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禮尚往來」回歸本來

2020-12-06 黨建網

●惟有時刻以「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為警戒,既發揚傳統禮儀之道,又堅守紀律規矩底線,才能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本來面貌,讓其變得清新而又親切。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美譽。禮尚往來,原本是表達人與人相互之間感情的重要方式,然而當下有時在各種利益的驅使之下,其原意被人為扭曲。「禮」的情感內涵被稀釋、文化意味被消解,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狹隘變味的「送禮」文化,歪風大行其道,成為了滋生腐敗的溫床。

天下沒有無緣無故的「送禮」。自古道:「禮下於人,必有所求。」在一些不正常的迎來送往中,送禮者十有八九都是違心的:其之所以熱衷於送禮,要麼是為了眼前利益而拉攏腐蝕,要麼是通過感情投資而圖謀遠期回報。於是,他們往往披上「人情往來」的外衣,巧借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職務升遷、看病就醫、出差出國等各種機會,在一次次「不成敬意」「略表寸心」中,把「禮尚往來」演變成了「禮上往來」,其打的小算盤從來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利用黨員幹部手中職權,為自己拉關係、找靠山、謀私利。

對待「送禮」這件事,古人有一些精妙的論述。如,唐人陸贄當宰相時,很多人送禮他都堅辭不受,並常常自勉,「人之行賄,並非所願。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因之,肅賄風,由上起。上之所為,以導下也;上所不好,以檢下也。」再如,清代史學家趙翼對歷代賄賂行為進行總結,得出一個結論,叫作「賄隨權集」,即「權在宦官,則賄亦在宦官;權在大臣,則賄亦在大臣。此權門之往鑑也。」然而,天下也沒有不予回報的「收禮」。俗語說得好:「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一旦違規收下了他人的禮金禮品,就可能在「放長線釣大魚」中被牢牢拴住,聽人差遣、任人擺布,面對他人要求的時候,自然喪失原則、無力說「不」,甚至徇私枉法,以此來「回報」別有用心者的「圍獵」。

更嚴重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黨員幹部對如此「收禮」不以為然、取之坦然、用之欣然,那麼,「送禮」者也必定是趨之若鶩,因為「貨賄上行,則賞罰之柄失;貪求下布,則廉恥之道衰」,下面的人貪腐,失去的將是自身的廉恥與操守;如果身處上位的也收受賄賂,那麼失去的將是賞罰的尺度與原則,危害也將會是更加嚴重的。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以權利合者,權利盡而交疏」,這一段段來自傳統文化的經典話語,警示我們要正心修身。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的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為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定下六條「規矩」,其中第二條就是「不送禮」。看似講的人情往來,實則談的是交往之道;看似約束的是收送禮品,實則談的是紀律底線。

惟有時刻以「禮下於人,必有所求」為警戒,既發揚傳統禮儀之道,又堅守紀律規矩底線,才能真正讓「禮尚往來」回歸本來面貌,讓其變得清新而又親切。

(來源:2019年1月28日《中國紀檢監察報》 原標題《禮下於人 必有所求》 作者:寒山石)

監製/徐遙 責編/劉文韜 編輯/馮靜 製作/王高林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剔除「禮尚往來」的「物」與「利」
    」「人情腐敗」的頻現,「禮尚往來」這個詞也屢被提及。有不少貪官把「禮尚往來」當作受賄的「擋箭牌」,把權錢交易歸結為文化傳統下的必要交往,表示「不收不好意思」「不收就會失去部下信任」;而很多行賄者,則是打著「禮尚往來」的旗號,明修著人情往來的「棧道」,暗度著謀取利益的「陳倉」,大搞變相賄賂、感情投資。凡此種種,讓「禮尚往來」變味、變質。崇德尚禮本是中華傳統美德。「禮尚往來」淪落成如今這副模樣,多少有點「躺著也中槍」。
  • 高壓之下依然屢禁不止,變味的禮尚往來怎樣回歸本意?
    把跑偏的「禮尚往來」扳正過來作風常抓不懈,必定功不虛擲。近幾年嚴查深治,公款送禮等陋習已成「雷區」,逢年過節送禮大軍擁堵馬路的醜態漸成「絕響」。成效明顯,頑疾猶存。變味的禮尚往來怎樣回歸初衷本意?送禮表象有跡可循,「關鍵少數」頻受圍獵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2019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規收送名貴特產和禮品禮金問題14970起,其特點突出、規律明顯。何時送:節假日和重要敏感時段是高發期。
  • 於麗娜:莫讓「人情債」綁架了「禮尚往來」
    原標題:於麗娜:莫讓「人情債」綁架了「禮尚往來」  豬羊下崽擺酒,出獄辦個「衝喜」酒,考不上大學也要來次「升學」宴……2013年,重慶大巴山區「國貧縣」城口縣廟壩鎮共操辦各類酒席1063次,收送禮金6300餘萬元,而全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總和才9300萬元。
  • 從賈府與親友的往來態度,淺析「禮尚往來」的古今變化
    那麼,我們就從《紅樓夢》中賈府與親友之間的往來態度,分析一下「禮尚往來」的古今變化。本來只是圖清靜地玩樂,沒想到聽見賈家打醮的世交都馬上送了禮來。賈母也感嘆自己竟沒想到這「禮」上頭,只好連忙預備回禮,隨後也沒了聽戲的興致。這種現象也是從「禮尚往來」中衍生出來的一種現象,我們可以稱之為「捧虛場」。有些事情的捧場能夠得到人的好感,有些捧場就難免給人造成負擔。
  • 春節禮尚往來不是受賄擋箭牌
    把自己的受賄行為貼金為對方表示心意和禮尚往來,這顯然是一種混淆概念以為自己辯解的做法   舒心萍  「廉不廉,看過年。」
  • 「禮尚往來」的禁忌,你不要觸犯
    俗話說: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這是古代的一句詩文,在古代禮尚往來那可是一種習俗,也是借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對待對方,歷史上孔子增經歷過,有一個總管去見孔子,孔子避而不見,於是這個總管就留下一個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最後得到了孔子的回訪。
  • 春節將至,我們需要怎樣的禮尚往來?
    從文化上來看,所謂的禮尚往來,出自於儒家經典《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一道德規範在中國傳統宗法制農業社會中,在倡導一種鄰裡相親、守望相助、注重情意的淳樸社會風氣,維護社會團結和社會和諧等方面,有其正面意義。但亦有上述弊端。故必須對「禮尚往來」做進一步的分析和追問:現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禮」?
  • 【約會春天】禮尚往來是情意
    可是,有時候,有的人,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請你去做客,去吧,要一次又一次的給紅包,每個月的工資都不夠給份子錢的,不去吧,說你不給面子,所以很多時候,你本來不想請的人,因為你送了紅包,錢是自己一分一分辛辛苦苦賺來的,所以就只好這樣「禮尚往來」了。可是,我家寶貝滿月時候發生的一件小事,讓我到現在想起來都很氣憤。
  • 「禮尚往來」需正本清源
    春節將至,正是合家團圓的幸福時刻,也是禮尚往來的重要節點。但越是重要節日,黨員幹部們越應保持警惕,繃緊紀律這根弦。如果庸俗化理解「禮尚往來」,失去了思想上的廉潔底線,結果只能是腐化墮落。正如日前媒體刊載的一名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所剖析:「享受多了,眼界高了,因而對逢年過節收紅包當作正常的禮尚往來,金錢的貪慾隨之就見諸行動。」
  • 禮尚往來,它是你的必備神器,你擁有了嗎?
    禮尚往來的行為也成了一種道德禮貌的行為標誌。禮尚往來的過程中難免會有物質來往,有人說在對物質的估量中難免會使人們產生攀比的不良心理,從而發生一些不好的社會現象。對此,我覺得,禮尚往來本來是一件很道德的事,如若因此而蒙上一層紗是很不好的,我們需要在這個過程中人人都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發揮它積極向上的能量。如若提到酒中的集大成者,我覺得非它莫屬了。
  • 禮尚往來|李明生
    禮尚往來 李明生 結婚上禮是一種禮俗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能丟棄 他是紐帶聯繫著人們的友誼 隨著生活的改善 社會的前進 賀禮由物變成了禮金 熱鬧由一把鹹豆變成了宴席 大度的人隨行就市該升就升 小氣的人看看禮單禮尚往來是一分還一分還回去
  • 官員中秋收禮只是「禮尚往來」?
    中秋、國慶雙節將至,中紀委又發出通知,對官員的「禮尚往來」進行約束。在中國這樣一個崇禮的國度,為何要禁止官員在「小節」上的「禮尚往來」? 「有文化」的紅包 紅包本來沒有什麼特別的意思,也就是親朋好友之間增進感情、表達祝福的一種方式,民間稱之為「禮尚往來」。 但有一種紅包,則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這就是官場上收送紅包、禮金、禮品的陋習。
  • 《爐石傳說》禮尚往來亂鬥怎麼玩 禮尚往來亂鬥玩法規則攻略
    導 讀 爐石傳說12月19日公布了本周的亂鬥模式為「禮尚往來」,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亂鬥的規則和獎勵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 古代人禮尚往來的準則
    總結下古代人禮尚往來的幾個原則,我隨口一說,您隨便一聽。古代人禮尚往來的三原則:1.信任,為了安全,禮尚往來的前提。2. 能否支付相應對價。3. 對方能否做到。三點都達到,沒人不收。
  • 哪些「禮尚往來」算違紀
    新修訂的《條例》規定,收受、贈送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屬於違紀行為。 第二款強調「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這是新的規定,即日常生活中純屬禮尚往來,收受同事、同學、老鄉、朋友等贈送的禮品、禮金、消費卡等,雖然與公正執行公務無關,也要視情況予以處理。這個『情況』就是『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張軍表示。
  • 禮尚往來也要有個度!
    正常禮尚往來是中國傳統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對於黨員領導幹部而言,這一尺度就必須從嚴把握。《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開列的「負面清單」中也包括一些明顯超出正常禮尚往來的行為。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一定要嚴格遵守《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相關規定,禮尚往來也要有個度。
  • 「禮尚往來」淡薄了群眾感情
    記者上午從中紀委獲悉,黑龍江煤監局原局長張成祥,以過年過節「禮尚往來」的名義,累計索取收受賄賂1000多萬元。他甚至認為「『禮尚往來』不違法,三千五千不是事兒」。(法制晚報) 《禮記?
  • 生活中需要一點禮尚往來
    這些都是用來形容禮尚往來的經典之語。禮尚往來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司空見慣的平常小事,不過,雖說是不起眼的小事,卻也飽含著人情冷暖。你送我一點家鄉特產,我送你一點自製醃菜。你請我吃一頓麻辣燙,我請你吃一頓過橋米線。你結婚我過去忙前忙後,等到我結婚時,你也會忙裡忙外。你生病時我去探望,我生病時你也不會不聞不問。
  • 夯實禮尚往來的根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推崇禮尚往來。這一點本不應質疑,然而,在我所讀較為有限的歷史書籍中,一些史料所記載的,並非皆如此。舉兩個開國皇帝的例子,有時不但禮來而無往,還極為無禮,且斯文掃地,哪裡還有一國之主的風度和應遵循的禮制?
  • 莫在「禮尚往來」中失了初心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莫在「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