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淫亂」是《漢書》給漢廢帝劉賀扣上的罪名,這讓他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一直為世人所詬病。據《漢書》中記載,他在位時,荒淫無度,危及社稷,犯下的罪行不下千件,以至於才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群臣和太后聯合趕下了皇位。
到了現代,對於《漢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越發存疑,對劉賀的評價也出現了大量反轉。那歷史上真實的漢廢帝劉賀,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何《漢書》對他的評價如此的極端?
1、襲爵立帝
劉賀是漢武帝劉徹的孫子,其父劉髆受封於昌邑國(今山東巨野縣東南),號昌邑王。公元前88年,前昌邑王去世,公元前86年,年僅四歲(有說五歲)的劉賀襲位。
由於劉賀自幼襲位,缺乏管教,在做昌邑王間,並不關心朝政,常與手下的僕從玩樂,沒個正經。郎中令龔遂跪行含淚進宮,借膠西王之故勸諫劉賀,希望劉賀能遠離小人,修行禮儀,重用賢臣。
但劉賀自由散漫慣了,無心於繁文縟節,很快便將那些教習禮儀的人趕走。劉賀雖然生性頑劣,不問政事,但好在當時的昌邑國有龔遂一眾有志向的大臣帶領,保住了劉賀的王位,昌邑也算國泰民安。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去世,膝下無嗣,當時的大將軍霍光獨攬朝政大權,劉賀名聲在外,霍光自然清楚,為了能更加把持朝政,霍光便徵召劉賀進長安,主持喪禮。
劉賀並無心做皇帝,但禁不住龔遂的勸誡,不得不順了旨意。劉賀接旨後很快便奔赴長安,喪禮過後不久,在霍光集團的支持下,劉賀順利地繼承皇位。
2、群臣廢帝
劉賀繼承帝位後,依舊我行我素,紈絝不堪,屢屢受到群臣的勸諫。
劉賀依舊無心朝政,終日在宮裡與奴役和官員玩樂,但劉賀被後世詬病的並非其不問朝政,而是做一些讓人難以理解,荒唐至極的事情,據《漢書》記載,劉賀在位27天期間,共做了1127件不符合帝王身份的事。
細究其在《漢書》裡的過錯,大多是一些奢侈過度,尋歡作樂,提拔舊臣,任性妄為的事,在當時,對於群臣而言,這根本不是一個皇帝該做的事,在他們眼裡,劉賀根本無法繼承大統,群臣擔心劉賀會敗壞漢朝名聲,危害江山社稷,甚至連霍光都無法接受如此奇葩的皇帝,於是便協同群臣,謁見皇太后,細數劉賀的罪責,皇太后聽後,未加思索,便和群臣們商議了廢帝的事宜。
隨著皇太后的召令,廢帝的程序便很快展開來,霍光先將劉賀的近臣全部關押,然後在朝堂上聯合群臣怒斥劉賀的種種劣跡,劉賀跪伏在地上,任由侍從解下他的綬帶,拿走了他的玉璽,一臉的驚恐。
過後,劉賀緩緩起身,霍光擔心他會自盡,急忙上前攙扶,劉賀跨出朝堂,解下寬衣,向著西面的天空長嘆,不知是為愧責,還是為解脫。
劉賀被貶回了昌邑,為了防止劉賀報復,太后將昌邑國降為山陽郡,收回了兵權,其近臣也盡數被殺。
公元前63年,漢宣帝封劉賀為海昏侯,封地為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南昌)。
公元59年,《漢書》中荒唐了一生的劉賀去世,年僅33歲。
3、真相難究
雖然史書中對劉賀的評價極其誇張和負面,但至少可以從中窺見一斑,劉賀至少不會是一代明君。而歷史上的著作對於劉賀的評價也基本上是負面的,這一直到2015年才有了改觀。
2010年,海昏侯劉賀的墓展開了發掘,2015年,考古界公開了對海昏侯劉賀墓的發掘內容和文物,並對歷史上真實的劉賀提出了疑問。
根據漢代「視死如生」的陪葬思想。發掘出來的文物很多都與史書中的劉賀相悖。其中有兩項文物最具說服力,一項是墓室中存在的大量書籍和圖畫,因為史書中的劉賀是一個不讀聖賢書,不知天下事的人,一個不愛看書的人,怎麼會在墓室裡放大量的書籍呢?
另一項文物是一個刻有「李具」字樣的精緻的杯子,這是屬於其奶奶,漢武帝夫人李氏的,這可以看出劉賀掛念其祖母,說明劉賀是一個孝順的人,而史書中說劉賀不忠不義不孝,這一點至少是可以反駁的。
反觀《漢書》,古代這種極具主觀性的史書本身就受當時統治者的意志左右,而《前漢書》本身就是東漢編纂,並非西漢同期所著,很多真相難以考究。
而歷史上真實的劉賀,是否真是如同史書中的那麼不堪,還是被權臣玩弄於股掌,身上掛滿了「欲加之罪」,淪為統治失敗後的犧牲品。
而這些,都沉寂於那段銷聲匿跡的歷史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