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門下,一輛鐺鐺車緩緩駛過,街道兩側的風景掠過車窗,一幅傳統的商業風俗畫卷徐徐展開。這裡,就是北京城最具魅力的傳統商業街區——大柵欄。
雅致的青磚路面,古香古色的建築商鋪,熱鬧非凡的戲園茶社,五彩斑斕的手工藝品,構成了鮮活多姿的老北京風情。如今,大柵欄街區已經成為中外遊客來到北京旅遊的必到之處。
大柵欄商業街坐落於北京的南中軸線上,它的北邊就是正陽門。作為北京城最具特色的一條傳統的商業街,大柵欄已經走過了數百年的滄桑歲月。從遼、金、元、明、清,直到今天,這條古老的街道不僅見證著歷史的風雲變幻,更用它的繁華講述著一個個商業傳奇......
京城商街 義利合一
大柵欄歷史文化街區是位於首都北京最中心的商業街區,它東起珠寶市街、糧食店街,西至南新華街、延壽寺街,北至廊房頭條、北火扇胡同、東南園胡同,南以大柵欄西街和鐵樹斜街為邊界,總佔地面積達到47.09萬平方米。
其中,最熱鬧的還數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的一條商業步行街。不到300米的街道上,就匯聚了26家「中華老字號」,它們傳承著古老的商業文化,也見證著大柵欄數百年的歷史變遷。
傳統的四合院就隱藏在商業街的背後。 巷弄間,孩子們嬉戲歡笑;樹蔭下,老人們談古論今,一百多條縱橫交錯的胡同織成了老北京共同的記憶。
對於久居此地的居民來說,老街就如同一本厚重的大書,裡面總有說不完的故事。
元朝時,這裡還屬城郊,南方商旅經由大運河把貨物送抵元大都後,在城門外上岸,就地搭建棚房,裝卸存儲貨物,逐漸形成一片街市。到了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重新疏浚運河,實現南糧北運,又從南方遷入大量人口來此居住,佔盡天時地利的大柵欄日益興旺。
「
明朝孝宗弘治,避免盜匪和一些犯罪分子侵入,就建了木質柵欄,這個木質柵欄在京畿重地來說比較大又比較高,人們一問說你這東西哪兒買的,我就在大柵欄,它是按北京口語化就叫大柵欄了。
」
從古至今,大柵欄就是民生與國運的見證者。它緊靠北京城的中軸線,距離皇城不過兩公裡,憑藉地理優勢,上至皇親國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到這裡採買生活所需。清朝中後期,大柵欄街區發展到鼎盛,數不盡的老字號在這裡陸續開業。
創立於嘉慶年間的「馬聚源」,在清朝時是給官家做官帽的,如今,店內的帽子依舊工藝精湛,用料講究。開業於鹹豐年間的「內聯升」,售賣的是傳統的手工千層底布鞋,這裡的每雙鞋都要經過九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僅千層底的縫製就需要兩千多針。而「張一元」則開業於光緒年間,浙江龍井、福建烏龍、雲南普洱……中國各類名茶都能在這裡尋到蹤影,當然也少不了北京人最喜歡的茉莉花茶。
在老北京有這樣一句順口溜,叫作:頭頂「馬聚源」,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所有的這些老字號之所以能夠歷經上百年而長盛不衰,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賺錢只賺該賺的錢,做事不做虧心的事。一家家老字號為今天的人們留住了老北京的城市記憶,也為後世的商家留下了許多古老的商業智慧。
大柵欄商業街20號是一座三層樓的中式建築,中醫藥老字號「同仁堂」已經在此經營了三百多年。不光是北京人,許多外地人都會專程來到這裡購買所需的藥材。一家藥店如此深入人心,它的故事還要追溯到清康熙年間。
有一年,北京大興發生水災,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太醫樂顯揚奉命前往。當時,朝廷下撥了大筆賑災款項,不料卻被地方官吏層層盤剝,到達災民手中不足十分之一。面對窮人無力看病,樂顯揚心中萬分悲憤,回到皇宮後不久,他就決定辭去太醫一職,到民間開設醫館。
「寧做良醫,濟世養生;不做貪官,殘害百姓。」抱著這樣的信念和決心,樂顯揚傾盡所有,於1669年在老街上開起了一間醫館,並為其取名「同仁堂」,寓意不分貧富貴賤,以醫者仁心,讓天下百姓都能得到最好的醫治。
醫術關乎生死,醫德決定成敗。在此後的行醫生涯中,樂顯揚要求醫館的夥計們即使在無人監管的情況下,也要做到不違背良心,不見利忘義。
「
在宮裡只能是為一些宮裡的人,部分人看病,他(樂顯揚)想為更多的人看病,不論貧窮富貴。店內古訓道『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也就是我們從心裡頭要對顧客負責,一味藥也不能馬虎。
」
從清康熙年間的一家小藥房,到今天揚名海內外的現代中醫藥集團,「同仁堂」不唯技藝精湛,更憑價值堅守。如今「同仁堂」已經在全世界五大洲27個國家,開設了143家分店,成為向世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一扇窗口。
憑藉著「財自道生,利緣義取」的文化底氣,大柵欄成為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最鼎盛時期,老街上共有26家銀號、87家錢莊、92個行業、782家店鋪,老北京的「七大戲樓」有六座在大柵欄。「京師之精華盡在於此,熱鬧繁華,亦莫過於此。」是當時人們對這片街區的讚譽。然而,到了清朝末年,大柵欄卻經歷了一場近乎覆滅的災難。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一場大火在大柵欄熊熊燃燒起來,當天正趕上颳風,風助火勢,很快整個街區就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損失難以計數,一家來自山東的絲綢店鋪「瑞蚨祥」,也在這次火災中被燒成一片廢墟。
當年,火災發生後,不僅老街上的商家們損失慘重,許多已經下過訂單的客戶也心急如焚,紛紛趕往現場。面對一片混亂,「瑞蚨祥」掌柜孟覲侯宣布了一個決定:凡是「瑞蚨祥」欠客戶的錢一律奉還,凡是客戶欠「瑞蚨祥」的錢一筆勾銷。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在北京城裡引起巨大的震動,人們都不敢相信「瑞蚨祥」真的能做到。
「
『瑞蚨祥』整個建築都燒塌了,就剩石頭制的門臉牌樓,損失估計遠超十萬兩。為支付欠顧客的錢,大火之後『瑞蚨祥』從全國各地的分號聚攏了約十六萬兩資金到北京。
」
大火燒光了十萬兩白銀的資產,又再拿出十六萬兩白銀賠償客戶,「瑞蚨祥」不惜動搖根本,傾盡全力兌現諾言,讓許多客戶免受火災牽連。
商亦有道,得道者多助。深受感動的人們打心底裡不願「瑞蚨祥」就此沒落,大家開始行動起來,金融界為它提供免息貸款,客戶紛紛追加訂單。在所有人的支持下,僅用一年的時間,「瑞蚨祥」這塊金光閃閃的招牌,又重新在大柵欄掛了起來。
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一場大火折射出世道與人心,也讓大柵欄再一次浴火重生。破而後立的街區,繁華更勝往昔。如今,來自中國各地的新鮮玩意兒,都可以在這裡看到、買到,天南地北的小吃也大都匯聚於此。
「全聚德」的烤鴨早已是北京美食的標誌,乾隆皇帝賜名的「都一處」燒賣,門框胡同的「門框滷煮」,還是跟百年前一樣,而位於廊房二條裡的「爆肚馮」也依然顧客盈門。
北京人講究「有裡有面兒」,在大柵欄,做買賣從來靠的不是吆喝,唯有扎紮實實的口碑才能聚攏人氣。
歷史上,老街發達的商業也帶動了休閒娛樂業的發展,在大柵欄街區的南邊,有一處貌不驚人的公園,名叫京韻園,這裡就是中國京劇的發祥地。
清乾隆年間,原在南方演出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定居在大柵欄的胡同裡,而公園就是他們交流的舞臺,各地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在此逐漸融合,最終形成了京劇。
在大柵欄,生意與生活密不可分,商業氛圍與煙火氣息相交相融。傍晚時分,四合院裡奏響了鍋碗瓢盆的樂章,炸醬麵的香味飄散開來。胡同裡,玩鬧的孩子,好奇的遊客,熱心的小店老闆,滿面笑容的老人家,共同組成一幅其樂融融的溫馨畫卷......
正陽門旁的「老舍茶館」裡,叫上一杯清茶,聽上一段相聲,臺上口若懸河、妙語連珠,臺下笑聲不斷,掌聲不絕。「老舍茶館」的創始人名叫尹盛喜。當年,他是大柵欄街道辦事處的一名普通幹部。1979年改革開放後,老街的遊客越來越多,他打心眼兒裡高興。可是有一天,街上發生的一幕,讓尹盛喜心裡很不是滋味......究其原因,戳視頻,看更多關於大柵欄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