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黃帝內經》的人,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而一直叫嚷著這不科學的網友,卻捨不得花一分鐘去了解?
了解《黃帝內經》不單單只是能學到中醫的醫術,更能了解到古老的文化氛圍。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如果你心浮氣躁,看到這個題名就想開噴了:
「什麼天上地下,淨整些虎了吧唧看不懂的。」在這都沒有沉下心來研究為什麼要取這個標題,活該你看不明白。這個「天」不是你字面理解的天上,天空的天,而是代表哲學的「天」;代表天文學的「天」。
南懷瑾在讀了《黃帝內經》後就說道:為什麼天字那麼寫?你真去研究中國文字,第一個字「一」是畫圖案開始的,為什麼那麼畫?因為講不清楚宇宙是幾時開始的,天地怎麼來的,所以以一畫來分開。所謂伏羲畫八卦,一畫分天地,這是科學的,因為時間空間上,查不出宇宙的來源。
我們中國人很注重這個,現在的科學發展到太空,也是在追求這個。」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同學之間就總會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包括到成年之後也偶爾會想,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這兩個問題,現在事事講科學的人能不能解釋出來呢?
在西方國家,他們把科學,哲學分得很細,所以他們做事追求數據化,只信結果。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在中國,懂哲學的人也懂文學,懂文學的人都了解歷史。
中醫也是這樣,懂方藥的人,也知道針灸,做骨傷的醫生也懂開方子。歷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司馬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人看見他寫了史記就說他只是史學家,他的「八書」大家沒有天文,地理,經濟知識是寫不出來的。再看司馬遷講資治通鑑,完全就是個哲學家,文學家嘛,所以我們的老先祖是複合型人材,《黃帝內經》就更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黃帝為了讓後人看懂,就用對話的形式,一問一答來講途養生治病的方法。
這在當時的時代下,是多麼科學的講學方式了!南懷瑾作為一個教育家,文學家,詩人,用他的理解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闡述得很貼近內經原意,又讓現在的人能一看就懂。喜歡《黃帝內經》的朋友,點擊下圖片領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