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財富網
紮根香港的知名化妝品經銷商莎莎(港交所代碼178),在其11月19日發布的最新業績公告中,揭示了香港商鋪租金、就業、零售額的蕭條行情。
由於內地到港旅客總數銳減近100%、香港本地又實行限聚令和隔離措施,今年4月至9月,莎莎持續經營業務的營業額按年大跌62.1%至12.86億港元,並最終錄得高達2.42億港元的淨虧損,為近十年來最慘澹業績。
由於市場對業績早有預期,莎莎股價僅輕微跌0.78%,報每股1.27港元。該股自2018年6月創下每股5.62港元高位以來,股價一路下挫,反映傳統零售商在資本市場吸引力降低。
成立於1978年的莎莎,目前是香港最知名的化妝品經銷商之一。根據其最新半年報,截至9月底,該公司在香港、澳門、內地、馬來西亞共運營231家店鋪,擁有接近3400名僱員。按營業額劃分,香港和澳門貢獻66.6%的收入,內地、馬來西亞各佔接近10%,而近年來發展的電子平臺份額漸漸擴大、已佔據14.4%。
在其營收主力區香港,莎莎指出店鋪租金、用人成本方面承受巨大壓力,並需要通過促銷等方式去庫存。
莎莎稱,租金是零售業務的最大成本,因而需要關閉遊客區表現欠佳或減租效果不理想的店鋪,期內總共關閉6家分店、且向業主爭取減租,合共節省成本1.5億港元。然而,該公司對下半年的市況依舊不樂觀,認為內地旅客人數回升速度會慢於市場預期,因此下半年計劃繼續關店。
該公司引述美聯工商鋪的研究資料稱,第三季度,香港中環、銅鑼灣、尖沙咀及旺角四大核心區的零售店鋪空置率飆升至近13%,創下有記錄以來最高,而全港合共有超過4000家空置街鋪,可見零售業的經營環境嚴峻。
在用人成本方面,莎莎稱,期內執行了三個月的無薪假和臨時減薪措施,不過自6月起,除繼續讓董事會成員及管理級別員工減薪外,其餘員工已不再減薪或放無薪假。該公司披露,從香港政府「保就業」計劃中,合共申領5990萬元港幣,並正在申請第二輪補貼。期內,該公司在香港、澳門的用人成本減少1.86億港元,按年減少46.6%。
在零售毛利率和去庫存方面,莎莎進行了不同類型的推廣活動促進本地市場消費,然而此舉卻有損利潤,令期內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37%降到29.6%。
不過,在相鄰的澳門,零售情況較香港更快恢復。
莎莎稱,由於澳門政府先後推出兩期消費補貼計劃,同時疫情在4月中已經普遍受到控制,澳門本地顧客的銷售額自5月起就已經恢復正常。有鑑於此,莎莎將銷售重心傾斜向本地市場,令本地消費者的銷售額在第一季度按年增長9.9%、在第二季度大增83.2%。不過,由於內地旅客的消費佔比更高,整體而言,莎莎在澳門的半年銷售額按年下跌78%。
展望10月至2021年3月的經營前景,莎莎認為,即便在恢復通關後,訪港旅客人數也難以在短期內恢復到往昔水平,旅遊業需要較長時間復甦。但在澳門,莎莎看好聖誕節和農曆新年黃金檔期的機會,期望在當地政府消費券及各大賭場的宣傳配合下,在澳門銷售額上取得顯著回升。
(文章來源:南方財經全媒體)
(責任編輯:DF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