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絲路 揭秘甘肅】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這裡出土

2021-01-09 騰訊網

馬踏飛燕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等,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馬踏飛燕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寶,現為中國旅遊圖形標誌,既體現了中國旅遊文化的深厚低蘊,而且象徵著中華民族的騰飛!

「探尋絲路 揭秘甘肅」——「改革開放40周年.全國農廣看甘肅「大型採訪活動精彩在路上,第三天來到河西走廊東端、古絲綢之路要衝的武威市。

武威,古稱涼州,文化底蘊深厚,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早聽說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從這裡出土,作為山東鄉村廣播《美麗鄉村遊》的主播飛揚,一到武威就興奮起來,懷著激動又崇敬的心情,來到雷臺景區。

「馬踏飛燕」造型是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就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

雷臺景區運營副總劉林介紹說,馬是古代陸地上速度的象徵,而燕子是天空中速度的象徵。馬踏在飛燕身上,有一種「天馬行空,無所羈縛」的感覺,藝術價值比較高,寓意中國旅遊業前程似錦、一往無前。

雷臺景區運營副總劉林劉林接受採訪

武威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除了「馬踏飛燕」,還有舉世聞名的珍貴國寶西夏碑、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等。武威市旅發委副調研員馮知朝表示,武威旅遊資源優勢體現在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歷史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武威目前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葡萄酒城。

武威市旅發委副調研員馮知朝接受採訪

2018年以來,武威市涼州區把文化旅遊產業定位為支柱產業來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培育建設特色景觀旅遊鎮村,打造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普康田園綜合體作為一家集現代農業、休閒旅遊、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綜合體,就是其中代表。

先來欣賞一段視頻,你能想像這是甘肅的鄉村嗎?

你沒看錯!這裡就是武威市涼州區永豐鎮的鄉村,這裡就是普康田園綜合體。普康集團董事長馮淑剛介紹,普康田園綜合體以發展戈壁農業為突破口,以農民合作社為載體,以「重生態、重環保、重綠色、重健康、重可持續」為發展理念。聚焦設施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文化旅遊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發展目標。

普康集團董事長馮淑剛介紹田園綜合體

目前核心區主要規劃建設戈壁農業實驗示範區、標準化戈壁灘羊養殖基地、生態食材深加工基地、酒文化展示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及國防教育營地、水上大世界、西夏大營、涼州美食一條街等板塊。

2018年普康集團計劃投資1.63億,建設戈壁農業示範區、有機蔬菜生產基地、民俗文化旅遊度假村、有機肥加工廠、大型沼氣池等,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

看過了國家級文物「馬踏飛燕」,普康集團投資的田園綜合體,你可能會說這些都是大景區、大農業,武威的鄉村也會這麼美嗎?先給大家上一組圖。

是的!這就是武威地地道道的農村。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雙城村南安社區村民賀兆玉一家住在100平米左右的房子,他說自從住進樓房,生活便利多了。家裡安了地暖,冬天不冷,做飯有了燃氣灶。天氣好的時候,經常坐在陽臺曬太陽、喝喝茶,這是以前沒有想過的生活。

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黨委書記蔡龍介紹,2018年雙城鎮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民群眾生活品質為目標。以「美麗鄉村城鎮建設」為契機,以治理「三亂」,實現「四化」、「六有」為載體,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

武威市涼州區雙城鎮黨委書記蔡龍接受採訪

涼州區永昌鎮編制了《「美麗鄉鎮」改造工程初步設計方案》,在建設過程中做到能保留的儘量保留,能改造的適度改造,有效利用資源,降低建設成本。永昌鎮鎮長張開堂接受採訪時表示,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廣泛採納群眾意見,形成共謀、共建、共管、共享機制。

永昌鎮鎮長張開堂接受採訪

改革開放40年,武威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搶抓「一帶一路」建設重大機遇,做大全域旅遊。昔日的涼州有「五涼古都,河西都會」的美稱,今日的涼州成為絲綢之路黃金旅遊帶上的明星旅遊城市。河西走廊獨特的文明和風光,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也讓世界認識了新涼州。

飛揚小課堂

昨天微信中飛揚手中的植物是甜葉菊,你猜對了嗎?

甜葉菊

甜葉菊,中藥名。為菊科澤蘭屬植物甜葉菊的葉。原產於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現北京、河北、陝西、甘肅、江蘇、福建、雲南等地均有引種。具有生津止渴,降血壓之功效。主治消渴,高血壓病。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是西北地區僅次於西安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
  •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商代玉璋,甘肅的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秦始皇陵銅車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銅車馬模型,1980年出土於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墳丘西側。共兩乘,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製作年代約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221~前210年間。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原來只是別稱,其本名卻很少人留意,還是國寶級文物
    1984年,「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正式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其原型來自甘肅武威涼州區雷臺漢墓出土的文物。或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一直認為這個奔馬雕塑就叫做「馬踏飛燕」。甘肅省博物館位於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西津西路3號,是甘肅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館內歷史文物藏品82000餘件,精品的歷史文物有3000餘件,國寶級文物16件(組),國家一級文物720餘件(組),「馬踏飛燕」原型就館藏在這裡。
  • 「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有爭議
    對於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如今幾乎盡人皆知。那麼,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古墓的銅奔馬,為何叫「馬踏飛燕」?這隻銅奔馬是被稱為「天馬」的「汗血寶馬」還是被稱為「天駟」的「神馬」?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馬踏飛燕,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武威
    中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馬踏飛燕,中國旅遊標誌出土地武威武威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古稱涼州。自漢武帝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是古絲路要衝。馬踏飛燕的發現有它的偶然性,它的命運有戲劇性。雷臺位於原武威縣城北郊,為一人工夯築土臺。據史料記載,雷臺為前涼(公元301—375年)國王張茂所築靈鈞臺。「周輪80餘堵,基高9仞」。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甘肅省博物館藏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   首師大考古系:「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帶你了解「馬踏飛燕」背後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門口,人們排成長龍一樣的隊伍,他們要來觀賞中國大型歷史文物展,這些英國人看完了這場展覽之後,對其中一尊「馬踏飛燕」讚不絕口,稱讚它是絕世珍品,是「天才的中國馬」。
  • 「馬踏飛燕」、蘭州牛肉麵……帶你走近特色蘭州
    5月29日,「大江大河·面面聚道——『一帶一路』蘭州沿江之行」城際交流媒體團到達本次採訪活動的最後一站絲路重鎮蘭州。來自宜昌、荊州、武漢、蘭州的二十餘位記者共同體驗蘭州的城市建設、風土人情、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獨特魅力。
  • 【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2020-03-28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甘肅在挖防空洞時,無意發現東漢晚期的磚室墓,成中國旅遊標誌
    甘肅在挖防空洞時,無意發現東漢晚期的磚室墓,成中國旅遊標誌不知道生活中的你有沒有發現,其實很多時候都是「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也就間接的驗證了,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東西是在一種意外的情況下發現的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光明日報文化記憶版:其實馬踏飛燕踏的並不是燕子
    甘肅省博物館】     作者:宋喜群 藺紫鷗  姓名:銅奔馬  年齡:約1800歲  主人:張姓某人  住址:甘肅省博物館  個性籤名:馬踏飛燕不是我的真名  馬是中國古人的「寵兒」,幾千年來備受讚譽。
  • 劉春聲:「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
    馬踏飛燕,舉世聞名。1969年8月19日,出土於中國甘肅省武威縣新鮮公社新鮮大隊鄰近的雷祖廟臺基下一個東漢漢墓中,時代距今1700多年,為99件青銅車馬武士組成的儀仗俑陣中的一件。一年後,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郭沫若陪外賓訪問蘭州,抽暇到甘肅省博物館視察館藏文物,在這批銅車馬儀仗中發現了「銅奔馬」。
  • 記者手記:「馬超龍雀」真名在此 中國旅遊標誌名稱別再叫亂
    這是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的消息(2017年7月7日拍攝)。  一匹頭微左揚、昂首嘶鳴的天馬,左側兩足後曳、右側雙足前探,騰空疾馳而行,其右後足下的飛鳥回首注目驚視……這件把天馬行空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的青銅雕像,是上世紀60年代末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東漢古墓的精品文物。1983年國家旅遊局經過多種方案的比較和研究,確定選用這尊「馬超龍雀」銅像作為中國旅遊業的圖形標誌。
  • 寧強教授研究新突破:「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本文轉自首師大考古公眾號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漢代銅奔馬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也是本期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重要一環。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
  • 首師大考古新突破:「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