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飯之恩 他苦尋26年找到恩人

2020-11-24 新華教育

  達州渠縣男子歐高雲(上圖)20多年前到深圳打工,潦倒窘迫之下找到了老鄉唐正秀。同樣窘迫的唐正秀每天中午從廠裡打一碗飯出來,分半碗給歐高雲吃。這一吃就是半年,直到歐高雲找到工作離開。

  因為工作變動,歐高雲尋唐正秀卻無果,但這一飯之恩,他始終沒有忘記。26年裡,他無數次找尋唐正秀,本月3日兩人終於見面。

  半年,半碗飯

  1990年底,17歲的達州市渠縣男子歐高雲,帶著借來的幾十元錢到深圳打工。誰知到深圳後,與歐高雲同行的兩人投奔親戚去了。歐高雲沒找到工作,只能在深圳的街頭流浪。因生活窘迫,他和在當地認識的兩個年輕人,一起在城區附近的山上搭棚居住。「早晨不吃飯,到處找工作,晚上回來到山上的墳前找貢果,」歐高雲回憶到,那時的日子非常悽苦。

  有一天偶然的機會,歐高雲得到消息,自己有個叫唐正秀的老鄉在附近一家電子廠上班。他就憑著唐正秀的名字到廠裡尋找,正好碰見她在吃午飯,飢餓的歐高雲看著唐正秀碗裡的飯,眼睛直發愣。唐正秀見此情形,趕緊招呼歐高雲一起吃飯。她把自己僅有的一碗飯分了一半給歐高雲。

  唐正秀說,當時,她也是到廠裡上班不到一周,也沒有錢,沒法接濟歐高雲。她唯一能夠幫歐高雲的,就是每天中午到廠裡打一碗飯,然後偷偷分給歐高雲半碗。「廠裡管得嚴,不能拿兩個碗打飯,打飯分給別人吃還不能讓廠裡管事的看到,否則會被開除,」唐正秀回憶起當時的情形。

  歐高雲還記得,那時的飯菜說不上很好,全是菜藤,一周難得見一次肉。但對當時潦倒的歐高雲而言,有口飯吃已經太幸運。歐高雲說,差不多半年的時間,他每天中午都到唐正秀的廠裡吃半碗飯。

  直到1991年6月,歐高雲找到工作,離開了唐正秀。

  苦尋,26年

  歐高雲回憶,大約是1991年8月,也就是離開唐正秀兩個月後,他到惠州一家毛織廠上班。歐高雲隨即寫了封信給唐正秀,「我想告訴她,我已經找到工作了,讓她不要擔心,」歐高雲說。

  不過,信寄出去之後一直沒有收到回音。歐高雲很疑惑,唐正秀為什麼不回信。當年的10月份,歐高雲又專門坐車,到唐正秀廠裡尋找她。廠裡的工人告知他,唐正秀換了工作,不在廠裡了。

  從那時開始,歐高雲一邊工作,一邊打聽唐正秀的下落。1992年,歐高雲回到渠縣老家結婚,婚後和妻子一起前往同村的唐正秀老家。鄰居告知他們,唐正秀和哥哥在外打工,唐正秀的父親在渠縣城裡居住,鄰居也不清楚唐正秀父親的地址。當時通訊不發達,歐高雲想了很多辦法都聯繫不上唐正秀。

  後來的10多年中,一直在外打工的歐高雲不僅讓自己老家的家人幫忙在家鄉尋找唐正秀,自己有返鄉的機會,也多次跑到唐正秀老家尋找。有一次,他得到消息,有人說唐正秀已經和渠縣一男子結婚,但仍聯繫不上本人。

  2016年,歐高雲再次前往唐正秀老家。唐家多年無人居住,房屋倒塌。鄰居介紹說,唐正秀全家在外打工,情況並不清楚,只知道唐正秀的哥哥已經在深圳安家。

  今年正月,不死心的歐高雲再次前往唐正秀老家。他心想唐正秀有可能要回老家過年,但還是和往年一樣,歐高雲又撲了空。

  歐高雲說:「我們的年齡不大,(一個大男人)突然去尋找一個人,鄉裡人說不定是怕我找麻煩,不肯說。」想到這一點,正月初十後,歐高雲再次來到唐正秀老家,這次他還帶上自己82歲的老父親。他希望鄰居能夠告知有關唐正秀的信息。不過,因唐正秀多年不回家,鄰居也和她失去了聯繫,是真心不知道她在哪裡。「找了26年都沒有找到,自己都想要放棄了。」歐高雲說。

  轉機在今年2月25日,在西安打工的歐高雲在妻子和女兒的鼓勵下,上網發帖。沒想到當晚就有人打來電話,表示自己認識唐正秀。這次很幸運,26日一大早,歐高雲就拿到了唐正秀的電話。

  發帖,終見面

  因為一飯之恩,歐高雲26年到廠裡、家裡苦苦尋找恩人唐正秀,卻無果。

  因為一條網帖,歐高雲24小時內,就拿到了唐正秀的電話號碼,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電話號碼到手,歐高雲等了10多分鐘。10多分鐘後,在一旁的妻子徐德瓊和女兒歐鳳嬌的幾番催促下,他才撥通電話。「當時太高興了,根本還不知從何說起。」歐高雲說。

  然而,電話的另一端,唐正秀表示,自己已經完全記不起歐高雲。歐高雲慢慢地講述了自己在深圳打工時遇到困難,他告訴唐正秀,是她的一飯之恩,讓他渡過難關。這一飯之恩,歐高雲在漫長的26年裡,一刻都沒有忘掉。

  唐正秀有些感觸,「其實這是一件小事,沒有想到他記了這麼多年,並還找了我26年,真是沒有想到。」那一天,兩人通話40分鐘,都是拉家常。

  一個多月後的4月3日,歐高雲從打工地西安回到達州,他和唐正秀在渠縣老家相見。闊別26年,兩人都已結婚生子。歐高雲感慨,26年前的一飯之恩,26年後再看見自己的恩人,心裡太高興了。

  當天,兩人認了親,決定以後「以姐弟相稱」,過年過節一定要互相走動。

  歐高雲說,自己有困難的時候,得到了唐正秀的幫助。或許半碗飯算不了什麼,但是對自己來說是很大的恩惠。「雖然她不要我們報恩,但是對於我來說,至少不能忘恩!」歐高雲說。(記者 張楊)

相關焦點

  • 一飯之恩尋找恩人 27年過去了恩人你在哪裡?
    童順珍對找恩人一事念念不忘。  27年前,年僅20歲的她錢包被偷,流落到火車站,又冷又餓。一個當地的好心人不但收留她住了一晚、給錢送她回家,還為她煮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讓她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心暖。  近十多年間,一句「人要懂得感恩」,激勵著她尋找恩人。
  • 一飯之恩尋找恩人 久久不能釋懷只為當面道謝
    一飯之恩尋找恩人,27年前,年僅20歲的她錢包被偷,流落到火車站,又冷又餓。一個當地的好心人不但收留她住了一晚、給錢送她回家,還為她煮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讓她至今回想起來仍覺心暖。近十多年間,一句「人要懂得感恩」,激勵著她尋找恩人。久久不能釋懷只為當面道謝。
  •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原標題: 老闆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如今百萬支票報答恩人  何榮鋒找到恩人戴杏芬,並在戴杏芬所開的麵館前合影  商報記者 李舒 通訊員 黃愛迪  20年的創業打拼,他時刻銘記一句忠告:做人要誠實守信處。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後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後,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他就是2015年度感動重慶十大人物候選人之一何榮鋒。
  • 宿遷男子33年苦尋揚州恩人,民警幫他圓夢,看見恩人熱淚長流
    「感謝闞警官,這麼多年,我找恩人,找得好苦啊!」26日下午,在揚州景區公安分局平山派出所民警闞開田的陪同下,老家在宿遷泗陽的張繼樓滿懷欣喜和激動,來到揚州佳家南園小區,走進「恩人」吳新珍的家門。為了找到當年無私幫助自己的一家人,從泗陽到揚州,這段200多公裡的路,張繼樓走了33年。
  • 何榮鋒 「一飯之恩」百萬相報(組圖)
    22年前在浙江流浪時獲好心大姐幫助,事後銘記於心,奮鬥成為企業家後,他以百萬支票贈恩人。2014年10月,該故事被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播出。感言:重慶人耿直、仗義!從小母親就告訴我,點滴之恩當湧泉相報。在何榮鋒瀋陽家具廠的辦公室裡,他與「姐姐」戴杏芬的合影擺放在最顯眼的位置。「當初沒有姐姐的幫助,就沒有今天的何榮鋒。」
  • 從「一飯之恩」說起
    「一飯之恩」的說法,源於戰神韓信。書載韓信自小父母雙亡,整天在大街上流浪,三餐不繼,老是在親朋戚友之間蹭吃蹭喝,而且像頭餓狼一樣,飯量很大,因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後來,韓信遇上了比較欣賞自己、認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的淮陰郡下鄉南昌亭長,並在這位亭長家裡一連蹭了好幾個月的飯。
  • 24年前濟南兩民警對她"一飯之恩",今天終找到"恩人"
    原標題:北京女子曾流浪濟南得兩民警幫助 苦尋24年只為道謝  24年前一個雪花飄零的冬夜,年僅17歲的小倩因與家人鬧矛盾而從德州禹城出走到濟南,流落在堤口路的街頭。就在她凍得瑟瑟發抖又身無分文倍感無助的時候,恰巧遇到了正在巡邏的民警李恩軍和常玉勝。
  • 開國少將落難沿路乞討回家,五十年後難忘一飯之恩,親自尋訪恩人
    這位傷員就是段蘇權,當年十月紅二方面軍計劃從貴州打回湘西,就組建了一支不到500人的黔東獨立師,一是掩護主力,二是安置傷員。他當時是獨立師的師政委,獨立師後來遭到敵軍圍攻後,人數銳減,他又在對梅江場鎮發動的進攻中,右腳踝受傷,為了不拖累大家,他選擇留下。於是他們找到了李木富。
  • 何榮鋒:百萬元酬謝一飯之恩
    他始終不忘20年前流浪時的一飯之恩,2013年曾欲以百萬元感謝恩人,轟動全國。&nbsp&nbsp&nbsp&nbsp■聲音&nbsp&nbsp&nbsp&nbsp恩人姐姐的善良是我奮鬥的動力,心懷感恩做一個好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美好。
  • 「乞丐成富豪」何榮鋒:20年前一飯之恩,以百萬相報,卻慘遭拒絕
    ,專門找到那個大娘,並且以千金相報。當然在現在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何榮鋒以百萬支票來報答20年前的一飯之恩1何榮鋒出生在重慶市酉陽縣的一個小村莊,其家中是靠著賣豬肉維持生活,他的父親更是十裡八鄉之中最有名的屠夫,家中生活也算的上中上等。
  • 一飯之恩,千金來還,人生重要的是要懂得感恩!
    歲月的滄桑與時光的記憶中,卻永遠抹不去一個恩字。人,要時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這兩個字大家都知道,也懂得這是什麼意思,但是真正做到感恩的又有多少人呢?人要是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就算再有本事,再有錢財,也沒有用。因為不懂得感恩,怎麼也會滿足不了的,即使你送他一個蘋果,他不但不感謝你,還會怪你怎麼不幫他削好皮。
  • ...我想為你理個髮」 熱心公益的理髮師尋找20年前給予一飯之恩的...
    我現在特別想找到那位阿婆,親手為她理個髮,表示感謝。」隨著每次義剪活動的開展,溫嶺市千禧梵義剪志願社負責人龍璽內心的這個想法越發強烈。近日,他找到本報記者說起了當年的故事,希望能通過媒體幫他找到當年的恩人。
  • 何榮鋒:20年前受人一飯之恩 致富後用百萬支票報恩
    資料圖    華龍網11月24日17時訊(記者 李華僑)落魄時的一頓飯,臨別時的30元錢、幾塊烤饃片,讓當年的流浪兒何榮鋒記了20多年。在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何榮峰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近日,重慶酉陽的何榮峰入圍了2015「感動重慶十大人物」評選。
  • 「乞丐將軍」段蘇權活著被開追悼會,卻苦尋恩人李木富五十載感動
    其實說到段蘇權,我們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恩人李木富!在動蕩的年代很多人會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總是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但是李木富在段蘇權危難的時候能夠挺身而出為其施以援手,那可真是親人呀!下面大郎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詳細的故事情節!
  • 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
    原創:漂母的一飯之恩,知遇之恩,古代關於報恩的小故事有一句古話是這麼說的,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學會感恩是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和品質。漂母的一飯之恩韓信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雙雙去世了,只剩下他一個人,因此家裡條件非常的差,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 他乞丐變富翁,他這樣回報20年前的一飯之恩,難怪這樣的人會成功
    不過現在很多人都太過功利與自私,都是各掃門前雪,升米恩鬥米仇的人不在少數。 雖然很多時候,伸出援助之手的人不會想要獲得什麼回報,但是受人恩惠,就要心存感激,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今天給大家講一個真人真事,他從乞丐變成富翁,他這樣回報20年前的一飯之恩,難怪這樣的人會成功。
  • 「情感」葉菊華姐姐,永遠銘記你的「一飯之恩」
    尋找故事 尋找人:覃鳳玲 被尋找人:葉菊華 尋找發生地:柳州 柳城 尋找心願:葉菊華姐姐,現在日子好過了,我不再餓肚子了,但我永遠忘不了你饋贈我的那一碗碗溫熱的粥飯。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一飯之恩」,覃鳳玲一直銘記於心,時時想要報答,但卻一直沒能找到葉菊華。覃鳳玲於是走進南國今報尋找欄目,尋找她的恩人葉菊華。 不是親姐似親姐覃鳳玲是柳城縣人,卻從小就在曙光東路長大。 「我沒有媽媽,我是跟著外婆長大的。」覃鳳玲說,她沒見過媽媽,她出生時,媽媽就難產死了。後爸爸另娶,生下雙胞胎弟弟。
  • 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後百萬元報恩
    原標題:一飯之恩沒齒難忘 農民工成富翁後百萬元報恩  「20年的創業打拼,他時刻銘記一句忠告:做人要誠實守信!憑著這一人生信條,他從乞丐到打工仔、承包商到家具廠老闆。他把當年給他這句忠告並給了他一頓飯的『姐姐』視為恩人。20年後找到曾救助他的好心人後,他用100萬元現金支票來感謝恩人。」
  • 20年前,小乞丐接受一飯之恩,20年後他帶著百萬支票前來報恩
    秦時有漂母,於此飯王孫。王孫初未遇,寄食何足論。後為楚王來,黃金答母恩。這是一首描繪韓信千金報答一飯之恩的詩詞。韓信少時落魄,一飯難繼,淮河岸邊的漂母見他可憐,請他吃了一頓飯,解了韓信的無飯可吃的危難。韓信後來得志,再見漂母,隨以千金相報。中國自古就有知恩圖報的傳統思想,歷史上知恩圖報的故事歷歷可數。如銜環結草、一飯千金的故事大家更是耳熟能詳。古代如此,現實中也不乏這樣實例。
  • 乞丐富翁「何榮峰」,感念當年一飯之恩,21年後百萬支票贈恩人
    俗話說:點滴之恩噹噹湧泉相報,可如今很多人早已丟棄了那顆感恩的心,在親戚朋友幫助過他們之後,就選擇翻臉不認人,甚至還傳出這樣一句話,「要錢的都是孫子,欠錢的都是爺」,雖然話有點難聽,可也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如今的大部分人確實都是如此,但凡事仍有例外,今天筆者要給大家講述的主人公就是個知恩圖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