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江南三大樓閣之一的嶽陽樓(位於湖南岳陽市西),自唐宋以來,久負盛名。據說,它是三國時名將魯肅的閱兵臺,雖然歷經了至少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風貌,但在人們心目中,它始終是範仲淹筆下那俯瞰八百裡洞庭,可使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的千古名樓。凡是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人,誰不嚮往嶽陽樓呢?而到過嶽陽樓的人,又有誰不在《嶽陽樓記》的雕屏前流連往返呢? 樓以文顯,文以樓傳,千百年來,嶽陽樓因範仲淹的名篇而聲名益著,《嶽陽樓記》又憑嶽陽樓的風姿而膾炙人口。
然而,在《嶽陽樓記》的研究中,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是範仲淹從未到過洞庭胡,更未登過嶽陽樓。學者們查閱了《范文正公文集》《范文正公年譜》等史籍,認為範仲淹「少長北地」,後來一直在外地做官,沒有資料表明他去過洞庭湖。那麼,他又是如何寫出《嶽陽樓記》,並把嶽陽樓周圍的景物描繪得如此逼真的呢?有人認為,範仲淹曾在江蘇太湖生活過,對湖泊那種「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萬幹氣象十分熟悉,加之巴陵郡守滕子京在求其作記時,又贈送過《洞庭晚秋圖》一本,供其「涉毫之時或有所助」。範仲淹形象思維能力很強,雖未親臨洞庭,但有圖為依據,聯想到太湖,再參以「唐賢今人詩賦」,便寫出了那賞心悅目的洞庭景色。
但是,也有不少學者認為範仲淹曾到過洞庭湖。史載,他的繼父朱文翰曾任澧州安鄉(今湖南安鄉)知縣,範仲淹在二十三歲至二十七歲時,隨任寄居於此地掃室讀書,安鄉至今有範公讀書堂、讀書臺、洗墨池等古蹟。安鄉臨近洞庭湖,四年中範仲淹或路經嶽州(今湖南岳陽),或遊歷嶽州,對洞庭湖是十分熟悉的。他能把八百裡洞庭描繪得如此形象,可謂如詩如畫,堪稱絕筆,沒有一定的生活基礎,未經仔細觀察,是難以做到的。
不過,雖然對範仲淹是否遊過洞庭眾說迥異,人們還是較為一致地認為他從未到過膝子京在慶曆五年(1045)重修的嶽陽樓。學者們仔細研究了《嶽陽樓記》,發現範仲淹在行文時採用了「避實就虛」的手法。三百六十四字的記文中,具體描寫新落成的嶽陽樓的,僅「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十四字,可謂輕巧簡雅,巧奪天工。隨之以「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之句,把讀者的目光從巍巍嶽陽樓引向一碧萬頃、浮光耀金的洞庭風光,使讀者的思緒隨其筆鋒在八百裡湖面上縱橫馳騁,將壯麗秀媚的湖光景色盡收眼底,同時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先憂後樂」的偉大抱負。
流傳千古的《嶽陽樓記》到底是如何寫就的?那「朝暉夕陰」的洞庭風光究競是否根據太湖景色想像出來的?當你再次吟誦百讀不厭的《嶽陽樓記》時,一定會想起這一有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