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到,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

2020-12-12 農夫也瘋狂

摘要:六月初六到,農村俗語「六月六,家家曬紅綠」是啥意思?

文/農夫也瘋狂

昨日小暑(7月7日),在你家鄉的天氣如何呢?因為受到今年第一個登陸颱風——木恩的影響,在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降溫和強降雨天氣。農夫的家鄉湖南衡陽這裡,昨天下午開始就下雨了,暴雨如注,小河裡面也已經漲滿了水。而今天雨水也依然沒有停歇的意思,天氣預報說今天可能還會有特大暴雨。遇到強降雨天氣,村裡的老人們沒事就聚在一起聊天。有些老人說今天的雨水這麼大,看來今年不能「曬紅綠」了,並且後面的雨水可能比較多。突然才想起,原來今天是六月初六,而以前有著「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習俗,這俗語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所謂「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其意思是說在農曆六月初六這一天,如果天氣好,那就要在這一天把家中的衣服、被子都拿出來曬一曬。而讀書人則會把家裡的書籍全部也搬出來,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曬,這樣才能避免發黴或者是生蟲子。在有些地方也說成是「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不怕蟲咬不怕蛀」等等。為何六月初六曬衣服、被子呢?

想起小時候,我們這裡對這個習俗還是比較重視的,每年到了農曆六月初六這天,如果是大晴天,那家庭婦女們就會比較忙碌的,不僅要把過冬穿的棉衣、棉被都拿出來晾曬,而且還會把家中一些稻穀、豆子、花生等農作物也攤放在房頂曬一曬。

據說這一天曬過的衣服、被子會一整年不發黴。其實這個是有道理的,在南方這個時候梅雨時節基本結束了,而馬上就要進入伏天了,這個時節的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所以經過晾曬以後這些衣服、被子上的水分曬乾了,自然也就不發黴了。因為到處是花花綠綠的,所以就有了「六月六,曬紅綠」的說法。有些勤勞的女人還會在這一天特意給小孩子洗澡,說一整個夏季不長痱子。或者是自己洗頭,謂之「六月六,洗個頭,一夏頭髮不生垢」。

對於讀書人來說,農曆六月初六還被尊稱為「曬書節」。對於這種習俗的起源,在民間的一種說法是唐代的高僧唐三藏從西天取佛經回國的時候,過海時因為經文被海水浸溼了,所以在六月初六這天把它拿出來曬乾了,於是這一天就成為了一個吉利的日子。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學者朱彝尊在六月初六這天把自家的藏書搬到了太陽底下晾曬,正好被微服出巡的康熙帝看到了,而求賢若渴的康熙認為朱彝尊可堪大任,所以就破格封其為翰林院檢討,負責撰修明史。這個事情傳開了以後,讀書人認為這個是好事情,所以也就紛紛模仿,於是就形成了六月初六「曬書節」這個說法。

以前我們村裡有個老教師,他家的書也特別多,每年就會選擇在六月初六這天曬書,以防蟲蛀。當時村裡的小孩子就特別盼望著這一天,因為曬書的時候就有免費的書看了。而有一些老人還會把為自己準備的壽衣、售帽、鞋等也拿出來曬一下,以示見太陽,就是為了圖個吉利。

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很多地方都沒有了,好多的年輕人也不清楚了。今天是六月初六,家家曬紅綠,你曬了嗎?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今天六月初六,農諺:「六月六,家家曬紅綠」,說的啥意思呢?
    導讀:今天六月初六,農諺:「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啥意思呢?今天是中伏第一天,也恰逢是農曆的六月初六,在農村對於雙數日子都會有很多的說法。其中也包括了六月初六,在北方地區會在這一天包餃子、吃麵條,這段時間正處於頭伏二伏之中,也被叫做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大部分農村在六月六還是會選擇包餃子吃。除了飲食之外,在農村還有關於六月六的農諺叫做:六月六,家家曬紅又曬綠,說的是啥意思呢?
  • 農諺「六月初六曬龍袍,打溼龍袍乾死谷」,啥意思?下雨好不好呢
    農曆的六月初六,在我們農村,可是個大日子,我們農村人都需要曬一曬的日子,曬莊稼,曬衣物,曬家具,曬幫子等。在我們當地有「六月初六家家曬紅綠」,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在今天,大太陽底下,把農家的長竹竿,大竹蓆都拿出來,桌椅板凳全用上,然後把家裡的衣櫃的陳年舊衣都拿出來曬,據說六月六的太陽有「殺毒」功效,曬過六月六的太陽,衣物不受潮,莊稼不收蟲蛀,當然,這只能是民間的一種信仰,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是既然傳承下來了,肯定還是有些道理的,至少說明農民洗洗曬曬的好習慣
  • 農曆六月初六民俗:曬穀物 吃乾食 熬綠豆 染指甲
    農曆六月初六民俗:曬穀物 吃乾食 熬綠豆 染指甲 2014-06-26 17:37:32每年收麥前,青黃不接的時候,閨女都會去看望母親,麥收後老母親則會帶上新麥麵食物到閨女家問問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嶽母就要為難女婿了。因此時為麥收後農閒期,故有「六月六,走麥罷」的說法。  六月六也稱為曬書節。相傳朱彝尊在六月六日這天露著大肚皮曬太陽,正好被微服私訪的康熙看見,康熙問他為何露著肚皮曬太陽,他說一肚皮的書派不上用場,快發黴了,所以要曬曬。
  • 六月初六「洗曬節」
    為了防止東西發黴、蟲蛀,人們會在雨季到來之前將日常用品拿出來洗刷晾曬,每年農曆六月初六還被稱為「洗曬節」,不僅民間要洗洗曬曬,皇家在這一天也要大洗晾曬一番。「六月六」作為節日最早始於北宋年間。從此,上行下效,六月初六就成為一個固定的節日了。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這一節日的內涵卻發生了改變,逐漸演變為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節日。《安平縣雜記》稱:「六月初六,俗名是日天門開,人家競曝衣服,謂不虞黴爛。」明清時,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有此日洗曬的習俗。這一日,皇家「洗」的工作主要有兩項,一是洗馬。
  • 了解過農曆的六月初六嗎?是農村的傳統節日嗎?看完心裡有數了!
    農曆的六月初六為啥在農村這麼重視?看完有數了!今天就是我們的農曆六月初六,我小姑一家今天就回家來了,還有我的兩個小表妹,中午就吃了一頓,幾乎每年都是如此。要說今天具體是什麼日子,我也說不出來,但至少一定是個好日子。為此我也還問了下我奶奶。但在說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和大家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重視農曆的六月初六吧!
  • 六月初六洗曬日:為什麼中國人過節喜歡洗洗曬曬
    農曆六月初六,是一年裡最有名的洗曬日。這個時間,在江南地區,一般來說黃梅雨季已出、三伏炎天正入,為了防黴防蛀,做兩件事情正當時——曬和洗。這個時間,在江南地區,一般來說黃梅雨季已出、三伏炎天正入,為了防黴防蛀,做兩件事情正當時——曬和洗。曬之事,可以曬衣、曬書、曬經,等等;洗之事,則頗為喜感,清人顧祿在描寫蘇州地區節令習俗的《清嘉錄》一書中說:「諺云:六月六,狗靧(hu)浴。謂六月六日牽貓犬浴於河,可避蝨蛀。」所以問題來了:在這個「洗曬日」裡,連不怎麼喜歡洗澡的貓貓狗狗們都要沐浴,那麼,人呢?
  • 俗語「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啥意思?老祖宗的忌諱有何依據
    大家好,這裡是珊珊開心,我是小編珊珊說農,每天給大家分享不一樣的農村俗語,如果大家覺得喜歡農村俗語和廣大農村人的智慧結晶,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後續小編會每天為大家帶來更多的農村的俗語和三農知識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就是農村俗語就是「五月不蓋房,六月不搬家」,啥意思?
  • 貴州農村這句俗語「六月三地瓜酸,六月六地瓜熟」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口眾多,再加上幅員遼闊的鄉土,在農村有很多很多的鄉土風情、名言警句。在貴州有這樣一句俗語「六月三地瓜酸,六月六地瓜熟」。80年達的人可能會比較熟悉這句田間地頭的俗語,因為貴州屬於亞熱帶氣候,田埂或土埂以及荒草懟裡長著一種叫地瓜藤的植物,這種植物的果實叫做地瓜子,也就是俗語中的地瓜。野地瓜藤地瓜子一般在農曆六月三以前沒有成熟所以是酸的,而在六月六的時候就徹底熟透了因而比較脆甜。
  • 農村俗語「有福人六月生,無福人六月死」到底啥意思?
    在農村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有的俗語話糙理不糙,是先輩們生活多年流傳下來的經驗借鑑,了解一些俗語的意思,對我們的生活也是很有幫助的。有句俗語「有福人六月生,無福人六月死」,這句話有道理嗎?今天大家就跟隨小編一起來探討一下。
  •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俗語「五年六月七日八時」,老祖宗的話啥意思?言語間透出心酸!中國的俗語文化是很博大精深的,這些俗語是以前農村的長者根據生平經驗加上古人的智慧所流傳下來的語言,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積累下,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這就叫做「俗語」。這些俗語包含的內容很廣泛,其中涉及到預測天氣、做人道理等等,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帶來的這句俗語是「五年六月七日八時」,這句俗語是啥意思?問問家裡的老人就知道答案!
  • 農村俗語「六月羊滿肥腸,冬月羊跑斷腸」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包羅萬象,都是老一輩的生活歷練,有的詼諧有趣,有的含沙射影,換句話說,用俗語罵人都不帶一個髒字,有些俗語看似這個,實際卻另有所指,比如俗語『六月羊滿肥腸,臘月羊跑斷腸』,啥意思呢?這句俗語單叢字面理解就是六月的羊,由於水草充足,羊吃的飽喝的足,所以羊身體健壯,腦滿腸肥,而到了臘月,百草凋零,想要吃飽肚子,就得到處跑著找,累斷它腸子也不一定能吃飽。這肯定是一個放養的長期觀察到的,其實,這句俗語是說人的命運與生辰八字的密切關係。
  • 慶陽農曆六月六日
    在慶陽民間,農曆六月初六有更多的民俗文化傳說。民謠曰:「六月六,日頭紅;糧豐收,人無病,曬了衣服不生蟲。」又有俗諺曰:「六月六,曬絲綢。」農曆六月初六,古稱天貺節,當地民間稱「曬夏」節,因這時天氣已非常悶熱,又正值雨季,氣候溼,萬物極易黴腐損壞,所以在這一天從城鎮到農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曬物的習俗。婦女在這一天多洗頭沐發,據說這一天洗了發,可使頭髮不膩不垢。
  • 六月初六說「曬書」-中新網
    六月初六說「曬書」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是古人曬書的日子。
  • 農村俗語:六月初一動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今年夏天是澇是旱?
    廣大農民朋友們大家好,這裡是三農新世界,好久未更新啦,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兩句農村農諺俗語,一起來看看吧!自打開春以來,這田裡的莊稼就著實沒有得到幾場透雨的滋潤,眼看著玉米葉子都一天一天幹的打起了捲兒,不少人都對此感到憂心忡忡,擔心今年夏天的旱情仍舊會持續,畢竟,咱莊稼人一年的收入可全靠這地裡的糧食啊!
  • 農民口中的「六月六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啥意思
    農民口中的「六月六秋,兩頭不收;七月立秋,早晚都收」是啥意思?農民,是在土地耕作,收入來源於土地,通過在土地上種植作物獲取收入,維持生活的可愛質樸的一類人。在以前農民在耕作的時候,利用經驗總結了很多的俗語。俗語一詞,已經普遍用作語言學的術語,常言一詞,帶有文言的色彩,俗語一詞,則有口語的氣息。俗語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
  • 六月初六天貺節 你知道該做什麼事情嗎
    今天是2019年的7月8日,也就是黃曆上所言的己亥年六月初六。為什麼要特別說明今天的日子呢?因為今天可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天貺節」。天貺節關乎天門開雖然小編如此鋪排來談,但有些人可能是初次聽見「天貺(音:況)節」。
  • 六月六看谷秀是什麼意思 這一天的習俗真不少
    在民間有一句諺語說「六月六,看谷秀」,這裡的六月六指的是農曆的六月初六,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家鄉民諺所謂的「看谷秀」,就是觀看莊稼抽穗開花。所謂「谷」,和現在的國際說法「穀物」之「谷」的含義一樣,不單純是指穀子。
  • 農村有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有句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啥意思呢?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中的蒿,在我們這裡叫「白蒿」: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茵陳陸續破土而出,之後隨著生長成為白蒿,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這句俗語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較為深刻。
  • 農曆有七月初七七夕節,那六月初六是什麼呢?
    農曆六月初六是天貺(kuang)節,天貺的意思就是賜予,又稱天貺節、六月六、姑姑節蟲王節、翻經節、回娘家之日等,另外還是滇黔等地兄弟民族歡樂的歌節。天貺節可以認為源於數字的崇拜。在古代,民間把一月初一、二月初二、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這「七重」均列為吉慶的節日。天貺節起源於宋真宗趙恆。某六月初六,他聲稱天上賜給他天書,遂定六月初六這一天為天貺節,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建造了一座宏大的天貺殿。此俗後流傳各地,便形成了一個民俗節日。
  • 農村諺語:「六月初一流一流,狗子不吃白饅頭」農民:那吃啥呢
    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狗都不吃白饅頭」農民:大豐收啊!農村諺語作為一門民間文化,在神州大地上廣為流傳,上至80多歲的老翁,下到10多歲的兒童,都能夠說上幾句。比如這句農村諺語:「六月初流一流,不吃白饅頭」,農民:那吃啥呢?這句話是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意思是狗都吃得太好了,連白面饅頭都吃膩了。這是為了說明在農曆六月初這一天,如果下雨下得地面上產生流水,由高處流到低洼,雨水充沛的這一年會豐收,農民收入就很大,生活水平也就提高了,當然吃的就會很好了,搞得小狗都挑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