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何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其實我們都誤解了

2020-12-05 對別酒怯流年



今天我們一說「紙上談兵」就提到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括,好像這個成語是專門為趙括量身製作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探討一番。


趙括,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自幼熟讀兵書,論戰談略,信手拈來,就連父親也不能駁倒他。


但是作為身經百戰的趙奢對此看得很是清楚: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公元前260年,趙秦長平之戰,老將廉頗以守為攻,秦軍不能勝。


後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孝成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括的母親知道後面見趙孝成王勸阻:相比於趙奢的散財籠絡軍心,趙括好享受不體恤軍士。


當時仍然在世的藺相如評價趙括:以趙括為將,好像膠柱鼓瑟。趙括只能熟讀父親留下來的兵書,卻不知道變通。


趙括領兵後果然如眾人所說,大敗於秦國名將白起,被坑殺四十多萬人,趙國元氣大傷。


這就是趙括的故事。


雖然趙括用幾十萬人的生命詮釋了什麼叫紙上談兵,但是當時並沒有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先秦時期,並沒有紙的發明,「紙」字出現的也比較晚,最早見於秦簡。


《說文》:「紙,絮苫也。從糸,氏聲。而形近字𥿄【糹氐】,絲滓也,從糹,氐聲,(都兮切)」


紙字的本意是指漂洗絲絮時附著於漂器上的絮渣。


目前世界發現的最早的紙出土於我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屬於西漢早期。另外在敦煌馬圈灣漢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等地都出土過西漢的古紙。這證明當時已經有紙產生,此時距離趙括時期已經過去了近百年,而且當時的紙只是處理絲綢的副產品,並不是用來寫字的。紙用來寫字則是東漢時期的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的事情。


因此,成語「紙上談兵」不可能在漢朝以前出現。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時期。


南宋辛棄疾的好友劉過在《多景樓醉歌》中有一句:「不隨舉子紙上學六韜,不學腐儒穿鑿注五經」。六韜,又叫太公兵法,據傳是姜子牙所著,後世用其指代兵書。這是目前我能查到的最早將紙和兵法聯繫在一起的實證。以前有沒有?目前不得而知。


到了明朝,類似「紙上談兵」的話語開始多了起來。


明初大臣劉三吾在其詩歌《湘南雜詠三首 其二》中有一句:「鄂垣僅有湘南地,朝野猶誇紙上兵。」這句詩已經很像成語「紙上談兵」了。


明代萬曆天啟年間的聯家喬應甲在其楹聯專著《半九亭集》裡有一副對聯「紙上談兵人有口;軍中索餉灶無煙。」這是目前能夠知道的最早的「紙上談兵」的出處。


可見,成語「紙上談兵」的形成和趙括並沒有必然聯繫,只不過是時人諷刺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一些人的話語。


那麼為什麼現在說起「紙上談兵」就要提到趙括呢?這要歸功於1979年出版的歷史科普圖書《上下五千年》,書中有一節「趙括紙上談兵」。之後,各種書籍談到趙括時必說紙上談兵,說到紙上談兵時必提趙括。這讓我們以為紙上談兵=趙括。



相關焦點

  • 戰國時期還沒有紙,趙括為什麼會被評價為「紙上談兵」?
    眾所周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自戰國時期的趙國將領趙括。奇怪的是,趙括是戰國時期的歷史人物,而紙到漢朝才被發明出來。既然紙在戰國時期還沒有發明,趙括為什麼會被評價為「紙上談兵」呢?
  • 紙上談兵,可能是一個滑稽,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卻跑到了戰國時期
    紙上談兵,可能是一個滑稽,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卻跑到了戰國時期?紙上談兵,誇誇其談也。世人都知道這個典故,可為何會被稱為是一個滑稽?本來這個紙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與趙括相差了近千年之久,為何為會跑到戰國時期,這不是一個天大的滑稽?基於這一個觀點,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事,蔡倫並不是真正的造紙術專家,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紙張」的出現,只不過很粗糙,形如麻,所以沒有被廣泛利用,直到了東漢蔡倫手上,進行了一番改造後,於是這個真正的紙便由此誕生了。
  •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卻出現「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紙的出現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不過西漢的紙很粗燥,並沒有被廣泛運用,而造紙術經東漢的蔡倫改良後,才被逐漸推廣。
  • 「紙」的出現是在漢朝,為何戰國時期有「紙上談兵」的典故?
    就比如,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的故事是關於戰國時期的趙括的,而「紙」是漢朝時期出現的東西,兩個不同時空的人和物,怎麼就有關係了呢?這其實是後人把兩者聯繫在了一起,其中有兩個誤區。誤區一:「紙」最早出現並不是在東漢。
  • 紙出現在東漢,趙括是戰國時將領,「紙上談兵」從何而來?
    中國古代紙張的出現始於東漢,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卻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到費解。其實,這件事情的真相也十分簡單。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戰國時期,但這個詞語並不是在戰國產生的。事實上,這個詞語只是後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個詞彙而已,其創立最初與典故並無任何聯繫。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產生紙上談兵這個典故?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可謂婦孺皆知,講的就是戰國時期趙括兵書讀得很熟,一上戰場就葬送了趙國數十萬大軍,由此衍生出這個成語,意為空談理論、不切實際。這個典故有兩個重點,一是紙,二是談兵。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漢書·宦者列傳》這是對蔡倫改良造紙術的記載,縑帛就是絲織品,而「紙」這個字從糸,糸就是細絲之意。也就是說,「紙」的原意是絲織品製造的書寫載體。鑑於絲織品的歷史,「紙」的出現年代應該很早,在戰國時代肯定存在,趙括很可能見到過。
  • 「紙上談兵」發生在戰國,可是那時沒有紙,紙上談兵又從何說起?
    先秦時期秦趙長平之戰是秦國戰神武安君白起的封神之作,也是趙國馬服子趙括的人生恥辱。兩千多年來,趙括都被死死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紙上談兵四個字成為了趙括軍事能力的完美註腳。很多人都認為這個成語的源頭就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其實不然,太史公可能這輩子都沒有見過什麼叫做紙張。首先我們要明確紙張是何時發明的,以往我們說中國有四大發明,其中之一就是蔡倫造紙術。其實東漢時期的太監蔡倫只是對造紙術進行了改良而已,發明的專利權並不在蔡倫這裡?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戰國有「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質疑「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其實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戰國時期究竟有沒有紙?」另一方面「紙上談兵」和趙括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聯繫的? 首先,紙真的是在東漢才出現麼?會不會趙括時期就已經有紙了? 我們熟知的蔡倫造紙,並且把蔡倫稱為「紙神」。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有「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質疑「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其實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戰國時期究竟有沒有紙?」另一方面「紙上談兵」和趙括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聯繫的?首先,紙真的是在東漢才出現麼?會不會趙括時期就已經有紙了?我們熟知的蔡倫造紙,並且把蔡倫稱為「紙神」。但事實上即便歷史書上,也是這麼記載的,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造出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蔡侯紙」。所以紙的歷史應該比我們知道的更久遠。而考古現實很給力,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這個距離趙括時期甚至比距離蔡倫時期更近。
  •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時,連紙都沒有!戰敗可不能怪趙括
    提起紙上談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趙括了,那麼這個趙括又是何許人也?且聽我慢慢道來:他都不一定見過紙。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話說趙括是名門將後,又怎麼可能只會紙上談兵呢?這紙上談兵又是啥意思呢?紙上談兵說的是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只會理論而沒有實際的經驗,或者說只會泛泛而談,卻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真相在這!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空談理論,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情況,但是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的典故,很多細心的人們就發現「紙」這個東西是東漢才有的,而戰國在東漢之前,怎麼會在戰國時期出現「紙上談兵」這件事情了,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件事難道是假的嗎?且聽本文分解!
  • 東漢蔡倫造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為何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說趙括是戰國時期最悲催的將領,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反對,趙括的父親趙奢一戰成名,接下廉頗都不願意打的閼與之戰大敗秦軍,趙括同樣也是一戰成名,不過他的成名卻與趙奢截然相反,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接替廉頗,與秦國白起正面對決,結果趙國四十萬大軍被坑殺。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即紙上談兵。
  • 漢朝才出現紙,戰國趙括真能「紙上談兵」嗎?這是一個歷史錯誤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背後的典故流傳非常深遠,每次談起都會把矛頭直指戰國時期的趙括,但是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直到漢朝才出現紙,這和趙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兩百年呢,難道趙括穿越了?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漢朝,為何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
    很多人都聽過「紙上談兵」,同時也知道這件事發生在戰國時期,但是很少有人想過一個問題,哪就是紙的出現是在漢朝,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並沒有紙,哪麼所謂的「紙上談兵」又是怎麼回事呢?聽起來好像很矛盾的樣子,實際上我們走入了一個誤區,哪就是「紙上談兵」雖然說的是趙括,但是這個成語的出現卻並非當時的戰國時期。這就好像我們經常看得「三國演義」一樣,難道說就一定要在三國時期所寫的書嗎?
  • 「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先別急,待大慧給諸位一一解答。
  •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以至於成為了一個習以為常的說法。但是我們從沒想到的是,此事說的是趙括,然而在趙括所處的年代,並沒有紙的發明。那麼紙上談兵是怎麼來的呢?
  • 東漢時期才有的紙,怎麼在戰國時候就有了「紙上談兵」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一定是趙國先是空談,然後才出現了紙上談兵。這是中國悠久歷史的體現。戰國時期可能還沒有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起源不詳。最早的紙製品發現於西漢時期。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這是不對的。
  • 被誤讀千年的一代英將: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被誤讀千年的一代英將: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時間:2016-10-07 16:09   來源:川北在線整理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被誤讀千年的一代英將:紙上談兵的趙括 其實是戰國時期一代名將 提到長平之戰,幾乎人人想到的一個詞語就是紙上談兵,而創造出這個成語的人就是趙括,
  •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
    「紙上談兵」的典故 提起「紙上談兵」,很多人會想起戰國時代趙國將領趙括。 戰國時代,趙國同秦國因為上黨郡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戰爭,秦國派遣大將白起攻打趙國,趙國派遣廉頗抵禦。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 紙的出現在東漢,為什麼戰國就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我們都知道,「紙」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也就是西漢初期,但那時候的紙張質地還非常的粗糙,所以很少有人使用。到了公元105年,東漢著名發明家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之後,紙張才得以被較為廣泛的使用。那為何說是「較為」呢?因為當時造紙術雖然有所改進,生產出來的紙張的質量和數量也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其價格還是很貴,所以並沒有做到普惠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