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啥意思呢?老農說是年紀

2020-12-11 棒奔霸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老話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在農村關於年齡階段的俗語老話俗語頗多,對於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描述,像什麼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呢就不能留坐了,這個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老話,要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應該做一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都有很細微的描述,年老之後,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對待老人更是要細緻入微的照顧,而這句關於年月、日、時的描述猛一聽起來,確實是很迷茫,不知道這是對於哪一方面的描述,其實也是對於年齡某一個階段的描述,也是人體的一種自然變化。

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說的是人到五十之後,哪是一年一個變化,衰老就會變快,這也是過去壽命很短的一種真實寫照,現在則跟過去大不一樣,現在貌似40-50才算的上是中年人,現代人到50正值壯年根本到不了遲暮的階段,自然也不是退休的年齡,這也是過去對於年齡的說法,那麼六月,指的則是人到六十之後,哪是一個月一個變化,每個月都會有不一樣的展現,也是身體衰老的一個過渡期,是變化很快的。

七日:人到七十之後,變化則是更大,每天都會因為天氣、溫度和一些其他的現象發生變化,衰老和變化是按照天來計算的,按照過去的老話講:人到七十古來稀,七十也是要服老的一個年級,五十知天命,六十是花甲之年,按照民間的天幹地支算法已然是一個輪迴,也是要到了服老的年級,而七十之後則更是需要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有結合自己的年齡去考量。

八日:這個比七月描述更為嚴重,按照老話講的人到八十之後,衰老和變化是每個時辰都不一樣,雖然這些老話帶有很大的誇張性和一些誇大的比喻,但其實還是有幾分道理存在的,人到老年之後,變化確實很快,不止是衰老,有時候老人的性情也會有所變化,所以在民間也有說法叫做老比小,意思就是老人到老了之後,有時候性情會變得很像小孩子,而且還是變化很快,一會一個模樣,很難讓人捉摸,其實這些都是年老之後的一種正常的變現。

這些農村的老話俗語,雖然都是帶有一定的誇張言語,但也是一些經驗的累積,也是很多農村老人的口頭語,對待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很多種的說法和諺語,你的農村老家關於年齡,都有什麼俗語和老話呢?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村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知道啥意思?
    在農村,一些老年人拉呱,經常說起一句老話,叫做:「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好多年輕人一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啥意思。但老人們都懂,聽後會附和地點點頭,或若有所思,沉默了。前些日子又見有人問起這個問題,阿兮今天就來說說這句農村老話,給沒聽說過的城裡人和農村年輕一代知道。其實「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裡面的數字五六七八,代指的是年齡段,也就是我們平日說的50/60/70/80歲,換另一句農村老話,您可能恍然大悟:「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 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如果想要持續收看本欄目,歡迎大家點擊上方的關注呀,俗話說「贈人玫瑰,手留餘香」還望大家如果喜歡請記得點個「贊」!今日我們講述的是農村的冷知識:在農村,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什麼意思,揭示了什麼道理?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這些俗語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其中涉及到預測天氣、做人道理等等,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是「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 老話「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六十六要吃娃兒一刀肉」,說得有道理嗎
    在農村,人們吃完晚飯都喜歡聚在一起聊聊天,難免也會聊到一兩句俗語,如果一個人知道的俗語特別多,那他絕對會成為這些人當中的焦點。昨天自己吃完晚飯去廣場上遛彎的時候,就聽到幾個老人在討論著俗語,因為自己本身就對這個很感興趣,於是便跟這幾個老人聊了起來。
  • 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是啥意思,老農說的有道理嗎我們都知道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天大地大以外,就是自己的父母最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永遠都不能忘的。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說的啥?中年人不妨看看都說我們國家有著十分廣博精深、源遠流長的歷史傳統文化,會這麼說可是有著一定的事實證據的。就拿傳統文化組成中的一部分-俗語來說,不花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根本不可能了解到它們的精深奧妙之處,這還只是說了解,不能說掌握。要追究俗語具體從什麼時候興起,那還真不知道該從什麼什麼說起來呢!
  • 農民常說的五句老話,你聽過嗎?知道啥意思嗎?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農民常說的五句老話,你聽過嗎?知道啥意思嗎?在經過農村的街道時,經常都能夠聽到不同的俗語閒聊的農民口中出現,一部分可能已經失去了在現實當中的意義,可仍然存在相當大一部分是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然後總結出許多道理的。你們可以覺得農村俗語落後,卻不能否認當時老農的智慧,畢竟有很多老話在流傳到現今還十分實用,就像下面這幾句,每一句話都特別有道理,教會我們在日常的生活裡,究竟要如何去與人相處,如何去做事。尤其是第五個,到如今是最現實的。
  • 農村老話「柴米夫妻,酒肉朋友,盒兒親戚」,老輩人說的啥意思
    農村老話可能很多人都聽過,但是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的農村老話已經被遺忘,並且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現在人生活好了,接觸的新鮮事物多了,並且科學文化深入讓人們覺得農村的老話不符合當前發展,但是對於土生土長的農民來說這老話一些還被流傳,眾口皆碑的老話之所以被傳承了千年說明有些道理,這老話說啥的都有
  • 在農村,「閏月衣,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什麼意思?
    在農村很多地方有「閏年」給父母買衣服的習俗,這主要源於過去人們認為「閏年」是災年,子女為了盡孝道祝福父母趨吉避兇,因而出門的閨女會在閏年送父母新衣服,這便有了「閏月衣服,閏月穿,閏月老人活一千」的說法!其實,在我們農村「閏月」送衣這個習俗也是我們「孝」文化的體現!
  • 在農村,老農說「五月初夏至,年景恐有失」,今秋玉米要欠收?
    在農村,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在田間辛苦勞作,為的就是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然而今年三夏的麥收,天公不作美,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歉收的現象,在河南等地由於突如其來的大雨,造成大量的小麥倒伏,麥收減產嚴重,據說有些地方一畝地收成不足三百斤,而我的家鄉在山東腹地雖未遭遇惡劣的天氣,但是開春時的倒春寒著實也讓小麥的抽穗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 老農說,今年的天氣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啥意思?
    答案就是農村的俗語了,千百年來,農村流傳下來許許多多關於天氣變化的農村俗語,這也是一代一代農民通過不斷的生活經驗積累而創造出來的。雖然說如今農民都直接觀看天氣預報來預知天氣,但是很多農村的老人還是喜歡用這些農村的俗語來預測未來的天氣變化,預測一下這一年莊稼的收成如何,雖說這些俗語說的不一定特別的準,但是說的也是八九不離十,最近常聽村裡的老農說今年的天氣是「八龍治水,五牛耕田,四人分餅」,那麼這句農村俗語到底說的是啥?今年的天氣是好是壞呢?
  • 在農村,老人常說「家親三代,宗親萬代」,啥意思呢?
    在農村生活久了,離開農村生活,總會對農村有一種不舍的情懷,有對農村人淳樸善良的那份惜懷,也有對農村文化的那份珍重。而農村老話作為農村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常以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吸引著我們。記得小時候在農村生活,平日裡最開心的事莫過於每天的閒暇時刻坐在村口的木墩上,旁聽村子的老者談笑風生,說著生活的各種趣事,而這其中就包含著不少有趣的農村老話。那時候小,不懂得這其中的意思,但是讀來總是朗朗上口,別有一番風味,而今已經長大,對小時候耳熟能詳的農村老話已經記得不多,但仍能依稀記得幾個,也終於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 農民常說:人到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閨女要給父母多少肉呢?
    其實,這只是農諺中的一部分,這句農諺的原話是這樣「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到了六十六,要吃閨女一刀肉」。接下來,老農我和大家具體談一談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所謂五年六月七日八時,代表的是一個時間概念。它的意思是這樣的,人到五十歲的時候,未來的日子是按照年來算的;到了六十歲的時候,日子是按照月份來算的;到了七十歲的時候,日子是按照天來計算的;而到了八十歲的時候,日子就按照小時來計算的。這句話呢,在過去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人們的生活條件以及醫療條件落後的時候,是有道理的。但是,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醫療技術的進步,這句話有點過時了。但是,往後推一推還是有道理的。
  • 在農村,老人常說「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啥意思?
    這些俗語老話不僅形象,更接地氣,通人情,輕鬆自然,質樸易懂。在農村就常常聽到老人說到一句老話「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福之人六月生」,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很難想像之前的農村為什麼會有人能餓死呢,不少人覺得農村之前那麼窮是不可思議的,為啥不可以種糧食,或者養豬養雞又牛羊。
  • 今天六月初六,農諺:「六月六,家家曬紅綠」,說的啥意思呢?
    導讀:今天六月初六,農諺:「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啥意思呢?今天是中伏第一天,也恰逢是農曆的六月初六,在農村對於雙數日子都會有很多的說法。其中也包括了六月初六,在北方地區會在這一天包餃子、吃麵條,這段時間正處於頭伏二伏之中,也被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大部分農村在六月六還是會選擇包餃子吃。除了飲食之外,在農村還有關於六月六的農諺叫做:六月六,家家曬紅又曬綠,說的是啥意思呢?
  •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老話「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究竟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有些老話讓人不好理解,然而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話總是有其道理的,需要人們細緻琢磨。「五人三姓莫走路,三十六人莫過渡」這句俗語便值得諸君好友琢磨思考。
  • 農村俗語說的:母在不慶生,父在不留須,啥意思呢,老農說有道理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除了天大地大,就是自己的父母大,父母的養育之恩是兒女們永不能忘的,百善孝為先,不論在過去還是現在,只有孝順父母,才能行走於世間,一個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去很好的贍養,誰還會能夠成為你的知心人呢?在過去對於孝敬父母,可比現在說法要多的多,甚至很多仕途還都是通過孝順,才能步入,像很古時候的舉孝廉,就是以孝敬父母為本,才能走出嶄新的一步。
  • 農村老話「親兄弟,明算帳」老祖宗的話啥意思,為啥老人這樣說?
    歡迎大家來到《三個老頭》欄目,如想了解更多的農村人和事,請點擊右上方藍色「關注」訂閱!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話題是:農村老話「親兄弟,明算帳」老祖宗的話啥意思,為啥老人這樣說?在以前的社會中,計劃生育管制的沒有那麼嚴,所以,很多人家裡都有好幾個小孩。不管男孩女孩,都會生下來養大。
  •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農村老人害怕啥?
    源遠流長,在農村,關於年齡,村裡很多老人,格外在意七十三以及八十四這兩年,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啥意思呢?農村老人究竟害怕什麼呢? 此句來自論語,而這「七十三,八十四」卻與「二聖」有關,拒農村老人認為,至聖先師孔子歿於七十三,而亞聖孟子,卒於八十四歲高齡!因此,在農村老人看來「縱容二聖都未能闖過去,又何談自己呢?」
  • 農村老話「頭九不落雪,九九如六月」啥意思?「頭九」下雪好嘛?
    在以前,農村生活還沒有現在那麼發達,也沒有網絡或者是電視播報天氣預報,但是天氣又對農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於是,農民通過一代一代的農村生活的老一輩人的觀察以及總結出了不少農村老話,而這句「頭九不落雪,九九如六月」也是其中之一,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你認為還準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