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樓,那他又是如何寫出《嶽陽樓記》的?

2020-12-11 日月晨雲

我國古代江南三大樓閣之一的嶽陽樓(位於湖南岳陽市西),自唐宋以來,久負盛名。據說,它是三國時名將魯肅的閱兵臺,雖然歷經了至少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風貌,但在人們心目中,它始終是範仲淹筆下那俯瞰八百裡洞庭,可使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的千古名樓。凡是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人,誰不嚮往嶽陽樓呢?而到過嶽陽樓的人,又有誰不在《嶽陽樓記》的雕屏前流連往返呢? 樓以文顯,文以樓傳,千百年來,嶽陽樓因範仲淹的名篇而聲名益著,《嶽陽樓記》又憑嶽陽樓的風姿而膾炙人口。

然而,在《嶽陽樓記》的研究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範仲淹從未到過洞庭胡,更未登過嶽陽樓。學者們查閱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譜》等史籍,認為範仲淹「少長北地」,後來一直在外地做官,沒有資料表明他去過洞庭湖。那麼,他又是如何寫出《嶽陽樓記》,並把嶽陽樓周圍的景物描繪得如此逼真的呢?有人認為,範仲淹曾在江蘇太湖生活過,對湖泊那種「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萬幹氣象十分熟悉,加之巴陵郡守滕子京在求其作記時,又贈送過《洞庭晚秋圖》一本,供其「涉毫之時或有所助」。範仲淹形象思維能力很強,雖未親臨洞庭,但有圖為依據,聯想到太湖,再參以「唐賢今人詩賦」,便寫出了那賞心悅目的洞庭景色。

但是,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範仲淹曾到過洞庭湖。史載,他的繼父朱文翰曾任澧州安鄉(今湖南安鄉)知縣,範仲淹在二十三歲至二十七歲時,隨任寄居於此地掃室讀書,安鄉至今有範公讀書堂、讀書臺、洗墨池等古蹟。安鄉臨近洞庭湖,四年中範仲淹或路經嶽州(今湖南岳陽),或遊歷嶽州,對洞庭湖是十分熟悉的。他能把八百裡洞庭描繪得如此形象,可謂如詩如畫,堪稱絕筆,沒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未經仔細觀察,是難以做到的。

不過,雖然對範仲淹是否遊過洞庭眾說迥異,人們還是較為一致地認為他從未到過膝子京在慶曆五年(1045)重修的嶽陽樓。學者們仔細研究了《嶽陽樓記》,發現範仲淹在行文時採用了「避實就虛」的手法。三百六十四字的記文中,具體描寫新落成的嶽陽樓的,僅「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十四字,可謂輕巧簡雅,巧奪天工。隨之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之句,把讀者的目光從巍巍嶽陽樓引向一碧萬頃、浮光耀金的洞庭風光,使讀者的思緒隨其筆鋒在八百裡湖面上縱橫馳騁,將壯麗秀媚的湖光景色盡收眼底,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先憂後樂」的偉大抱負。

流傳千古的《嶽陽樓記》到底是如何寫就的?那「朝暉夕陰」的洞庭風光究競是否根據太湖景色想像出來的?當你再次吟誦百讀不厭的《嶽陽樓記》時,一定會想起這一有趣的問題。

相關焦點

  • 沒去過嶽陽樓的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慶曆六年(1046年),範仲淹調任河南鄧州知府。《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寫的,當時範仲淹還叫朱說。嶽陽樓位於湖南岳陽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湖,前望君山,距鄧州有千裡之遙,範仲淹因何要寫《嶽陽樓記》?他去沒去過嶽陽樓?如果沒去過怎麼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嶽陽樓記》?這得從他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河南人)的交往說起。
  • 範仲淹未去過洞庭湖,未登上嶽陽樓,就寫出了《嶽陽樓記》!
    我們讀《嶽陽樓記》,首先要對範仲淹有所了解,同樣我們你知道嗎?這個《嶽陽樓記》並非是範仲淹親臨洞庭湖而寫,而是由他想像而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只有要從他的生平說起。慶曆六年調任河南鄧州知府,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寫的。本來I鄭州和湖南岳陽有千裡之遙,範是不可能寫出嶽陽樓記的,但是,是他的好友滕子京,給他一個寫作的輔助。滕子京和範仲淹是中祥符八年同舉進士,交往慎密。
  • 範仲淹從來沒有去過嶽陽樓,為什麼卻能寫出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對於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高中課本裡就有這篇文章。而你知道嗎?範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卻沒有在嶽陽樓,而身在其他地方。這篇千古文章是範仲淹自己憑藉寫作才華與寫作靈感臨場發揮的。有人說,範仲淹一生從來就沒有去過嶽陽樓。那麼,這其中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範仲淹一次嶽陽樓都沒去過,他是怎樣寫出名篇《嶽陽樓記》的?
    高中時在教科書裡讀到《嶽陽樓記》時,深深被範仲淹的文筆和理想折服,那時候還在想,他一定是在嶽陽樓呆了很久,才能寫出這樣深刻的文章。後來才得知,原來範仲淹終其一生,從沒到過嶽陽樓,因此他對於嶽陽樓景色的生動描寫很是令人詫異。這篇《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受好友滕子京之託而作。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
  • 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很多人都以為是他在遊覽嶽陽樓之後,才寫下這膾炙人口的名篇的。其實並不是這樣,範仲淹壓根兒未曾到過嶽陽樓。一個和嶽陽沒有一點關係的他,為什麼能夠寫出如此的經典之作呢?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因為範仲淹在當時頗有聲望,是政壇上的清官,文壇上的大將,滕子京為了請動這樣德高望重的人物,為重修嶽陽樓寫記,還是頗下了一番功夫。首先他寫了一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邀請信,其次,還細心周到地隨函附上了一幅《洞庭秋晚圖》。那麼範仲淹在沒有登上嶽陽樓的情況下,僅憑一幅畫就能寫出內容博大,哲理情深的《嶽陽樓記》嗎?這背後的奧秘是什麼?
  • 範仲淹未來過嶽陽樓,卻寫出千古名詩:嶽陽樓記,原因竟是一幅畫
    嶽陽樓大家都知道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寫的,但是你們知道他都沒來過嶽陽樓,卻寫出了千古名詩:嶽陽樓記,你們是不是很好奇:他是怎麼寫出來的呢?嶽陽樓,5A景區,免門票,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
  • 如果《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沒去過嶽陽,他怎麼寫出《嶽陽樓記》?
    也許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但他在澧縣、安鄉生活過的時光也自然使他對洞庭湖十分熟悉,印象深刻。因此他在後來寫《嶽陽樓記》時,才會舊印新感,一氣呵成。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陽,氣象萬千。這些既是高度概括,又細微入至的形象描述,如果不是曾經身臨其境,親自走過去過看過,肯定是無法感同身受的。我認為範仲淹寫《嶽陽樓記》一定是有少時的親身經歷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以後了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時光,在失去和緬懷之間的深深情感。這種感覺,絕對是無法想像、憑空捏造的。
  • 俗話說「眼見為實」,範仲淹卻憑「空」寫出千古名篇《嶽陽樓記》
    背誦天團團長範仲淹寫的《嶽陽樓記》,大家應該耳熟能詳吧!一般人都是遊歷過某地,有感而發,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文章。然而範仲淹就是與眾不同,他寫《嶽陽樓記》時,並沒有去過嶽陽樓。那他是如何寫出嶽陽樓的神韻,並流傳千古的呢?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在他的《〈嶽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說:「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選一篇,那就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甚至有些學者說《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從來根本沒有到過嶽陽,也沒有看過嶽陽樓,只不過是根據滕子京送來的一幅畫《洞庭秋晚圖》寫出來的一篇看圖作文,高聲呼籲將《嶽陽樓記》移除教材。難道範仲淹真的沒有到過嶽陽?真的只憑觀看滕子京送來的《洞庭秋晚圖》就寫出了《嶽陽樓記》這篇佳作?
  • 範仲淹為何沒有到過嶽陽樓,卻能寫出《嶽陽樓記》?
    上過中學的同學沒有人會不熟悉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因為文章裡的兩句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古詩文默寫中的常考句子。你可以記不住這篇文章的其它內容,但你必須記住這兩句話。雖然我中學時候學習並不好,但對這兩句印象也很深刻。
  • 意料外的歷史:《嶽陽樓記》千古流傳,範仲淹卻從未去過嶽陽樓
    嶽陽樓的著稱於世,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範仲淹的那篇驚世著作《嶽陽樓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說出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心聲,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道出了古代士大夫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
  • 範仲淹與嶽陽樓
    嶽陽樓的出名,如同黃鶴樓、滕王閣一樣,除去獨特的建築、悠久的歷史、良好的位置、眾多的傳說因素之外,還與一些頌揚其身的千古名篇有關。範仲淹的一篇《嶽陽樓記》,代代傳頌不絕,讀後口有餘香,364字的短文具有如此不朽的魅力,這也算是嶽陽樓的一大奇觀。掩卷後有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範仲淹沒有到過洞庭湖,他又如何登臨嶽陽樓呢?
  • 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沒有登上過嶽陽樓?
    遺憾的是,寫下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範仲淹卻沒有登上過嶽陽樓。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卒諡「文正」。宋真宗時考中進士。
  • 範仲淹不曾到過嶽陽,更沒有登過嶽陽樓,嶽陽樓記是怎麼寫出來的
    一提起嶽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範仲淹,《嶽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範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讚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在讀嶽陽樓記時,人們大多會聯想到範仲淹站在嶽陽樓上,看著煙雨飄渺的洞庭湖,有感而發,寫出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而是事實上是範仲淹根本沒有去過嶽陽,更沒有登過嶽陽樓,之所以能寫出這篇名記,起因是他的友人滕子京。
  • 範仲淹在嶽陽樓上做的《嶽陽樓記》嗎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景,當然不會同時出現在嶽陽樓前,然而在這兩段的後面,都寫了「登斯樓也」,可見這些應該是不同時節登臨所引發的感想,有著很明顯的區別。最關鍵的是,在兩段的開頭,分別有「若夫」和「至若」這樣的假設連詞,說明這兩段所描寫的內容都是出於作者的想像,並非寫實之景。由此可以推斷,寫《嶽陽樓記》時,範仲淹並不在嶽陽樓。
  • 範仲淹:我從沒去過嶽陽樓,但《嶽陽樓記》我寫的
    這件事就是:範仲淹壓根就沒去過嶽陽樓!這篇《嶽陽樓記》純屬是範仲淹信口胡說的!怎麼樣,聽了這件事你是不是更崩潰了?他連嶽陽樓都沒去過,就寫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流傳百世到現在竟然還要我們熟讀背誦?文豪不愧是文豪啊,閉著眼寫寫能妙筆生花!
  • 看圖寫作的典範——嶽陽樓記,範仲淹一生從未去過嶽陽樓
    中國古代有許多經典名篇,《嶽陽樓記》是其一,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身處河南鄧州百花書院的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筆下的嶽陽樓景象風雨陰晴、遠近明晦等姿態萬千……讓人身臨其境之際,也不免感慨,範仲淹定在嶽陽樓上流連無數次,才能作出如此篇章吧?其實不然,範仲淹一生從未去過嶽陽樓,僅靠友人滕子京的來信與隨信寄來的《嶽陽樓晚秋圖》,憑空作出《嶽陽樓記》,如此,可謂看圖寫作的典範呀!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嶽陽樓記》是範仲淹的名篇,但文中所寫洞庭之景是不是範仲淹親眼所見,歷來極具爭議,至今沒有定論。他以為天下郡國須有奇異山水環繞者方為勝地,而山水須有可供人登高觀賞的樓觀方能顯名,而樓觀須有文字稱頌方能長久留存,而文字則必須出自才華卓著之人之手方能揚名天下。他認為範仲淹就是那才華卓著之人,憑他的文字,自己重修的嶽陽樓就能留存千古了。從這裡可以看出,滕子京還是非常有見識的,歷史證明他的論述是正確的。滕子京的請求已經發出,那麼範仲淹是如何想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