  • 春秋戰國,是一個文化繁盛異常,哲學流派思想紛呈的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過渡時代,我們知道在嬴政和漢武帝兩次進行兩次文化改革之前,民間的文化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在那個時候,文化繁盛異常,哲學流派思想紛呈,社會中各個階層的代表人物都對變革提出了自己觀點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