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記》不是看圖作文,範仲淹到過嶽陽和洞庭湖,登過嶽陽樓

2020-12-04 希希陌上行

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坐落在嶽陽市的長江邊,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登臨賦詠好地方,如杜甫的《登嶽陽樓》云: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又如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還有韓愈、劉禹錫、白居易等著名詩人都在嶽陽樓留下了動人的詩篇,不過在眾多的古人詩文中,最出名的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遊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裡,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嶽陽樓記》一出,前人所有的詩文都黯然失色。從此以後,《嶽陽樓記》就成了嶽陽樓的名片,只要提到嶽陽樓,大家就知道《嶽陽樓記》。文中的諸多名句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千年來引起了無數仁人志士的共鳴。

《嶽陽樓記》一面世就廣為流傳,稍晚於範仲淹的王闢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說:

慶曆中,滕子京謫守,治最為天下第一,政成,重修嶽陽樓,屬范文正公為記,詞極清麗,蘇子美書石,邵觫篆額,亦皆一時精筆,世謂之「四絕」雲。

「四絕」指滕子京重修的嶽陽樓,範仲淹做的《嶽陽樓記》,蘇舜欽將《嶽陽樓記》書寫在石碑上,邵觫題寫的碑額。

《人民日報》原副總編梁衡在他的《〈嶽陽樓記〉留給我們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財富》說:「如果讓我在古今文章中選一篇最好的,只好忍痛選一篇,那就是範仲淹的《嶽陽樓記》。」

然而,千年來對嶽陽樓記的評價並不都是讚揚,也有許多吐槽之聲,明朝李贄批評《嶽陽樓記》是「騎兩頭馬」,兩頭馬的意思是做官的時候做事瞻前顧後,放不開手腳;而罷官以後又惶惶不可終日,最後落得做官沒有事功,學術上也沒有成就。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陳雨露就說:「嶽陽樓是一家名滿江湖的青樓」,在他的《天下之財》一書中說《嶽陽樓記是「馬屁文章」。

甚至有些學者說《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從來根本沒有到過嶽陽,也沒有看過嶽陽樓,只不過是根據滕子京送來的一幅畫《洞庭秋晚圖》寫出來的一篇看圖作文,高聲呼籲將《嶽陽樓記》移除教材。

難道範仲淹真的沒有到過嶽陽?真的只憑觀看滕子京送來的《洞庭秋晚圖》就寫出了《嶽陽樓記》這篇佳作?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要我們稍作考證,就可以發現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範仲淹不僅到過嶽陽,看過洞庭湖,而且還不止一次到過嶽陽、看過洞庭湖。

首先,朱熹認為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是在到過嶽陽,見過洞庭湖之後。

其實,所謂範仲淹沒有親眼見過嶽陽樓就寫出了《嶽陽樓記》的懷疑始於現代,古代並無此疑論。如南宋朱熹就認為範仲淹是在到過嶽陽,見過洞庭湖之後才寫的《嶽陽樓記》。

朱熹曾為江陵府曲江樓作記,曰《江陵府曲江樓記》,在文中末尾,他寫道:

予於此樓,既未得往寓目焉。無以寫其山川風景、朝暮四時之變,如範公之書《嶽陽》。獨次第敬夫本語,而附以予之所感者如此。後有君子,得以覽觀焉。

朱熹說,他寫這篇《江陵府曲江樓記》,因為沒有親眼見過江陵府曲江樓,所以無法像範仲淹寫《嶽陽樓記》那樣寫出曲江樓附近的山川風景,早晚的四時變化景象。朱熹認為,範仲淹能夠寫出嶽陽樓及洞庭湖的景象,與範仲淹的親身體驗有著密切的聯繫,在朱熹的心目之中,範仲淹是到過嶽陽,看過洞庭湖的。

其次,據史料記載,範仲淹幼年就住在洞庭湖畔。

據樓鑰《范文正公年譜》記載,990年,範仲淹才兩歲,父親範墉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守節兩年之後,改嫁給平江府(蘇州)推官朱文瀚,改名叫朱說(悅),至道二年(996年),朱文翰到澧州安鄉縣任縣令,8歲的範仲淹跟隨繼父來到了安鄉,在安鄉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

古安鄉就在洞庭湖一角,與嶽陽隔湖相望,從蘇州去安鄉走水路要經洞庭湖,入沱江,然後到安鄉,幼年的範仲淹肯定見過洞庭湖。

童年的記憶如此深刻,以至於後來在許多詩裡重溫了這種記憶,如《和延安龐龍圖寄嶽陽滕同年》詩:

優遊滕太守,郡枕洞庭邊。幾處雲藏寺,千家月在船。

又如在《聽真上人琴歌》中說:「隴頭瑟瑟咽流泉,洞庭蕭蕭落寒木」。

如果沒有到過洞庭湖,寫這樣的詩送人是要被人笑話的。

第三,從範仲淹的詩作可以推測他到過嶽陽,看過洞庭湖。

如範仲淹的《送韓瀆殿院出守嶽陽》:

仕宦自飄然,君恩豈欲偏。才歸劍門道,忽上洞庭船。墜絮傷春目,春濤廢夜眠。嶽陽樓上月,清賞浩無邊。

這首詩寫於明道二年(1033年),證明在滕子京重修嶽陽樓(1046年)之前,範仲淹不僅到過嶽陽,觀賞過洞庭湖,而且還登上過重修前的嶽陽樓。

在範仲淹的文集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第四,《嶽陽樓記》中「予觀夫巴陵勝狀」一句也可作為確證。

這句話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敘說,意思是,我看那......

如果沒有到過洞庭湖,說出"我看那……」這樣的話,那就是說謊,而且是當著所有人的面撒謊,以範仲淹這樣的人物,肯定是做不出這樣的事情來的。

由此可見,雖然範仲淹對滕子京在嶽陽的所作所為有不察的地方,但是,他確實不止一次到過嶽陽,看過洞庭湖,甚至還登上過重修前的嶽陽樓,所以才能寫出嶽陽樓和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景象。

相關焦點

  • 範仲淹不曾到過嶽陽,更沒有登過嶽陽樓,嶽陽樓記是怎麼寫出來的
    嶽陽樓之所以能延續千年,為天下人所知,最主要是因為它是一座有靈魂的樓閣,它的靈魂就在於千古雄文《嶽陽樓記》。一提起嶽陽樓,人們就會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範仲淹,《嶽陽樓記》, 想到其中表明範仲淹寬闊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還會讚頌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和生活態度。在讀嶽陽樓記時,人們大多會聯想到範仲淹站在嶽陽樓上,看著煙雨飄渺的洞庭湖,有感而發,寫出了千古名篇嶽陽樓記,而是事實上是範仲淹根本沒有去過嶽陽,更沒有登過嶽陽樓,之所以能寫出這篇名記,起因是他的友人滕子京。
  • 沒去過嶽陽樓的範仲淹,是怎麼寫出《嶽陽樓記》的?
    慶曆六年(1046年),範仲淹調任河南鄧州知府。《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寫的,當時範仲淹還叫朱說。嶽陽樓位於湖南岳陽城西門城牆之上,下瞰洞庭湖,前望君山,距鄧州有千裡之遙,範仲淹因何要寫《嶽陽樓記》?他去沒去過嶽陽樓?如果沒去過怎麼能寫出千古流傳的《嶽陽樓記》?這得從他和他的好友滕子京(河南人)的交往說起。
  • 看圖寫作的典範——嶽陽樓記,範仲淹一生從未去過嶽陽樓
    中國古代有許多經典名篇,《嶽陽樓記》是其一,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身處河南鄧州百花書院的範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嶽陽樓作文以記之。《嶽陽樓記》筆下的嶽陽樓景象風雨陰晴、遠近明晦等姿態萬千……讓人身臨其境之際,也不免感慨,範仲淹定在嶽陽樓上流連無數次,才能作出如此篇章吧?其實不然,範仲淹一生從未去過嶽陽樓,僅靠友人滕子京的來信與隨信寄來的《嶽陽樓晚秋圖》,憑空作出《嶽陽樓記》,如此,可謂看圖寫作的典範呀!
  • 《嶽陽樓記》是在什麼情況下寫出來的?範仲淹沒有登過嶽陽樓?
    《嶽陽樓記》誕生的條件說到嶽陽樓,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範仲淹,想到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嶽陽樓記》開頭寫到滕子京貶謫嶽州,在北宋慶曆四年,滕子京就是滕宗諒。重修嶽陽樓在慶曆五年,範仲淹作《嶽陽樓記》在慶曆六年。根據《范文正公年譜》的記載,範仲淹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作《嶽陽樓記》。
  • 範仲淹作《嶽陽樓記》時到過嶽陽樓嗎
    範仲淹的千古名篇《嶽陽樓記》,描述了嶽陽樓和洞庭湖優美的自然風光,而其中所抒發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境界,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畢生努力追求的目標。自此之後,嶽陽樓便名冠天下,使人們無不嚮往之。但是誰又能想到,寫下這篇奇文,為人們介紹和宣傳嶽陽樓的范文正公,自己當時卻還沒親臨過煥然一新的嶽陽樓。這又是為什麼呢?
  • 範仲淹寫下了著名的《嶽陽樓記》,但沒有到過洞庭湖,是真的嗎?
    01《嶽陽樓記》的緣起:範仲淹勸諫朋友之作關於《嶽陽樓記》的緣起,範仲淹在文中已有所交代: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乃重修嶽陽樓……屬予作文以記之。重修嶽陽樓後,滕子京就給範仲淹寫了一封信,請他為嶽陽樓作記。這封信就是《與範經略求記書》。滕子京在信中交代自己請範仲淹為嶽陽樓作記的原因時說道:竊以為天下郡國,非有山水環異者不為勝,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於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 範仲淹未去過洞庭湖,未登上嶽陽樓,就寫出了《嶽陽樓記》!
    我們讀《嶽陽樓記》,首先要對範仲淹有所了解,同樣我們你知道嗎?這個《嶽陽樓記》並非是範仲淹親臨洞庭湖而寫,而是由他想像而來。這是怎麼回事呢?只有要從他的生平說起。慶曆六年調任河南鄧州知府,嶽陽樓記就是在鄧州寫的。本來I鄭州和湖南岳陽有千裡之遙,範是不可能寫出嶽陽樓記的,但是,是他的好友滕子京,給他一個寫作的輔助。滕子京和範仲淹是中祥符八年同舉進士,交往慎密。
  • 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作者範仲淹沒有登上過嶽陽樓?
    嶽陽樓,面對著「浩浩湯湯,橫無際涯」的洞庭湖,正當湖水入江的口子,朝暉暮靄,煙波萬頃,氣象異常雄壯。唐時堪稱「燕許大手筆」張說在這裡做刺史,嘗與才士們登樓賞景賦詩,有詩百餘篇列於樓璧。李白、杜甫、李商隱等也曾「到此一遊」,寫下了成百上千篇佳句。李白「水天一色,風月無邊」對聯最為著名。文章、書法、刻工、木料皆屬珍品有「四絕」之稱。
  • 如果《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沒去過嶽陽,他怎麼寫出《嶽陽樓記》?
    根據古代官員上任會攜帶家人的慣例,可以肯定少年時的範仲淹隨其繼父到過嶽陽一帶。另外在現在的湖南省常德市的澧縣一中院內至今還存有「范文正公洗墨池」。現在的澧縣一中也就是宋朝時的澧縣書院,因此,可以肯定範仲淹曾在澧縣書院讀過書。澧縣位於洞庭湖西部,而嶽陽在洞庭湖的東部,兩個城市隔湖相望。
  • 讓嶽陽樓名揚天下的範仲淹其實從來沒有到過嶽陽樓
    這裡是行者老張的旅行和歷史研究所。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嶽陽樓,這個名字我們都如雷貫耳,和黃鶴樓、滕王閣一起被譽為江南三大名樓,而真正讓嶽陽樓名揚海內外的是北宋大文學家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我們上學的時候都背誦過這篇古文,雖然是一千多年前寫的,但是我們讀起來依然朗朗上口,能成為傳世名篇也理所當然。
  • 如果範仲淹沒有去過嶽陽樓,那他又是如何寫出《嶽陽樓記》的?
    據說,它是三國時名將魯肅的閱兵臺,雖然歷經了至少五十一次修葺、二十四次重建、三次遷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風貌,但在人們心目中,它始終是範仲淹筆下那俯瞰八百裡洞庭,可使人「心曠神怡,思緒萬千」的千古名樓。凡是讀過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的人,誰不嚮往嶽陽樓呢?而到過嶽陽樓的人,又有誰不在《嶽陽樓記》的雕屏前流連往返呢?
  • 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寫《嶽陽樓記》的範仲淹居然沒去過嶽陽
    四大名樓的嶽陽樓在哪裡?當然在嶽陽。嶽陽屬於哪個省?估計很多人都有點不肯定。下了火車,看著周邊老舊的樓房,我都不敢相信,嶽陽居然是除了長沙以外,湖南省的第二大經濟體。從火車站打車到嶽陽樓景區不遠,售票處旁邊有個背記亭,據說以前曾經實行過背出全部嶽陽樓記就可以免票入園的政策。我是沒那個本事,老老實實買票進去吧。5A級景區,70元的門票還算合理。
  •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
    散文精選:《登嶽陽樓記》周 步到嶽陽,登嶽陽樓似乎是別無選擇的一件事情。嶽陽古稱巴陵,也名嶽州。嶽陽這一地理名詞大約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之後設立了嶽陽縣、嶽陽郡。嶽陽由縣而市,是1983年的事情。嶽陽樓的名氣,早在唐朝中期,就已經天下聞之。巴陵之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這雄勁氣象,讓每一個登斯樓者,無不感懷於中。然而,和人們臆想不同的是,一代文學大家範仲淹寫《嶽陽樓記》的時候,並不是到了嶽陽實地考察,觀而作之。
  • 湖南80後作家張一一,叫板範仲淹《嶽陽樓記》,親筆寫了篇《新嶽陽...
    嶽陽樓記,是高中語文課本的美文名篇,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範仲淹的古文名篇。因文辭優美精絕,入選語文課本,並成為必背之名篇。 《嶽陽樓記》,全文共368個字,主要描述的是洞庭湖旁嶽陽樓的景致。其中對人生的哲思和拷問,也是文章的高原所見。
  • 他的《嶽陽樓記》名揚天下,可他在寫作前並沒有去過嶽陽樓
    本文由萬年君原創,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範仲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你對他的哪部作品最印象深刻呢?是寫嶽陽樓的那篇嗎?他寫的那篇關於嶽陽樓的記,氣勢恢宏,朗朗上口,文中對文人墨客思想的探討,一下子就升華了主題。範仲淹憑藉其高超的文學才華,寫就了這樣的名篇。
  • 《嶽陽樓記》:不朽的嶽陽樓,不朽的範仲淹
    引言:嶽陽樓記是北宋範仲淹的名篇,幾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此文讀來朗朗上口,音韻和美,一氣呵成,清代浦起龍在《古文眉詮》中說:先憂後樂兩言,先生生平所持誦也。緣情設景,借題引合,想見萬物一體胸襟。更重要的是它蘊含的不朽思想,更是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 範仲淹未來過嶽陽樓,卻寫出千古名詩:嶽陽樓記,原因竟是一幅畫
    嶽陽樓大家都知道嶽陽樓記是範仲淹寫的,但是你們知道他都沒來過嶽陽樓,卻寫出了千古名詩:嶽陽樓記,你們是不是很好奇:他是怎麼寫出來的呢?嶽陽樓,5A景區,免門票,緊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於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
  • 《嶽陽樓記》起作者之爭 範仲淹被指沒到過嶽陽
    《嶽陽樓記》實為範仲淹「託名」之作?  「《嶽陽樓記》作者並非範仲淹」一文作者張一一表示,在寫《嶽陽樓記》之前和之後,範仲淹一生從不曾到過嶽陽樓,僅憑傳說中滕子京給寄過去的一幅《洞庭晚秋圖》和前人有關嶽陽樓的一些詩文記載等這些間接的二手三手材料,「範仲淹斷沒有如此通神的手段可以閉門造車,寫出如此膾炙人口的千古雄文」。
  • 《嶽陽樓記》:範仲淹和滕子京到底有多鐵?
    中國文明網「知史明道」訂閱號推出「文明之聲」專欄,今天與您分享範仲淹的經典名篇《嶽陽樓記》及背後的故事。《嶽陽樓記》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嶽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
  • 意料外的歷史:《嶽陽樓記》千古流傳,範仲淹卻從未去過嶽陽樓
    (《嶽陽樓記》)能把嶽陽樓的山水樓觀,上升到如此思想境界,範仲淹真不愧為一代文豪。但細讀《嶽陽樓記》卻不難發現,通篇300餘字,除了描寫洞庭湖景,就是發表思想感言,而對於本該重點描繪的嶽陽樓主體結構形狀和遠近高低,卻隻字未提,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