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時明明捏著一手好牌,等到立之年已經打了個稀爛,我幾乎在所有的人生岔路口上都點錯了技能,現在仿佛做著一個停不下來的噩夢,沒人來推一把,醒來也是遙遙無期,真的好想刪檔重來啊。」——知乎:30歲還一事無成的真實體驗
一、習得性無助
很多馬戲團裡,都會有大象的表演,你在欣賞的同時,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馴獸師到底是如何馴服大象的?
眾所周知,大象的力氣很大,按照道理是人類遠遠不能操控的力量。但是,如果是從娃娃抓起呢?
馴獸師會在大象幼年階段,就在它的腳上拴一條鐵鏈,另一頭系在木樁上。這樣一來,任憑小象如何掙扎,都無法掙脫。
就這樣,等到它長大後,即使擁有了掙脫鐵鏈的力量,它也不會再去掙扎,因為童年的陰影已經告訴了它,掙扎是無用的。
這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回顧一下我們的前半生,是不是也在不知不覺中,給自己種下了「習得性無助」的扭曲信念?可能是老師的一次言辭不當的訓話,可能是朋友無心的一句評論……
要記住,我們如今已經長大了,有了改變自我的力量。為此,我們要直面自己的過去,用嶄新的力量去掙脫那條鐵鏈,成為更好的自己!
二、畫地為牢
我有一個特別令人佩服的朋友,因為他自從加入學習圈後,就不斷地去參加各種培訓、讀書會、分享會,最後,竟然還把自己的工作辭了去創業。
當時我們很多人都為他感到可惜。畢竟,他原先的那份工作可是很多人求之不得的「鐵飯碗」。為此,他還和父母鬧了矛盾。
不過,現在他的父母誇他都來不及,為什麼呢?原來,在他走後半年多,原公司就變得越來越不景氣。而反觀他現在的創業事業,確是幹得風生水起。
他曾對我說過:所謂「鐵飯碗」,不過是父母那一輩的產物,根本不適應現代社會。新興事物的不斷崛起,行業的快速消亡與崛起,這些都是父母那輩人無法想像的事物。
所以,你不能一味地去待在他們給你指明的「舒適區」裡頭,你必須勇敢地跨出去,去見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去找找真正的自己。
記住,舒適區是留給「死人」的。
三、「差不多」先生
我們以前公司裡有一位「差不多」先生,他很聰明,對各種事務都很快就能上手,不提質量,就速度而言是一流的。
有次公司開會的時候,領導稍微提了下差不多先生,讓他多上點心。絲毫不出乎眾人意料之外,他回了句「差不多」就行了。
但是這次「差不多」先生不像往常走運了,「差不多」變成了「差很多」,領導把他喊過去一頓痛批。
早在1920年時,胡適先生就預言了這麼一群人。這一群人有個共同的口頭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胡適先生為他們取了名字,就叫做差不多先生。在將近100年後的今天,差不多先生也依然存在。
你是不是當代的那個「差不多」先生中的一員?
我是職場達人傅一聲,感謝你的點讚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