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亦可食

2020-12-13 紅網

齊國嚴重饑荒。一個叫黔敖的富人在路邊準備了飯食,供路過飢餓的人來吃。有個餓得肚子如一張紙的人腳步拖拉,兩眼昏昏無神地走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說道:「喂!來吃吧!」那個饑民抬起頭看著趾高氣揚的黔敖,覺得很是屈辱,沒有接受施捨,默默地走開了。不久,這個人餓死在野外。

這是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梗概。

歷朝歷代,人們對這個氣節沖天的人讚賞有加。不過,我倒覺得,這個人的氣節是可嘉,但處事方式似乎吃少了核桃,大腦工作效率低下,結局過於悲慘。其實,發散思維一下,他還有許多條康莊大道可走的。

譬如說,他可以先忍一忍屈辱,接過救命的飯菜狼吞虎咽了,之後,把碗「啪」地一聲砸在地上,當著許多人的面,厲聲指責黔敖不尊重受施者,缺乏教養!指責一個人缺乏教養,火藥味很濃的。如果圍觀者眾,那就最好不過了。這般直擊式反羞辱,比之嗟來之食,有過之而無不及,保證挺酷的。

這種反擊方式解恨是特別解恨,但以惡制惡,技術含量不高,莽漢都能操作的。

受施者也可以使用另一種反擊方式,那就是先接了救命的飯菜吃了,事後到處煽陰風點鬼火,造謠說施捨者愛逛窯子愛勾引良家婦女什麼的。把施捨者描繪成一頭西門慶式的威風凜凜的大色狼。色狼是最毀人的一種社會標誌,誰都不想佩戴的,包括流氓。毫不吝嗇地把這個光榮的標誌贈與黔敖,黔敖吃不了兜著走。

這種延緩式反擊方式雖然有較高的技術含量,但過於陰毒,選擇時宜三思而後行,因為弄不好也會傷著自己,別人會認為你人品流膿。

還有一種應對方式可供選擇,那就是向當代職業乞丐學習,降低尊嚴敏感度,不以嗟來之食為嗟來之食,今天吃了明天再來,明天吃了後天再來,天天來犒勞肚皮。在餓殍遍野的情形之下,把自己肥成一個相撲運動員,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豈不快哉?

如果嫌這種方式太嬉皮士了,可以鄭重其事地給施捨者打一個欠條,發誓事後百倍奉還。這樣,吃起嗟來之食來,屈辱感也會蕩然無存的。至於事後能不能百倍奉還,就看你的誠信指數了。不過,最好兌現,那很快意很增添尊嚴感的。

最解恨的辦法,當是韓信一樣,事後把官做得天大,將黔敖囊括到自己的麾下。這時,他就是你碗裡的菜,你想怎麼嚼就怎麼嚼。就是你不嚼他,他也會不由自主地常常向你敬獻馬屁的。你如果能學宰相肚裡撐船,把他囊括至麾下後不但不羞辱他,還厚待他,那他會對你感恩戴德萬分,對當年製造嗟來之食事件腸子都悔青的。這於你來說,太受用了。不過,此時你很可能達到了不計前仇的境界,當年的嗟來之食早已是浮雲。

文/曾德鳳

相關焦點

  • 不食嗟來之食
    文/瘦妖姬bb圖/來源於網絡2.1不食嗟來之食古時人云:不食嗟來之食即是這個道理,不是別人說請你吃飯就能隨口答應,這後面潛藏著巨大陰謀,天下無免費的午餐,吃完了當然要聽他人差遣。
  • 新說「志士不食嗟來之食」
    網絡配圖@小明漫畫「嗟來之食」的故事,如果你知道,就請仔細看圖。春秋戰國時期的某一年,齊國發生大饑荒。來食!」——喂!來吃吧!餓漢揚起了頭,努力地睜大眼睛,看著黔敖說:「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我正是因為不吃嗟來之食,才淪落到如此境地的。你以為每個人都會因為一口食物,而拋棄做人的尊嚴嗎?收你那套假仁假義吧,我寧可餓死,也不會吃你的食物。
  • 不食嗟來之食與甘受胯下之辱——儒家文化的糾結
    而儒家文化有關「氣節」的經典故事就是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嗟來之食」這個典故來源於《禮記》,原文是這樣的:「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而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與,可去,其謝也,可食』。」
  • ​嗟來之食
    陳穎志《汲古叢談》-65 嗟來之食
  • 成語故事:嗟來之食
    嗟 來 之 食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 大港股份「不食嗟來之食」
    記者張紀世 李理上海報導  主持人:「不食嗟來之食」這句古語通過一個典故告訴我們,做人要有骨氣,絕不能低三下四接受別人的施捨。大港股份的股東們就深刻領會了這句話的精髓,股東們到底做了什麼有骨氣的事情呢?首先請坤儀來介紹一下。  國坤儀:好的,小華。大港股份近幾年的負債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非常差錢。
  • 寓言之不食嗟來之食
    那個饑民慢慢地抬起頭,瞪大雙眼看著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吃嗟來之食!」富人聽了,非常羞愧,頓時說不出話來。寓意: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我們不能沒有骨氣和精神。
  • 予惟不食嗟來之食!
    然則,《禮記·檀弓》中有篇著名文章《不食嗟來之食》:予惟不食嗟來之食。氣節所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雖然生活在底層,但不代表著人格廉價,如果說,連最起碼的尊重都做不到,那這種公司或企業又有什麼值得留戀與拼搏的呢?
  • 「嗟來之食」的故事
    「嗟來之食」出資《禮記·檀弓下》。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麼「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 今日成語-嗟來之食
    【成語】嗟來之食 【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 【近義詞】盜泉之水、殘羹冷炙 【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例句】貧病交加的朱自清,寧肯餓死,也決不吃~的骨氣,永遠值得讚揚。
  • 一天一篇文言文:不是嗟來之食
    不食嗟來之食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而來。來食!」 揚其目而視之,曰:「餘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注釋】黔數:人名。袂(mèi):袖子。屨(jù):麻鞋。
  • 嗟來之食不可食的故事
    誰料,那個餓漢抬起頭來,抖了抖衣袖,對黔敖怒目而視,輕蔑地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你們的這些嗟來之食,才餓成今天的樣子,你以為一個人為了吃一口東西填報肚子就會拋棄最基本的尊嚴,接受你們這樣侮辱性的施捨嗎?你以為你們有幾個臭錢,就可以這樣為所欲為嗎?快快收起你那套假慈悲吧。」說完,餓漢扭頭就走,最終因飢餓而死。
  • 無名乞丐卻是奇才:貧苦一生不食嗟來之食,凍死前留下一千古名詩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看到這首詩,官差馬上被驚呆了,這分明不是一個乞丐可以寫出來的。於是官差認為或者這個人的身份或許並不簡單,於是就趕緊通知了州官。州官一聽,馬上就親自到了現場,隨後展開了調查。調查結果只知道,他是從永嘉縣過來的,其他的就一無所知了。到最後,也沒查出來這個乞丐有其他特殊的身份。
  • 不食嗟來之食!終場前5秒有機會得分40+,但倫納德「拒絕」了
    有意思的是他在終場前5秒鐘時獲得了兩次罰球,個人單場得分有望40+,不過倫納德「拒絕」了,不食嗟來之食!在今天的比賽中倫納德的表現可以用天神下凡來形容,他全場20投13中,命中率高達65%,三分球7投5中,命中達到了同樣驚人的71%。但與此同時他的罰球命中率卻只有66%,全場12罰8中,第四節單節就投丟了4個罰球。
  • 嗟來之食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嗟來之食,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近義詞有:盜泉之水、殘羹冷炙,嗟來之食是褒義成語,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嗟來之食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嗟來之食(jiē lái zhī shí)成語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成語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 成語嗟來之食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飢者食之。有飢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 嗟來之食到底能吃不?為什麼曾子說可以吃?
    1「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小時候學這些時,覺得古人好有骨氣,一定要向他們學習。長大後才發現,事情並沒這麼簡單。如果真要餓死了,為了名節,就真的不吃嗟來之食嗎?2直到讀了《孟子·告子下》,裡面講屋廬子也受到同樣刁難:「禮與食孰重?」、「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結果,屋廬子「不能對」。哈哈,原來孟子學生也有回答不出的時候,便釋然了。孟子卻回答出來了。
  • 曾子孟子嗟來之食相似之處 無功不受祿和拒絕侮辱施捨
    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巧合的是兩人都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孟子講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還說了貧賤不能移,而曾子衣敝衣以耕,都反映了做人的骨氣。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
  • 經典寓言故事丨不食嗟來之食
    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黔傲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黔傲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 第三個工作——不食嗟來之食!
    這些話聽到我耳朵裡很不是滋味,「不是嗟來之食」,我絕不願意欠這樣的人情!當天下午,我找到老闆,表達了由衷的感謝之情,但也義正言辭的的說,我不希望靠人情和施捨來找工作。老闆看我去意已決,也就答應了。第三個工作,歷經3天時間,就這樣結束了。記得晚上回到家,母親已經知道了消息,她哭著把我大罵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