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2020-12-06 在那遙遠的夢

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姓李,名耳,又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德經》全文儘管只有五千餘字,卻歷來被看做是「萬經之王」,因為其包含形上宇宙論、陰謀詭詐、帝王權術、兵家詭道、養生等眾多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胡適先生稱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我們為什麼尊孔子為「聖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學思想體系,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首開私家講學之風因材施教,將文化由貴族階層傳播到民間。孔子的許多至理名言,幾千年來成為我們讀書、做事、為人的重要準則。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以後,由於他的思想主張順應了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他提出的「仁」、「德」和「禮」,有利於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後代儒家學者為適應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需要,不斷修改、發展儒家學說,不斷提高儒學的地位。自西漢起,歷代不斷給孔子加封追諡,漢平帝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元武宗年間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所以我們尊稱孔子為「聖人」。

孔子為什麼對管仲推崇備至?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諡曰「敬仲」,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齊桓公時為齊國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有《管子》書傳世。管仲主張法治,認為國家治理的好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孔子對管仲推崇備至,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就是在「仁」這個核心方面,也給管仲以充分的肯定,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意思說管仲幫助齊桓公打天下不用武力就可以統一諸侯,施行的是大大的仁政。

孔門十哲」指什麼?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門十哲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四科中表現出類拔萃的十位弟子,分別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孟子為什麼被尊為「亞聖」?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孟子還提出「仁政」,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而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後人尊稱為「亞聖」。

相關焦點

  • 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先於孔子;他自撰的《老子》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哲學著作,其成書早於孔門弟子編輯的《論語》。老子先於孔子,老學先於孔學,本來是十分明確的,不僅是史有記載,而且從先秦學術的發展來看亦是如此。
  • 孔子和老子誰的地位高,為什麼老子是神仙而孔子不是
    在中國孔子的地位要比老子高,在世界上老子的影響力要比孔子大,在思想的深度以及學識的淵博上老子勝孔子一籌。至於老子被列入仙班,而孔子未被列入,就如孔子被尊為至聖先師,而老子沒有一樣,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是一個學派。
  • 為什麼三千年前中國哲學開端與三千年後西方哲學終端的內容相同
    有人問,能不能找到幾句,老子親自所說,道德經與易經的哲學一體的證據。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老子所說的執大象的大象,就是立象和意象思維方式,即共時性思維方式展開,所構建的共時結構思維方式及系統和體系。執大象,為堅持效法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共時結構思維方式。天下往,本應該解釋為廣泛去實踐,去行動。
  • 中國人民大學羅安憲:老子的管理哲學
    主題老子的管理哲學主講人羅安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理事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理事會副秘書長兼學術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道家哲學,先秦哲學,魏晉玄學。主要學術成果有《虛靜與逍遙——道家心性論研究》《老莊哲學精神》《中國孔學史》《聖賢氣象》《儒道心性論的追究》《和諧共生與競爭博弈》等。
  • 老子生平
    老子生平 發表時間:2011-12-26   來源:光明日報   老子(前571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厲鄉曲仁裡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
  • 道家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老子從水的身上學到了哪些人生哲學?
    人跑得太快,連靈魂都跟不上身體的腳步,所以,中國人的人生哲學,需要另外一種哲學來調劑,讓我們的人生不至於崩潰,讓我們在努力奮鬥的時候,有可以停下來休息的精神家園。這種人生哲學,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就是老子和莊子的道家哲學。最終,道家哲學和儒家哲學,一陰一陽,成為中國文化的兩種精神,源遠流長。
  • 老子、孔子、慧能,儒釋道三聖塑造中國文化
    這世界十大思想家中,有三人來自東方(亞洲):老子、孔子、慧能(一作「惠能」),他們就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聖」。正是這儒釋道三聖塑造了中國文化。 老子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孔子的誕辰是農曆八月二十一日(一說為八月二十七日),慧能(惠能)的誕辰是農曆二月初八日。
  • 老子為什麼說上善若水?水的生存哲學能為人生帶來哪些啟示?
    在中國文化中,存在著一剛一柔兩種文化現象,它們就像是一把摺扇,一面是積極進取的入世的儒家文化,另一面是陰柔謙退的出世的道家文化。儒家強調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不管前途如何命運如何,總要先試試看,這就是儒家所謂的盡人事知天命。
  • 為什麼說老子和孔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是什麼?
    文/景明說人生,本文為百家號「景明說人生」創作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景明說人生。西周末年,各諸侯國的國君,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創建一個政治清明、社會有序的國家。華夏大地上開始進入政治、經濟、文化結構的重新大調整。
  • 老子所表達的大腦中心形式的哲學實在道,是中國古代性的哲學表達
    老子所表達的大腦中心形式的哲學實在道,是中國古代性的哲學表達大腦中心形式,是中國現代性的哲學表達。用中國老百姓的話說:他們倆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將道定義為:人類抽象的大腦中心形式,是不是摻雜著現代個人的種種主觀不自覺的考量呢?
  • 道教始祖李耳為什麼被尊稱為「老子」而不是「李子」?
    說起「老子」大家都很熟悉,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始祖,原名李耳,是春秋時期的人,被大家尊稱為老子。當時人們對於非常有學問的人都稱呼為某某子,如儒家的始祖孔丘被稱為孔子,墨家的墨翟被尊為墨子,兵家的孫武被稱為孫子,但李耳姓李為什麼被稱呼為「老子」而不是「李子」呢?
  • 什麼是老子「大唯物主義」哲學
    《老子德道經》當中說:「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而不亥,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的「大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充分地體現出這個其大無外;這個其大無外,就在他的哲學思想體系之中。
  • 老子哲學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可是「道」的法則從來不管人們的爭論結果如何,它只是「寂兮寞兮,獨立不改」地運作著,而老子卻說:「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所以中國哲學之根的老子的道,是「無名」的。「道,可道,非常道。」一個不能確切命名的「東西」,是中國哲學的根——「唯道是從」的道!是唯一的,不必硬套在西方哲學的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上。
  • 老子在哲學歷史上的貢獻
    老子哲學的歷史貢獻,可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第一,老子的本體論學說,奠定了中國古代一元本體論哲學的理論基礎。在老子之前,中國古代哲學家在論及世界本原時,尚處於多元本體論階段。其中包括「八卦」說、「五行」說、「陰陽」說等。而老子創造出以「道」為萬物本原的本體論哲學體系。這就用哲學一元本體論代替了以往種種形式的多元本體論。由此,決定了中國古代兩種互相對立的哲學路線的發展方向。老子之後,一些哲學家把「道」理解為「無」或「無有」,建構起中國哲學史上精神本體論的哲學路線。
  • 「西方哲學之父」——亞里斯多德
    和柏拉圖一樣,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之父」。亞里斯多德對他之前的各種現有哲學進行了複雜和諧的綜合,包括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最重要的是,西方從他的教導中繼承了其基本的智力詞彙,以及問題和探究方法。因此,他的哲學對西方幾乎每一種形式的知識都產生了獨特的影響,並且仍然是當代哲學討論的中心。
  • 老子哲學優於蘇格拉底
    老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首。他的著作《道德經》是對修身、養生、做事、用兵、治國的綜合論述,是對人生和社會規律比較全面的總結,可以稱為中國傳統哲學的總綱。《道德經》受到當時的諸子百家共同景仰,被稱為萬經之王。
  • 在2618年前的今天,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誕辰
    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東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守藏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陽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並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
  • 老子的功成身退的哲學
    老子的道雖然在很多人看起來是是虛無縹緲的,但是道是存在於世界之中的。老子要我們效法天地的大公無私,又建義我們要學習水的謙卑和澤及萬物。但是守道的人如何在此紛亂的社會為人呢?任何有助天下的大功完成後,就應該退隱,這是非常不容易為中國人所理解的,因為一般開國功臣們都認為自己有功於江山社稷,就應該繼續領兵,但是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幾千年來,那些擁兵自重,自認為為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們更是很難理解「功成身退」的智慧,結果大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 老子與伯陽(原創)
    殊不知,這一地名與中國道教始祖老子和道教樓觀派的開創人物尹喜有著莫大的淵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道教中人尊稱太上老君。伯陽,即是以老子之字所命名,在偌大中國可謂絕無僅有。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 中國古代「尊左」還是「尊右」?
    問題來了,為什麼聖人手裡拿著的是「左契」而不是「右契」呢?翻查資料,有學者如是說:「左契」指的是古代契約中一分為二左邊的那部分,通常由債權人持有。還有學者進一步認為:古代以右為尊,所以債權人的籤名寫在右邊為右契,由負債人保存;而負債人的籤名則寫在左邊為左契,由債權人收為證據。討債還債時,雙方出示契據,以兩半相合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