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皋華麗號。
清政府欽差大臣、杭州將軍愛新覺羅·耆英,兩江總督愛新覺羅·伊里布、受到革職留任處分的兩江總督牛鑑與英國侵華全權代表璞鼎查對面而坐,籤訂下了《南京條約》,標誌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更標誌著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鴉片戰爭也成為了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籤訂《南京條約》
時間:1842年8月
地點:南京
人物:清政府代表耆英、伊里布、牛鑑;英國代表璞鼎查
內容: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款共2100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準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南京條約》籤訂之後,隨之而來的是列強強加而來的一個又一個不平等條約。
1843年7月,清政府與英國在虎門訂立《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作為《虎門條約》的一部分。《五口通商章程》破壞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司法主權,中國關稅自主權喪失。
1943年10月8日,清政府與英國在虎門籤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虎門條約》的籤訂,使中國的主權遭到極為嚴重的破壞,進一步損害了中國的權益,給中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帶來了災難性的影響。
1844年7月3日,清朝與美國在澳門望廈村籤訂《望廈條約》,這是清政府與美國籤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望廈條約》使美國享有英國在《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同時還擴大了侵略權益。是比中英《南京條約》、 中英《虎門條約》及其附件更細緻更完備的不平等條約。它是加在中國身上的又一道更為沉重的枷鎖。
1844年10月24日,清朝與法國在廣州黃埔籤訂《黃埔條約》,這是法國侵略中國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這個條約也為外國侵略者利用傳教權利進行公開的侵華活動埋下了第一塊基石,《黃埔條約》與《望廈條約》一樣,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司法、關稅、領海的自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