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灤博物館收藏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

2020-12-18 環渤海新聞網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周澤田 董澤民)日前,在豐南大劇院藝術展館舉辦的唐山市首屆典藏藝術、品鑑生活——「北方不夜城」古董、藝術品鑑藏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世家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瓷器專家葉佩蘭老師,為開灤博物館鑑定館藏瓷器「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葉佩蘭老師鑑定這套「萬壽無疆」瓷器蓋碗:「釉色厚潤、黃色純正、老氣,是光緒本朝的精品之作。」

  葉佩蘭是瓷器專家,任職於故宮博物院,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世家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主要從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鑑定工作。是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委員。

  開灤博物館所藏這套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器,整套瓷器裝飾風格一致,為黃釉地粉彩,內壁或外壁紋飾莊重而高貴;間以4個紅圈開光,其上分書紅彩「萬」、「壽」、「無」、「疆」4個字,間以彩帶、如意雲紋等,紋飾繁縟華麗,內圈為海水簇擁團壽紋,外壁或口沿裝飾回紋一周。足底白釉,底款「大清光緒年制」六字兩行直排。由於在粉料中加了較多鉛白而顯得細膩柔和,呈色淡雅清晰,而且層次分明。釉質肥厚,釉色勻均。紋飾中的「萬壽無疆」4字及中心的團壽字,通體畫面呈現出一種吉祥美好的氣氛,顯示出它是一套祝壽之物,應該是為慶賀慈禧壽辰特製的成套瓷器。

    資料:

  開灤集團公司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是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創辦的企業,可以說經歷了整個光緒和宣統兩朝。官督商辦的企業性質,決定了企業創辦之初就與清朝官員、王公貴族有著密切往來。至1912年清朝滅亡,先後有李鴻章、王文韶、榮祿、裕祿、袁世凱、楊士驤、端方、陳夔龍等直隸總督直接管理和過問這座煤礦,在各種往來贈送禮品中,積累和沉澱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收藏品,形成和豐富了開灤獨特的企業文化。在開灤眾多的歷史文物藏品中,就有這套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器。

  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帝國主義不斷入侵,內亂頻繁,清政府的統治已日薄西山,此時的制瓷業雖然明顯萎縮,但官窯、民窯的瓷器燒造並未中斷。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御窯廠在光緒時期的34年中,不僅燒造了很多宮廷用瓷,同時還為光緒帝大婚及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大壽燒造了大批慶典和賞賜用瓷。《清檔》記載,從光緒元年(1875年)燒制大量龍缸、青花、粉彩器開始,至慈禧七十大壽(1904年)燒制的成套餐具、圓器類止,共耗費白銀30多萬兩,其數量之巨,為晚清各朝之最。當時不僅有仿明以及仿清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嘉慶、道光的各種品種,同時也有光緒本朝水墨五彩、軟彩和鑽撥刻瓷等新品種,儘管與前朝相比,光緒瓷在工藝上較為粗率,但其產品中也不乏有精美之作。因此人們往往把光緒瓷器比作「迴光返照」,在晚清瓷器中鶴立雞群。

  唐朝杜佑撰寫的《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黃色是歷朝帝王所崇尚的專屬顏色,成為權利、尊貴的象徵。以黃釉瓷而論,它是皇室的御用瓷,到了明清時期對黃釉瓷的管理更為嚴格。

  黃釉瓷是皇家尊嚴的一種體現,被宮廷壟斷,嚴禁民間使用。《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下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黃釉瓷。法典既明確又嚴厲。說明自明初以來,色地釉瓷就已經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確定為御用瓷,尤其是黃釉瓷,成為各朝例制。

  清乾隆七年(1742年),為節省開支,皇帝曾有旨,御窯廠燒造之腳貨不必送京,即在本處變價處理。但唐英認為不妥,於乾隆八年上奏《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別,以杜民窯冒濫折》:「唯是國家分別等威,服務採章,俱有定製……至於黃器及五爪龍等件,尤為無可假借之器,似未便以次色定價,致本處窯戶偽造僭越,以紊定製……」而乾隆皇帝的諭旨則為:「黃器如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價。」可見,皇帝對黃釉器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五爪龍紋的重視。而到了乾隆二十一年,《清宮檔案》中《唐英奏摺》就記載:「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七日,唐英將次色黃器一萬一千七十九件及次色祭器一百六十四件開造清冊呈交廣儲司按冊查收。」這說明到了乾隆中期,清政府對黃釉瓷的管理更加嚴格,嚴禁黃釉瓷流入民間,即使對殘次品也要進行嚴加處理。

  民間沒有黃釉瓷,除了因為以上的嚴格規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黃釉瓷釉料的配方和燒造工藝屬皇家御窯廠秘方被嚴密控制,民間無法掌握黃釉瓷的工藝、配方。

  清代官窯黃釉瓷器的用途包括:用作宮廷祭祀禮器;皇帝、后妃及其他人等日常生活的膳食用具;宗教用品;宮廷陳設用具等。

  清代規定,宮中黃釉生活用瓷,裡外黃釉龍紋為皇帝所用;皇帝、皇太后、皇后用裡外黃釉器;皇貴妃用外黃內白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地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答應用各雜色瓷器,皇子、福晉用各色瓷器。皇子側福晉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級,後宮人都可以用。在數量上,等級越高數量配額越多。皇太后、皇后各擁有1000多件。皇貴妃佔有百餘件,妃、嬪、貴人不足百件,常在、答應等一般為30餘件。

  《國朝宮史》(卷一七經費條)中曾有如下記載:

  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各色瓷盤百;黃瓷碟四十五,各色瓷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貴妃:「白裡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裡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裡黃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嬪:「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貴人:「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

  常在:「綠地紅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

  這幾段文獻記載清楚地說明了清宮等級制度的嚴明,可以看出從釉色、紋飾、數量上都是按等級來分配的。

  隨著清代帝制的結束,黃釉瓷不再為宮中僅有。但黃釉瓷器因其在皇權傳統中烙下的印記,仍使其成為最為尊貴、奢華的代表。光緒官窯粉彩瓷器在民國初年被大量仿製。黃釉瓷器以其靚麗的色彩、特殊的象徵意義而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其升值潛力逐漸受到藏家關注。黃釉瓷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在近幾年的藝術品市場中,黃釉瓷價格高漲,尤其清三代黃釉瓷更是高價迭出,投資前景大為可觀。

相關焦點

  • 光緒粉彩瓷的主要特點
    清光緒黃地粉彩大雅齋花盆(圖1),長20、寬13、 高13釐米。內壁及底為白釉,外壁以黃釉為地,繪紫色葡萄、小鳥和紫藤蘿、牡丹花。藤蘿由一面延伸到另一面。畫風細柔,圖案精巧。外壁有紅彩款「大雅齋」,足內紅彩楷書「永慶長春」四字款。「大雅齋」是清景德鎮官窯瓷器堂名款,是光緒朝慈禧御用瓷。 清光緒粉彩百鹿尊(圖2),口徑19、腹徑32、高40釐米。直口,垂腹,圈足,肩部飾鹿頭耳,胎體厚重,造型端莊。
  • 清代中晚期粉彩瓷
    底部款識一般為青花篆款「大清嘉慶年制」。嘉慶粉彩總體給人的感覺是小家碧玉,恬靜祥和。三、清代中期粉彩瓷-道光道光時期的粉彩瓷除了白地粉彩之外,還有各種色地開光粉彩,而且多與描金工藝結合。此時主要的器形是以日常用器為主,還有一些文房用器和陳設用器等。
  • 程永昌老師淺談粉彩瓷
    大多數在白地上加彩、還有少量在色地上繪紋飾。如黃地粉彩、墨地粉彩、淡綠地粉彩、青釉地粉彩、醬色地粉彩、珊瑚紅地粉彩、胭脂紅地粉彩等色地粉彩。雍正粉彩官窯器多數款識以"大清雍正年制"和"雍正年制"較為常見,以楷書款為主,篆書款極少。字體工整,布局謹慎,筆法娟秀,運筆有力。此外民窯精品還有許多堂名款,如"馮宅"、"百露堂"、"文山石房"等,以及畫押款,如以筆和銀錠來寓意"必定如意"等。
  • 景德鎮御窯廠,為一位太后專門燒造堂名款瓷器,慈禧是唯一一位
    清晚期「體和殿制」款黃地粉彩鷺蓮紋盆高九·一釐米口徑三二·二釐米故宮博物院藏儲秀宮膳房傳辦「各樣黃瓷盤、碗、盅碟共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件,萬壽無疆和萬福萬壽黃瓷各式盤、碗、盅、碟共九千四百三十件」,御膳房傳辦「萬壽無疆黃地五彩、黃地五彩五福、紅地金壽字盤、碗、盅、碟共一千八百件,備用一千八百件」,以及「賞用花瓶四百件」。
  • 景瓷將隨江主席訪美 構思源於清朝專用瓷萬壽無疆
    「吉祥如意」構思源於清朝皇宮專用瓷「萬壽無疆」   承制「吉祥如意」中西餐具的景德鎮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耀向記者介紹,「吉祥如意」的最早構思是源於清代皇宮專用瓷「萬壽無疆」,然後在其傳統花面和器型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並結合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釉中彩和納米技術製作而成。
  • 粉彩日用瓷成收藏新寵 專家提醒去除急功近利心態
    精美瓷器一直讓頂級藏家趨之若鶩,更是海內外一流博物館不可或缺的鎮館之寶,在拍賣會上屢屢創出天價。時至今日,普通百姓還能問津瓷器的收藏和投資嗎?  能。上世紀60-80年代的粉彩日用瓷器,就是一個價值漸被發現但價格尚處窪地的寶藏。
  • 同治粉彩瓷器特點,如何鑑別
    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紋奓鬥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紋奓鬥,清同治,高8.8釐米,口徑8.6釐米,足徑5.1釐米。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紋奓鬥奓鬥敞口,圓腹,圈足。造型秀麗小巧。內施白釉,外黃釉色地上,上下各有4個圓形開光,內分別書「萬」 、「壽」 、「無」 、「疆」4字,周圍襯粉彩裝飾,近底處繪江崖海水紋。上下以描金弦紋做邊飾。底白釉紅彩書「同治年制」4字楷書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紋奓鬥造型小巧規整,紋飾吉祥喜慶,是同治時期御窯廠為慈禧太后祝壽所訂燒的瓷器之一。
  • 清代陶瓷燒造的創舉——粉彩瓷
    清雍正粉彩瓷碗 大英博物館館藏 清雍正粉彩葫蘆瓶 大英博物館館藏 粉彩瓷與青花瓷、顏色釉瓷和玲瓏瓷並稱為「清代四大名瓷」,其做工細膩、色彩豐富、清雅柔潤,充滿著詩情畫意,富有強烈的藝術感和觀賞價值
  • 浪漫粉彩瓷,陶瓷王冠上的明珠
    說到中國瓷器,很少人會首先想到粉彩瓷,畢竟,相比汝瓷、定瓷、鈞瓷,粉彩瓷器的「輩分」實在太小,影響力自然也就談不上比肩各位「大佬」了。不過,年紀尚幼的粉彩倒也有自己的一番特色,就像五六歲的孩童,沒有豆蔻的青澀,沒有熟女的韻味,卻也有著自己的天真爛漫。粉彩瓷的浪漫是柔和的不像其他瓷器成品全靠天公作美,粉彩瓷的裝飾更注重人力。
  • 光緒 粉彩百蝶紋賞瓶(官窯)(《大清光緒年制》款)
    光緒 粉彩百蝶紋賞瓶(官窯)(《大清光緒年制》款) 本品為很標準的晚清官窯之雋品。形制規整端莊,胎釉精良,瑩白溫潤,幾近康雍二朝之水平,品相完好,難得佳器。可參考: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幼年影像,見第三張圖,醇親王載灃領著年幼的溥儀,手裡抱著的是溥儀的弟弟溥傑。
  • 蘇州博物館文物賞,袁世凱女兒捐贈的居仁堂粉彩梅鵲花碗
    「居仁堂」瓷主要是用於在開國大典上贈送賓客和袁世凱自用,都是仿琺瑯彩和粉彩的器物。既有乾隆琺瑯彩和粉彩的富麗,又很有民國風味,多為日用器具和瓶類。 另一種是為自己所用的,用「觶齋」款(因為他曾收藏了一件珍貴的青銅觶——商周時期的飲酒器,便將書房命名為觶齋)。這批瓷器帶有濃厚的文人趣味,以瓶類為主。器型雍容典雅,線條簡潔,瓷繪以人物和花卉為主。
  • 「保利拍賣2020秋拍」典藏雍正粉彩過枝福壽雙全大盤 -清宋元珍瓷
    ▲溫馨提示:左右滑動查看全圖Lot 1763清雍正 粉彩過枝福壽雙全八桃五蝠大盤「大清雍正年制」款D50.5cm花瓣本身的顏色粉中泛黃,向花芯處的漸變深淺有致,纖細的花蕊用蛋黃料彩厚塗而成,甚具三維效果。頗堪玩味的是,桃枝上的青苔,均是直接在繪好的粉彩地上畫成,看來更為逼真寫實。盤身繪五紅蝠,常見於中國工藝,紅蝠意指洪福齊天,五蝠音同五福,高壽、康寧、富貴、好德、善終。此類典故頗得雍正之意,可見其授命畫制的《胤禛行樂圖》冊頁,〈仙桃戲猴〉一景描繪其喜得蟠桃,身旁樹上伴有靈猴。
  • 清代粉彩瓷器鑑賞
    黃地粉彩八吉祥賁巴瓶黃地粉彩蓮託八寶紋花觚黃地粉彩龍紋雙耳瓶黃地粉彩喜鵲登梅圖梅瓶黃地粉彩蓮託八吉祥紋賁巴壺黃地粉彩龍紋豆黃地粉彩龍紋小瓶黃地粉彩龍紋梅瓶黃地粉彩花卉蝴蝶葫蘆瓶黃地粉彩花卉紋長頸瓶黃地粉彩八仙賀壽圖雙耳瓶黃地粉彩花卉開光螭龍紋大吉瓶
  • 美瓷鑑賞—鴛鴦戲蓮粉彩鳳尾尊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
  • 耿寶昌:深度解析乾隆粉彩瓷,這幾點「關鍵」鑑定特徵要記住
    瓷器收藏,粉彩瓷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品種。粉彩是釉上彩品種之一,也稱作軟彩」,為中國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
  • 堪稱清代瓷器代表作的同治皇帝大婚瓷,慈禧太后專用的大雅齋瓷器
    據載清代皇帝中登基後大婚的僅有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位皇帝。皇帝大婚需要的物品繁多,瓷器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項,並且是嚴格按典例製作的,器物的標準、數量大體相同。同治皇帝大婚瓷做工精緻,釉色瑰麗,紋飾考究,充滿喜慶吉祥寓意,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堪稱清代瓷器的代表作。
  • 清代 瓷器各時期的主要特徵【收藏】
    故這一時期的無款瓷器常被籠統地稱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禎青花瓷歸為順治青花,或者將順治青花瓷中質地細膩、青花發色翠藍的「上品器」歸為康熙時期。 康熙經歷了61年。
  • 粉彩,最美的瓷上中國畫
    康熙皇帝酷愛陶瓷,他執政期間,創燒了琺瑯彩。初時,琺瑯彩採用進口原料,成本很高,價格昂貴且數量有限,康熙便下令國內工匠自己研製。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的基礎上創燒了粉彩瓷,自此,粉彩成為景德鎮彩瓷的主流。
  • 現代景德鎮粉彩瓷欣賞
    粉彩是在五彩和琺瑯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釉上彩裝飾技法,這款杯型是現代型工藝粉彩杯粉彩是在素胎上勾出圖案的輪廓,然後在輪廓內填上上一層玻璃白,在玻璃白施釉後,再用毛筆輕輕地將顏色渲染成深淺不同的層次,使彩色出現濃淡凹凸之感。由於彩料滲入釉層,使色彩有柔和淡雅之感。
  • 粉彩:清朝雍正彩瓷最著名的品種之一
    康熙、雍正粉彩瓷 粉彩始創於康熙,極盛於雍正。康熙晚期在琺瑯彩瓷製作的基礎上,景德鎮窯開始燒制粉彩瓷,但製作較粗,僅在紅花的花朵中運用粉彩點染,其他紋飾仍沿用五彩的製作。目前主要發現有兩個品種:一是白地粉彩器;一是綠、黃、紫三彩瓷上加有胭脂紅(金紅)彩。到了雍正朝,無論在造型、怡釉和彩繪方面,粉彩瓷均得到了空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