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君在回顧二戰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說有趣可能有些不嚴謹,不過對喜歡二戰歷史的朋友來說(包括筆者)確實是頗值得玩味的。
啞謎就不多打了,這個有趣現象就是:二戰中蘇聯對日本宣戰的時間最晚,但對日軍戰俘卻改造得最徹底。
先說前半句,1945年8月8日,蘇聯向日本駐蘇大使發出外交照會,說明蘇聯要根據雅爾達會議的精神,忠於同盟國精神,宣布於次日起與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簡言之就是蘇聯要在8月9號對日宣戰。
得到這一消息的日本大使非常震驚,因為就在同一天,他還奉日本政府的命令,積極聯絡蘇聯請求他們充當與美國等國的中間人,對戰爭進行調解。沒想到,蘇聯接著對他們宣戰了。當時日本大使震驚之餘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給國內,讓他們早做準備,誰知大使館的電話線已經被切斷了。
1945年8月9日零時十分,蘇聯集結在遠東地區的貝加爾方面軍、遠東第一方面軍和遠東第二方面軍浩浩蕩蕩共150萬部隊越過邊境,向盤踞在東北地區的日本關東軍發動了進攻。要知道這批參戰的蘇軍可是在衛國戰中浴血重生的部隊,對由新兵蛋子和老弱軍人組成的關東軍可以說是構成了實力碾壓。果然一開戰,日軍就在蘇軍的鋼鐵洪流下一路潰敗。
僅僅一周後,日本政府眼看大勢已去,宣布了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但是史達林並不相信狂妄的日本真的就此認輸了,為了防止餘孽的反撲,還是命令蘇軍繼續全線進攻。在此過程中接到投降命令的日本關東軍紛紛放下武器投降。這也是蘇軍自宣戰以來首次遇到大批投降的日軍部隊,接到前線消息的史達林此時也相信了日本真的無條件投降了。於是下令蘇軍停止進攻。
但就是這短短幾天的進攻,蘇軍就擊斃了日本關東軍共八萬多人,俘虜的日軍有六十萬之多。怎麼處置這些戰俘成了擺在蘇軍面前的第一個難題。不過他們稍作考慮後就決定用火車把這些日軍戰俘運回蘇聯內陸的西伯利亞戰俘改造營進行勞動改造。
為何蘇軍會如此大費周折呢?原因有兩個:一是此時的蘇聯剛剛結束對德國的衛國戰爭,雖然戰爭取勝了,但是蘇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可以說是百廢待興,而這批六十多萬的日軍俘虜可以堪稱是最廉價的勞動力了;第二,蘇軍對日宣戰,日本戰敗,那麼蘇聯也將成為戰勝國之一,有這批數量巨大的日軍戰俘在手裡,日後也能成為政治上的一個籌碼。
就這樣曾經在中國作威作福的日本軍人,在蘇聯西伯利亞的勞動改造營裡接受勞動改造。雖然我國的東北地區也屬於寒冷地區,但比起西伯利亞的苦寒,那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至於這批日軍戰俘後來的命運如何?歷史也給出了部分答案。後期被遣返回日本國內的戰俘有47萬,剩下的有一部分自願留在了蘇聯,其餘的則下落不明(其中蘇聯的記錄有5萬人因為各種原因死在了戰俘營,其他的則不了了之)。
據《日俄關係中的戰俘問題》一書中記載,對這批日軍俘虜在戰俘勞改營裡的生活做出了描述:「蘇聯地方當局沒有做好接受如此眾多數目的戰俘的準備—住房不足、冬衣緊缺、糧食和藥品也匾乏,由於這些原因,在1945一1946年冬天,在日本戰俘勞改營裡出現了較高的死亡率。根據官方統計的數據,總共有55000名日本戰俘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