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開封民間一直流傳著「開封城,城摞城,地下埋著幾座城」的傳說。後經考古發掘證實,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八朝古都,在開封這座城市的地下,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摞城」奇觀。疊壓在今開封城之下最深處也是最早的城池,是戰國時期的魏都大梁城。但在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賁進攻魏國,由於大梁城池堅固,久攻不下,王賁便引鴻溝水灌大梁,大水圍城三個月,最終城破,大梁城在滔滔河水中成為廢墟,魏國滅亡。
魏國衰微 國家命運早已註定
開封是一座擁有41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歲月的洗禮使這座城市有著非同一般的從容和氣度,有著說不盡的故事。
大量的考古勘探發掘表明,作為擁有悠久歷史的八朝古都,由於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在開封城區地下自上而下依次疊壓著清代開封城、明代開封城、金代汴京城、北宋東京城、唐代汴州城和魏都大梁城6座城址。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堆積像厚重的歷史書頁一樣層層疊加,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城摞城」奇觀。
「城摞城」奇觀引起了世人的矚目。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裡,最早進入人們眼帘的就是開封的「城摞城」橫截面,厚重的城牆磚上標註著每一層所屬的朝代。而「城摞城」在河南館顯得更加突出。進入河南館「藏寶館」,需要通過一個從地上進入地下的通道,而這個通道的兩壁就是開封「城摞城」從上到下的土層,每個土層都有它所屬朝代的瓷片、磚木,並且標註著它所屬的朝代——魏大梁城,唐汴州城,宋東京城,金、元汴京城,同時還有現代的開封城。置身其間,仿佛時光倒流,令人感慨城市的滄桑變遷。
疊壓在今開封城之下最深處也是最早的城池,是戰國時期的魏都大梁城。據《竹書紀年》等史書記載,戰國時期,雄心勃勃的魏惠王為了避開強秦侵擾,向中原地區發展霸業,於魏惠王六年將國都由安邑遷至開封,興築了大梁城。後經魏襄王等人140年的經營,大梁城發展成為「人民車馬往來,日夜不休」的名都大邑。秦王政二十二年,秦國派大將王賁進攻魏國,由於大梁城池堅固,久攻不下,王賁便引鴻溝水灌大梁,大水圍城三個月,最終大梁城破,魏亡。大梁城在滔滔河水中成為廢墟,從此衰落。
河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玉潔認為,魏國的滅國是早已註定的,而秦統一東方諸國則是大勢所趨。「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已經具有了壓倒六國的優勢,但由於連年戰亂,秦國的損耗也相當大。然而,東方各諸侯國並沒有因此而聯合在一起,反而是相互攻伐。」李玉潔說,如公元前256年,楚國滅掉了魯國;公元前254年,魏滅衛國;次年,燕國進攻趙國,趙國大將廉頗、樂乘大破燕軍,追擊五百餘裡,圍困了燕國都城,迫使燕國割地求和。這些國家的國力在衝突、戰爭中一步步被削弱。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秦國看到信陵君對諸侯有一定的號召力,並有指揮戰爭的才能,於是使出了反間計,使得魏國免去了信陵君的兵權,信陵君也因此酗酒消沉而死。
信陵君逝世後,魏國失去最後的頂梁柱,滅亡的結局已經註定。
王賁攻魏 大梁城危在旦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位。是時,「秦地已並巴、蜀、漢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呂不韋為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欲以並天下,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齕、麃公等為將軍」。此時,名義上的周天子已不復存在,秦國的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
秦國在六國中最想消滅的國家是哪個?答案無疑是魏國,因為秦國和魏國可以說有世代的血仇。公元前419年至公元前408年,魏國攻打秦國的河西之地,此時的魏國有吳起、李悝、西門豹等一些名將賢臣。特別是經過吳起改革軍隊,使得「魏武卒」威震中原。
但此時,魏國的國力已經非常衰弱了。早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魏國經過伊闕之戰後,精銳軍隊便已經損失殆盡。當時,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今河南省洛陽市龍門鎮)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戰爭中,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被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韓國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戰敗之後,魏、韓兩國割地求和。魏國割讓河東之地400裡,韓國割讓武遂之地200裡。
公元前274年,秦國再次起兵攻魏。秦軍勢如破竹,一直攻至魏都大梁城下,斬殺魏軍4萬餘人,並佔領魏國4座城池。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信陵君逝世。秦軍沒有了忌憚,立即發兵攻魏。
兵分兩路的秦軍勢不可當,沒有了信陵君的魏軍不堪一擊,魏國一下失去了20多座城池。從此,魏國就處於被秦軍三面包圍之中,在秦軍強大的攻勢面前,魏國只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此後,秦軍把注意力集中在趙國,但仍不斷發兵蠶食魏國。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楊端和等將領再次率軍攻擊魏國,攻佔了許多城池,秦國疆界直達魏都大梁城下。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派王翦之子王賁率領秦軍十萬,進攻楚國的北部地區,佔領楚國城池十餘座以震懾楚軍,然後集中兵力北上,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突然襲擊魏國。王賁率領十萬秦軍,一路摧古拉朽,很快就打到了魏國都城大梁。
在秦軍的圍困下,大梁已然是座孤城。而其他諸侯也不會前來救援:韓、趙、燕已經相繼被滅,趙、燕兩國的殘餘勢力分別龜縮在代地和遼東,自顧不暇;楚國也在苦苦應對秦國大軍的逼迫;齊國一直奉行中立政策,享受太平日子,更不會插手此事。所以,魏國被滅是水到渠成的結局。
引水灌城 大梁城破魏王出降
已經成為孤城的大梁,一時間卻讓秦軍沒了主意。這座城市卻有著悠久而光榮的抗敵史,齊軍、秦軍無數次攻到城下卻再也進展不得。
這要歸功於魏惠王當年營建大梁時的苦心。此時,魏武卒雖然已威風不再,但是魏軍堅守城池,秦軍攻城多日都不能攻克,還傷亡慘重。大梁城不但城大牆深,周圍還有縱橫交錯的水網,既可以補給大動脈,又可以有效阻擋敵人的攻勢。這一防禦體系讓每一支攻打過大梁的軍隊很是頭疼。
大梁的城池修得異常堅固,而且城內糧草充足,足以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因此,秦軍無論是強攻還是圍困,都無法攻下固若金湯的大梁城。王賁經過分析後認為,大梁城雖然異常堅固,糧草也十分充足,但有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地形不利。
王賁見秦軍久攻不下,觀大梁城地勢較低,又因黃河、鴻溝離此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引黃河水入鴻溝,再掘鴻溝,水灌大梁城。最要命的是,當時的城牆不是石頭或者磚砌的,而是夯土修建的。
在此之前,魏、韓等國圍攻晉陽城採用的就是引水灌城的方式。採用此方式攻城,要具備一定的地理條件:不但城池周邊有較大水源,而且被攻擊城池的地勢比水源低。當時,大梁城周圍遍布河網,溝渠縱橫交錯。在和平時期,大梁城周邊的河網既有利於航運,又可促進農業發展。但是,事情總有兩面性,在城防戰中,它的劣勢就顯現了出來,並被對手利用,結果便出現了水淹大梁的局面。
在一個疆域廣闊、實力雄厚的大帝國中,大梁城這樣的建都方案是科學的、可行的。因為帝國的防禦力量都在邊境或交通要道上,這實際上等於把整個帝國看成是一個大都城:在邊界或交通要道等重要位置建立戰略要塞,這些要塞就是城防工程,敵人若長驅直入攻取國都,就會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在國家強盛的時候,這種建都思路是非常先進的,比如:魏國早期很強大,大梁城經濟繁榮,而防禦弱點無人重視。而當其衰弱之後,其優勢就變為劣勢了。
於是,王賁下令,一部分軍隊圍困大梁,另一部分去掘開鴻溝等河流的大堤。王賁的決堤令下達後,幾萬秦軍士兵立即不分晝夜地挖掘河堤。很快,大堤被掘開,河水替代了秦軍的千軍萬馬,從三面湧入大梁城。
當時正是大梁的春汛時節,時常下雨,因此水勢越發浩大。大梁數百裡範圍內成為水上澤國,無數人葬身水底。最糟糕的是,經過三個月的浸泡,大梁城土質的城牆已經漸漸鬆軟出現坍塌。無奈之下,魏王假召開最後一次御前會議,決定開城投降。不久,大梁城上豎起白旗。水勢退去後,魏王假攜王室成員出城投降,存續了179年的魏國徹底滅亡。司馬遷在《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中寫道:「三年,秦灌大梁,虜王假,遂滅魏以為郡縣。」此戰秦軍雖然是一路凱歌,可是大梁城能在滔天洪水中矗立三個月,也足以說明魏國軍隊和百姓有著頑強的抵抗精神。
魏國滅亡後,還發生了一件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公元前225年,秦國滅掉魏國之後,秦王政希望感謝安陵君(魏國的屬國安陵國的國君),就用十倍於安陵國的土地(大約五百裡)與安陵君交換,可安陵君卻表示拒絕,安陵君的理由是:安陵國是魏國國君所冊封的,我願意終身守護它,不敢交換。秦王知道後有些不高興,於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國,經過一番唇槍舌劍的較量,最終使秦王折服。這就是流傳千古的「唐雎不辱使命」,被記載在《戰國策·魏策》中。
魏國滅亡後,秦軍揮師向東,佔領了魏國全部的土地,秦國在這裡設置了碭郡。
(責編:王佩、宋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