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說《黃帝內經》,別有一番意境,看他都悟到了什麼?

2020-12-10 友品歷史

讀了《黃帝內經》的人,都愛上了傳統文化,而一直叫嚷著這不科學的網友,卻捨不得花一分鐘去了解?

了解《黃帝內經》不單單只是能學到中醫的醫術,更能了解到古老的文化氛圍。內經開篇是《上古天真論》,如果你心浮氣躁,看到這個題名就想開噴了:

「什麼天上地下,淨整些虎了吧唧看不懂的。」在這都沒有沉下心來研究為什麼要取這個標題,活該你看不明白。這個「天」不是你字面理解的天上,天空的天,而是代表哲學的「天」;代表天文學的「天」。

南懷瑾在讀了《黃帝內經》後就說道:為什麼天字那麼寫?你真去研究中國文字,第一個字「一」是畫圖案開始的,為什麼那麼畫?因為講不清楚宇宙是幾時開始的,天地怎麼來的,所以以一畫來分開。所謂伏羲畫八卦,一畫分天地,這是科學的,因為時間空間上,查不出宇宙的來源。

我們中國人很注重這個,現在的科學發展到太空,也是在追求這個。」記得我讀書的時候,同學之間就總會爭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包括到成年之後也偶爾會想,先有男人還是先有女人,這兩個問題,現在事事講科學的人能不能解釋出來呢?

在西方國家,他們把科學,哲學分得很細,所以他們做事追求數據化,只信結果。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是這樣的,在中國,懂哲學的人也懂文學,懂文學的人都了解歷史。

中醫也是這樣,懂方藥的人,也知道針灸,做骨傷的醫生也懂開方子。歷史上有名的大人物司馬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人看見他寫了史記就說他只是史學家,他的「八書」大家沒有天文,地理,經濟知識是寫不出來的。再看司馬遷講資治通鑑,完全就是個哲學家,文學家嘛,所以我們的老先祖是複合型人材,《黃帝內經》就更體現出了古人的智慧,黃帝為了讓後人看懂,就用對話的形式,一問一答來講途養生治病的方法。

這在當時的時代下,是多麼科學的講學方式了!南懷瑾作為一個教育家,文學家,詩人,用他的理解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闡述得很貼近內經原意,又讓現在的人能一看就懂。喜歡《黃帝內經》的朋友,點擊下圖片領悟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的人,為什麼能把黃帝內經悟得透徹?
    南懷瑾、一個沒學過中醫,也不懂科學的老年人,居然也講《黃帝內經》,他能理解透嗎?南懷瑾自己也戲說:「我講《黃帝內經》不敢與醫學大師比,但我可以換個立場,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結合現在生命科學的立場,我們來透講黃帝內經對人健康的影響,我歲數雖然大點,有不對的地方,該批評的你們就提出來,一個目的,為眾生服務。」
  • 南懷瑾真敢說,唐宋以後的中醫,沒幾個人真讀懂內經
    南懷瑾評《黃帝內經》,說在唐宋以後的中醫名師葉天仕,徐靈胎,陳修園對《黃帝內經》氣的領悟還差點火侯,是不是太狂了一點?我們看現在的針灸推拿師,都在忙著學解剖學,分析肌肉的走向,找神經傳導的路線,都被嚴重西化了。有幾個中醫針灸醫生還在堅持研究應用經絡的氣,人體的脈?
  • 《黃帝內經》為何能成「醫之始祖」,南懷瑾評價9個字,點出一切
    導語:《黃帝內經》為何能成「醫之始祖」,南懷瑾評價9個字,點出一切作為華夏民族的祖先,黃帝一生豐功偉績,甚至一直都帶著神話的色彩。這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像這麼偉大的人,而且還是生在遠古的時代,沒有一些神話色彩,都有些對不起上古先民豐富的想像力了。黃帝還曾出個一本書,也就是傳說中的《黃帝內經》。這本書更是被後人敬為「醫之始祖」,這是為何?難道它是所有醫學的起源?南懷瑾先生評價了9個字,點出了一切。
  • 「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黃帝內經》3大天規,古人的忠告
    「久病成醫」,做人久了就會明白「周易解萬物,內經看人性」的道理。我國的上古有三大奇書,你知道是什麼嗎?我當時讀完《易經》,又接著讀《黃帝內經》,發現二者是相通的。孫思邈說: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的確如此。有讀者問,如何找到《易經》和《黃帝內經》相通的關鍵點?今天我們就論一論。
  • 《黃帝內經》是什麼書? 裡面究竟有無養生秘方?
    於是,湧現了馬悅凌、曲黎敏、張悟本等數不勝數的「專家、名家」;派生出了《從頭到腳說健康》、《不生病的智慧》、《特效穴位使用手冊》、《黃帝內經使用手冊》、《黃帝內經家用說明書》等養生指南書籍。     翻閱市場上的這些養生書,再聽聽養生專家們講的話,不難發現,他們都是靠著一本《黃帝內經》來打遍天下的,他們的「學術觀點」幾乎都來源於此。這對《黃帝內經》而言,是幸?是悲?
  • 《黃帝內經》是醫書,《黃帝外經》又是什麼呢?究竟是誰寫的?
    顧名思義,《黃帝內經》起源於上古時期的軒轅黃帝,他被後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不僅打敗蚩尤,統一了當時的各個部落,還是個千年難遇的奇才,教人們種植農作物,製造舟車、音律,對醫術也有很深的研究。儘管《黃帝內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但它是後人根據黃帝與岐伯等人的對話整理而成,從某種意義上說,此醫書是黃帝的傑作。
  • 經典反思:只選一本書相伴餘生,不看《黃帝內經》太可惜了
    所以春秋以前的中國人寫書都是撈乾的說,不能像現代玄幻小說那樣日更萬字。歷史上的作者可能不知道,竹簡會被人扔到火堆中取暖,甲骨文被人當藥材磨成粉末。而讀者也不會猜到剛讀過的書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甚至是地球人最後一次閱讀。《黃帝外經》就是這樣一本書,消失在時間長河中,成為傳說。與《黃帝外經》相應的就是《黃帝內經》,一本值得終身研讀的書。
  • 山海經與黃帝內經: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長生不老?
    上古三玄中,易經、黃帝內經、山海經是一體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我們今天就探討一下,山海經與黃帝內經的關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山海經是九丘之之學,黃帝內經是三墳之黃帝之學。二、山海經、黃帝內經與長生不老術中國人為什麼喜歡長生不老?
  • 黃帝內經:男人到40,做到這4點,「發不墮齒不槁」,越活越年輕
    《黃帝內經》中有自古以來備受帝王重視的「長生不老」之道。《黃帝內經》以黃帝與岐伯的對話來闡明各個問題,開篇黃帝就提出了「上古之人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疑問。岐伯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長壽的人之所以長壽,並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某一個好的生活習慣,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黃帝內經》與現代科技的關聯性
    公孫軒轅大約活了120歲在他當部落首領期間,播百穀草木,養蠶織布,染五色衣裳,建舟車弓箭,造文字,制音律,創醫學等等,有很多功績。所以史載其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號之為黃帝。關於《黃帝內經》的成書年代,現在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黃帝時代寫的書。
  • 別逗了,看黃帝內經如何說
    「早點睡,早點起,別熬夜,保重身體」,聽到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早睡早起,真的就符合養生之道,能讓我們身體調理到最佳狀態?不妨我們來看看黃帝內經怎麼說。在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中,認為自然有四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是天地化育而成,因此必須順應四時,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才是養生之道。同時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
  • 黃帝內經:傷什麼別傷神
    徐文兵:這是黃帝在向他的老師岐伯請教,說我"願"。"願"的意思就是各從其欲,各得所願。它是帶"心"字旁那一剎那,是什麼能量給他打下的,是發自內心、起心發願的意思。"願"還帶個"原"字,就有想追尋世界宇宙本原的意思。黃帝有"願","願聞人之始生"。「始」是什麼?形之始也,剛從一團氣凝成了一個形。
  • 張其成:《黃帝內經》書名的秘密
    《黃帝內經》不是黃帝寫的,是西漢中期最終彙編成書的。那為什麼書名中有「黃帝」二字呢?注意「黃帝」的黃是黃色的黃,不是「皇」,有一次我在一個地方講《黃帝內經》,看到他們打出的宣傳橫幅上寫著《皇帝內經》,把我嚇一跳。我說我是老百姓,我哪懂皇帝是怎麼養生的?應該是「黃帝」。
  • 逐句細談黃帝內經—黃帝內經概述
    黃帝內經是中國現在保存下來最早的一部最經典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是中醫系統理論、以及治病和防病的基礎源頭。黃帝內經一共十八卷,由素問九卷,靈樞九卷組成。一共81篇。黃帝內經成書於秦漢時期,不是一個人的著作,而是一個時期內的醫學著作合編,時間跨度達幾百年,大約在在西漢的時候彙編成書。黃帝內經的問世,代表著中醫系統的正式形成。
  • 《黃帝內經》是如何流傳下來的?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黃帝內經》是誰寫的?是不是軒轅黃帝寫的?當然不是!黃帝距今已將近五千年了。司馬遷寫的《史記》第一篇《五帝本紀》,記載五帝的事跡。哪五個帝王?就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其中的第一個帝就是黃帝,我們現在說的中華文明有五千年的歷史,就是從黃帝算起的,五千年前目前還沒有發現有文字,那時候的黃帝是不可能親自寫下這部洋洋灑灑十幾萬字的巨著的。
  • 黃帝內經是本什麼書?
    《淮南子》中說:「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所以黃帝、岐伯等顯然是託名。關於《內經》作者除張景嶽等人相信為黃帝外,大部分人認為《黃帝內經》是集體長期努力的作品。《黃帝內經》的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至兩漢期間,書中含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這說明《內經》是經過各種思想流派的作者加工過的作品。
  • 《黃帝內經》只是一部醫書?它告訴我們,看待生命要換種思維方式
    《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文化的集大成者,經過歷史篩選、時間打磨,最能表現醫學領域精髓,是中醫學界最有價值,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萬世之作。很多人都聽說過這本書,但是知道這本書的厲害之處的人能有幾個呢!《黃帝內經》的形成《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由《素問》《靈樞》兩部分組成。各九卷81篇。《黃帝內經》並非黃帝所寫,只是因為黃帝氏族是華族的始祖,古人為了追本溯源,習慣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黃帝。也有一些學者為了使自己的學說更容易為世人所接受。
  • 《黃帝內經》的傳說
    中醫中藥發展到今天,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它不知解除了多少人疾病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可是,誰是中醫中藥最早的發明者呢?原來最早發明中醫中藥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是他,在5000年前就寫下了人類第一部中醫中藥著作——《祝由科》。
  • 《黃帝內經》解讀1
    《黃帝內經》解讀*1(內容來源:公眾號白衣靜思)第一章 《黃帝內經》的成書與流傳第一節 《內經》的成書一、《內經》的成書年代及作者1、成書於黃帝時期,多為醫家主張。從書本知識逐漸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趨勢可以判定《內經》應成書於墓主人下葬之後(5)其它論據:陰陽五行學說的合流、金屬細針要求的材質等二、《內經》書名的含義1、經字:《說文》「經,織也。」
  • 南懷瑾:什麼時候懂了《金剛經》的道理,就悟到了中國的《易經》
    原本《金剛經》有5172字,但不知道什麼緣故,只刻有2799字,經過風雨侵蝕,天災人禍,現在只剩下1067個字。這個曬經石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寶,也是佛學在時空上與弟子的對話。古代佛經有分卷,但是沒有標點符號,直到後來,為了讀經的方便和理解,而在句末加了一個點。但是也可以認為這不是句號,就是把句子分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