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蘇軾與王安石都是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而且也都是當時宋朝的大臣,國家棟梁。這兩個人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北宋相遇,當時朝堂動蕩,二人因緣際會被迫捲入了變法革新的兩大黨派之中。
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政見不合,也是因為這樣導致了王安石和蘇軾在官場上針鋒相對的情形。因此很多對變法革新保持意見的保守派對二人之間的關係大做文章,將二人之間政見的不合說成了不共戴天一般的深仇大恨,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黨派之爭,成了「不共戴天」
王安石在當時堅定不移地相信變法,也是變法派的領袖。但蘇軾卻與他不同,蘇軾在變法的過程看見了很多忠良之士被捲入其中,被貪汙腐敗的人利用成為剝削百姓的工具,身不由己。蘇軾實在是無法忍受王安石如此激進的作風,於是他選擇了反對變法的道路。之後二人之間便開始了針鋒相對的黨派之爭。
最著名的事件便是蘇軾在擔任開封府官職期間,呈上了《上神宗皇帝書》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的不看好,在他上奏的這份奏疏裡面,不僅僅是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的不看好,還包括了自己對王安石的看法。
他在奏疏中提到王安石專制蠻橫獨行,不聽他人勸諫。王安石聽過之後怒不可遏,立馬上奏皇帝說蘇軾不堪重用,言辭中大有蘇軾不適合被皇帝用的意思,恰好這個時候有人參了蘇軾一本,說蘇軾偷運私鹽,蘇軾於是被外放到了杭州。
惺惺相惜,成為「文人相親」的典範
蘇軾剛剛被外放至杭州做了太守,這邊王安石也被人誣陷入獄,還同時經歷了喪子之痛,痛心中的王安石罷相辭官回到了自己家鄉江寧。這兩個人一前一後遠離朝堂,仿佛約定好了一般。也正是因為這樣,為二人之後的冰釋前嫌埋下了鋪墊。
王安石雖然遠走他鄉,但是他的黨羽「新」卻沒有就此放過蘇軾。王安石的黨羽李定等人上奏宋神宗說蘇軾誹謗嘲諷朝廷,用這子虛烏有的事情引得了宋神宗震怒,宋神宗一旨便讓蘇軾入獄侯斬。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當時除了蘇軾的弟弟蘇澈,朝堂之上無一人敢給蘇軾求情。
而遠在江寧的王安石得知此事立馬寫信傳入京中,奏表為蘇軾仗義發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聽聽這句話,豈有在朝廷需要用人之時殺掉才子忠臣的道理?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早已沒有了當初為政敵的針鋒相對與恨意,有的只是同樣作為文人志士的惺惺相惜與對對方的寬容和體諒。神宗對王安石敬重有加,看過信之後深覺有理,於是便下旨釋放蘇軾,將他流放到了黃州。
結語
蘇軾活了下來之後,五年之後當蘇軾被從黃州召回京師時,特地去了金陵看望王安石,當年的針鋒相對早已忘卻,蘇軾感謝王安石的仗義發言,二人冰釋前嫌,之後二人把酒言歡,傾訴這些年來的心得,感念過去的時光。
他們二人都是我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當初也只是因為政見不合罷了,並不存在對對方本人的不滿與記恨。多年的恩怨一朝消散,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文人相親」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