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渤海新聞網消息(周澤田 董澤民)日前,在豐南大劇院藝術展館舉辦的唐山市首屆典藏藝術、品鑑生活——「北方不夜城」古董、藝術品鑑藏會上,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世家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瓷器專家葉佩蘭老師,為開灤博物館鑑定館藏瓷器「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葉佩蘭老師鑑定這套「萬壽無疆」瓷器蓋碗:「釉色厚潤、黃色純正、老氣,是光緒本朝的精品之作。」
葉佩蘭是瓷器專家,任職於故宮博物院,現為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中國世家鑑定委員會鑑定專家。主要從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鑑定工作。是中國考古學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鑑定委員會委員。
開灤博物館所藏這套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器,整套瓷器裝飾風格一致,為黃釉地粉彩,內壁或外壁紋飾莊重而高貴;間以4個紅圈開光,其上分書紅彩「萬」、「壽」、「無」、「疆」4個字,間以彩帶、如意雲紋等,紋飾繁縟華麗,內圈為海水簇擁團壽紋,外壁或口沿裝飾回紋一周。足底白釉,底款「大清光緒年制」六字兩行直排。由於在粉料中加了較多鉛白而顯得細膩柔和,呈色淡雅清晰,而且層次分明。釉質肥厚,釉色勻均。紋飾中的「萬壽無疆」4字及中心的團壽字,通體畫面呈現出一種吉祥美好的氣氛,顯示出它是一套祝壽之物,應該是為慶賀慈禧壽辰特製的成套瓷器。
資料:
開灤集團公司始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是洋務運動中李鴻章創辦的企業,可以說經歷了整個光緒和宣統兩朝。官督商辦的企業性質,決定了企業創辦之初就與清朝官員、王公貴族有著密切往來。至1912年清朝滅亡,先後有李鴻章、王文韶、榮祿、裕祿、袁世凱、楊士驤、端方、陳夔龍等直隸總督直接管理和過問這座煤礦,在各種往來贈送禮品中,積累和沉澱了許多珍貴的歷史文物收藏品,形成和豐富了開灤獨特的企業文化。在開灤眾多的歷史文物藏品中,就有這套光緒款黃地粉彩「萬壽無疆」瓷器。
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帝國主義不斷入侵,內亂頻繁,清政府的統治已日薄西山,此時的制瓷業雖然明顯萎縮,但官窯、民窯的瓷器燒造並未中斷。據清宮內務府檔案記載,御窯廠在光緒時期的34年中,不僅燒造了很多宮廷用瓷,同時還為光緒帝大婚及慈禧五十、六十、七十大壽燒造了大批慶典和賞賜用瓷。《清檔》記載,從光緒元年(1875年)燒制大量龍缸、青花、粉彩器開始,至慈禧七十大壽(1904年)燒制的成套餐具、圓器類止,共耗費白銀30多萬兩,其數量之巨,為晚清各朝之最。當時不僅有仿明以及仿清康熙、雍正、乾隆甚至嘉慶、道光的各種品種,同時也有光緒本朝水墨五彩、軟彩和鑽撥刻瓷等新品種,儘管與前朝相比,光緒瓷在工藝上較為粗率,但其產品中也不乏有精美之作。因此人們往往把光緒瓷器比作「迴光返照」,在晚清瓷器中鶴立雞群。
唐朝杜佑撰寫的《通典》注云:「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黃色是歷朝帝王所崇尚的專屬顏色,成為權利、尊貴的象徵。以黃釉瓷而論,它是皇室的御用瓷,到了明清時期對黃釉瓷的管理更為嚴格。
黃釉瓷是皇家尊嚴的一種體現,被宮廷壟斷,嚴禁民間使用。《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十一年(1446年)時下令:「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座。」其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黃釉瓷。法典既明確又嚴厲。說明自明初以來,色地釉瓷就已經被皇家以法典的形式確定為御用瓷,尤其是黃釉瓷,成為各朝例制。
清乾隆七年(1742年),為節省開支,皇帝曾有旨,御窯廠燒造之腳貨不必送京,即在本處變價處理。但唐英認為不妥,於乾隆八年上奏《請定次色瓷器變價之別,以杜民窯冒濫折》:「唯是國家分別等威,服務採章,俱有定製……至於黃器及五爪龍等件,尤為無可假借之器,似未便以次色定價,致本處窯戶偽造僭越,以紊定製……」而乾隆皇帝的諭旨則為:「黃器如所請行。五爪龍者,外邊常有,仍照原議價。」可見,皇帝對黃釉器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對五爪龍紋的重視。而到了乾隆二十一年,《清宮檔案》中《唐英奏摺》就記載:「乾隆二十一年七月七日,唐英將次色黃器一萬一千七十九件及次色祭器一百六十四件開造清冊呈交廣儲司按冊查收。」這說明到了乾隆中期,清政府對黃釉瓷的管理更加嚴格,嚴禁黃釉瓷流入民間,即使對殘次品也要進行嚴加處理。
民間沒有黃釉瓷,除了因為以上的嚴格規定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清黃釉瓷釉料的配方和燒造工藝屬皇家御窯廠秘方被嚴密控制,民間無法掌握黃釉瓷的工藝、配方。
清代官窯黃釉瓷器的用途包括:用作宮廷祭祀禮器;皇帝、后妃及其他人等日常生活的膳食用具;宗教用品;宮廷陳設用具等。
清代規定,宮中黃釉生活用瓷,裡外黃釉龍紋為皇帝所用;皇帝、皇太后、皇后用裡外黃釉器;皇貴妃用外黃內白器;貴妃用黃地綠龍器;嬪妃用藍地黃龍器;貴人用綠地紫龍器;常在用綠地紅龍器;答應用各雜色瓷器,皇子、福晉用各色瓷器。皇子側福晉用各色瓷器不分等級,後宮人都可以用。在數量上,等級越高數量配額越多。皇太后、皇后各擁有1000多件。皇貴妃佔有百餘件,妃、嬪、貴人不足百件,常在、答應等一般為30餘件。
《國朝宮史》(卷一七經費條)中曾有如下記載:
皇太后:「黃瓷盤二百五十,各色瓷盤百;黃瓷碟四十五,各色瓷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后:「黃瓷盤二百二十,各色瓷盤八十;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五十;黃瓷碗百,各色瓷碗五十。」
皇貴妃:「白裡黃瓷盤四,各色瓷盤四十;白裡黃瓷碟四十,各色瓷碟十五;白裡黃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貴妃:「黃地綠龍瓷盤四,各色瓷盤三十;黃地綠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十;黃地綠龍瓷碗四,各色瓷碗五十。」
嬪:「藍地黃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八;藍地黃龍瓷碟四,各色瓷碟六;藍地黃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四十。」
貴人:「綠地紫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十;綠地紫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綠地紫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八。」
常在:「綠地紅龍瓷盤二,各色瓷盤八;五彩紅龍瓷碟二,各色瓷碟四,五彩紅龍瓷碗四,各色瓷碗十。」
這幾段文獻記載清楚地說明了清宮等級制度的嚴明,可以看出從釉色、紋飾、數量上都是按等級來分配的。
隨著清代帝制的結束,黃釉瓷不再為宮中僅有。但黃釉瓷器因其在皇權傳統中烙下的印記,仍使其成為最為尊貴、奢華的代表。光緒官窯粉彩瓷器在民國初年被大量仿製。黃釉瓷器以其靚麗的色彩、特殊的象徵意義而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其升值潛力逐漸受到藏家關注。黃釉瓷的市場空間非常大,在近幾年的藝術品市場中,黃釉瓷價格高漲,尤其清三代黃釉瓷更是高價迭出,投資前景大為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