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所能夠一窺究竟的,而且,隨著每個人的機緣智慧有所差異,自然每個人對佛法修行的進階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最終也就無法以相同的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來要求人們。
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下面我們就來粗略的了解一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的內容,對與否,請大家多多拍磚指正。
一,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之人,首先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要斷除自己對人世間的所有欲望的希冀,斷除掉自己內心所有的各種思想上的貪、嗔、痴等愛惡之欲,只有內外之欲都去除了,才能恢復到自己的本來清靜之心,只有恢復到清靜之心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認識自己的心之本體,才能得到「見性」這一根本要求,否則的話,任你千言萬語,都是徒勞。
二,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在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過程之中,逐漸的去學習、理解、徹悟契入佛祖所說的最高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到了那時,自然也就可以深刻的理解佛祖為什麼會說自己「無有少法可說(金剛經)」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法,又門門皆不是法,法與非法都一無差別之時,也就證得了「無為法」,那個不依因緣和合而生的絕對之法,達到了真如一體的佛祖境界。
三,內無所得,外無外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契入了佛智之中,悟徹了無為之法,明了天下萬象無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只不過是「諸行無常」的結果,那麼自然也就不會再執著於世事的得失,也就不會再貪著於外部之假象,心念流淌,如水之流行,達到一個無得無失之境,內外無求之中,是道非道,一任自然,妙合天真了,到了這時,有還是無,好還是壞,都無法分別,一念不生,圓融無礙。
四,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達到了無念無作之後,已經達到了佛法修行的極點,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可修的了,已經看到了修到了佛祖的境界——真空法性、本來如是,按佛教的說法就叫做證果了,不用再證了,這種修無可修、證無可證就叫做非修非證。
這種修行的方法所獲得的殊勝智慧與結果,可以不必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段與境界,在悟徹的瞬間就可以達到,但它的果位卻又可以說是很尊崇的,(這種剎那之間頓悟成佛的法門,與禪宗很像),這樣修行所獲得的結果,就可以叫做得道。
從以上對《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內容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深刻而強烈地感受到,其內容雖然簡短,但是它的義理卻博大精深,出家之人修行時如果能夠從中獲得智慧的啟示,那麼對於自己的修行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而我等凡夫俗子,亦可以從中得到不小的獲益,並且從中看到一條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的簡捷之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