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老子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
老子,姓李,名耳,又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渦陽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道德經》全文儘管只有五千餘字,卻歷來被看做是「萬經之王」,因為其包含形上宇宙論、陰謀詭詐、帝王權術、兵家詭道、養生等眾多思想。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胡適先生稱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
我們為什麼尊孔子為「聖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開創者,他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學思想體系,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孔子是位偉大的教育家,首開私家講學之風因材施教,將文化由貴族階層傳播到民間。孔子的許多至理名言,幾千年來成為我們讀書、做事、為人的重要準則。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的社會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漢武帝以後,由於他的思想主張順應了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他提出的「仁」、「德」和「禮」,有利於穩定封建統治秩序,孔子的儒家思想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後代儒家學者為適應君主專制制度發展的需要,不斷修改、發展儒家學說,不斷提高儒學的地位。自西漢起,歷代不斷給孔子加封追諡,漢平帝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元武宗年間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所以我們尊稱孔子為「聖人」。
孔子為什麼對管仲推崇備至?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諡曰「敬仲」,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齊桓公時為齊國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有《管子》書傳世。管仲主張法治,認為國家治理的好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有不少可貴的地方,如他主張尊重民意,他說「順民心為本」,「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仲的思想對後代影響很大。孔子對管仲推崇備至,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就是在「仁」這個核心方面,也給管仲以充分的肯定,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意思說管仲幫助齊桓公打天下不用武力就可以統一諸侯,施行的是大大的仁政。
孔門十哲」指什麼?
「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門十哲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孔門四科中表現出類拔萃的十位弟子,分別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孟子為什麼被尊為「亞聖」?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孟子還提出「仁政」,主張君主行仁政,承接性善論,孟子認為「人有不忍人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君主只要將自己的仁德推廣所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由愛護自己的家人,到愛護國民,就是仁政。而推行仁政的具體措施是行「王道」,要使人民富足,百姓安樂即「保民而王」,人民自然擁戴君主,國家自然富強安定。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被後人尊稱為「亞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