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因為《封神演義》這本書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姜子牙還有一重身份,很多人不知道,姜子牙是「武成王」,一代武聖,不過後來被朱元璋廢掉了。現在大家知道的武聖是關羽。為什麼會被取消呢?詳細看《》。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周文王是怎麼見到姜子牙,到底是周文王主動去找,還是姜子牙主動來投奔呢?你覺得哪種可能性比較大?
周文王是怎麼遇到姜子牙的,按照 《封神演義》24回的說法是周文王主動遇到姜子牙,而且這種說法已經成了通俗的認知。
這一種說法也出現在《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中。
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
裡面的情節與《封神演義》中差不多,周文王先是佔卜,佔得「所獲非龍非,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然後就遇到了。
這種說法成了後世關於周文王與姜子牙相遇的主流說法。
南朝梁沈約撰的《宋書》延用這種說法。
周文獵渭濱,遂載呂望歸。——《宋書·志·卷二十二》
唐代魏徵主編的《隋書》也延用這種說法。
呂望漁釣之夫,為周之尚父——《隋書·帝紀·卷二》
那麼周文王一定是在渭水河邊遇到姜子牙?這裡還是要打一個大大問號。
司馬遷的《史記》在記載這段話的時候,用了一個句子:以漁釣奸周西伯。如果真的是周文王佔卜得到,然後主動尋得。為什麼司馬遷在這裡用了一個字:「奸」。一個「奸」字讓前後的句子呈現矛盾。奸顯然是刻意為之。
如果是姜子牙刻意為之,周文王怎麼會佔卜卜得這個「所獲非龍非,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一卦呢?難道姜子牙有神仙之能?神仙之能只是《封神演義》中的說法。歷史上的姜子牙自然沒有這種能力。
作為曠世大家的司馬遷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嗎?
自然不可能,那是否也在暗示周文王渭水河邊遇到姜子牙是值得推敲的?
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還記載另一種說法:投奔說。
周西伯拘羑裡,散宜生、閎夭素知而招呂尚。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記載相同的說法。
當時婁敬以布衣之身得到虞將軍的推薦見到劉邦。很多將領希望定都洛陽,但是婁敬勸劉邦定都長安。在交談中說了這麼一句話。
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
這裡說姜子牙和伯夷兩個人是從東海之濱跑過來的。伯夷是孤竹國的王子,因為不願意當這個國王,所以跑到西周來。
姜子牙與伯夷有一次交集,那是在武王伐紂的時候。
伯夷認為武王不應該去伐商,並且說了很重的話。
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史記·伯夷列傳》
武王手下見還沒有出去作戰,就遇到這麼不吉利的話,要殺掉這個傢伙,但是姜子牙說了一句話救了他。
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史記·伯夷列傳》
這句話怎麼看都透露著一種非比尋常的關係。一般陣前如此說不吉利的話肯定死罪,而且伯夷是鐵了心的反對,這樣的逆臣應該是斬首,為什麼還要扶呢?
孤竹國在唐秦之地,自然是東海之濱。姜子牙,司馬遷也明確地說他是東海上人。所以這裡有一個疑點。
其次婁敬是齊人,姜子牙是齊國第一任國君。從傳統的思維方式來看,會對姜子牙進行適當的吹捧,雖然姜齊已經被田齊取代,但姜子牙畢竟是齊國的奠基者。
這樣看來周文王在渭水河邊通過佔卜的方式遇到姜子牙的確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或許是司馬遷文中用「奸」這字的真正用意吧。
這一種投奔說,在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也引用了。
皇甫士安云:欲隱東海之濱,聞文王善養老,故入釣於周。——《水經注.卷五》
在文章中說姜子牙老了,但沒有遇到明君,聽到西周善養老,所以過來。這個與伯夷投奔西周的說法是一模一樣。
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史記·伯夷列傳》
從可信的程度上看,婁敬的說法應該更可信一樣。但為什麼後世都延續周文王在渭水河邊遇到姜子牙呢?這個或許與姜子牙在後世的地位決定的。
姜子牙被後世稱為兵家鼻祖、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宋真宗又給姜子牙加封。武廟就是武成王廟的縮寫。正如關羽被封聖一樣,很多事跡就會往關羽身上堆。姜子牙肯定也不例外。相比投奔說,周文王真在渭水河邊遇到姜子牙更能突顯姜子牙的身份。
也有學者認為姜子牙沒有通過釣魚的方式遇到周文王。姜子牙就是姜氏部落的首領,在西周早期姜姓和姬姓是輪流執政。他們還舉了一個最重要的證據。
姬姓的始祖的母親就是姜源,帝嚳元妃,因為遇到一隻巨人的腳印,最終生下周的始祖棄。
姜源的姜與姜子牙的姜同源。
關於這種說法,知常容也不知道可不可信,大家自己品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