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說「紙上談兵」就提到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括,好像這個成語是專門為趙括量身製作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探討一番。
趙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論戰談略,信手拈來,就連父親也不能駁倒他。
但是作為身經百戰的趙奢對此看得很是清楚: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公元前260年,趙秦長平之戰,老將廉頗以守為攻,秦軍不能勝。
後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孝成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括的母親知道後面見趙孝成王勸阻:相比於趙奢的散財籠絡軍心,趙括好享受不體恤軍士。
當時仍然在世的藺相如評價趙括:以趙括為將,好像膠柱鼓瑟。趙括只能熟讀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卻不知道變通。
趙括領兵後果然如眾人所說,大敗於秦國名將白起,被坑殺四十多萬人,趙國元氣大傷。
這就是趙括的故事。
雖然趙括用幾十萬人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紙上談兵,但是當時並沒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先秦時期,並沒有紙的發明,「紙」字出現的也比較晚,最早見於秦簡。
《說文》:「紙,絮苫也。從糸,氏聲。而形近字𥿄【糹氐】,絲滓也,從糹,氐聲,(都兮切)」
紙字的本意是指漂洗絲絮時附著於漂器上的絮渣。
目前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紙出土於我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屬於西漢早期。另外在敦煌馬圈灣漢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這證明當時已經有紙產生,此時距離趙括時期已經過去了近百年,而且當時的紙只是處理絲綢的副產品,並不是用來寫字的。紙用來寫字則是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的事情。
因此,成語「紙上談兵」不可能在漢朝以前出現。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時期。
南宋辛棄疾的好友劉過在《多景樓醉歌》中有一句:「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六韜,又叫太公兵法,據傳是姜子牙所著,後世用其指代兵書。這是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將紙和兵法聯繫在一起的實證。以前有沒有?目前不得而知。
到了明朝,類似「紙上談兵」的話語開始多了起來。
明初大臣劉三吾在其詩歌《湘南雜詠三首 其二》中有一句:「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這句詩已經很像成語「紙上談兵」了。
明代萬曆天啟年間的聯家喬應甲在其楹聯專著《半九亭集》裡有一副對聯「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餉灶無煙。」這是目前能夠知道的最早的「紙上談兵」的出處。
可見,成語「紙上談兵」的形成和趙括並沒有必然聯繫,只不過是時人諷刺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人的話語。
那麼為什麼現在說起「紙上談兵」就要提到趙括呢?這要歸功於1979年出版的歷史科普圖書《上下五千年》,書中有一節「趙括紙上談兵」。之後,各種書籍談到趙括時必說紙上談兵,說到紙上談兵時必提趙括。這讓我們以為紙上談兵=趙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