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沒到過大柵欄,就等於沒有來過北京城」。大柵欄這條街長275米,寬10米,就是這樣一條街,逐漸成為了大清朝京城裡數一數二的名片之一。大柵欄,是北京市前門外一條著名的商業街。現也泛指大柵欄街及廊房頭條、糧食店街、煤市街在內的一個地片。大柵欄原名叫廊房四條,因為這條胡同的柵欄製作出色,保留長久,同時又大一些,而逐漸為京城所矚目,所以,後來大柵欄就成為這條胡同的名稱了。
大柵欄地處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軸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位於天安門廣場以南,前門大街西側。自1420年(明朝永樂十八年)以來,經過500多年的沿革,逐漸發展成為店鋪林立的商業街了。
大柵欄原是元代大都的南城近郊,所以那一片,明清時期又叫」舊城「。由於是進京的入口,明清時期就成為商鋪林立的地方。自永樂初年,官府在皇城四門、鐘鼓樓、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及各城門附近大修數千間房舍。
大柵欄名字的由來,可追溯到1488年明孝宗弘治元年,當時北京有「宵禁」,每家鋪面的前場,都圍起一圈柵欄以劃定其鋪面地位。
同時,為了防止盜賊隱藏在大街小巷之內,由朝廷批准,在北京很多街巷道口,也建立了木柵欄,而廊坊四條這裡因為後來買賣越來越多,街裡的柵欄修的又大又好看,慢慢地「大柵欄」就取代了廊坊四條稱呼,這個名字就此傳開,之後沿襲下來。
大柵欄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興起於元代,建立於明朝,從清代開始繁盛至今。1900年義和團曾一把火將整條街付之一炬,重建後依舊繁華。
大柵欄承載著皇城商賈的百年變遷,見證著市井文化的興衰榮辱。匯聚商鋪酒肆、戲園茶社,雲集商賈官吏、三教九流,構成了鮮活多姿的老北京風俗畫,使大柵欄至今仍是中外遊客來京旅遊的必到之處。
大柵欄裡面的著名商鋪,還保存著很多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築。像瑞蚨祥綢布店、內聯升鞋店、北京絲綢商店、六必居醬菜園等至今仍然門庭若市,而以張一元、同仁堂、瑞蚨祥等為代表的眾多中華老字號,正是這條老街歷經百年,而魅力不衰的重要原因。
在這裡,不僅可以買到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品,如果你是吃貨,還可以逛一下門框胡同和延壽街,這裡有地道的北京小吃,大柵欄還坐落著爆肚馮、瑞賓樓等京味小吃店,遊覽之餘不妨去嘗嘗鮮。
老北京有句順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橋,買東西到大柵欄。」「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說的都是早年間大柵欄的地位和繁華景象。
大柵欄還曾經是京城的一處娛樂中心,歷史上曾經有過五個大戲樓:慶樂園、三慶園、廣德樓、廣和園、同樂園;北京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電影院大觀樓也是坐落在大柵欄的。另外,聞名遐邇的「八大胡同」也在大柵欄區域內。可以說,大柵欄是感受京味文化歷史的最佳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