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等,其中端陽節和龍舟節的叫法尤為突出,是民間傳承已久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時期的《風土記》中記載:「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在古漢語是開頭初始的意思,端五也就是初五。《說解文字》中記載:「端,物初生之題也」,也就是說端就是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就被稱呼為「端五節」,在《歲時廣記》中記載:「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以前的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因此把五月的第一個午日,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來源於古人對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祭龍習俗的形成和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幹支曆法以及蒼龍七宿正處南中的天象有關。中國古代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地區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日子,在幾千年的傳承中逐漸演變,結合多個名族的特點,將各個地方不同的習俗糅合在一起,內容不斷豐富從而演變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風俗習慣。其中賽龍舟與吃粽子這端午節兩大的習俗一直傳承至今,每年端午節都必吃粽子,也必舉行賽龍舟等等活動。在一些地方還會在大門柱子上掛上艾草和、菖蒲用於驅病、防蚊、闢邪的習俗。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丹陽(今湖北宜昌)人,是楚國的大臣。屈原,名平,字原。相傳屈原提倡:「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但是遭奸人反對,楚王聽信讒言將屈原革職、流放,在流放途中,寫下了千古絕唱《離騷》。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國破家亡,心如刀割,悲痛欲絕的他在五月五日這天,寫下絕筆《懷沙》之後,投汨羅江自盡,聞訊趕來的百姓在江上划船撈救無果,為了這位以身殉國的偉大詩人,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人們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糰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但是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間習俗中把端午節的龍舟競賽和吃粽子都與紀念屈原聯繫在一起。雖然端午節的習俗先於屈原出現,但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確實是自屈原投江後才出現在後面的節日風俗裡面的。

中國的端午節文化經過千年的沉澱,在全世界範圍內也有著廣泛的影響,很多的外國人也會在端午節這天舉行隆重的慶典。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韓國還把江陵端午祭當成是我國的端午節,還要說我國的端午節是他們的節日的笑話。

好說先生觀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四大傳統節日的端午節經歷千百萬年的演變傳承,才有了現在豐富多彩的慶典活動。這些傳承千年的文化我們要時刻謹記,不能讓千年的傳承丟失在我們這個時代,做好這個時代獨有的傳承接力棒。
如果喜歡好說先生文章請轉發評論留言轉發關注哦
圖文信息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