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
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這些俗語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其中涉及到預測天氣、做人道理等等,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是「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大家看到「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俗語時,可能會「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這些數字具體代表啥意思,但是如若老人一聽這句俗語後,就會聽懂其中的意思,然後長長的嘆上一口氣。這句俗語裡面的「五」「六」「七」「八」分別指的是人的年齡,也就是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和八十歲,而剩餘的年、月、日、時在依次的減少。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人上了一定的年齡之後,身體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到了五十歲是一年一個樣,到了六十歲是一個月一個樣,到了七十歲是一天一個樣,那麼到了80歲就心酸了一個小時一個樣。看完這句俗語的解釋後是否有種很心酸的感覺,感嘆生命的可畏,感嘆時間不饒人,因此老人們在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會長長的嘆上一口氣,歲月是真的不饒人。
在眾多的俗語中描寫關於人們年齡的俗語遠不止一個,比如「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和」人逢七十古來稀」等,這些都是描寫人們年齡的俗語。人到了50歲的年齡後,身體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比如常年在外打工的朋友再次回到家裡看到自己的爸媽就會感覺蒼老了許多,50歲過後頭髮也在慢慢的變白,俗話說「百行孝為先」,作為兒女的一定要在父母老之前,好好的孝敬父母,畢竟歲月不饒人。
俗語裡面的「六月」指的是過了六十歲後,身體是一個月一個樣,衰老的速度更快,可能上次見到的時候還很有精神,但是下次再見到時頭髮可能都白了很多,一個月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對於上了歲數的人來說,一個月真的會衰老很多。「七日」指的是人過了70歲後,身體狀況一天不如一天,這個時候人們最忌諱的就是73歲的年齡了。
因為在農村流傳著一句俗語「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因此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73和84是非常忌諱的,「八時」的意思是人上了80歲的年紀後,生命可謂是按小時在計算,不少的老人們有時候晚上還吃了晚飯,睡到半夜就駕鶴西歸了,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這也是很長有的事情。這句俗語和「六十不勸酒,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有著相同的意思,雖然說法不同,但是意思是非常相像的。
老祖宗通過這句俗語也是告訴咱們,平時要多加的孝敬父母,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父母辛苦把我們拉扯大,我們大了他們卻老了,作為子女的一定要多多的孝敬父母,千萬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