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2020-12-21 澎湃新聞

【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2020-03-28 20: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蜻蜓村

【動心瞬間】

涼州——武威

涼州會盟——白塔寺

隴右之冠——武威文廟

馬超龍雀——武威雷臺

浩瀚沙漠——親子時間

美麗鄉村——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

【畫面展現】

武威亦稱涼州,曾是絲綢之路的要衝,是「人煙撲地桑拓稠」的富饒之地,素有「銀武威」之稱。武威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非常豐富,主要有出土了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絲路名剎海藏寺,堪稱石窟鼻祖的天梯山石窟等。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詩詞訴說著這裡的文化燦爛,詩詞描繪著這裡的歷史深厚,詩詞孕育著這裡的精華灼灼。來到這裡,可享受文化與詩詞的盛宴,感受沙漠與人類的較量。

【線路推薦】

河西各地——武威市——涼州白塔寺——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武威文廟——雷臺漢墓——沙漠公園——返回

【建議天數】

2天

【行程攻略】

第一天:從河西各地驅車前往詩詞涼州——武威,河西走廊天高雲淡,清風徐徐,沿途的風光目不暇接。第一站來到武威白塔寺,遊覽後來到高壩鎮蜻蜓村,體驗田園風光,浪漫依然。下午來到武威文廟,很多時候都可以看到研學團隊舉行的祭孔大典,莊嚴而肅穆,仿佛穿越到二千多年前的時空,仿佛讓心靈回歸本真。隨後來到武威雷臺,感嘆歷史的饋贈。晚住宿於武威市。

第二天:早餐後前往沙漠公園,這裡有人類戰勝沙漠的點點痕跡,更能體會沙漠生物的頑強精神,是親子認知河西生態的科普勝地。體驗沙漠中遊樂項目,與沙漠親密接觸。後根據時間返回溫暖的家。

白塔寺

【線路景點介紹】

白塔寺

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白塔村

白塔寺,又稱百塔寺,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東南20公裡的涼州區武南鎮白塔村,它是河西走廊重要的藏傳佛教寺院遺蹟。近年來,白塔寺先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青年文明號和市級文明窗口。

武威文廟

武威文廟

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崇文街43號

武威文廟又名「孔廟」「聖廟」「涼州文廟」,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東南隅,坐北朝南,院落式布局,南北長 170 米,東西寬 90 米,佔地面積 15300 平方米。武威文廟整個古建築群由中、東、西三組建築群組成,東院為文昌宮,中院為孔廟,西院為涼州府儒學府,三座院落對稱布局於三條平行中軸線上。1981年9月1日,武威文廟裡成立了武威市博物館。武威市博物館是目前甘肅省第二大歷史博物館,現館內收藏有歷代圖書、字畫、碑刻及其它文物45000多件,其中珍貴文物達1000多件。基本陳列有武威簡史,專題陳列有歷代石刻、館藏匾額、館藏水陸畫、清代屏風、漢唐木雕、佛教造像等。其中收藏有從他處遷來或屬文廟的唐至清石碑共30餘通以及清到民國年間的匾額幾十餘塊,形式獨特,國內少有。

雷臺景區

雷臺漢墓

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北關中路

雷臺漢文化博物館(AAAA級):位於涼州區北關中路257號,是絲綢之路上的精品旅遊景區,因雷臺漢墓出土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聞名,1983年被公布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景點有漢式大門、音樂噴泉、漢代風格大型浮雕、四神圖騰柱、整體放大6倍的99件銅車馬儀仗俑陣列、漢墓、雷臺觀、漢文化展覽館等。

沙漠公園

沙漠公園

位於武威市涼州區清源鎮

武威沙漠公園是一座融大漠風光、草原風情、園林特色為一體的遊覽勝地,位於甘肅武威城東19公裡處的騰格里沙漠前緣,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其擁有佔地近4000平方米的遊泳池,還有跑馬場、賽馬場、沙浴場以及「大漠亭」「陶心閣」「鴛鴦亭」「桃花亭」等遊樂設施。園內沙丘起伏,百草叢生,有梭梭、樺木、紅柳、沙米、蓬棵等沙生植物,是我國第一座大漠風光與沙漠綠洲相結合的遊覽樂園,由蘭大地理系專家教授優化設計,進一步建設完善,成為一座展示治沙成果、旅遊健身、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沙漠公園。

蜻蜓村

【鄉村旅遊示範村推薦】

鄉村農莊——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

鄉村優勢:政策開放、引導得當,以楊氏歷史文化、涼州民俗文化、漢傳佛教文化為依撫,以創意農業為發展理念,打造了承接歷史傳奇和地域文化內涵的特色小鎮——「蜻蜓莊園」。得天獨厚的田園方陣,文化元素點綴其中,有元朝時期清涼寺、現存「寨牆」、古殿、是紅色教育基地。清水河流水潺潺,緊鄰「金色大道」高速公路和涼古公路,交通便利。佔天時、盡地理、得人和,區位優勢明顯,趕上了發展的好時光。

鄉村亮點: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採摘種養農家體驗、垂釣休閒

住宿度假為一體的農村風情運動休閒中心

農家小院別具一格、農家菜餚地道美味

鮮花滿園、瓜果飄香

三套車

【舌尖上的西北美食】

三套車

山藥米拌湯

臘肉夾兒

涼州大月餅

紅燒羊羔肉

米湯油饊子

重興麻辣魚

武威釀皮子

武威香頭面

武威洋芋攪團

涼州沙米粉

【心尖上的伴手好禮】

涼州「奔馬鍋巴」

葡萄酒

民勤羊肉

金冠蘋果

黃河蜜瓜

鬱金香和銀蒂白蘭瓜

大板黑瓜子

【鄉村裡的特色活動】

特色蔬菜、瓜果採摘活動

塔爾灣滑雪場定期舉辦篝火晚會和夏季水上衝浪活動

來源: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

猜你喜歡

本文為武威市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整合內容。如遇到1、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2、標來源非第一原創;3、微信內容發現錯誤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私信「武威文體廣電旅遊」微信公眾號或致電:0935—2211772,我們及時審核處理。

原標題:《【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翰墨飄香 李氏郡望孝親遊
    【打開鄉村之美 點亮富裕之光】翰墨飄香 李氏郡望孝親遊 2020-05-1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探尋絲路 揭秘甘肅】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在這裡出土
    武威,古稱涼州,文化底蘊深厚,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早聽說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從這裡出土,作為山東鄉村廣播《美麗鄉村遊》的主播飛揚,一到武威就興奮起來,懷著激動又崇敬的心情,來到雷臺景區。
  • 帶你了解「馬踏飛燕」背後的故事
    當我國這個大型的文物展在美國展出的時候,這匹「馬踏飛燕」成為廣告上的標誌,外國刊物紛紛報導它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明星,很快這一尊「馬踏飛燕」的雕塑,聞名世界。後來我國國家旅遊局將「馬踏飛燕」作為中國旅遊標誌,這樣全國各地都能看見「馬踏飛燕」的形象。「馬踏飛燕」這尊雕塑雖然非常地珍貴,但是它卻差點被當成廢銅爛鐵賣掉。
  •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這件國寶目前為甘肅省博物館收藏。館長賈建威已經聽說了寧強教授的學術觀點,但是他說「也有專家不同意他的觀點。」   現在,賈建威和他的博物館同事依然使用著這件國寶最準確的稱呼:「銅奔馬」。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 劉春聲:「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
    從此,馬踏飛燕舉世聞名,「馬踏飛燕」這一名稱也被固定下來。但「銅奔馬」從出土至今,其名稱和寓意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最終也沒有一個公認的結論。關於「馬踏飛燕」的名稱,主要還有以下幾種說法:「銅奔馬」說,「馬踏龍雀」說,「飛燕騮」說,「天馬」說,「馬神——天駟」說。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後經學者指出鳥的尾端沒有剪刀狀分叉,不是燕,而是隼類猛禽。
  • 葡萄美酒夜光杯 莫道涼州是邊城——全國旅行商走進武威
    全國旅行商代表與「銅奔馬」合影留念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李萍  「『馬踏飛燕』是我們旅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考察團的第一站便是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的雷臺漢墓。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它三足騰空,右後蹄踏一飛鳥,馬頭上一撮呈流線型的鬃毛指向彗星一般的翹尾,與它身上所呈現的完美力學平衡和其天馬行空的姿態都流露出古人帶有浪漫主義氣息的美學體驗,其原件現存於甘肅省博物館。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國寶「馬踏飛燕」的真正寓意解讀出來了!
    雕塑「馬踏飛燕」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國寶,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被一些村民首先發現的,隨後震驚全國,它優美的造型、巧妙的力學構造都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一匹駿馬踩在一隻飛燕身上,這樣有什麼寓意嗎?馬踏飛燕雖然早就進入了我們的語文課本,但老師除了教我們為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創造自豪外,也說不清工匠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創作這個作品。學術界雖然也有各種解釋,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 古稱涼州的武威:當今中國旅遊標誌之都,曾是古「絲綢之路」要衝
    想必看過電視劇《錦繡未央》的讀者朋友們一定對涼州這個城市並不陌生,而小編第一次聽說武威這個城市卻是從高中時的地理老師口中得知的,並且從那時便得知了原來我們小時候聽說過的「馬踏飛燕」原來是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而它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內。據小編了解,武威市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功軍威」而得名。
  • 涼州詩詞、塞北風景、沙鄉民俗、祁連風光 武威唱響文化旅遊「四...
    而今,武威市更是推出涼州詩詞、塞北風景、沙鄉民俗、祁連風光等四條旅遊線路,為當地文化旅遊唱響「四重奏」,讓更多遊客來一探文化與詩詞的盛宴,感受沙漠與人類的較量。    雷臺漢墓(本文圖片由甘肅省文旅廳提供)    【線路一】馬踏飛燕 涼州詩詞體驗遊    【線路推薦】出發地——武威市——涼州白塔寺——武威市涼州區高壩鎮蜻蜓村
  • 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國寶級文物,它美得驚人
    旅行的樂趣多種多樣,其中每到一座城市,去當地博物館參觀,欣賞美,看出土文物是我很喜歡的一種,又開眼界,又漲知識,博物館肅穆安靜的氛圍也易讓人思考,特別靜心愉悅,讓人樂此不疲。特別是古文物,通過參觀,對我們的先祖,對淵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充滿了敬意,就愈發喜歡到博物館。
  • 觀點|銅奔馬並非「馬踏飛燕」,所踏或為「匈奴鷹」
    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甘肅旅遊:點亮絲路文明之光
    原標題:甘肅旅遊:點亮絲路文明之光   第六屆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遊節今日在蘭州盛大開幕,為期一個月的絲綢之路旅遊盛會揭開神秘面紗。此刻,熱情的隴原兒女已做好準備,迎接八方來客。在鞏固提升傳統旅遊產品的同時,甘肅強力推出尋根訪祖遊、大漠自駕遊、民族風情遊、中醫養生遊、會展商務遊、問道禮佛遊、戶外健身遊、鄉村田園遊、低空飛行遊、紅色勵志遊、冬春冰雪遊、高原避暑遊、研學科普遊、養老度假遊和攝影採風遊等十五大特色旅遊產品,全力打造「十三五」時期甘肅絲綢之路旅遊的新亮點。
  • 首師大考古新突破:「馬踏飛燕」應為「馬踏匈奴鷹」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馬踏飛燕」為何一直有爭議
    對於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如今幾乎盡人皆知。那麼,出土於甘肅武威一座古墓的銅奔馬,為何叫「馬踏飛燕」?這隻銅奔馬是被稱為「天馬」的「汗血寶馬」還是被稱為「天駟」的「神馬」?
  • 春風不度的涼州歷史上真的是苦寒之地嗎?
    通過這首詩,深深反應出了一個在富庶繁華的中原人眼裡的涼州寂寞荒涼苦寒,春風不度的涼州真的是荒涼苦寒之地嗎?。 自古以來涼州地區是河西走廊交通要道,農業牧業都非常發達,是內地取得良馬的重要場所。雖然降水不豐富,但祁連山脈有豐富的雪水滋養著那裡豐美的水草。
  • 「馬踏飛燕」原來只是別稱,其本名卻很少人留意,還是國寶級文物
    一匹飛奔的駿馬腳下踩著一隻燕子,相信很多人對此形象並不陌生,「馬踏飛燕」就是大家對它的美稱,甚至很多人家裡或公司辦公室裡都擺放著它的複製品,大家都相信它代表著飛黃騰達、平步青雲、步步高升等好兆頭。1984年,「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正式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圖形,其原型來自甘肅武威涼州區雷臺漢墓出土的文物。或許很多人都和我一樣,一直認為這個奔馬雕塑就叫做「馬踏飛燕」。
  • 太原「馬踏飛燕」雕塑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原標題:標誌建築「馬踏飛燕」底座英文錯了20年  太原市文化和旅遊局:會儘快修改  「這種錯誤不改正,多影響省城的形象呀!」7月10日上午,太原市民陳先生給山西晚報打來熱線電話,希望能將位於長風街建設南路口的「馬踏飛燕」雕塑底座上的英文錯誤徹底改正。  「那是我開車左轉等紅燈的時候發現的。」
  • 一件國寶的命名「新難題」:「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
    「馬踏飛燕」還是「馬踏匈奴鷹」——「國寶」的命名再一次引起了爭議。2020年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的最新考古研究發現,「馬踏飛燕」銅奔馬應改名為「馬踏匈奴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