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賣漢服的淘寶店:110萬人在這裡獲得鼓勵和勇氣

2020-12-12 百家號

笑容治癒,長相萌美,說起話來卻語速極快,時常露出「逗比」的一面。她的粉絲常在直播時調侃她:「你另一邊的髮際線粉忘記擦了!」「你的髮際線真是越來越往後了!」

她是「小豆蔻兒」,1994年出生的「怪誕」少女。她的另一個身份是知名漢服視頻博主,淘寶「十三餘」店鋪的創始人。

「我希望能盡我的力量,讓大家慢慢重視漢服文化。」說到這裡,小豆蔻兒變得嚴肅起來,「希望讓漢服成為潮流,讓更多人穿上人生第一套漢服。」

如今有110萬熱愛漢服的人,聚集在「小豆蔻兒」的淘寶店鋪「十三餘」裡,這裡就像一個巨大的秘密基地:「我真的很愛很愛漢服,但我真的很膽小,是小豆蔻兒一次次的鼓勵,讓我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穿漢服出街。

1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2016年,為自己的漢服國風品牌取名時,小豆蔻兒腦子裡突然蹦出這句詩。「豆蔻年華十三餘是一個女孩很單純的年紀,很美好,所以店鋪就這麼命名了。」

愛漢服,愛歷史,也會因為打遊戲拖延著不去寫店鋪文案。和粉絲「豆芽們」最經常的互動方式,是看他們用小豆蔻兒的視頻截圖做表情包。

時間拉回到2015年,小豆蔻兒因為喜歡歷史,就試著在網上拍了一些關於歷史人物的視頻。

在《豆蔻小歷史》系列小視頻中,李清照、蘇小小、蘇軾、魚玄機等歷史名人,被小豆蔻兒以輕鬆幽默的形式加以描述,吸引了大量漢服文化愛好者的關注。2016年,小豆蔻兒的微博粉絲數達到20多萬。

同年7月份,小豆蔻兒在淘寶上創立了「十三餘 小豆蔻兒國風工作室」,主營漢服、漢元素服以及國風類服裝。

漢服製作必須依循嚴格的文獻和規定,款式不能隨意更改。「一開始只做幾件漢元素服裝,了不起能做出一件漢服來。當時開店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喜歡漢服,想要一年四季都有穿不完的好看漢服。我希望有一天,我穿的漢服上,有自己給它命名的標籤。」小豆蔻兒說,「現在聽起來有點中二,但當時真的這麼想的。」

小豆蔻兒的創業之路卻是一波三折。

2

小豆蔻兒沒有任何電商從業的經驗,店鋪剛開起來的時候,小豆蔻兒和北京的一家公司合作,由公司負責店鋪的供應鏈等問題。

當時店鋪產品、供應鏈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把衣服做錯了、面料掉色、做工不好、倉庫發錯貨等。這樣混亂的情況持續了一年,很大程度消耗了粉絲的信任,店鋪的口碑日漸下降。

在北京做漢服,各類資源的匱乏都是問題:「開發、打版師、面料廠都找不到滿意的,電商團隊也組建不起來。」

而當時的杭州,伴隨著淘寶、天貓等聯手布局的「電商矩陣」崛起,中國超過80%的大小電商App、網紅主播賣家、創業孵化公司,都棲息在此地。當年杭州電商收入1574.33億元,增長44.4%,電子商務發展透著生猛的勁頭。

考察過杭州之後,小豆蔻兒毅然來到了杭州,重新開始組建團隊。「杭州的電商環境要更成熟一些,我們很快招到了客服、打版師和一個店鋪運營。」

剛到杭州之後幾乎是從零開始,粉絲對店鋪的信任度也幾乎到了谷底。

培養粉絲的信任度成為整個團隊的日常工作,滲透到各個方面。「十三餘」工作人員介紹說,漢服的製作周期很長,一般以預售形式為主。

有次,到貨的面料出現不可控的輕微色差問題,當時預售下單的買家已經有4000多位。團隊就一一向他們表明了會有色差的問題,如果買家要退款,「十三餘」還會給予一定的現金優惠券賠償,如果買家願意等下一批正常的面料發貨,那麼店鋪還會給順豐包郵等優惠。

「提前告知,有什麼問題都實話實說,不拖延不隱瞞。」

經過不斷努力,「十三餘」店鋪的產品、服務、供應鏈日漸完善,店鋪銷量持續上漲,產品也遇到被抄襲的問題。最近,「十三餘」就加入了淘寶的「原創保護計劃」,通過一系列的維權申訴,來保證店鋪的利益。

今年雙11,「十三餘」銷售額達到800多萬,是當天傳統服飾風格單店銷售額第一。當天第一小時女裝銷量前100的唯一漢服商品,就是「十三餘」家的。

3

小豆蔻兒對漢服的熱愛毋庸置疑:一年多時間中,一起工作的團隊成員就沒見她穿過現代裝出街。「我衣櫥裡全是自己家的漢服漢元素服,也沒有別的可穿哈哈哈。」

在漢服圈中,喜歡漢服的人互稱「同袍」。「十三餘」更像「同袍們」的巨大的秘密基地,她們在這裡分享因漢服而相遇的小欣喜。「最開始喜歡漢服,但不經常穿因為不日常。認識小豆蔻兒以後,她給每一期衣服都賦予了獨特的歷史典故和人物背景,使得它成了一件有靈魂的衣服,並且將一些繁複傳統設計改良成更適合日常的穿著,提升了漢服文化的普及程度。」買家「夏」說。

很多人通過淘寶認識了小豆蔻兒,成為龐大的新粉團體。「算起來,我應當是十三餘的新粉。不是從B站開始的,也不是微博。18年年初,我在淘寶中無意中看到了『靜梨』,當時心一下就被戳中了,奈何沒有尺碼只能作罷,但卻意外迷戀上了淘寶上小豆蔻兒的講解視頻。」

不久前,小豆蔻兒在淘寶微淘發布了「許願語」免單活動,不少買家、粉絲髮來她們的「真情告白」。「第一次知道小豆蔻兒,是看了漢服拍照姿勢的視頻,當時覺得可以勇敢地在人群中凹造型拍照片真的是一件很開心的事!」「越來越多漢服活動出現,我們也有了自己的華服日,好像漢服開始被大家接受。每次穿上漢服,每次被人看見,都是一次努力,一次傳揚。」

在「十三餘」的淘寶店鋪群聊「豆蔻兒的夜宵攤」、「豆蔻兒的大觀園」、「豆蔻兒的蟠桃會」等幾個群中,近5000多個活躍的「同袍們」每天在群裡討論:「我喜歡明制的上衣,不太喜歡交領,最近她家的衣服比較少女我就喜歡嘿嘿。」「我的天吶,終於出立領的了。」「以前覺得漢服不日常,看了墨子那期上新視頻之後,覺得不入一套枉為人啊。」

小豆蔻兒現在最喜歡拍的視頻是上新視頻。「上新視頻可以把我喜歡的傳統人物故事和我們設計出來的漢服聯繫在一起,既給大家傳遞了我認同的價值觀又分享到了漂亮的衣服。所以特別棒。」小豆蔻兒開心地笑起來,「每次上新還會在淘寶直播,跟大家聊天,經常是三到四個小時都很開心。」

因為「十三餘」,因為漢服,小豆蔻兒認識了許許多多「同袍們」。這個剛20出頭的少女,經常被粉絲們感動到。「她們經常私信和我說,在班會課上講了我的小歷史,被老師表揚。或者,小豆蔻兒你又壓中了我們考題啦,幸好我看了上新視頻,懷素的苦筍貼都認得。還有看了很久我的視頻終於有勇氣把漢服穿出門,不再害怕別人的議論和眼光。我也非常開心能用我的方式,跟喜歡漢服的年輕人一起慢慢成長。」

相關焦點

  • 開一家漢服體驗館需要多少錢?細數漢服店資金投入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漢服品牌明華堂的漢服訂單已經排到了2021年;一件男裝漢服飛魚雲肩通袖織金紗能賣到8100元的價位;而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超過200萬人,產業規模高達10.9億元,成都、西安、上海多次舉辦大規模漢服節......漢服市場,承載著年輕人對漢美文化的追求,正在探索中國服裝產業的新思路。
  • 這家馬雲親點的淘寶神店,將大碼漢服炒成了網紅
    這期間,她還做過手繪和文創,為此還開了淘寶店。但因無心打理,淘寶店一年的銷售額最多到3萬元左右。2013年,敖珞珈在朋友的邀請下開始幫忙做一些漢服的搭配,因沒有好的線下渠道,她把服裝全掛在了淘寶上。「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服裝在淘寶店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 為了畢業論文開淘寶店……這屆淘寶大學生掌柜在想啥
    」店主碩士回國創業賣中式內衣 他們有的是剛上大學就開了家淘寶作副業,畢業後就已經離不開淘寶店了;也有的是沒有找到好工作,於是就想著開個淘寶店試試;還有的是從一開始就想創業,淘寶是他們下意識就想到的地方 甚至有位大學生告訴我們,他的畢業論文需要數據,於是就開了家淘寶店「做實驗」,論文寫完還小掙了一筆。
  • 她線下開店栽跟頭,為淘寶店豁出表情包
    因之前偶然幫別人售賣漢服,她由此開始創業,在淘寶上開了「京渝堂 行走的文化符號」漢服店,最高年銷售額達280萬元。2016年,敖珞珈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在線下開了實體店。孰料,線下銷售不僅沒有像線上一樣增長,反而一年多下來還賠了60萬元。恰巧這一年,36歲的她因為懷孕,淘寶店的運營也越來越力不從心,業績出現斷崖式下跌。
  • 從建築設計專業退學來杭州創業,如今他把漢服賣到海外!淘寶上這位...
    也是在這裡,他接觸了世界服裝史。「雖然是門選修課,但我很著迷,漸漸萌生了回國做漢服,把傳統漢服和世界服裝結合的想法。「這讓父母犯了難。在他們的設想中,就讀知名大學,畢業後進入建築事務所做一名高級白領,才是陳際州應有的人生軌跡。可骨子裡獨立叛逆的他更希望能做自己熱愛的事。
  • 4萬成都年輕人開網店「玩漢服」,有人銷售上億,有人月入數十萬
    淘寶造物節大篷車巡展來到了成都。8月16日,眾多淘寶神物集體空降春熙路,淘寶創業分享會透露,當前4萬多成都年輕人都在淘寶上開起漢服店,相比去年多出整整1萬人,增速位居全國第一。在淘寶造物節期間,充滿創意的成都年輕人就設計出了「運動漢服」「時裝漢服」等等新奇的漢服樣式,讓成都人大飽眼福。一家淘寶漢服店的創始人張靜雯只有23歲,其透露,自己從大三還在學校裡擔任漢服社社長時就開始在淘寶創業。而從0到上億元的銷售額她只用了四年的時間。
  • 淘寶賣香菸發票等禁售品 賣家遭封店稱會繼續賣
    管制刀具、發票等禁售商品能在淘寶購買 銷售和交易隱蔽 被封店後賣家稱還會繼續賣  近日,讀者徐先生向《法制晚報》記者反映說,他在淘寶網購買火鍋調料時,無意中買到了罌粟殼。  在隨後的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明令禁止銷售的違禁品都可以在淘寶上輕易購得。
  • 淘寶賣香菸發票等禁售品 賣家遭封店稱還會繼續賣
    管制刀具、發票等禁售商品能在淘寶購買 銷售和交易隱蔽 被封店後賣家稱還會繼續賣近日,讀者徐先生向《法制晚報》記者反映說,他在淘寶網購買火鍋調料時,無意中買到了罌粟殼。在隨後的調查中,記者發現一些明令禁止銷售的違禁品都可以在淘寶上輕易購得。
  • 漢服市場亂象調查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3年,天貓的漢服品類銷售額增長超過6倍。今年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者達到2000萬人,未來漢服的潛在消費者將超過4億人。而新的年輕人聚集平臺還在加速推動漢服的流行。來自嗶哩嗶哩的數據顯示,2019年平臺上國風愛好者達到8347萬人,其中83%為24歲以下的年輕人。
  • 帶著漢服去旅行
    漢服包含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禮地的虔意。漢服一脈相承,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儼然已成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外在載體。漢服所蘊含著中國人的「正直」、「規矩」、「圓融」、「通達」等精神追求和內涵,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體現著中國人的「精氣神」。
  • 如何開一家漢服體驗館?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在全民範圍的不斷推廣與深化個性化二次元古今融合的國風國潮消費逐漸成為眾多年輕消費者的首選以漢服為例目前全國漢服消費人群已超過2000萬人,產業總規模約為100億元。中國漢服(西安)華裳九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是集合中國知名品牌為內容,基於服裝服飾產業鏈呈現,應運而生的新生代交互式體驗交流平臺,旨在打造中國漢服交流交易第一平臺,是中國首個B2B2C漢服(文化)品牌運營管理、交流、交易、供應鏈管理、營銷管理、終端店鋪管理、漢文化相關培訓等全方位發展平臺。
  • 漢服暢銷榜與背後的創業公司
    上半年,在天貓購買漢服的消費人數在2000萬以上,今年「雙11」期間,JK、漢服、洛麗塔成交額增幅是女士襯衣的1.26倍。 隨著漢服熱的繼續蔓延,漢服愛好者數量已超過2019年的356.1萬人。漢服經濟,變成了一門擁有數千萬消費者、數十億產值的「大生意」。
  • 成都4萬年輕人開網店賣漢服 為什麼這麼火喜歡穿漢服原因介紹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網店最新資訊 > 正文 成都4萬年輕人開網店賣漢服 為什麼這麼火喜歡穿漢服原因介紹
  • 一家賣南昌故事的店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店,賣的是什麼?
    NC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店,賣的是什麼?NC故事是南昌潮資訊旗下的線上創意店,一家以賣南昌故事為主的店鋪,主打寶貝為一個個真實的南昌原創故事。每一件商品都完整地發布在我們的淘寶店,直接下單即可。您在購買了我們的南昌故事之後,覺得喜歡,感動了、笑了、有共鳴了……都可以進行收藏也可以聯繫我們出售你的故事,為您從本店得到的任何感覺以及我們的原創買單。我們賣什麼?
  • 從廣州十三行到淘寶網紅店,賣衣服的生意就這麼變了①
    這裡總面積只有 0.1 平方公裡,卻聚集了超過 6000 家服裝商鋪,1 萬多名業主和工人。每天,數十萬操著不同口音的批發商來往,成百上千萬件服裝在這裡被分裝在巨大的黑色袋子裡、打包,以最快的速度運往全國各地。夏玲是這個鏈條上搵生活的人。她是浙江人,大學念了幼兒教育,畢業後因為「想賣自己喜歡的衣服」,前往廣州,和家人一起在十三行的寫字樓內盤了一間鋪子。
  • 成都4萬人開店賣漢服,一套價格400元左右,漢服熱的背後是什麼?
    漢服熱一度升溫,據《2019-2021中國漢服產業數據調查、用戶畫像及前景分析報告》的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漢服愛好者數量達到356.1萬人,其中大概有有55.5%的漢服愛好者擁有2到4套的漢服,15.3%左右的人會擁有5套以上的漢服。
  • 阿里最大線下節日轉戰線上 淘寶造物節今年有哪些亮點?
    據董本洪介紹,淘寶在半年前推出了新互動功能「淘寶人生」。今年的造物節將整體搬到淘寶人生,用戶可以在線為自己3D建模,雲逛造物節。記者體驗了淘寶人生的造物之旅,系統會為你自動生成基礎的虛擬3D形象,根據以往的淘寶表現可以解鎖不同權益,通過籤到、做任務獲得成就點數,可以為虛擬人物換裝,收集神物道具開啟不同的遊戲體驗。
  • 成都變身漢服之都
    11月21日,陳隨意(左)與「同袍」身著漢服,在成都搭乘地鐵出行。11月21日,漢服愛好者「小魚兒」在天府廣場的漢服店挑選漢服。11月21日,漢服店掌柜王敏在成都荷花池批發市場裡挑選漢服配件。11月22日,一位家長身著漢服推著嬰兒車在成都街頭散步。
  • 如何打造一家文藝範的淘寶店:兩個文藝青年賣女裝年營收3000萬的故事
    人們很難會聯想到,這樣感性的文字出自一個大男人之手,發源地竟是一家淘寶女裝店。這家店叫「步履不停」,主打文藝風,追求簡潔、舒適的著裝體驗,最抓人眼球的是類似篇首這樣個性十足的文案。大多數情況下,女粉絲都始於被店家的文字感動,繼而穿上了這家店的衣服。
  • 只賣素食不賣葷,這裡有一家書香麵館
    店內的書架上有各種經典書籍九龍坡區謝家灣正街55號,有一家奇怪的麵店,老闆雖然做的是餐飲,但只賣素食不賣「葷」,還把麵店打造成了「書店」。擺書桌放長卷請人留名7月12日上午10點,九龍坡區二郎某公司,30歲的尹家錚餓著肚子,驅車約半小時後,他來到謝家灣正街55號附近,停好車出來,他拐向一角,走進一家賣熱乾麵的麵店。「熱乾麵,黑芝麻醬的。」不看菜單,坐下的同時,尹家錚已經點了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