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秦國統一六國時圍攻魏國都城大梁之戰,那場戰役的交戰雙方是滅掉了韓國和趙國的秦國,以及孤立無援,經歷了無數削弱的,早就快要崩潰的魏國。
秦國自從秦穆公變法以來,發展速度就飛快,他在心裡也一直憋著一股勁,想要讓關內六國好看,最終歷史我們大家都知道,秦國的確是做到了。當時秦國對於魏國幾乎是成包圍之勢,魏國幾乎都成了秦國的國中之國,當時關內四國其實已經慌了,不過沒有時間進行籤訂聯合盟約,所以就一直被各個擊破。
當時的魏國國土面積小,而且士兵戰鬥力還很弱,關鍵是沒有強大的將領,魏國最出名的將領恐怕也就是那個龐涓了,可是現在龐涓已經死了幾百年了......秦國軍隊直接被秦王率領,十數萬軍隊浩浩蕩蕩的殺過來,魏國軍隊連出城都不敢了,直接守城,魏國大梁,那可是一座相當出名的城池。
說起那座城池,可就有很多故事了,其實魏王也不算什麼太慌,畢竟魏國很弱,在之前總是被秦國和齊國欺負,兩國也沒少打到大梁,可是卻始終未能攻破。魏國的國度,那可是很多代君王數次修繕製造而成的,看成是穩如泰山,牆高水深,城門外那是如同毛細血管一樣的水脈絡,非常複雜,也極其方便。要是守城城牆高的話,對於城外的人就很難受了,他們的箭射不到那麼高,無法造成有效供給,而且自己的士兵搭雲梯的時候,會很難受,畢竟那麼長的梯子不好找。
而且就算找到了,往上爬的時間消耗太多,城牆太高,敵人也不是木頭人,他們的攻擊很頻繁,而且當時的秦兵簡直就是活靶子,往上爬對於士兵的毅力也是一個考驗,很多人上去之後幾乎都沒能力再次發起進攻了,所以魏國人守城守的就很舒服。
圍城最怕的是什麼?當然是斷水斷糧了,可大梁就不怕,暗河明河無數,秦國就算是切,也切不斷,水流雜亂,士兵要是死守的話,數萬人也能守好幾年。魏國的政策也就是死守,守到地老天荒,他主要是給關內國家爭取時間,只要秦國給他消耗時間一長,關內幾個國家的援軍就可以來幫忙。想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按照魏王的想法,這個計劃看起來的確是天衣無縫的,可是秦王也不是傻子,他自然知道不能消耗時間太長,他看到這脈絡分明的水流,一個黑暗的想法出現在他的腦中。水火無情,用好了可以幫忙,但是一旦不小心沒用好...就會導致災禍,所以秦王攔下了河流中的水,水越攢越多,城內的人看著秦軍的動作,都以為秦軍是想斷水源,對他這種做法嗤之以鼻.....
魏國有很多地下暗河,只要外面的水不幹,裡面就可以源源不斷的得到水源,可是他們完全想錯了,秦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切斷水源,而是想用水攻。終於有一天,護城河內積攢夠了足夠的水源,秦王下令開閘放水,漫天的大水淹入了魏國的大梁,因為魏國城旁邊河很多,所以水就越來越多。只接淹了過去,把大梁全部淹入了水中,這水攻也不少見,畢竟當時三家分晉的時候,智伯也用了這個方法,可是現在的魏國不比之前的趙國,他們的凝聚力並沒有那麼強,所以大水一道,直接城破。
當時的趙家心是非常齊的,雖然敵人很多,但是軍民一心,甚至老百姓都自願上各家的房頂,然後用磚瓦投擊外面的敵人,可是趙國雖然也到了千鈞一髮之際,可是百姓卻沒有那麼配合,導致城破.....雄霸中原的強國魏國也被消滅,他同樣沒頂住歷史的巨輪,畢竟秦國當時已經是代表著巔峰實力了,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能力單獨抵抗秦國。拿下了魏國之後,秦國也算是徹底控制了中國當時的中心,下一個目標,他的目的就是南方的楚國了,佔據了大片底盤的秦國並不怕原本的南方霸主楚國,現在楚國也失去了最後可以勉強抵抗秦國的屏障,大片大片的地盤暴露在秦國的屠刀之下。
小編認為,秦軍能水淹大梁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他們能非常恰好的就地取材,使用其自己的保護措施,擊敗對方,這也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說秦國能一統天下也不是偶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