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卻出現「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2020-12-05 騰訊網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紙的出現並不是在東漢,而是在西漢初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不過西漢的紙很粗燥,並沒有被廣泛運用,而造紙術經東漢的蔡倫改良後,才被逐漸推廣。

說了完了紙,我們接著說紙上談兵。

這個詞語幾乎是家喻戶曉,意識就是在紙上進行打仗很厲害,也就是打仗的理論很豐富,但是實戰卻不行,現在比作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是貶義詞中的VIP。

不過只要說起這個成語,大家就會立即想到「背鍋俠」趙括,因為感覺這是詞語就是為他而發明的,而讓他得到這頂「桂冠」的是秦趙之間的決戰——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前期,是秦國的王齕對陣趙國的廉頗,廉頗經過幾次小敗之後,選擇了堅守不出,使勁加固城池,這讓秦國的王齕無可奈何,但是這場戰爭秦趙都拖不起了,因為這是一場雙方出戰兵力達百萬的戰爭,即使富饒的秦國也扛不住如此大的軍費開支。

就在雙方上層領導都想決戰的時候,秦國換成了白起,而趙國換成了趙括,為何趙王要換上趙括呢,這是因為趙括有個厲害的爹,馬服君趙奢,並且趙括自幼熟讀兵書,軍事理論連趙奢都辯不過他。

結果,長平一戰趙括身死名裂,而他也被所有人認為是導致秦趙長平之戰的罪魁禍首,其實,趙括只能為趙國軍事上的失敗負責,導致趙國失敗的原因有很多,趙括背後的趙王其實才該為這場戰爭負主要責任,這裡暫不論。

所以,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趙括也是極為恰當的,但這個詞語卻不是那個時候發明的,也就是說,因為紙的出現在漢朝,而趙括生活的年代是東周時期的戰國。

那麼,這個成語為何會成為趙括的代名詞呢?

據查證,關於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中「紙上談兵的趙括」,這個故事是說趙括是紙上談兵,但並不是說這個成語來源於趙括。

紙上談兵作為成語形成的時間在清代,和趙括那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趙括只是符合紙上談兵講的意思,也就是說戰國時期出現了趙括的故事,但那時還沒有紙上談兵之說,這個成語成為趙括的代名詞,也只是後來人給他扣上的大帽子罷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當趙括把四十餘萬趙兵帶進白起的包圍圈時,這個鍋他背著就不虧了,滿腹軍事理論,打起仗來卻急功冒進,活生生地葬送了幾十萬的性命,也順帶把趙國強大一併葬送了,這個鍋他背著,其實不虧。

相關焦點

  •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
    「紙上談兵」的典故 提起「紙上談兵」,很多人會想起戰國時代趙國將領趙括。 戰國時代,趙國同秦國因為上黨郡地區的歸屬問題爆發戰爭,秦國派遣大將白起攻打趙國,趙國派遣廉頗抵禦。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 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用「紙上談兵」這個成語,以至於成為了一個習以為常的說法。但是我們從沒想到的是,此事說的是趙括,然而在趙括所處的年代,並沒有紙的發明。那麼紙上談兵是怎麼來的呢?
  • 紙的出現在東漢,為什麼戰國就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我們都知道,「紙」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2200年前,也就是西漢初期,但那時候的紙張質地還非常的粗糙,所以很少有人使用。到了公元105年,東漢著名發明家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之後,紙張才得以被較為廣泛的使用。那為何說是「較為」呢?因為當時造紙術雖然有所改進,生產出來的紙張的質量和數量也相對來說比較高,但是其價格還是很貴,所以並沒有做到普惠的程度。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戰國有「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質疑「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其實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戰國時期究竟有沒有紙?」另一方面「紙上談兵」和趙括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聯繫的? 首先,紙真的是在東漢才出現麼?會不會趙括時期就已經有紙了? 我們熟知的蔡倫造紙,並且把蔡倫稱為「紙神」。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在東漢,為何在戰國有「紙上談兵」的典故呢?
    質疑「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其實有兩個方向。一方面是「戰國時期究竟有沒有紙?」另一方面「紙上談兵」和趙括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產生聯繫的?首先,紙真的是在東漢才出現麼?會不會趙括時期就已經有紙了?但事實上即便歷史書上,也是這麼記載的,蔡倫總結了前人的造紙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造出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蔡侯紙」。所以紙的歷史應該比我們知道的更久遠。而考古現實很給力,中國甘肅省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這個距離趙括時期甚至比距離蔡倫時期更近。這是考古已經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實物證據。
  • 紙在漢朝才出現,為什麼戰國會出現「紙上談兵」的典故?
    後來改用竹簡記錄文字,奢侈一點的用布匹、絲綢來記錄文字,直到東漢蔡倫發明了紙,人們才漸漸捨棄笨重的竹簡。有人此時疑惑了:紙在漢朝才出現,為什麼戰國會出現「紙上談兵」的典故呢?難道戰國人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知道總有一天會發明出一種叫「紙」的文字載體嗎?這顯然不可能,就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造成這種時間差的原因。
  • 紙出現在東漢,趙括是戰國時將領,「紙上談兵」從何而來?
    中國古代紙張的出現始於東漢,但卻很少有人知道,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卻是在戰國時期出現的。這不得不讓人感到費解。其實,這件事情的真相也十分簡單。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自戰國時期,但這個詞語並不是在戰國產生的。事實上,這個詞語只是後人在實際應用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個詞彙而已,其創立最初與典故並無任何聯繫。
  • 「紙」的出現是在漢朝,為何戰國時期有「紙上談兵」的典故?
    就比如,我們都知道「紙上談兵」的故事是關於戰國時期的趙括的,而「紙」是漢朝時期出現的東西,兩個不同時空的人和物,怎麼就有關係了呢?這其實是後人把兩者聯繫在了一起,其中有兩個誤區。誤區一:「紙」最早出現並不是在東漢。
  • 紙上談兵,可能是一個滑稽,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卻跑到了戰國時期
    紙上談兵,可能是一個滑稽,東漢蔡倫發明的紙,卻跑到了戰國時期?紙上談兵,誇誇其談也。世人都知道這個典故,可為何會被稱為是一個滑稽?本來這個紙是東漢時期蔡倫發明的,與趙括相差了近千年之久,為何為會跑到戰國時期,這不是一個天大的滑稽?基於這一個觀點,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事,蔡倫並不是真正的造紙術專家,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有「紙張」的出現,只不過很粗糙,形如麻,所以沒有被廣泛利用,直到了東漢蔡倫手上,進行了一番改造後,於是這個真正的紙便由此誕生了。
  • 眾所周知,紙的出現是漢朝,為何戰國出現了「紙上談兵」的典故?
    很多人都聽過「紙上談兵」,同時也知道這件事發生在戰國時期,但是很少有人想過一個問題,哪就是紙的出現是在漢朝,也就是說在戰國時期,並沒有紙,哪麼所謂的「紙上談兵」又是怎麼回事呢?聽起來好像很矛盾的樣子,實際上我們走入了一個誤區,哪就是「紙上談兵」雖然說的是趙括,但是這個成語的出現卻並非當時的戰國時期。這就好像我們經常看得「三國演義」一樣,難道說就一定要在三國時期所寫的書嗎?
  • 東漢時期才有的紙,怎麼在戰國時候就有了「紙上談兵」呢?
    一定是趙國先是空談,然後才出現了紙上談兵。這是中國悠久歷史的體現。戰國時期可能還沒有紙。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起源不詳。最早的紙製品發現於西漢時期。很多人會誤認為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這是不對的。東漢時期的蔡倫只是在造紙技術上有所突破。在這裡,有些人會跳出來。戰國沒有紙,怎會有「紙上談兵」的典故呢?難道根本沒有這回事嗎?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產生紙上談兵這個典故?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可謂婦孺皆知,講的就是戰國時期趙括兵書讀得很熟,一上戰場就葬送了趙國數十萬大軍,由此衍生出這個成語,意為空談理論、不切實際。這個典故有兩個重點,一是紙,二是談兵。考古發現證明西漢初期有紙,但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直到東漢蔡倫改良了造紙術,才使紙的發展迅速起來,最終大行於世。這裡的「紙」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植物纖維製造的書寫載體,在其發明之前,古人會不會把其他物品也叫作「紙」呢?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 漢朝才出現紙,戰國趙括真能「紙上談兵」嗎?這是一個歷史錯誤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和背後的典故流傳非常深遠,每次談起都會把矛頭直指戰國時期的趙括,但是問題來了,中國歷史上,直到漢朝才出現紙,這和趙括生活的年代差了一兩百年呢,難道趙括穿越了?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什麼會有「紙上談兵」這個典故?真相在這!
    「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想必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空談理論,沒有什麼實踐經驗的情況,但是這個典故是戰國時期的典故,很多細心的人們就發現「紙」這個東西是東漢才有的,而戰國在東漢之前,怎麼會在戰國時期出現「紙上談兵」這件事情了,那麼事實的真相到底是什麼?這件事難道是假的嗎?且聽本文分解!
  • 東漢蔡倫造紙,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為何紙上談兵說的是趙括?
    那麼問題就來了,長平之戰發生在戰國時期,秦始皇滅六國之前,而紙的發明是在漢朝時期,這個「紙上談兵」放在趙括身上是不是不合適呢?戰國時期連紙都沒有,何來紙上談兵呢?現有的很多資料將「紙上談兵」的出處設定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單純看這個成語的話,是不可能出自《史記》的。《史記》為西漢司馬遷所作,而蔡倫造紙是在東漢時期,當然在蔡倫之前,甚至是西漢時期,就已經有了紙的出現,只是西漢時期剛剛出現紙,還沒有進行優化,而東漢時期的蔡倫就是在原有紙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創造出來的蔡侯紙。
  • 戰國成語紙上談兵,那時紙還沒出現?古人有多少不能用的詞
    究竟說話難在哪裡呢?小宮的朋友給的小宮了意想不到的回答。優美的中國話是最富有感染力的,小宮認為原因就在於中國話中有很多的俗話,還有含有寓意深遠故事典故的成語。許多成語的典故都已經經過成百上千年的口口相傳,已經非常的膾炙人口了。在中國,小宮感覺用成語已經不單單是說話的事情,信手拈來一個成語,可以讓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億萬同胞們立刻心領神會。
  • 戰國早於漢,「紙」誕生漢朝,為何紙上談兵這一詞卻早於漢朝?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戰國時期的趙括。但是,大家都知道,漢朝時期並沒有「紙」這樣東西,所以大家可能都很想知道,漢朝的趙括和「紙」明明是兩個時空的,怎麼會有起了聯繫呢?然而事實是,後人將它們兩者聯繫在了一起,在這個當中存在兩個誤區。誤區一:「紙」的現世最早並不是在東漢。
  • 「紙上談兵」發生在戰國,可是那時沒有紙,紙上談兵又從何說起?
    其實東漢時期的太監蔡倫只是對造紙術進行了改良而已,發明的專利權並不在蔡倫這裡?經過考證,最早的紙出現在西漢時期,在西漢之前的先秦時代,是否已經有了紙,目前缺乏足夠的證據予以支撐。我們從太史公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他仍然在使用竹簡記錄。以此來看,他可能連紙張都沒有見過,甚至連聽說都沒有聽說過。
  • 紙張最早出現在西漢,春秋時期的趙括咋成了「紙上談兵」的人了?
    想必大家對「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很熟悉吧?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會說大話,不會幹實事。我們周圍有太多這樣的人,只會誇誇其談,說得比誰都能幹,而真正讓他幹起事來卻不行。這句典故最早出自於《史記·廉頗藺相如傳》,說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擅長談論兵法,說起兵法戰陣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都辯論不過他。【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說實話,趙括軍事理論確屬於一流水平,但是他沒有經過實戰,也就是說沒有經過瞬息萬變戰場上的磨練。
  • 戰國時期沒有紙,為何趙括被稱為紙上談兵?其實我們都誤解了
    今天我們一說「紙上談兵」就提到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括,好像這個成語是專門為趙括量身製作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探討一番。先秦時期,並沒有紙的發明,「紙」字出現的也比較晚,最早見於秦簡。《說文》:「紙,絮苫也。從糸,氏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