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北京市公布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概念首次公開亮相。
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對「北京城市副中心」是這麼說的:
第一,「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北京新兩翼中的一翼,另外一翼是「河北雄安新區」,共同組成新北京的重要部分。
「一翼」意味著「都和城已經分離」,也意味著將成為拉動北京再次騰飛的重要區域,「大規模砸錢發展」已經難免。
第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定位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示範區+新型城鎮化示範區+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示範區」。
「國際一流」說的是建設標準很高,「新型城鎮化」意思是要「鄉鎮全部變街道」,「協同發展」的意思就是要「拉動北三縣的共同發展」。
第三,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作用就是對接北京中心城區功能和人口疏解。
「對接人口疏解」意思是要通過推動市級黨政機關+市屬行政事業單位搬遷,承接中心城區40-50萬常住人口疏解。
「對接中心城區功能」指的是要承接市級行政功能、商務CBD功能,文旅功能及部分科技創新功能,就業人口規模目標是達到60-80萬人。
第三,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核心區是「通州新城」的155平方公裡,控制區是整個通州區的906平方公裡,協同發展區為廊坊北三縣的1200平方公裡。
從規模上看,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廊坊北三縣=2100平方公裡=雄安新區,所以我們也經常把「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區+廊坊北三縣」稱之為「京東新區」。
「北京京東新區」+「河北雄安新區」=首都新兩翼。
北京城市副中心雖然沒有「新區」的頭銜,但本質上就是按照一個新區的標準來打造和發展。
那麼通州作為一個北京的郊區,在過去的三十年裡,它是如何被歷史選擇,「逆襲」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呢?
這歸根結底還是源自於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的三次調整,讓通州這個郊區實現了城市發展的「三級跳」:
【1】
豐富土地資源+三省交界
讓通州的崛起具有空間基礎
從北京的地形地貌看,北面是燕山山脈,西邊是太行山山脈,將整個北京城的西北、北部、西部都包裹其中,這些山脈和平原之間的交界被稱之為「北京淺山區」。
北京「淺山區」核心是「保護」,既沒有足夠的土地開發資源,也缺乏必要的發展縱深,生態環境脆弱,未來很難承擔北京城市「持續擴展」。
北京城市的未來發展方向,要麼向東,要麼向南,要麼向東南,這種格局其實是由北京的地理地貌決定的。
所以在新版城市發展規劃中,北京新增的產業發展重要節點幾乎全部集中在東部及南部:
東部:北京城市副中心。
東南部:亦莊經濟開發區(擴區)。
正南部:大興國際機場臨空經濟區。
通州和大興這兩個「遠郊區」,正是藉助這種土地資源及空間上的發展縱深,而成為了北京新一輪城市規劃發展的最大贏家。
【2】
1995-2005年
國貿CBD快速發展
通州「睡城」的崛起
1993年,國務院批准調整北京1991年-2000年的城市發展規劃,並首次提出要建設「北京商務中心區」,確定重點發展國貿商務區。
2000年北京市政府再次決定要「加速國貿商務區」的建設,並確定國貿成為北京中央商務區的城市地位,「國貿CBD」的概念首次亮相。
到了2005年,北京CBD地區的辦公規模已經超過250萬平米,白領的人群數量超過40萬人,是整個北京最高端的「職場中心」。
2000年的國貿CBD概念提出,給通州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遇:2001年開始建設八通線,2003年八通線就建成通車了。
通州迅速明確提出自己的定位:打造國貿CBD的後花園,本質上就是要把自己作為國貿地區的「睡城」。
從此通州的房價一發不可收拾,大量的國貿白領進入通州。
2001年通州房價水平僅在均價3000元/平米,國貿地區的房價大概在12000元/平米,是通州區的4倍。
而到了八通線運營兩年之後的2005年,通州房價已經漲到均價7000-8000元/平米,漲了3倍!
而國貿當時的房價大概在18000元/平米,比例縮到了2-3倍。當時的燕郊房價只是通州的50%,均價4000元/平米。
毫無疑問,北京1993年的首次調整城市規劃,提出建設國貿CBD,是通州崛起的第一個重要契機:作為國貿的「睡城」,八通線的開通,讓通州房價迅速提高。
2005-2015年
「通州新城」出現
城市配套快速完善
2005年之後,北京城市發展規劃再次面臨調整,一個全新的城市發展周期已經開始啟動,《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年—2020年)》亮相。
當年提出的城市發展格局:兩軸兩帶多中心。意思是要重點發展11個新城,疏解城市中心的人口,其中就包括「通州新城」。
因此,從2005年開始,北京瘋狂給郊區各大新城「加碼建設」:2010年就有房山線、昌平線、大興線、15號線等近郊區地鐵線路開通,隨後6號線,門頭溝S1號線開通。
2005年-2020年是北京近郊區的大發展時期,各個新城房地產幹的如火如荼,房價迅速上漲。
通州房價也同樣迎來二次暴漲期:2005年的8000,上漲到了2020年的48000元/平米,15年翻了6倍,平均每年上漲40%。
【3】
2020年-2035年
「城市副中心」落定
通州終於蛻變
201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確定,北京開始醞釀進行第三次城市規劃調整,通州新城當時的定位是「行政副中心」。
然而到了2017年北京新的城市發展規劃亮相,通州的定位得以升級:
從行政副中心變成了城市副中心,不僅包括行政辦公功能,同時還囊括了商務辦公、文化旅遊、科技創新等多種產業功能。
除了政治中心功能和國際外交功能之外,北京幾乎把其他大部分的城市發展功能都甩給了通州,城市副中心就是這麼來的。
這意味著通州不再是一個「郊區」了,而是要變成一個「城區」,而且是城區裡的「戰鬥機」,是城市副中心。
從1995年到2015年,通州不管怎麼發展,都始終是北京的一個郊區。2020年以後,通州就要變成一個城區了,而郊區城區化的發展路徑是最難的。
一個郊區要想變成一個城區,重點要解決的不是產業,而是城市配套功能的徹底提升:地鐵,學校,醫院,都必須按照城區的標準來打造。
有了頂級的城市配套,產業及人口自然就會聚集。
中國多數新區建設失敗,都是先產業,後配套。結果導致產業來了,配套卻沒有來,最終產業也留不住,形成空城效應。
所以自從2017年開始,北京就瘋狂在通州建設新學校:包括史家小學、景山小學、人大附中附小、皇城根小學等全部在城市副中心落定。
除了學校,就是醫院:東直門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婦產醫院、安貞醫院、友誼醫院、阜外醫院、首都兒研所,都將落戶通州城市副中心。
同時北京三期地鐵規劃將重點布局通州地鐵建設路網:在現有6號線、1號線、7號線基礎上,新增22號線、M101、M102、103等多條線路,實現軌道路線的全覆蓋。
超級地鐵線路+頂級學區資源+三級甲醫院布局,自1995年開始,歷經30年的風雨,通州城市副中心這次才算真正實現了「蛻變」!
綜上所述,我們從通州的發展軌跡上,可以總結以下規律:
第一,北京城市規劃的每次調整,都會帶來城市發展格局的重大變化,總會帶來一些區域崛起:比如1995年-2005年的CBD,2005-2015的各大近郊區新城,2020-2030年的城市副中心。
第二,新區的崛起首先來自於城市公共服務功能的升級加強,地鐵、學校、醫院都必須要首先進入,產業因素反而最不重要。
所以,哪裡地鐵建設得多,哪裡的學校多,哪裡大量建設醫院,哪裡就最有發展的潛力,這是千年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