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每逢佳節倍思親,人共菊花醉重陽

2021-01-12 楚予微茫

農曆九月初九日,兩陽相重是重陽。

中國人以九為最大的陽數,九九即久久,長長久久是團圓。於是重陽節又叫重九節,民間俗稱老人節。在這一天,人們盼望族中的長輩都能健康長壽,共享天倫之樂。

因此,重陽佳節有三層意義。一是「孝」,尊老敬老愛老;二是「壽」,爬山登高而延年益壽;三是「雅」,四君子之一的菊花盛開之際,便是文人墨客懷鄉賦詩之時。

今天,百草君為大家整理了幾首最有代表性的重陽詩歌,您會驚奇地發現,那些你我耳熟於心的佳句,原來就藏在這些作品裡!

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被認為是寫重陽節最好的詩,作者王維在創作這首詩的時候,年僅十七。當時,他正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詩不深苦,亦無雕飾,樸實真率所以感人至深。

王維代表了所有離家的遊子,不論在外漂泊多少年,仍有異客之感,每逢佳節便格外思念遠方的親人。

遙想過去的重陽節,自己總與兄弟們一同登高,會當凌絕頂是何等的暢快!歲歲重陽,今又重陽,不知道兄弟們賞菊、辭青、插茱萸之時,會否想到還少了我這麼一個人呢?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孟浩然《過故人莊》

老朋友預備了豐盛的飯菜,邀請孟浩然到他鄉間的住家做客。那是一個翠綠樹林圍繞著的小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臥。

推開友人家的窗戶,窗外是一片穀場菜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真乃喜而忘憂。莊稼人樸實無華,推杯換盞間閒談的不過是田間地頭的農活,還有那盛開的繽紛菊花。

菊花不僅花性堅強,亦被認為能驅邪避災。重陽節這天,賞菊、戴菊、詠菊、飲菊花酒,象徵著健康長壽與歲歲平安。於是,分別之際,友人與孟浩然執手相約:等到明年的九九重陽日,請君還來我家,共酌金花酒,把酒話桑麻。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文森《九日》

在過去三年的光陰裡,家中庭院裡的菊花在重陽時節總是如期盛開。可惜的是,每年九月九日,詩人文森總是身在異鄉,生生將菊花美酒辜負,把天倫團圓錯過。

雖然放眼望去,萬裡風光佳絕,可惟獨看不到心心念念的故鄉。文森不禁要問:我該往哪座山上攀登,往哪個方向望遠,才能一睹親人的面龐?哪年哪月才能重回故鄉的懷抱?

明年此會知誰健?

老去悲秋強自寬,

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

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

玉山高並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

醉把茱萸仔細看。

——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

杜甫寫這首的時候年事已高,面對蕭瑟秋景,不禁感慨萬千。幸而恰逢重陽佳節,親朋好友匯聚一堂,杜甫他老人家也來了興致,寫下這首慷慨纏綿的《九日藍田崔氏莊》。

杜甫慚愧地說,自己的頭髮已日漸稀落,擔心帽子戴不住會被秋風吹跑,只好笑請旁人替自己將帽子扶正。歲月如流水,青春果然一去不返。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知道明年再相聚時,大家會否都健在呢?既然時不我待,不如多飲幾杯美酒,拿起那茱萸好好看看。

不論明年親朋好友能否再相會,今天的你我絕不要留下遺憾。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江涵秋影雁初飛,

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

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

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

牛山何必獨沾衣。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江水倒映著深秋的影子,頭頂是剛剛南飛的大雁。今天,就讓我們暫時忘卻塵世間的紛紛擾擾,平生最難相逢的其實是你我開口那一笑。

今日只應縱情痛飲,以酬答菊花盛開的美景。未來可期,你我又何必做司馬牛之嘆?不如摘下最美的菊花,頭頂著一抹秋色欣然歸家。

相關焦點

  • 每逢佳節倍思親——詩詞中的最美重陽節
    談起重陽節的詩詞,大部分人第一時間想的是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關於重陽節最著名的詩詞,說出了所有人在重陽節時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感情。語言質樸易懂,情意深沉感人。
  • 「每逢佳節倍思親」品十二首經典重陽詩詞,談重陽節來歷與風俗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此,重陽節才一直保留著飲菊花酒的習俗。宋人以菊花、茱萸泡酒,名茱萸為「闢邪翁」,菊花為「延壽客」,認為藉此二物,可消「陽九之厄」。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如今,山東地區仍有民間童謠言:「九月九,九重陽,菊花做酒滿缸香」。
  •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佳節是什麼節日 每逢佳節倍思親指的是哪個節日
    其中王維有一句詩為「每逢佳節倍思親」,大家這道這句詩寫的是什麼節日嗎?趕緊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首詩描寫的是重陽節,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
  • 【重陽節特輯】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特輯】每逢佳節倍思親 2020-10-25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逢佳節倍思親什麼節 每逢佳節倍思親全詩是什麼節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兩句詩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每次過節的時候,如果沒有和家人在一起,就會十分思念家人,也會不由自主的念出這首詩。那麼大家知道這首詩寫的是什麼節日嗎?讓我們帶著疑問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吧。
  • 溫總理引用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溫總理引用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2004年1月20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在春節團拜會上講話,在提到臺灣時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此時此刻,我們更加思念臺灣同胞。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與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一道,共同推進祖國的完全統一大業。」「每逢佳節倍思親」出自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歷來膾炙人口。詩作第一句直接抒情,簡潔而又淋漓盡致地抒寫了自己客居他鄉的思家情懷。
  • 五首關於思鄉的詩詞: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逢佳節倍思親,家鄉永遠是離開故鄉的人們心頭的一縷愁緒,而離開家鄉獨自打拼奮鬥的人們在團圓的節日思念更甚,卻無奈沒法與家人相聚,而在古代,詩人們也因要養家餬口而離開家鄉,在佳節的時候無法與家人相聚而創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而下面,我們一起來品一品那些關於思鄉的詩詞吧。
  • 百年匠人丨霜降又重陽,每逢佳節倍思親
    霜降 · 人間至此秋色盡 傳說,掌管霜雪的青女, 每逢九月十四便下凡來到人間, 在青要山中心頂峰上, 手撫七弦琴,清音徐出, 霜花隨著顫動的琴弦飄然而下
  • 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
    每逢農曆九月初九,人們登高望遠、插茱萸、賞菊花,共同慶祝重陽節。今天,記得告訴爸媽,我愛你們!佳節思念,不如久久陪伴。工作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節,給你最溫暖的陪伴。小時候,他們把你捧在手心,視若珍寶;長大後,他們把所有艱辛擔下,只為讓你追逐夢想。愛別等孝別遲,願時光再慢些,你養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 每逢佳節倍思親,界首鄉重陽敬老正當時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年一度的重陽敬老活動如約而至。昨日的界首嚴家村文化禮堂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舞臺上,村漁娘舞蹈隊載歌載舞,臺下老人們圍坐聚餐,拉家常,看演出,老人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界首鄉其他各村,也都為老人們送去了重陽禮物,有米、油、水果等,派發的現場,老人們也是歡聲笑語。禮物雖輕,但各村敬老孝老的情誼卻是沉甸甸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年的重陽敬老活動,體現的是傳統美德,體現了各村和諧的村風、鄰裡的和睦,更彰顯了界首各村幹群之間濃濃的大愛。
  • 吳永勝:每逢佳節倍思親 —— 寫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
    文/吳永勝每逢佳節倍思親,月兒代表我的心舉杯邀月齊相思,故鄉情結在夢境每逢佳節倍思親,秋風捎去我的情夜深人靜難入眠,思緒萬千看繁星每逢佳節倍思親,秋高氣爽藍天雲思念撥動雲翅膀,愛的行囊飛太空每逢佳節倍思親
  • 人共菊花醉重陽——探訪重陽節裡的情思片段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人共菊花醉重陽——探訪重陽節裡的情思片段  新華社記者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在社會變遷的時代進程中,不變的是人們在重陽節裡的情思。這些情思裡,有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有對身旁父母的盡孝,有對孤寡老人的牽掛……人們愛國愛家的情懷浸潤其中,讓人既有感慨與喟嘆,也有收穫與感動。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今年的重陽節,已是廣東省人民醫院援疆醫生何朝生在新疆過的第三個重陽節了。
  • 古詩詞裡,看重陽
    說到重陽詩詞,腦海裡浮現的第一首詩詞就是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是因為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首句就用了兩個「異」字,似乎脫口而出,卻別有滋味地渲染出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從「每逢」二字來看,加倍的孤獨感不是這個節日才有,以前的諸多節日已有過。
  •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每逢佳節倍思親
    >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每逢佳節倍思親2016-10-01 10:54:41出處:其他作者:佚名>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晚上,奶奶請全體家人一起到「老家」吃頓團圓飯,也順帶著過重陽節。18:00左右,二伯、二伯母,哥哥和我的一家都到齊了,晚餐開始了,奶奶燒了一桌子她拿手的好菜,有紅燒雞肉,糖醋昌魚,陽澄湖大閘蟹等......餐桌上是色香味具佳,看得我眼花繚亂,口水直流,忍不住不客氣的先吃起來了。大家邊品嘗美味的菜餚,邊談著一些天南地北的三海經,說說笑笑,有多麼的親熱又是那麼的和諧啊!
  • 每逢佳節倍思親-鶴崗新聞網-東北網
    重陽時正值暮秋,秋涼心靜,少去了幾多燥熱,多了幾分傷感,那是對朋友的掛念,對親人的哀思,登高、望遠、賞菊,思緒飛揚。看著紅葉隨風漫天飛舞,天顯得更藍了,雲更白了。深秋絲絲涼意撲面,蕩漾著秋的溫柔與靜美,菊花在秋天傲霜怒放,五彩繽紛,千姿百態。看著那朵朵灼燒的菊花,紅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黃的似金。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九重陽倍思桑梓地。
  •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古詩給我的感覺,就如同「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一樣的熟悉和親切感。這首古詩的開頭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直抒胸臆,用「獨」、「異」兩個字表現出了他內心的孤獨,為他思念家人的心情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安或許是很多人朝思暮想,費盡心力想要紮根立足的大都市,但是每每在這樣的節日當中,都讓人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不屬於這座城市,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有的只是孤寂和陌生。長安越是繁華熱鬧,就越顯得遊子孤獨無奈。
  • 月錦繡,鎖清秋,佳節又重陽,何處寄情思?
    在詩詞裡重陽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是「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的寂寞;是「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的瀟灑……《醉花陰·》李清照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 每逢佳節倍思親,除夕、元宵節這些重大節日裡思鄉的經典古詩詞!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詩題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農曆九月九日即中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節日,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遠在異鄉為異客的遊子,他們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裡肯定也是存在的,但是不一定明顯的流露出來,而一旦遇到「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不可抑止。
  • 賞菊登高祈長壽 人共菊花醉重陽
    重陽節亦稱「登高節」,秋高氣爽、遍地黃花時節,登山遊覽,欣賞深秋美景,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受,重陽節登高,除了避禍消災之外,還有步步高升的含意,「高」又有高壽含義,人們認為「登高」可以長壽,所以重陽登高特別受人重視,尤其是受老人們的重視.1989年國家將重陽定為"老人節",於是老人們有了自己的節日。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裡「每逢佳節倍思親」,想念誰了?
    朗朗上口、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唐代詩人王維在十七歲時寫就的一首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那麼問題來了,倍思親的「親」到底是誰?不要著急,讓我們邊賞詩邊分析: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王維十幾歲時便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