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2020-12-18 梅山易學

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所能夠一窺究竟的,而且,隨著每個人的機緣智慧有所差異,自然每個人對佛法修行的進階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最終也就無法以相同的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來要求人們。

網圖

雖然如此,但是在《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佛祖仍然為人們指出了一條無修無證的徹底究竟修行之道,使人們可以因此而對照自己的修行之路與境界之高低,而塵俗中人也可以從中少窺佛法修行之一斑,清楚的看清出家人的修行軌跡。

下面我們就來粗略的了解一下《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中的內容,對與否,請大家多多拍磚指正。

一,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一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之人,首先要做到的第一點,就是要斷除自己對人世間的所有欲望的希冀,斷除掉自己內心所有的各種思想上的貪、嗔、痴等愛惡之欲,只有內外之欲都去除了,才能恢復到自己的本來清靜之心,只有恢復到清靜之心的人,才有可能真正的去認識自己的心之本體,才能得到「見性」這一根本要求,否則的話,任你千言萬語,都是徒勞。

網圖

二,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在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過程之中,逐漸的去學習、理解、徹悟契入佛祖所說的最高境界——無上正等正覺,到了那時,自然也就可以深刻的理解佛祖為什麼會說自己「無有少法可說(金剛經)」了,八萬四千法門,門門皆法,又門門皆不是法,法與非法都一無差別之時,也就證得了「無為法」,那個不依因緣和合而生的絕對之法,達到了真如一體的佛祖境界。

三,內無所得,外無外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契入了佛智之中,悟徹了無為之法,明了天下萬象無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只不過是「諸行無常」的結果,那麼自然也就不會再執著於世事的得失,也就不會再貪著於外部之假象,心念流淌,如水之流行,達到一個無得無失之境,內外無求之中,是道非道,一任自然,妙合天真了,到了這時,有還是無,好還是壞,都無法分別,一念不生,圓融無礙。

網圖

四,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達到了無念無作之後,已經達到了佛法修行的極點,到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什麼可修的了,已經看到了修到了佛祖的境界——真空法性、本來如是,按佛教的說法就叫做證果了,不用再證了,這種修無可修、證無可證就叫做非修非證。

這種修行的方法所獲得的殊勝智慧與結果,可以不必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階段與境界,在悟徹的瞬間就可以達到,但它的果位卻又可以說是很尊崇的,(這種剎那之間頓悟成佛的法門,與禪宗很像),這樣修行所獲得的結果,就可以叫做得道。

網圖

從以上對《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二章內容的簡單分析,我們可以深刻而強烈地感受到,其內容雖然簡短,但是它的義理卻博大精深,出家之人修行時如果能夠從中獲得智慧的啟示,那麼對於自己的修行絕對是有很大的幫助的,而我等凡夫俗子,亦可以從中得到不小的獲益,並且從中看到一條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的簡捷之軌跡。

相關焦點

  • 佛說四十二章經之奧義淺談
    這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其內容是佛弟子,把佛陀曾經說過的四十二句話,總結起來,構成一本經書,四十二章經,和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共稱為,佛遺教三經。這三本書的特點是篇幅較短,語言精練,其所表達的思想簡單明了,很適合初學者觀看,修習。
  • 佛說四十二章經:古代的頭陀修行有四大特點,現代修行人很難做到
    佛教文化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傳承,在許多方面已經和最初的面目有所區別,比如說在《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中,就還保留了佛教頭陀們最原始本真的面貌,其修行之道和我們今天所見的修行之人大有不同。網圖雖然今天亦有修頭陀之行的人,但卻是鳳毛麟角、極為稀有,人們自然也就很難因此而知道古人的修行之道是什麼樣的,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從《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章中去簡略的了解一下,看頭陀的修行是不是真的能夠做到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什麼是真正的「沙門」
    《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東來時,最早由梵文翻譯而成的中國第一部正式成書的漢文佛教經典,據《後漢書》所載,是由東漢漢明帝夜夢神人而遣使從西域請回來的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僧人所譯,其夢神之說雖屬可疑,但佛教由此而開始傳入中國,卻是不爭的事實,因為從此開始,佛、法、僧三寶具足,具備了傳教的條件
  • 佛教之四十二章經
    1宋真宗注本和江北刻經處本在首章之後均加上佛言:「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識自心源,達佛深理,悟無為法。內無所得,外無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結業。無念無作,非修非證。不歷諸位,而自崇最。名之為道。」 一章(均為第二章)2第六、七兩章,宋真宗注本合為一章(為第七章)。
  • 佛法雙語工作坊 | 佛說四十二章經 (序)
    The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佛說四十二章經△ 朗讀 | 釋宏添引言  《佛說四十二章經這部經是在佛陀涅槃後由祂的弟子總結了佛陀一生所作的重要開示,綜合佛一生所說的大小乘全部佛法。《佛說四十二章經》集結了佛陀關於持戒、忍辱、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反覆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佛祖是如何對待罵佛之人的,你能做到嗎?
    前面我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第一部漢譯佛經,傳入的時間甚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十二段,卻因為甚通攝大小乘的一切教義而受到佛教徒們的喜歡,言簡而義豐,對於那些初入佛門的人來說,《 佛說四十二章經》不失為一部好的入門教材。
  • 佛說四十二章經白話文
    佛說四十二章經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錀,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 細說《四十二章經》,你不知道的事情!
    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都知道,韋小寶把朝廷攪得天翻地覆是因為那部《四十二章經》。這究竟是部怎樣的經書?它隱藏著失落文明?還是遠古秘寶?小說創作固然狂野,現實劇情卻往往更絕,歷史上真正的四十二章經背後,究竟有著怎麼樣輾轉曲折的故事?
  • 《四十二章經》十句經典禪語,感悟頗深,讓人大徹大悟!
    ——《四十二章經》濁世:混濁的塵世。汙:汙染、影響。【譯文】身處渾濁的塵世,應該像蓮花那樣,不被塵世的汙泥所汙染。三、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四十二章經》愛欲:即貪愛之欲。憂:表示憂惱、心不悅之意。怖:畏懼、害怕。
  • 這就是《鹿鼎記》中搶的天昏地暗的《四十二章經》?
    小時看金庸小說入迷,尤其是在看《鹿鼎記》時,對韋小寶的羨慕、嫉妒、恨自不必說。但對《四十二章經》更是好奇不已。在金庸先生的小說《鹿鼎記》中,宮廷、江湖各方勢力明爭暗鬥地爭奪著這本書,這本藏著驚天秘密的《四十二章經》到底講了些什麼?圍繞著它都發生了哪些故事。
  • 《鹿鼎記》沒說錯,《四十二章經》裡真的有寶藏
    ,今天我們不來討論這部新版的《鹿鼎記》到底好不好,單來聊一聊《鹿鼎記》裡的一樣東西,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四十二章經》。在金庸先生的筆下,《四十二章經》可以說貫穿了《鹿鼎記》小說的全部劇情。各路人馬都希望能夠得到全部八部的《四十二章經》,之後找出經書中藏有的寶藏地圖,並取得大清的寶藏。小說中,《四十二章經》原本由滿洲八旗的八個旗主掌管,各種機緣巧合之下,韋小寶最終得到了全部的《四十二章經》,並最終在八部《四十二章經》的封皮夾層之中找到了地圖碎片,並拼得了大清寶藏的藏寶地圖。
  • 了解經典「四十二章經」
    我們首先要了解這部經為啥稱為《四十二章經》?這是佛法傳進中國來以後的第一部經典,具有佛法裡程碑的象徵意義。整部經的文體形式類似於東漢時期的文體,有點像道士或者儒家經典的章回體,是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這兩位是證果的聖人。
  • 《佛說四十二章經》提到三種真如,與佛相應,看看我們有幾種
    《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以什麼為體?以大乘、以實相為體,也講真如法身、也講實相。佛法中提到七種真如:流轉真如、實相真如、唯識真如、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佛說四十二章經》當中,這些真如都有所提及。一、流轉真如。
  • 《四十二章經》: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洛陽古代典籍·名人名著篇③)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四十二章經》  漢明帝感夢求法  說到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不能不提漢明帝劉莊。  劉莊是劉秀和陰麗華的兒子,也是東漢第二任皇帝,公元57年至公元75年在位。
  • 《鹿鼎記》裡時常提及的《四十二章經》到底是何物?且聽道來
    這個伏筆就是大清龍脈寶藏,當年努爾哈赤布下後路,將大量寶藏埋藏於關外,畫出寶藏圖,再將寶藏圖分成八份,分別藏於八部《四十二章經》裡面。努爾哈赤告誡其後代,若哪日在關內無法生存下去,便可回到關外,挖出寶藏,重新再來以便東山再起。小說的主人公韋小寶以其鬼靈的機智斡旋於想得到寶藏的各方勢力之中,最終如願以償,《四十二章經》盡歸於韋小寶之手。
  • 《佛說42章經》第9章返本會道,告誡我們一味說教講道理不如不講
    【佛說四十二章經自立法師講記】第九章返本會道:這一章其實蠻受用的,主要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亙古不破的道理,即日常生活中,說教、講道理是沒有用的,尤其是當對方沒有證悟到達那個境界,你講什麼道理都沒有用,他體會不到,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感受。
  • 《四十二章經》經典七句,領悟如脫胎換骨,改變人生!
    《四十二章經》據傳是佛教最早翻譯過來的經文,全名為《佛說四十二章經》,其傳入目的無非傳教布道,弘揚佛教教義,所以此經文字簡練內容易懂,是以問答的形式寫成的一部經書,此經書分為四十二個段落,顧得名《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基礎入門的經書之一,要想了解佛教聆聽妙音此經不了不參。正所謂「一生幾多煩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參閱佛經不但可以為自己的人生答疑解惑,還可以消除煩惱執念,何樂而不為呢?
  • 容不下善,惡人擾亂,見不得好,要防計算:《佛說四十二章經》看
    ——《宋詞 減字木蘭花 春詞》讀《佛說四十二章經》,說「擾亂」看破壞者所謂惡,就是不能容下善,見不得別人好。聞善就世壞,起了惡毒的心,這就是惡的心境。把惡的心境變成惡的行為,這就是惡行。行惡者就是希望用惡行擾亂善行,讓善行同流合汙,最後把善變成惡。
  • 佛法雙語工作坊 |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12章(1)
    The Sutra of Forty-two Chapters - 12 (1) 佛說四十二章經貧窮布施難:窮人在財布施來說是難,但第11章曾經講過布施的功德主要是論心境而不是論對境。而且貧窮人也可以作無畏布施或法布施。給人希望或歡喜,包括助人、讚美等都屬於無畏布施。勸人深信因果,皈依三寶,乃至講解佛法都是法布施,而三種布施中以法布施最為殊勝。
  • 鹿鼎記十大謎團之——韋小寶是如何集齊四十二章經並找到寶藏的
    太史傅毅博學多才,他告訴漢明帝:我聽說西方天竺(印度)有一個得道的神,號稱佛,能夠飛身於虛幻中,全身環繞著日光,君王您夢見的大概是佛吧!於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泰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訪求佛道。三年後,他們同兩位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回到洛陽,帶回經書和佛像,開始翻譯一部分佛經,相傳是現傳的《四十二章經》。同時在首都洛陽建造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即今天的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