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商學院
誰動了樂高教育的奶酪
為樂高教育早期擴張立下汗馬功勞的品牌代理方西覓亞,與樂高在校外中心轉授權上合作破裂。特許經營是一把雙刃劍,從樂高教育不斷引入新合作夥伴,到西覓亞引入競品股東,奶酪之爭不可避免。只是當奶酪打翻,不應讓小加盟商和消費者買單。
文|錢麗娜 石丹
2019年12月16日,由樂高官方授權的樂高活動中心突然貼出一紙公告,宣布樂高活動中心上海瑞虹店、金橋店、海外灘店關閉。
隨後,上海樂高活動中心宣布三家門店關門的一篇微信文章在家長圈引起了震動。家長們焦慮昂貴的學費無法退賠,更為不解的是,像樂高教育這樣的大品牌,為何也會「跑路」?
隨著記者對各方採訪發現,上海樂高活動中心,即上海極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樂高教育的加盟方,實控人為方傑。該公司由樂高教育授權的西覓亞科技公司(以下簡稱西覓亞)轉授權,其關門並非因為財務問題,而是受西覓亞與樂高解約的牽連,不得不中止運營,才導致了後續的風波。
從2000年開始,樂高教育與西覓亞有長達19年的合作關係。2019年2月,樂高教育解除與西覓亞在校外市場的合作合約,僅保留校內合作。
為什麼早已過了「七年之癢」的合作會生變故?
在特許經營的江湖中,從來不缺「好故事」。2013年加多寶把王老吉品牌做大後,引來授權方廣州醫藥集團的侵權訴訟。這些企業在品牌尚不為人所知時開始經營,又在收穫時遭遇「生母」奪回「撫養權」,背後的利益糾葛千回百繞;2017年星巴克中國從統一集團手中收回華東地區的經營權。
樂高教育與西覓亞之間,為何關係破裂了呢?
合作破裂前後
樂高教育與中國市場開拓者西覓亞終止授權合作,累及諸多加盟商。2000年將樂高教育引入中國的西覓亞,曾與品牌方度過一段「蜜月期」。2012年,西覓亞正式獲得開設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7年後合作發生變化。
2019年10月11日,「樂高教育」微信號發布官宣——《聲明:樂高教育與西覓亞公司終止合作,關閉部分「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
聲明稱,樂高教育校外業務將終止與西覓亞公司的合作關係。西覓亞公司此前是樂高教育中國區許可的可直接運營或者轉授權第三方運營「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的合作夥伴。
一部分由西覓亞授權經營的「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將在特定時期內保留使用「樂高教育」品牌及課程的權利,其他由西覓亞授權經營的「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的「樂高教育」品牌及課程使用權將即刻失效。「樂高教育」的小程序頁面以紅字公布每家門店的關閉時間。
聲明中還提到兩個重要信息,一是「樂高教育十分注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我們將持續關注侵犯智慧財產權的行為並加大打擊侵犯智慧財產權行為的力度。」二是「我們正在與新的合作夥伴實施一項激動人心的發展計劃,近期將向大家公布相關進展。」
當《商學院》記者詢問樂高教育,是否會對上海樂高活動中心承擔後續的責任?對方給出的官方聲明是,「該』樂高校外活動中心』門店的『樂高教育』品牌及課程使用權均由西覓亞授權經營。樂高教育從未與報導中提及的門店有過業務關係。」
上海樂高活動中心三家門店得到西覓亞的轉授權,而西覓亞失去了樂高教育的授權。因此,無論是加盟方去找樂高教育討說法,還是維權的消費者找樂高教育討說法,諮詢律師後的結果是,所有的合同上均無樂高教育,因此在法律上明知此事因樂高教育而起,卻又無可奈何。
法理與情理的矛盾在這場博弈中暴露無疑。
讓西覓亞頗感委屈的是,樂高教育在中國市場從0到1的開發,是由西覓亞一手推動的。校內市場日漸成型後,西覓亞和加盟商共同開拓空白的校外培訓市場,並逐漸形成規模。但是在樂高教育突如其來的一紙禁令之下,152家從事校外活動的門店處於關停並轉的境地。
而這場博奕的受害者是一群無辜的家長。
記者在與家長群一位負責維權的家長溝通時獲知,其中的一家瑞虹店受牽連消費者為624人,按每節課200元計,總計未完成的課時費達482.76萬元。
樂高教育聲明稱,課程可以延長使用至2020年7月31日。按每周一節,半年時間僅能消化24課時,即使延長到12月31日,也會有42%的消費者無法消化完課時。父母們質疑的是,即使涉事門店重新開業,是否能夠依然保持原有的樂高活動中心的教學水準?
從法理而言,樂高教育收回授權無可厚非,但能否讓加盟商善始善終,讓消費者的利益得到保障,深深考驗著這個國際品牌的企業社會責任。
樂高教育,從0到1
樂高教育1980年成立於丹麥,隸屬於樂高集團。樂高教育目前在中國有兩個業務方向:一是在校內渠道進行樂高教具的分銷;二是在校外渠道通過樂高活動中心,以培訓的方式分銷樂高器材,相應的培訓課程由樂高教育提供。
2000年,上海西覓亞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天眼查顯示,其經營範圍包括:計算機科技、電子科技、機電科技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諮詢、玩具批發零售等。
創始人張峻曾經在美國NI公司工作,工作中經常會接觸到樂高,自然而然地萌生了把樂高教育和樂高比賽帶到中國的想法。
儘管當時中國少有人知道樂高,更不用說了解樂高教育,但是他深知樂高搭建可以啟迪孩子的創造力,也深知中國父母對教育的重視。
西覓亞加盟管理部副總魏女士在接受《商學院》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創業初期,西覓亞做了很多市場教育工作,與科協、政府部門和學校溝通,向各方推介樂高教育的理念,引入WRO(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FLL國際賽事,還為樂高教育和政府部門牽線,建立人才培養的合作機制,同時還參與樂高課程的研發。
這些陳述,在樂高校內渠道另一合作方,北京京師奕陽教育發布的微信中亦可以查到:「樂高集團從2010年開始成為中國教育部的國際項目合作夥伴,與參與項目的所有相關方一起推動樂高教育解決方案在中小學的本地化應用及提升。這一項目每五年為一期,2010年到2014年為第一期。2014年9月,教育部與樂高集團籤署了』創新人才培訓計劃』(2015-2019年)合作備忘錄。」
2015年之前,西覓亞是樂高教育在中國的唯一合作方,起先主要向學校銷售樂高教育的器材。2004年,西覓亞嘗試校外教育市場,推出樂高活動中心。由於沒有先例,西覓亞一路摸索。直至2012年,樂高教育正式授權西覓亞開設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西覓亞不僅可以直營,還可以開展第三方授權。至此,樂高教育在中國的業務劃分為校內和校外兩條業務線的授權。
在這一運營模式中,樂高教育的盈利方式簡單而清晰,收取一定的加盟費,用於品牌管理和為授權方提供培訓教材,主要利潤來源於出售樂高器材。
根據魏女士介紹,加盟商繳納三年10萬元的品牌授權費,使用樂高教育的品牌和課程,西覓亞負責管理和教師培訓。品牌授權費打入西覓亞的帳戶,樂高教育和西覓亞各分一半。
隨後,樂高教育向所有「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發授權書並在官網公示,並要求被授權方每年採購不低於10萬元的樂高教育器材。
據西覓亞提供的數據顯示,旗下樂高活動中心直營店有15家,加盟店有137家(出事的上海樂高活動中心屬於加盟店)。按此估算,西覓亞每年至少為樂高教育貢獻1520萬元的器材收入。
西覓亞在市場的運營中,不僅參與到樂高課程的研發創新,教學資源的開拓,還引入機器人賽事FLL(機器人工程挑戰賽)以及與中國科學技術學會共同主辦的WRO(國際奧林匹克機器人大賽),這些賽事均採用樂高的主機和產品。某些學校還將這些賽事納入升學考核和招生項目,這又進一步促進了樂高教育的繁榮,同時也衍生出眾多圍繞樂高編程的培訓機構,進一步推動了樂高教具的銷售。
在西覓亞的經營下,2015年開始,樂高校外活動中心的器材銷售開始成倍上漲。
總代理談崩,加盟商遭殃
樂高教育和西覓亞授權合約到期後重談續約,但西覓亞認為條款嚴苛,無法接受。合作難以為繼,最終影響的則是從西覓亞獲得轉授權的加盟商。處於弱勢地位的加盟商只能被動接受。
西覓亞的獨家授權沒有保住。早在2016年,樂高教育在加盟商大會表示,暫時停止第三方授權,要對校外活動中心進行重新規劃。
2016年,樂高教育授權北京獅王陽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從事校外活動中心的業務,但只能直營,不能轉授權於第三方。西覓亞在校外市場多了一個競爭者。
此後,樂高教育陸續增加了官方授權合作夥伴。不過,在2019年之前,僅有西覓亞和獅王可以從事校外樂高活動中心的業務,其他增加的合作夥伴皆為校內業務或早教機構業務。比如北京京師奕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立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網易有道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博雅智學軟體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美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這樣一來,西覓亞曾經獨攬的校內市場開始被分割,但是,在樂高校外活動中心方面依然擁有轉授權。不過,情況也開始發生變化,樂高教育希望重新商談權益分配。
2018年12月,西覓亞與樂高教育的授權合約到期後,雙方約定2019年春節過後談未來的發展方向和籤約,因此合同延續到2019年1月底,因為春節,合同順延到2019年2月12日截止。
2019年2月起,西覓亞努力與樂高教育接洽校外業務續約事宜。6月3日,樂高教育提出續約條件,魏女士稱,「這些條款非常嚴苛,而且對方要求在48小時內回復。近20年我們只做樂高教育一件事,哪怕有一點可能性都不會放棄,但是實在接受不了這些條款。」
無奈之下,西覓亞提出可以無條件地把所有的樂高活動中心都交給樂高教育或是第三方管理,西覓亞方面無條件配合,但是樂高未做答覆。「這個業態不是說關就能關的,一定要有一個過渡期。」魏女士說。
2019年7月,樂高教育給出過渡方案,西覓亞認為過渡時間太短。西覓亞同樣擔心,在暫停授權的過程中,如果有其他授權方開出新店,會對現有加盟商的經營造成困難。
2019年8月,樂高教育和西覓亞提出過渡方案,為加盟商提供五個月的過渡期,並延長課程使用至2020年7月31日。
從2019年8月起,西覓亞與樂高教育代表(即律師)開始逐個與加盟商面談,無法面談的也通過電話溝通。
直到這時,加盟商才知道合約無法繼續。按以往慣例,門店到期後在不違規的情況下即續籤下一期合約,所有中心會保持穩定經營。這樣的事例曾經發生過,也使得很多加盟商對短暫的續約空窗期不以為意。
2019年8月,風波事件中的上海極驍收到西覓亞和樂高發來的律師函,要求籤署解約協議。上海極驍在名為「樂高活動中心Shanghai」的公號中發布了解約事件的始末。
文中稱,協議內容大致概括為:
1、籤署一份承諾書。承諾在2019年12月31日後撤除商標使用權,在次年8月停止課程使用。
2、同時免除西覓亞的全部責任。
如果不籤承諾書,即刻撤銷品牌使用。按律師函,加盟商只有籤約和不籤約兩條路徑。籤約意味著只有3個月的時間更換品牌和產品,也意味著放棄對授權方的責任追究。而如果不籤即會立刻被要求摘牌。
加盟商的困境
「如果把品牌摘掉,課程大家就不認了,如果有新代理開店,就會對現有的代理造成很大的衝擊。」西覓亞相關負責人說。
上海極驍質疑三點:1、為什麼這次會將所有西覓亞旗下的100多家門店全部關停?2、從收到律師函到摘牌,為什麼只給3個月時間?3、為什麼要通過官宣的方式發布閉店聲明?
這其中,上海極驍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比如全國經營者給樂高寫聯名信,去丹麥造訪,和樂高高層電話溝通,但所有的主張都石沉大海。
魏女士說,上海極驍一家門店的裝修、物業和器材採購應該在兩三百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房租和人員工資。
上海極驍在其官方微信中陳述,樂高教育官宣解約的時間恰逢10月份韋博倒閉,下屬的一家門店,因所屬的區域接連受到幾次機構捲款跑路的事件影響,瞬時引爆大量退費。時至今日,勢頭仍然無法遏制。而其他中心,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一些物業直接出具解約通知書,很多線上平臺馬上停止和門店的合作。這種消極情緒下,持觀望態度的家長,就算不退費也不願輕易續費及轉介紹。因此,中心會員信心和現金流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正常的運營工作無法開展。
西覓亞在努力協調將上海極驍的會員分流到其他的活動中心,但大家面臨著一樣的困境。要在幾個月內找到一個新品牌,做出新內容,挑戰實在太大。
在樂高官宣後,上海極驍也在試圖引入新的課程體系與品牌,但是一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整合一個與樂高品牌一樣的優質體系,自身培訓學校資質申請也還沒辦下來;二是線上推廣渠道再也無法投入廣告,現金流受到極大衝擊;三是收到大量退費申請;四、打擊最大的則是新中心導流。樂高不允許新籤代理商和原活動中心建立合作。該策略可能會造成的結局就是,「樂高」的新籤代理商在原活動中心周圍布點,導流現在的學員。微信稱,事實上這個推測應驗,一家離原中心只有1000米的新樂高活動中心似乎已經開始進場裝修。主動閉店,節約現金流似乎是上海極驍現在能做的自保的選擇。
據魏女士透露的信息,2019年8月與加盟商面對面溝通時,已經通知各方不能銷售超過三個月的課程。因此,針對有家長投訴樂高活動中心在「雙11」期間還在銷售長時段的課程,這應該是屬於加盟商自己的行為。方傑也在其發布的微信中承認,在得知要閉店的情況下,有店員超賣課時,承認違規,並表示願意承擔責任。
誰在侵權?誰打翻了奶酪?
與西覓亞合作轉授權終止原因,樂高稱是項目優化,西覓亞存在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對這一指責,西覓亞並不認同。同時,市場上只要購買樂高教具就可以獲得樂高教育課程內容的「樂高牌」教育機構魚龍混雜。
樂高教育在給到《商學院》記者的回覆中稱,停止授權的行為是「致力於在培養未來的建設者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幫助孩子們培養擁抱未來所必須的技能和自信。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承諾並回饋消費者,樂高教育已正式啟動對於『樂高教育校外活動中心』項目的優化舉措。」
不過,2019年12月19日,樂高教育發布公告稱,終止合作是「由於西覓亞公司違反了包括智慧財產權侵權等多項合同要求。我們認為,西覓亞無法達到樂高教育對合作夥伴的要求,亦無法始終如一地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教學體驗。」
針對樂高官宣中提到的「侵犯智慧財產權」一說,西覓亞並不認同。
西覓亞在2016年前具備第三方授權的權利。在選擇加盟方時,西覓亞會讓加盟商提交詳細的表格,審查加盟者的資質,經過考察,形成報告提交給樂高教育,由其確認是否同意加盟。樂高教育會向這些加盟者頒發紙質授權函,這些加盟商的營業地址都會登上樂高教育的官網。
「這是樂高的品牌,這些加盟商不可能是我們自己說同意就能同意的。說西覓亞侵權,不知他們如何界定。」魏女士說。
上海極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開設的上海瑞虹店作為樂高活動中心第一家樣板店成立於2013年。開業當天,樂高教育丹麥的負責人和中國區的負責人皆到場。上海瑞虹店的SI體系被樂高教育作為新的視覺識別系統中的一部分,在該店接待了大量的樂高高層參觀,還獲得了「2016年度策略貢獻獎」。「樂高教育」官方宣傳冊上還有當時門店、會員和老師的圖片。
有授權的門店面臨涉嫌「侵權」的風險,而大量未經樂高授權的門店打著類似於樂高活動中心的招牌做培訓,卻未見樂高打假。
在上海,大眾點評APP中輸入「樂高」關鍵字,出現的與樂高活動中心有關的搜索結果有162個,其中小達人樂高創意中心、樂贏科技機器人少兒編程等均非樂高官方授權的門店。前者的課程中包括樂高創意搭建課,後者的課程中包括樂高搭建思維訓練,Scratch編程課以及樂高拼搭課。
大眾點評中與「樂高課」有關的搜索有399個結果,其中有樂贏國際科技中心,童程童美少兒編程·樂高機器人等培訓機構,而這些機構均無法在樂高官方授權店的名單中查詢到。
記者前去探訪一家樂贏國際科技中心,店員告訴記者,只要購買樂高教具就可以獲得樂高教育的課程內容。
記者詢問樂贏與官方授權的樂高活動中心在教學內容上有什麼區別時,店員說,「我們編程的教案跟樂高活動中心的教案是一樣的,區別是他們是三方運營(樂高教育、西覓亞和加盟方)的公司,而我們是獨立運營的。」
據店員介紹,樂贏在上海有33家店,全國有100多家店,都是在做與樂高有關的培訓。
樂贏國際的官方網站亦顯示:樂贏國際科技中心隸屬於上海蒂帕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 是一家國際化的創意樂高少兒科技培訓中心。
這些散布在各個角落的培訓機構,構成了樂高教育的生態,成為樂高玩具和教具推廣的生力軍。樂高教育對這些未經授權的機構沒有任何管制,反而針對西覓亞旗下經過授權的機構展開了授權的清理。
據「樂高活動中心shanghai」的微信號透露,樂高活動中心項目進入中國10餘年間,「樂高器材」銷售翻到了幾個億。這10年上百個投資人和樂高教育一起吸納近50萬家庭。單上海極驍幾家門店的器材購買,就不少於500萬元。
可以說,樂高教育在中國業務持續兩位數增長的背後,這些授權和未授權的培訓機構均是樂高器材的推動者。
目前的問題是,樂高教育所稱的「正在與新的合作夥伴實施一項激動人心的發展計劃」至今沒有公布。而老加盟商活不下去,非授權者可以借樂高的課程繼續自己的培訓,這看起來是對「侵權」之說一個極大的諷刺。
接盤者與西覓亞前緣已久
面對合約終止,西覓亞旗下的137家加盟商也在調整。通過電話採訪可以得知,目前北京、杭州部分門店已經更名為「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
記者電話詢問北京西大望路店和北京草橋店,店員告訴記者,北京目前已經有十幾家改名,接下來還會有十幾家。「教學老師和服務都沒有變,教具也沒有變,用的也是正品樂高。只是課程做了更改,增加了自己研發的Mabot編程課程。如果要買正品的教具,可以到官方去購買,我們這裡沒辦法購買。」同時,一些機器人比賽,培訓學生也會參加,原先的培訓課程還會繼續。
記者聯繫上貝爾科教集團品牌總監楊佼楊,得知貝爾沒有開設過由西覓亞轉授權的樂高活動中心。只是最近開始在陸續接手各地原樂高加盟商的樂高活動中心,並且迅速更換成貝爾品牌。楊佼楊告訴記者,貝爾走自主品牌路線,有全球專利的產品和體系,課程和產品也已經輸出全球33個國家。
除了更名貝爾,西覓亞也提供了自有品牌轉化方案,現樂高活動中心可以無條件加盟西覓亞機器人高手俱樂部,且2020年不收取加盟費用。西覓亞機器人高手俱樂部是以機器人為載體的技能學習項目。上海部分原樂高活動中心也已更名為「西覓亞機器人高手」,採用的是西覓亞研發的課程體系。
一時間,樂高教育要直面貝爾、西覓亞品牌的正面競爭。
作為目前的接盤者,貝爾科教與西覓亞之間有著千絲萬縷利益關係。
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隸屬于貝爾科教集團。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貝爾科教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王作冰,2009年籌建四川倍爾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在全國已經有幾百家「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
通過天眼查和企查查記者發現,2018年4月,王作冰以自然人身份入股上海西覓亞科技,持股20%。而早在2016年12月,上海西覓亞科技有限公司原股東退出,成為上海引領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原法人代表王蕾退出,變更為上海引領未來法人代表都中秋。2018年7月,北京西覓亞科技有限公司也如出一轍,被都中秋收歸囊下。
可見,在西覓亞與樂高教育的合約到期時,此西覓亞已不是當年與樂高合作的彼西覓亞。
王作冰開設的機器人編程中心與樂高活動中心的教育方向頗為類似。「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與樂高教育未來究竟是競爭關係還是競和關係,顯得極為微妙。
貝爾,這位樂高眼中的「不速之客」,在樂高教育與西覓亞的分歧中影響幾分,不得而知。
不過,西覓亞要引入貝爾的王作冰作為股東,此事頗值得推敲。結合樂高教育從2016年開始不斷引入新的合作夥伴,不讓西覓亞一家獨大的情況來看,西覓亞也在尋找新的發展機會。究竟是誰動了誰的奶酪?如今一盆奶酪被打翻,遭殃的只有消費者。
加盟的風險
特許是一種速度更快、風險更低、成本更小的擴張模式,但容易培養競爭對手,加盟商違規挫傷品牌。當授權出現急剎車時,授權方在法與商上無責,但是當情與德不符時,授權方也應該擔起責任。
當代人類學家斯坦利·戴蒙德(Stanley Diamond)將習慣與法律的關係描述如下:
習慣是社會道德,結合了社會行為傳統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方面。習慣和法律的關係基本上是一種矛盾的而非接續的關係。
因而在法學家的觀察中,隨著社會的日趨龐大和日益複雜,人們感覺到自己的認識與周圍製造的一致性越來越低了。
人們習以為常的公序良俗,即情理,往往在法律面前折戟,這其中又是怎樣的矛盾呢?
歷史上,由於利益或是經營的緣故,收回特許經營授權,導致雙方矛盾的案例絕不在少數。
特許經營這一模式發展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按中國對特許經營的法律定義是:特許者將自己所擁有的商標(包括服務商標)、商號、產品、專利和專有技術、經營模式等以特許經營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許者使用,被特許者按合同規定,在特許者統一的業務模式下從事經營活動,並向特許者支付相應的費用。
特許經營專家李維華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特許經營的合同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比如當代,相對強勢的授權方因為要面對幾百上千的相對弱勢的加盟商,特許經營合同通常不再協商確定,而改由授權方單方意見佔主體的制式合同,否則不利於合同管理,不利於統一化、標準化和規範化、公平化。
特許是一種速度更快、風險更低、成本更小的擴張模式,能夠迅速塑造品牌,但是缺點在於,容易洩密,容易培養自己的競爭對手,還有可能因為加盟商的違規,使品牌受到傷害。
而加盟商在籤訂合同時,儘管面對多數情況下的制式合同,也要努力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條款,如果當時不做爭取,授權方完全可以在籤約後合理合法的按照合同來執行。因此,從商業角度,特許方和加盟方都要考慮到商業的風險和利益。
在樂高活動中心的案例中,李維華指出,授權期的終止要考慮到加盟者的風險,「加盟這種商業模式本身有利有弊,對加盟商而言,其中一個弊端就是,當你在加盟合同中沒用相應的關於解約的條款保護自己時,授權方覺得你不合適就可以依合同解約,對於授權方這種依法、依規、依合同的解約行為,至今沒有好的解決辦法,因為,這是商業行為。但是商業也要分成法、商、德、情。當授權出現急剎車時,授權方在法與商上無責,但是當情與德不符時,授權方也應該擔起責任。」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羅爾斯在其名著《正義論》中對不平等的分析,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的一個指引。由社會地位和自然稟賦的不同,人與人先天會有不平等。這個不平等同樣體現在企業之間。
無論是西覓亞還是上海極驍,他們作為市場的加盟者,早期市場的開拓者,在樂高教育的發展中,或多或少都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正是他們的努力讓樂高教育長成了期待中的樣子。而此時,他們的實力和能力已經無法與樂高教育相抗衡。當雙方坐在談判桌前時,正義的原則就應該在其中發揮調節作用,照顧那些「最小利益者」。這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扶貧和公益捐贈,而是在商業生態中讓每一個利益相關者都受到公平對待。
羅爾斯也對「好(good)」和「對(right)」的概念進行了區分。「好」是對人有益,而「對」是指「應該做什麼」,犧牲他人的利益從而獲得自身的更大利益,這也許是「好」,但卻不是「對」。
在法律的目的上,我們也可以借鑑美國二十世紀著名法學家羅斯柯·龐德(Roscoe Pound)在法理學中的論述:
法律的目的在於正義……我們以為正義是一種制度,我們指的是這樣一種關係的調整和行為的規制:它將使維持生存的物資、滿足人類享有物質和採取行動所需求的手段,能夠儘可能在最小摩擦與最少浪費的情況下人人有份。
李維華認為,加盟商在籤約時需要提出保護自身權益的條款,競業禁止後也要有補償。而特許人在合約到期後,如何處理後續事宜也需要做充分的考慮。
IT與智慧財產權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則認為,加盟者不能僅僅訴諸情理,更要警惕經營風險,知道合同到期還收取學員的費用,這是加盟方的判斷問題。「騰訊音樂起訴網易雲音樂侵權,網易之前也認為到期會續約,但這次沒續,結果剛過期一天,騰訊音樂就發起訴訟。商業有自己的規則,經營者更要有對商業風險的預判。」
尾聲待續
2020年1月10日,樂高活動中心ShangHai發布最新消息,於1月13日恢復運營。
而其合作方不出意料,是貝爾科教集團。聲明稱,貝爾科教集團將大力支持三家中心的恢復運營工作,並為此提供其旗下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品牌、自研課程體系及資金的支持。
樂高同意將對三家中心的課程授權寬限至2020年12月31日,西覓亞同意為三家中心的會員提供高手俱樂部賽事平臺。未來三家活動中心為會員提供兩套課程方案,樂高活動中心課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和貝爾機器人編程中心課程。部分家長希望轉課去新樂高活動中心的訴求,因樂高尚無相關政策故暫時無法實現。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方案中,貝爾就地導流了大量優質的客源,省去營銷費,方傑不再有退費之憂,樂高教育也免去了家長的投訴。
一位家長在接到這一消息時稱,「我們是衝著『樂高』的品牌來的,買的是『奢侈品』,最後卻給了我們一個「A貨」,不知道貝爾為什麼要來接盤。這個結果對我們這些尊重樂高智慧財產權和品牌的人,是一種侮辱。」
隨著新冠狀病毒肺炎在春節突發,線下教培機構延期開業,對危局中的樂高活動中心和消費者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前路鋪說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