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蘇軾的「愛恨情仇」:從「不共戴天」到「文人相親」典範

2020-12-19 深析歷史那些事兒

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蘇軾與王安石都是才華橫溢的著名詩人,而且也都是當時宋朝的大臣,國家棟梁。這兩個人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北宋相遇,當時朝堂動蕩,二人因緣際會被迫捲入了變法革新的兩大黨派之中。

他們兩個人之間的政見不合,也是因為這樣導致了王安石和蘇軾在官場上針鋒相對的情形。因此很多對變法革新保持意見的保守派對二人之間的關係大做文章,將二人之間政見的不合說成了不共戴天一般的深仇大恨,他們之間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黨派之爭,成了「不共戴天」

王安石在當時堅定不移地相信變法,也是變法派的領袖。但蘇軾卻與他不同,蘇軾在變法的過程看見了很多忠良之士被捲入其中,被貪汙腐敗的人利用成為剝削百姓的工具,身不由己。蘇軾實在是無法忍受王安石如此激進的作風,於是他選擇了反對變法的道路。之後二人之間便開始了針鋒相對的黨派之爭。

最著名的事件便是蘇軾在擔任開封府官職期間,呈上了《上神宗皇帝書》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的不看好,在他上奏的這份奏疏裡面,不僅僅是表達了自己對新法的不看好,還包括了自己對王安石的看法。

他在奏疏中提到王安石專制蠻橫獨行,不聽他人勸諫。王安石聽過之後怒不可遏,立馬上奏皇帝說蘇軾不堪重用,言辭中大有蘇軾不適合被皇帝用的意思,恰好這個時候有人參了蘇軾一本,說蘇軾偷運私鹽,蘇軾於是被外放到了杭州

惺惺相惜,成為「文人相親」的典範

蘇軾剛剛被外放至杭州做了太守,這邊王安石也被人誣陷入獄,還同時經歷了喪子之痛,痛心中的王安石罷相辭官回到了自己家鄉江寧。這兩個人一前一後遠離朝堂,仿佛約定好了一般。也正是因為這樣,為二人之後的冰釋前嫌埋下了鋪墊。

王安石雖然遠走他鄉,但是他的黨羽「新」卻沒有就此放過蘇軾。王安石的黨羽李定等人上奏宋神宗說蘇軾誹謗嘲諷朝廷,用這子虛烏有的事情引得了宋神宗震怒,宋神宗一旨便讓蘇軾入獄侯斬。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當時除了蘇軾的弟弟蘇澈,朝堂之上無一人敢給蘇軾求情。

而遠在江寧的王安石得知此事立馬寫信傳入京中,奏表為蘇軾仗義發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聽聽這句話,豈有在朝廷需要用人之時殺掉才子忠臣的道理?這個時候他們之間早已沒有了當初為政敵的針鋒相對與恨意,有的只是同樣作為文人志士的惺惺相惜與對對方的寬容和體諒。神宗對王安石敬重有加,看過信之後深覺有理,於是便下旨釋放蘇軾,將他流放到了黃州

結語

蘇軾活了下來之後,五年之後當蘇軾被從黃州召回京師時,特地去了金陵看望王安石,當年的針鋒相對早已忘卻,蘇軾感謝王安石的仗義發言,二人冰釋前嫌,之後二人把酒言歡,傾訴這些年來的心得,感念過去的時光

他們二人都是我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當初也只是因為政見不合罷了,並不存在對對方本人的不滿與記恨。多年的恩怨一朝消散,成為了我國歷史上「文人相親」的典範。

相關焦點

  • 王安石與蘇軾的「文人相親」
    而最令王安石忍無可忍的是蘇軾的《擬進士對御試策》,其中提到:「晉武平吳,獨斷而克;苻堅伐晉,獨斷而亡;齊桓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功異。」蘇軾藉助歷史含沙射影地批判王安石在變法過程中不顧阻撓的「獨斷專行」。恰巧朝中有人告發蘇軾兄弟在運父靈回鄉的過程中偷運私鹽,王安石立即下令徹查,並拘捕相關人員審問。
  • 且看王安石與蘇軾的文人相爭與文人相親
    但是呢,倘若文人相爭的不是風花雪月,而是關係江山社稷,關乎天下黎民百姓的國家政策,那就不得不慎重再慎重了。因為文人嘴巴的一張一合,輕飄飄的幾句話,可能就能影響到皇帝的決策,一聲令下,或許就會造成社會震動,百姓受苦的局面,這豈是能隨意的呢?文人相爭的現象,各朝各代莫不如是,北宋也不例外。
  • 北宋文學大家蘇軾與同時代改革家王安石的愛恨情仇
    很多人對蘇軾這個人很了解,但都是因為他的詩詞,他的詩詞寫滿了貶謫之苦,流放之路上的艱難處境,以及處江湖之遠而憂國憂民的大義。今天我們說說蘇軾這個人,以及他和同時代一位文學家的愛恨情仇。蘇軾家族極具聲望,一門兩進士蘇軾與其父蘇洵和其弟蘇轍並稱三蘇,位列唐宋八大家。
  • 文人相親不相輕,歷史上的王安石和蘇軾,他倆就是典範
    政見上的針鋒相對,讓兩人相背而離,更是被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大做文章,把兩人傳為不共戴天的仇人,兩派勢同水火。當時,王安石是變法的領袖,而猶豫不定的蘇軾看著在新法的實施過程中,被貪贓枉法之人利用來盤剝百姓,他對王安石激進的改革作風更是不敢苟同,於是走上了積極反對變法的道路。
  • 王安石與蘇軾的真正關係
    熙寧二年,王安石準備改革科舉考試,請求開辦學校,在科舉考試中廢除詩、賦等科目,專考經、義、論、策。蘇軾隨即上奏朝廷表示反對。王安石怒不可遏,說:「蘇軾才高,但所學不正」,最終宋神宗聽從王安石意見,罷黜了蘇軾,蘇軾離去後,朝中大臣開始預謀打擊王安石,後罷相辭官,回到江寧老家。兩人一前一後離開朝廷,終有機會冰釋前嫌了。
  • 王安石與蘇軾的恩怨情仇相愛相殺
    中國歷史上,不乏文人們感天動地的真摯友誼,比如嵇康阮籍,李白杜甫。當然也少不了相愛相殺的孽緣,其中最巔峰的,莫過於王安石和蘇軾了。畢竟蘇軾的悲劇人生,算是王安石創造的。要知道蘇軾會試寫的文章嚇得主考官歐陽修看後表示「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接著蘇軾風光滿面參加制科考試,王安石雖然不是考官,但擔任知制誥。
  • 文人大家王安石、蘇軾,政見不一的他們,是否真就是敵對之人
    只是正當名動京師,欲大展才華的時候,卻突然傳來母親亡故的噩耗蘇軾只能回鄉奔喪守孝期滿後,得以重回京都,入朝為官。沒幾年,父親又亡故,蘇軾又只能回鄉為父守孝,孝期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而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已經開始。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個四人,分別是什麼關係?
    前段時間熱播的《清平樂》讓北宋男子天團好好出了一場風頭,而談及北宋名臣,就絕對越不過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這四位名臣時而親如手足,時而針鋒相對,期間的愛恨情仇,就算拉出來講個一天一夜也不為過。歐陽修VS王安石,恩師變政敵要論年紀和身份,歐陽修在四人中可謂是榜首。
  • 蘇軾,王安石之間的之「愛恨情仇」,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值得一看
    一.蘇軾戲弄王安石才華,遭遇人生第一次貶官。蘇軾在宰相王安石門下,王安石很看重他的才華。蘇東坡自恃聰明,時常譏諷別人。王安石創作了《字說》,一個字解作一義,就跟《說文解字》一般,解釋每一個字的意思和由來。王安石偶爾談論到蘇東坡名子中的坡字時,從土從皮,說到坡乃是土之皮。蘇東坡微笑道:「如宰相所言,滑字是水之骨的。」
  • 蘇軾是千古第一文人,連政敵王安石都稱讚他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文人爛若繁星,不過,要論起才華和人格魅力,蘇軾才是我心中的千古第一文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連他曾經的政敵王安石都,不知要過幾百年,才會再有這樣的人物。事實上,千年已過,卻再未見蘇軾這樣的人物。
  • 蘇軾與王姓的愛恨情仇,兩任妻子和侍妾,都姓王,政壇對手也姓王
    其實我們會發現蘇軾和姓王的人之間的關係是最為密切的,說是愛恨糾葛也不為過。可以說在蘇軾的一生之中除卻至愛親朋,便屬王姓之人對他的影響最大了,甚至說還影響了蘇軾的仕途乃至性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蘇軾生命之中那些姓王的人,都給蘇軾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 王安石,歐陽修,蘇軾這些著名詩人,為什麼有能力做官治理國家?
    有朋友問:王安石,歐陽修,蘇軾他們不都是寫詩的嗎,詩人怎麼可能有能力做官治理國家?這位朋友對「詩人」這個群體成見頗深啊。「詩人」這個稱呼相當獨特,看上去高大上,實際上不值錢。為什麼不值錢呢?由於大量的普通人通過讀書、寫詩改變了命運,起到了典範作用,盛唐的詩歌文化也因此得以大行其道,創造了中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的時代。從唐朝開始,詩成為了一門科舉必考科目。一個不會寫詩的文人,就好像今天不會寫作文的高考生,是自絕於進士之路。當詩人就成為一個想通過科舉上升的文人的必備條件。
  • 北宋文人同朝為官卻政見不和首當其衝的便是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其中更有一門三學士的蘇家,但是鮮有人知道在哪個環境裡文人在政壇上也發生了很多紛爭。不得不提的是歐陽修,王安石和蘇軾了。其中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王安石年少時也是歐陽修的粉絲,在王安石步入政壇初期歐陽修也是一直提攜,當時兩人交往甚密,但是關係再好的人也會在思想上有分歧,歐陽修晚年思想比較保守對王安石的一些新法都有些抵制。
  • 蘇軾與王安石
    文人嘛,特立獨行。文人嘛,惺惺相惜。當性情中人碰上性格執拗的人會發生什麼呢?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蘇軾:北宋文學家、藝術家、醫學家。一 抬槓被貶王安石在變法之餘也偶爾做學問,著有《字說》一書,解讀文字含義。一次,兩人閒聊中王安石說到「坡」是從土從皮,是土之皮。蘇軾反譏到那麼「滑」就是水中骨嘍,東坡先生這句話使的王安石啞口無言。另有一次,王安石解讀「鯢」為魚之子,蘇軾又開始抬槓,問道:「鳩字九鳥,可知有故?」
  • 王安石比蘇軾更好
    唐朝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宋朝的蘇軾、柳永、範仲淹,沒有一位是平民百姓。然而他們作為官員能夠為當代的大眾所熟知,不是因為為政期間的壯舉,而是憑藉著那些近乎遊山玩水、傷感悲歌的詩詞而為大家銘記。愚以為這是不恰當的,像杜甫、王安石這樣作為官員更合格,他們不應該以自己詩詞文人的身份驕傲,更多的時候需要反省自身,在朝廷裡做官,施行了哪些為國為民的好事、目光視野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是要投放在人民群眾身上,這是做官的職責。
  • 蘇軾與王安石:從以牙還牙的政敵,到惺惺相惜的文友
    蘇軾與王安石的關係有點複雜。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卻沒有文人相輕的毛病。比如他們文學主張不同,卻並不妨礙他們相知相惜。但政見不同,卻讓他們結怨,成了政敵。不過當蘇軾因「烏臺詩案」入獄九死一生之際,王安石卻又為他仗義執言,給皇帝上書為他開罪。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名垂青史。 據統計,蘇軾文集中提到歐陽修176次,其中106篇詩文和歐陽修或歐陽修家族有關,直接贈詩歐陽修6首,唱和2首,懷念歐陽修的2首,祭文5篇。 蘇軾和歐陽修的會面並不多,只有四次。嘉佑二年,蘇軾、蘇轍參加進士考試。兩人進士及第後,一起到主考官歐陽修府上拜謝,這是蘇軾和歐陽修的首次見面。
  • 蘇軾嘲笑王安石的詩太差,王安石為教訓他出一上聯,蘇軾當場認輸
    提到唐宋八大家的時候,我們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便是韓愈與蘇軾,至於與蘇軾在文學上齊名的王安石,好像我們首先會認為他是一個政治家,最突出的成就是主持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收復五洲,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而很少有會想到他作為文人的一面。
  • 他是一個文人,更是一個好官,這才是真實的蘇軾
    提起蘇軾,想必各位都會說他是一位優秀的詩人,確實如此,他是宋代有名的詩人,他活了60多歲,創作了3000多首詩詞,可以說是一個多產的文學大師,而且他的詩詞每一首都有特別鮮明的特色,無論是愛恨情仇還是憤世嫉俗,無時不刻都在展現著那個時代百姓民生和個人情感,讀起來朗朗上口,感想連篇。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歐陽修這次的成績是二甲,而晏殊說是怕歐陽修鋒芒太露,才壓他一壓,仔細看北宋歷史,幾乎能出名的文人,好像都有這個經歷...。到了西京洛陽,這就是歐陽修成為北宋文壇老大的開始。他的偶像是韓愈,唐末古文運動的風潮就搞到了歐陽修這裡來了,也就是歐陽修和梅堯臣等人搞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