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馬踏飛燕」背後的故事

2020-12-18 漫談娛樂八卦

1973年的某一天,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門口,人們排成長龍一樣的隊伍,他們要來觀賞中國大型歷史文物展,這些英國人看完了這場展覽之後,對其中一尊「馬踏飛燕」讚不絕口,稱讚它是絕世珍品,是「天才的中國馬」。

「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青銅雕塑作品,表現的是一匹奔馬在草原上奔馳,馬首微微向左側,昂首嘶鳴,馬鬃和馬尾迎風飄揚,體態非常地健壯,線條極為流暢,三個馬蹄騰空,一隻右後蹄踏在一隻飛燕上,不禁讓人感嘆腳步的輕盈,奔跑的急速,設計的巧妙,製作的精湛。

當我國這個大型的文物展在美國展出的時候,這匹「馬踏飛燕」成為廣告上的標誌,外國刊物紛紛報導它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很快這一尊「馬踏飛燕」的雕塑,聞名世界。後來我國國家旅遊局將「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這樣全國各地都能看見「馬踏飛燕」的形象。「馬踏飛燕」這尊雕塑雖然非常地珍貴,但是它卻差點被當成廢銅爛鐵賣掉。

1969年在甘肅武威縣,離縣城2公裡外的一個村子裡,村民們按照上級的安排準備挖地道,這個地道要從一個叫「雷臺」的土臺底下穿過去,這個土臺之所以叫「雷臺」,是因為在它的上面有一座道觀,在道觀的後殿供奉著雷神,這個土臺一看就知道它是經過人工夯制的,可是當地的村民卻對它不以為然,因為武威縣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這一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所以到處都可以找到古人留下的痕跡,像這樣人工夯制的土臺就很難引起當地村民的關注。

一天下午,村民按部就班地開始挖地道,當挖到大約13米深的時候,就發現地道的側壁有一堵磚牆,用鎬頭敲打牆壁發現裡面是空的,這隊長就用鎬頭使勁敲了一下,就敲開了一個洞,頓時一股刺鼻的怪味撲面而來,用手電筒往裡照,發現根本就照不到底,這幾個村民就膽怯了,因為這分明就是一個磚結構的古墓葬,隊長膽子大,就帶著村民爬進了這座古墓道,打著手電向前探索著,在手電光的照耀下,他們看見有一排排的銅人,銅馬,銅車,這就是一組青銅車馬儀仗俑隊,可是這些村民沒文化,不認識,他們手電筒的光照在這些文物身上反射出來的光,讓他們以為這些文物都是金子打造的。

他們挖到寶物的消息很快就讓公社的領導知道了,公社領導就派民兵封鎖了現場,同時向省裡相關負責此區域事情的領導做了匯報,不久之後,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就來到了武威縣,對這座古墓進行了進一步的清理。專家們進入古墓道,看到滿地都是銅錢和到處的破陶罐,在棺床上是掀翻了的棺材板和兩具屍骨,顯然這是一個夫妻合葬墓,專家經過認真清理發現在這個古墓道裡還有兩個盜洞,也就說這個墓在此之前已經被盜墓賊盜掘了兩次了,估計當時的盜墓賊只盜走了比較容易出手的金銀珠寶,對青銅器沒興趣,這才把這組珍貴的青銅車馬傭隊保存下來。這座古墓發現於「雷臺」之下,因此命名為武威雷臺漢墓。

在武威縣發現的這組青銅車馬傭隊就進入了甘肅省博物館,坐落在黃河之濱的甘肅省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綜合性博物館之一,憑藉甘肅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隴原大地留下的大量珍貴文化遺存,甘肅省博物館擁有得天獨厚的館藏資源,匯集了甘肅從遠古時期到近現代的大量文化珍寶,有以新石器時代之冠的甘肅彩陶、漢代簡牘文書,絲綢之路珍品,佛教藝術萃寶,古生物化石等珍貴文物獨具特色。此次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青銅車馬傭隊也被送到這裡進行研究,然而面對這樣大規模的青銅車馬傭隊,專家們卻犯了難,因為以這樣大規模的青銅車馬傭隊陪葬可以說是極為罕見,甚至是絕無僅有,那麼這個墓主人到底是誰,他為什麼可以擁有如此龐大的一組青銅車馬傭隊呢?

於是專家帶著好奇心就開始認真清理,尋找線索,確認墓葬主人的身份,在夫妻合葬的棺床附近發現了四枚銀制的將軍印,說明墓葬的主人生前被四次冊封為將軍,地位顯赫,戰功赫赫。在棺床附近發現了12個青銅人傭,有男有女,男傭背後的字是「張氏奴」,女傭背後是「張氏婢」,所以可以確認墓主人可能姓張,在一匹青銅馬的前胸發現了一篇銘文,銘文中說明這個張姓的人曾經擔任過武威郡守,可是按照漢代的規定,郡守一級的官員他的墓葬鋪地的銅錢不能超過兩萬枚,可是這些墓葬裡清理出來的銅錢一共有大約28000枚,而且是被盜過兩次以後剩下的,所以這個人的地位一定比郡守要高,後來又在一些青銅器上發現了「張君前夫人」和「張君後夫人」的銘文,稱「夫人」那是諸侯的妻子,所以人們就推斷這位郡守同時帶有侯爵的頭銜,那有關學者就由此推斷出,在東漢年間,在涼州郡守同時有侯爵頭銜的只有一個人,他就是張江,由於涼州地處軍事戰略要地,當時的羌人要進攻涼州必然要經過張掖峽谷,而這個張江將軍就守在這個峽谷,由於守土有功被封為「破羌將軍」,跟出土的銀制將軍印上完全吻合。可是他怎麼會擁有如此精美的車馬傭隊呢?當時張掖大量出產銅,而涼州的青銅冶煉工藝也很高超,這位張將軍被任命為武威郡守同時冊封了侯爵的頭銜,為了感激漢明帝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就鑄造了這組青銅車馬傭隊獻給了皇帝,當這組青銅車馬傭隊送進京城洛陽的時候,漢明帝非常地喜歡, 將它們安置在平樂觀,並且命名為「涼州貢馬」,遺憾的是這組青銅車馬傭隊在東漢末年的董卓之亂毀掉了,幸好張江製作了兩套,以備精選,一套送入京城,一套留給自己,當他去世之後,他的後人就將這套青銅車馬傭隊埋進他的墳墓給他陪葬。

青銅車馬傭隊在當時的甘肅省博物館並沒有那麼受到關注,直到一位欣賞它的伯樂出現,就是當時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郭沫若怎麼會關注到青銅車馬傭隊呢?是在它出土兩年之後,郭老陪同某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西北,來到了蘭州,雖然訪問日程安排的很滿,時間很緊,但是喜歡文物的郭老依然趁外賓休息的時候來到了甘肅省博物館觀看這裡收藏的文物,當他看到這組車馬傭隊的時候,被其中的一匹「銅奔馬」吸引住了,他大聲讚美道:太棒了,太美了,太絕了,我們的祖先居然製作出如此精美的作品,無論是造型、設計、還是力學結構都達到了完美,這真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他讚賞完之後,看著這匹「銅奔馬」腳下踏著一隻飛燕,於是就給它起了個名字叫「馬踏飛燕」。從此這匹馬就以「馬踏飛燕」命名,聞名世界了。

郭老回北京之後依然放不下這尊「馬踏飛燕」,於是和文物局當時的負責人商量能不能把這尊「馬踏飛燕」和青銅車馬傭隊調到北京,於是它們來到了北京故宮參加了展出。可是這尊「馬踏飛燕」當時已經殘缺不全了,鬃毛和馬尾都掉了,脖子上有好幾個洞,三個馬蹄都是空的,幸好,故宮博物院有青銅器修復專家,經過這位專家的修復,馬鬃和馬尾都恢復了,再現了這匹奔馬的神採,經過修復,又按照傳統的方法做舊如舊根本看不出修復的痕跡,所以這匹奔馬在全世界各地展出,贏得了觀眾們的交口稱讚。

「馬踏飛燕」以它雄健的英姿和所體現的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氣魄,奮發精神震驚了全世界,然而正是這樣一件國寶重器卻塑造於東漢時期,在中國古代社會,人們對於雕塑藝術以及力學、美學的領悟是深刻的,雕塑藝術是造型藝術的一種,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它是指用黏土等各種可塑材料木材、石頭等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的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審美感受,情感理想的藝術形式。中國的雕塑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以前,到了商周時期,大量青銅器的出現,將這種藝術推向了一個高峰。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讓人們看到了秦代雕塑藝術的精湛工藝,這尊「馬踏飛燕」的發現,更令世人驚嘆於中國古人雕塑藝術的極高造詣,那麼「馬踏飛燕的創作來源是什麼呢?漢武帝與「馬踏飛燕」之間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西漢剛剛建立,國勢衰弱,民不聊生,只好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中央政權簡政放權,面對匈奴強大的壓力,採取和親的政策,來維持邊境的和平,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漢武帝一改前朝的做法,從「無為而治」變成「有為而治」,從對匈奴的和親改變為武力的反擊,既然決定要武力反擊匈奴,就要切斷匈奴的聯盟,建立自己反匈奴的統一戰線,於是派張騫出使西域,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切斷了匈奴與西域的聯繫,建立了漢朝與西域諸國的友好關係,漢武帝最大的特點就是與他前代的各位皇帝相比,戰略上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春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不斷南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們基本採取守勢,分別修築了屬於自己的長城,到秦一統天下之後,秦始皇把燕國、趙國、秦國三國長城連成一線,這就是萬裡長城,雖然秦朝有蒙恬帶30萬大軍北伐匈奴,但整個過程基本上,我們中原漢族都採取的是守勢。到了漢武帝時期,則選擇了進攻,去敵人的土地上決戰,把敵人的主力殲滅在他們的國土上,可是要完成這樣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具有一支強大的機動作戰部隊,這樣的部隊在當時只能是騎兵,可是我們中原出產的馬匹只適合耕地、拉車,推磨,品種很差, 就需要引進良馬,在那時候,只有遊牧民族地區的「天馬」是最好的,所以這尊「馬踏飛燕」是以」天馬」為原型,漢武帝非常喜歡這種馬,他想引進這種馬當他們的戰馬,因為中原的馬匹的馬蹄不耐磨,當時也沒有馬鐵掌的技術,所以馬匹不耐騎,作戰能力不高。所以引進優良的馬用來當戰馬,戰馬在當時是重要的部隊機動裝備,誰擁有了良好的戰馬,誰就將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性。天馬會跑一種叫做」對側快步」的步伐,就是馬的左右腳會同時邁步,就像人的同手同腳一樣。我們的這尊」銅奔馬」就是採用的對側快步,這樣的對側快步特別適合全副裝備的重甲騎兵,所以,漢武大帝就希望大量地引入這樣優秀的馬種。

馬這種長嘯奔騰,聰穎忠厚的動物,在數千年前就被古人成功馴化,它一度作為古人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運載工具,被載入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老驥伏櫪,老馬識途,龍馬精神,馬到成功等這些成語和故事都是在讚揚馬。不僅如此,在傳統的"六畜"和「十二生肖「中,馬都位列其中,可見馬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元素,在漫長的冷兵器時代,馬是一種有靈氣的武器,隨軍移動的糧倉,所以,騎兵在古代戰爭中,就是野戰之神,強大的戰略,戰場機動的能力,使騎兵能夠縱橫沙場,在戰爭中,往往起到了決勝的作用。漢武帝深知騎兵的重要性,他心裡清楚,篩選優秀馬匹,才是武裝一支強大騎兵的關鍵。

為了引進優秀的馬匹,漢武帝不惜血本,他聽說西域的大宛國有這樣優秀的馬匹,就打造了一匹黃金的馬送到了大宛國去換真的天馬,可是這大宛國的國王太喜歡他的馬了,無論如何都不換,還把漢武帝的金馬劫持,並殺害了使團行者,漢武帝聽到這消息是非常生氣,命令將軍李廣利帶大軍攻打大宛國,他帶著大軍把大宛國一圍就圍了40多天,大宛國就求和了,想著他們不就想要天馬,那就把馬廄打開,讓他們挑。李廣利認真挑選了三千餘匹上好的天馬。就趕著這些馬回到了漢朝,這就是西漢歷史上著名的」天馬之役「。漢武帝高興還為此寫了一首詩叫《西極天馬歌》,歌頌這次戰役的勝利。由於引進了這三千多優質馬匹,使得漢朝的騎兵實力大增,更為關鍵的是從根本上改良了中原戰馬的品種,讓我們的騎兵的實力、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面對馬上民族匈奴,打敗他們,這批天馬的引進是功不可沒的,所以經過三十年的戰爭,把北匈奴趕進了大漠,也就徹底地解決了北部邊患的問題。天馬功不可沒,它的形象深入人心,廣為流傳。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首師大考古系:「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太原「馬踏飛燕」雕塑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原標題:標誌建築「馬踏飛燕」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會儘快修改  「這種錯誤不改正,多影響省城的形象呀!」7月10日上午,太原市民陳先生給山西晚報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  「那是我開車左轉等紅燈的時候發現的。」
  • 首師大考古新突破:「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國寶「馬踏飛燕」的真正寓意解讀出來了!
    雕塑「馬踏飛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寶,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被一些村民首先發現的,隨後震驚全國,它優美的造型、巧妙的力學構造都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一匹駿馬踩在一隻飛燕身上,這樣有什麼寓意嗎?馬踏飛燕雖然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但老師除了教我們為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創造自豪外,也說不清工匠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創作這個作品。學術界雖然也有各種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蘭州牛肉麵……帶你走近特色蘭州
    「東漢青銅器『馬踏飛燕』經考證馬蹄下並非燕子,」博物館講解員表示,「因此,我們稱這一鎮館之寶為『銅奔馬』。」據了解,甘肅省博物館有藏品35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6件(組)。銅奔馬、魏晉時期的「驛使圖」畫像磚,已分別成為中國的旅遊標誌和中國郵政的標誌。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教資備考,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奇葩——《馬踏飛燕》
    秦漢雕塑是我國雕塑史上的第一個高峰期,秦代雕塑注重的是表現逼真的形象,而漢代時期的雕塑更加注重內在神韻的表達,其中最精彩的雕塑之一就是——《馬踏飛燕》了。提到《馬踏飛燕》大家都不陌生,有的稱為《銅奔馬》或是《馬超龍雀》,無論哪種稱呼都不能掩蓋它在青銅雕塑界響噹噹的名氣。馬踏飛燕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它的形象豪縱,昂首豎耳,馬尾飛揚,三蹄騰空,一隻馬蹄踏在正在疾飛的燕隼背上,燕隼回首驚顧。
  • 劉春聲:「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
    根據當年陪同郭沫若先生參觀甘肅省博物館的人員回憶,郭沫若在觀察銅奔馬的過程中,將其稱為「馬踏飛燕」。其後主流名稱一直延用「馬踏飛燕」。此器出土時已碎為數塊,後經故宮博物館銅器修復專家趙振茂先生修復後,於1971年7月1日參加在故宮博物院舉辦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展覽》,這是銅奔馬首次與公眾見面,立刻引起強烈反響,從此名震環宇,蜚聲海內外。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是否知道馬踏飛燕?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太原標誌性建築物「馬踏飛燕」底座下的英文錯了20年
    7月10日上午,市民陳先生給山西晚報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 「那是我開車左轉等紅燈的時候發現的。」 底座三面都有英文 還有修改過的痕跡 7月10日上午,山西晚報全媒體記者來到了長風街建設南路口,這個路口,就是人們常見的標誌性建築物「馬踏飛燕」。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有爭議
    對於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如今幾乎盡人皆知。那麼,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古墓的銅奔馬,為何叫「馬踏飛燕」?這隻銅奔馬是被稱為「天馬」的「汗血寶馬」還是被稱為「天駟」的「神馬」?
  • 「馬踏飛燕」原來只是別稱,其本名卻很少人留意,還是國寶級文物
    一匹飛奔的駿馬腳下踩著一隻燕子,相信很多人對此形象並不陌生,「馬踏飛燕」就是大家對它的美稱,甚至很多人家裡或公司辦公室裡都擺放著它的複製品,大家都相信它代表著飛黃騰達、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等好兆頭。1984年,「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正式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其原型來自甘肅武威涼州區雷臺漢墓出土的文物。或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一直認為這個奔馬雕塑就叫做「馬踏飛燕」。
  • 【探尋絲路 揭秘甘肅】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這裡出土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馬踏飛燕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低蘊,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騰飛!
  • 從「馬踏飛燕」到「馬踏匈奴鷹」,承載著滿滿的時代豪情
    後因時代際遇,銅奔馬被命名「馬踏飛燕」並出國巡展蜚聲中外,後來更被選為中國旅遊的形象標識。最近,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這一學術新發現廣受關注,引起極大的社會反響。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接著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七期,今天我們聊一下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鎮館之寶,也是雲南古文明的代表之作--牛虎銅案的故事。
  • 雲趣故事會 趣讀華夏科技故事第5期:馬踏飛燕
    雲趣故事會·趣讀華夏科技故事 ——馬踏飛燕03:36來自中國科學技術館大家好,雲端攬勝,樂享科學,歡迎進入中國科技館「雲享科學」活動「趣讀華夏科技故事」部分。這件名揚世界的青銅器就是1969年出土於甘肅雷臺漢墓的「馬踏飛燕」。「馬踏飛燕」是中國青銅鑄造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它長約45釐米,寬約13釐米,高約34.5釐米。馬的三足騰空,僅右後一蹄踏於飛燕之上,呈嘶鳴騰飛狀。郭沫若先生可算是「馬踏飛燕」的伯樂,他最早認識到了「馬踏飛燕」風馳電掣般青銅造型的美學價值,以及符合力學平衡原理的科技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