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初六,是一年裡最有名的洗曬日。這個時間,在江南地區,一般來說黃梅雨季已出、三伏炎天正入,為了防黴防蛀,做兩件事情正當時——曬和洗。
農曆六月初六,是一年裡最有名的洗曬日。
這個時間,在江南地區,一般來說黃梅雨季已出、三伏炎天正入,為了防黴防蛀,做兩件事情正當時——曬和洗。曬之事,可以曬衣、曬書、曬經,等等;洗之事,則頗為喜感,清人顧祿在描寫蘇州地區節令習俗的《清嘉錄》一書中說:「諺云:六月六,狗靧(hu)浴。謂六月六日牽貓犬浴於河,可避蝨蛀。」
所以問題來了:在這個「洗曬日」裡,連不怎麼喜歡洗澡的貓貓狗狗們都要沐浴,那麼,人呢?
曬:「六月六」的起源並非洗曬節
「六月六」在一開始還真不是全民洗曬日,它在宋代叫「天貺(kung)節」。「貺」是「賜予、贈與」的意思。根據《宋史》記載,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正月以及六月六日,兩次有天書降臨。真宗認為是天賜之福,在泰山岱廟修建了天貺殿,還在大中祥符四年宣布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貺節」,確定其為國家法定節日,全國休假一天,百官上香祭禱,民間禁止屠宰。只不過這個明顯是借神之名來鞏固皇權統治的節日,也僅限於宋代了。到了元、明、清,更符合這個節日時令特點的「洗曬」習俗,則保留和發展了起來。
六月六的曝曬活動十分廣泛,上下皆然。皇宮裡要曬鑾駕、龍袍以及宮內的檔案和文書;書香門第要曬收藏的書籍、字畫;藥店裡要曬生熟藥材;估衣鋪要曬估衣;皮貨鋪要曬皮貨。普通人家,六月初六日這天,翻箱倒櫃,把衣物、鞋帽、被褥等拿出來「大見天日」,特別是皮衣之類的高級衣物,為了不生蛆、不返潮,都要拿到太陽底下晾曬。家裡儲藏了糧食的則在庭院裡曬糧食,稱為「曝蠹魚」。毋庸置疑利用陽光來殺菌除蟲這一點的科學道理,不過這種「曬紅綠」,有時候還帶著些許「亮家底」的意思,學富五車或是家產豐厚,都可以藉此機會向左鄰右舍炫耀一番。
曬紅綠。
寺廟裡有曬經卷、曬法衣的活動,同時舉行誦經的儀式,叫做「曬經法會」。有一種說法把這項曬經活動的起源解釋為《西遊記》中的「唐三藏曬經書」,也就是那個我們熟知的故事:唐僧從西天取經回來,又一次經過通天河,但忘了老黿想要問問「還有多少年壽」的囑託,老黿一怒之下把他們掀入河中,取來的經書溼透,只能借著陽光一本本曬乾。這是「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難,然而西遊記中也並未說曬經之日是六月六,所以這樣的說法恐怕是後人的附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