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房子有什麼忌諱?
一套好的房子能夠讓住在裡面的人過得舒舒服服,順順利利,相反則讓人心情煩悶,做事有滯。在農村,建房子是大事,並不是自己想怎麼建就怎麼建,還好考慮到許許多多的問題,農自建房有很多禁忌及忌諱,自建別墅網的小編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相關內容。
農村自建房禁忌 蓋房子有什麼忌諱
1.牆體
外牆上有外腳手架拉結留下的孔,粉刷前必須先將孔洞用磚堵實,然後用水泥砂漿粉刷,否則該部位極易滲水。砌體應上下錯縫、內外搭砌,採用一順一丁的砌築形式,砌體灰縫砂漿應飽滿,頭縫也要飽滿,不可留有透亮孔。
2.現澆樓板
放置板鋼筋時,要注意板頂和板底鋼筋均勻按設計間距放置。在綁紮鋼筋過程中,往往因踩踏而使板頂鋼筋下彎,在澆築砼前需把板頂鋼筋位置校正。板底鋼筋要在鋼筋底用30mm左右大小卵石墊空,使鋼筋和模板有一定的空隙,以免出現板底露筋現象。
3.構造柱、框架柱
構造柱主要起到拉結牆體作用,在結構上不承受結構荷載。框架柱主要承受結構荷載。一般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比構造柱大,柱內配鋼筋數量也比構造柱多。構造柱和牆體連接採取馬牙槎方式,而框架柱和牆體連接才用豎向預留拉結鋼筋方式。因此,在施工中一定要注意二者區別。
4.門窗
窗口兩邊抹灰要垂直,門口抹灰前一定要檢查門框安裝位置、垂直度,避免門框與牆不平行和門框距牆中寬度不一。門窗框與牆體間的縫隙,應採用高效保溫材料填堵,宜採用施工現場灌注聚氨酯泡沫塑料或堵塞聚乙烯泡沫塑料棒,再從內外側用嵌縫密封膏(膠)密封,以減少該部位的開裂、結露和空氣滲透。
5.簡支梁、框架梁
簡支梁縱向受力鋼筋放置在梁下部,框架梁縱向受力鋼筋在支座部位放置在梁上部,在跨中部位放置在梁下部。現場施工時,要注意縱向受力鋼筋的放置位置,防止材料用了,卻沒用對位置,造成安全隱患或浪費。
6.現澆結構模板支撐拆除時間
現澆結構模板支撐必須在現澆鋼筋砼達到一定強度時才可以拆除。懸挑結構一般要現澆鋼筋砼達到100%才可以拆除(一般要28天以上)。
農村自建房最容易犯的風水禁忌
建房應擇吉日,「破土」儀式後才能開工
在房屋建設之前,應請專人選擇好吉日吉時,舉行「破土」祭祀儀式,準備祭供用品,向神靈表明即將開始建造房屋,「破土」動工,恐影響神靈清靜,祈求得到神靈原諒,待修建完畢後,再向神靈致謝。祈禱、祭祀之後,才可以「破土」,開始正式的建造。
房子大小要適中
房子並不是越大越好,應根據家庭人口多少來決定,屋大人少,陰多陽少,主暗病糾纏,陰靈寄居;屋小人多,陽多陰少,主脾氣暴躁,官災是非多多,房子過大或過小都不好。
避免頭重腳輕
由於首層面積有有限,因此很多人在第二、第三層時就會建成「飄出」式,造成房屋頭重腳輕,風水學上稱為「長幼失序」的布局,導致住在這房子的晚輩會有失禮節,脾氣暴躁。如果非要這樣建造,不宜將晚輩的臥室布置在樓上,否則會家居頭重腳輕的磁場負面影響。
房子不宜建立在「背水路」的地方
「背水路」從風水學的角度也是屬於「水路」的一種。如果一味抱著「千金難買向南樓」的觀點,刻意將大門開在南邊,而使大門與街道「相背」,就會違反風水學「開門」要順應「水路」的原則。如自建房的「街門口」向東,而大門口向南,平時家人是從街門口入天井,然後右轉才進入大門進廳,這個布局首先是犯了「背水路」的風水忌諱,令房子落入「難聚財」的境地,所以並非門開「南向」就一定是吉論,風水是以地理環境為本的,所以」開門「要根據整體地形及具體環境而確定。
房子不宜建立在有煞氣的地方
周圍的環境須講究藏風聚氣的風水原理,有左輔右弼之說,正前方需有明堂,後面則需有靠山。還要避免房子蓋在一些有煞氣的地方,如路衝、死巷、垃圾場以及墳地旁等地方。
注意室內整體布局
水火忌十字,也就是說房子的正前方、正後、正左、正右、中心點都不宜有廚房、廁所。洩財漏財嚴重。各個房間大小要適宜,客廳可大不可小,臥室可小不可大,廁所廚房有開窗,走廊不要過分長。
房子忌直衝
大門直衝陽臺、窗戶,前後門相對衝,前後窗戶相對,陽臺與窗戶對衝,這些都是風水大忌。
大門
大門是氣息的吐納口,一家要有向上的運勢,大門就要設在旺運方位,收集旺運之氣入住宅,才能保佑家人平安,財源茂盛。
玄關
大門客廳中間應設置玄關,玄關設計也是有技巧的,別墅風水中「喜迴旋、忌直衝」的俗語要遵守,設置玄關時採用鞋櫃或是隔斷遮擋,讓玄關起到緩衝的作用,講不好的氣隔離在門外。
廚房不宜布置在夾層位置
「廚房」為全家人的「衣祿之所」,與女主人的地位健康息息相關。廚房在夾層是不利的格局,這種狀態下,廚房被很重的上層所「壓迫」,下方處於「半懸空」狀態,直接影響導致家庭財運,且容易負債,刑害女主人健康。
前院
前院主財運,還關乎家人健康,應當保持乾淨整潔,適量花木,白虎方位不要種植大樹,不要有大石頭,忌放置廢棄穢物。
關於農村自建房禁忌,蓋房子有什麼忌諱的內容大家都了解了嗎?在此提醒大家,建房的時候不可忽視這些問題,雖夾帶一些封建迷信的意味,但這些多多少少都是古人總結下來的經驗,我們可以適當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