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
想要了解一座城市,就得從地名開始。
作為一個外地人
初來合肥
印入眼前的儘是滿地高樓
一座充滿現代化氣息的大城市
身為一名上班族
每天為了生活忙碌不已
穿梭在家-地鐵-公司
工作的壓力已經讓人難以去感受
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
但有趣的是
在每天的地鐵2號線上
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小夥伴們發現了嗎
合肥地鐵的站點
竟然有這麼多數字命名的地方
一人巷、二裡街、三裡庵、四牌樓……
甚至還傳有順口溜
一人巷不走八抬大轎二郎廟無人把香燒三孝口位處吃緊要道四牌樓本為範家修造五星寺合肥不走正道六穀祠偏僻難找七星街有東嶽菩薩守照八蜡祠相望餘忠宣公小廟九獅橋雙孔旱道十字街整天吵吵鬧鬧
那麼合肥到底有多少以數字命名的地方呢
每一個地名的由來又是什麼
下面跟隨小編
一起來數一數吧
一人巷
一人巷位於合肥市三河古鎮,在南街中段的老大樓茶館對面。因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個人通過,兩人相遇必要側身而行方可通過,高高的古老磚山牆,把兩邊的建築分割開,故得此名。
此外,在這條小巷裡還走出過一位世界名人,那就是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據資料介紹,楊振寧博士兒時曾隨父母在合肥避難過一段時間,借讀於合肥廬州中學。開學不久,為躲避敵機轟炸,學校遷往三河鎮張家祠堂,楊振寧每天上下學要經過一人巷四次。
合肥帶有「一」的地名還有:一裡井(距老合肥城門一裡路的地方)
二裡街
二裡街位於今長江西路以南,東起雨花塘(又名魚花塘)、西至水湖路間。就像「一裡井」是距離老合肥城門一裡路的一口井一樣,二裡街其實就是人們出西門外二裡路的一條街,因此街舊時位於西平門外,距合肥縣衙有二華裡,故名二裡街。
今天的二裡街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印記,街頭的路標顯示,這條路如今更名為「水湖路」。不過對於不少老合肥人來說,還是習慣把這裡稱作「二裡街」。居住在附近的老人更是清晰地指出,如今叫做「二裡街支巷」的地方,正是老二裡街的所在。
合肥帶有「二」的地名還有:二十埠、二郎廟
三裡庵
三裡庵的名字,是多少帶著點禪味的。關於三裡庵,民間的說法很多,有人說因為古時候這裡有很多尼姑庵,所以起此名;還有人說因為距離城內三裡路,所以起此名。
事實上是,在這裡有一座尼姑庵,就叫做「三裡庵」。在《縣誌·五鄉區裡圖》上有標註,它的遺址在官亭路以西約100米、長江西路路北20多米,庵門朝東。因為距離城內三裡路,所以起名「三裡庵」,後來被用於這一片區域。
可如今的三裡庵
搖身一變成了合肥最繁華的街區之一國購廣場、之心城、官亭路
從早到晚,熙熙攘攘
每逢節假日更是火爆再加上地鐵站的區位優勢
三裡庵成了合肥人購物逛街的不二之選
合肥帶有「三」的地名還有:三十埠、三孝口、三裡街、三十頭等
四牌樓
關於四牌樓的由來,其實也很清楚。《合肥縣誌》中記載,四牌樓舊名魁樓。始於明代,原為二層木樓,為奉奎星而建。四牌樓東西兩側原先叫小東門街、四牌樓街、前大街、西門大街,街市上豎著董氏等孝女節婦牌坊等十幾座牌坊。此外解放以前,樓高四層的四牌樓就是合肥市的最高建築。
提起現在的四牌樓,除了林立的高樓大廈之外,沿線舊城改造、城中村改造、街景綜合整治、道路拓寬、便民服務設施建設等相結合的工程,將打造四牌樓成為整個合肥最繁華的商圈之一。
合肥帶有「四」的地名還有:四裡河、四十埠
五裡墩
五裡墩的由來也很簡單,就是當時距城五裡的地方。著重要說的就是這座五裡墩立交橋。1995年6月開工建設,於當年年底完成主體工程,次年5月全線通車。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標準公路立交橋,其規模在當時是中國第四。「五裡飛虹」已成為合肥市邁向現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標誌之一。
合肥帶有「五」的地名還有:五裡廟、五爪塘、五裡井、五星寺
六穀祠
合肥藥王廟,原名「六穀祠」。始建於元代,明代時拓址新建。是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紀念道家藥王-鐵拐李的廟宇建築群。位於合肥市北五裡井,這座古建築,在戰爭年代曾慘遭破壞。目前暫不對外開放。
關於藥王廟的歷史典故有很多,其中最為感人的當屬西王母點化說,感興趣的小夥伴可自行查閱。
合肥帶有「六」的地名還有:小編也不知道了,歡迎補充。
七裡塘
在很多老合肥人記憶裡,七裡塘就是老郊區的一部分。據當地的老人們回憶,解放前,北七裡塘鎮是一片荒崗,因這裡有幾口小塘離合肥縣衙 7 華裡,人們習慣喚作七裡塘。
八蜡祠
關於八蜡祠,能查到的資料真的很少,有一個觀點認為歷史上的八蜡祠和六穀祠都在現在的宿州路橋北邊,以前那裡叫道士崗,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成了搬運工人居住的地方,名叫勞動村。元朝以前,這裡就有一個道觀元林元,後來避元朝諱,將元林元一分為二,分別成為六穀祠和八蜡祠。可能是八蜡祠的名氣比六穀祠大,文獻裡面的記載要詳實得多。
但清朝龔萃肅撰寫過一篇《重修八蜡祠記》,明白無誤地記載了時間、地點,可以作為佐證,證明八蜡祠並不在道士崗那裡。民俗專家也肯定地說,八蜡祠就在壩上街那一帶,過去面對著鳳凰橋,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還在,裡面供奉著八蜡神。那時香火已經不那麼旺了,後來改成了學校。
關於八蜡祠,眾說紛紜,小編倒是很期待,能在評論區找到更多的答案。
合肥帶有「八」的地名還有:八鬥鎮、八佰戶
九獅橋
關於九獅橋這座橋的歷史已經不多了,傳說很多年前,今天九獅橋所在的位置只有一座簡易的木橋,後來被洪水衝垮,再沒有重新修建。一直到民國時期,河上還沒有橋,稍一漲水,附近的老百姓要想去河對岸,都要繞一個很大的圈子,來回很不方便。後來,有個姓戴的商人,從外地回來給母親做壽,他在廣收了親朋好友的禮金後,卻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請客吃飯,而是用這筆錢在這裡修建了一座石頭橋,這便是九獅橋。
合肥帶有「九」的地名還有:九聯圩
六穀祠
六穀祠
五裡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